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217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7年9月28日

地点

办公室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主备人

陈必举

发言主题

第六至七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参加人员

顾开生顾磊生陈必举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32、33页。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

1.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主要特征。

2.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

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是球。

本课的教学难点:

按形状把积木分类。

3、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

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

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四、教学建议

1.玩中学数学。

(1)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

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

(2)课件展示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

让学生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

明确要求学生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

(4)把积木按形状分类。

引导分类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形体,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里把形状与老师手中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分成几类。

2.根据积木分类,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1)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

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

(2)让学生依次看一看、摸一摸每类物体,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初步形成不同物体的表象。

(3)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其名称。

从而引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4)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说出形体名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积木,或者教师出示不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形体名称。

以便帮助他们加深认识。

3.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

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举出一些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4.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第1、2、3、题。

有趣的拼搭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数学活动、数学问题。

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

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

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

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

“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

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

“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

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

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

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

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

“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

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

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

……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

怎样摸出圆柱?

用什么做轮子?

……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

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

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

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五、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七单元分与合

第七单元《分与合》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为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册第八单元);认识20以内的数(本册第九单元);学习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做好准备。

本单元内容分四段安排:

2~5的分与合;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

2~5的分与合重点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6、7的分与合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分与合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分与合则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相关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有序思维方式的培养。

教学时,要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这是突破上述难点的主要教学策略。

2~5的分与合

一、教学内容:

教学2~5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4~35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

认识了10以内的数(即会数、会读、会写)

三、本课知识点:

1.4的分与合(例1);

2.5的分与合(试一试);

3.2、3的分与合(想想做做第1题)。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与“合”的意义;

(2)掌握数的“分”与“合”的方法。

五、解读教材:

教材把“分”与“合”分开教学,先认识“分”,再认识“合”。

本课教学分三部分进行:

1.第34页的例1教学4的分与合,从三个方面把握:

(1)让学生理解“分”、“合”的意义;

(2)体会“分”、“合”的方法;(3)利用“分”来体会“合”,感受分与合的对立统一。

知识归纳:

(1)结合具体实物的操作从归纳“分”与“合”的意义;

(2)4的分与合;(3)4的“分”的方法根据实物分法来理解,4的“合”的方法,从4分成几和几推想出几和几合成4。

2.“试一试”教学5的分与合,主要是体会不同的分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

由5分成4和1可以联想到5可以分成1和4,这两种分法是一致的。

知识归纳:

(1)5的分与合;

(2)5分成4和1跟5分成1和4是同一种分法的两种表达。

同样道理,1和4组成5跟4和1组成5也是同一种组成的两种表达。

原和园园和圆进和近话和画阳和洋称和秤3.“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2、3的分与合,让学生运用例1与试一试中的方法来独立探索。

知识归纳:

(1)2、3的分与合;

(2)

阅读的复习其实可以说是各个复习知识要点的一个综合体现。

复习阶段,我们可以注重学生这些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①正确、通顺地拼读文字材料,知道大致的意思。

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③运用指定的符号在文中找到要求的语句。

④在文字材料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⑤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行语言的积累。

六、教学建议:

例1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实物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4根小棒代替4个桃,并把4根小棒分成两部分。

可以分三步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1和3、2和2、3和1;最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

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放法,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不同的放法。

教学的第二步是意义接受基础上的自主探索。

可以先选择一种放法(例如一个盘里放1个,另一个盘里放3个),得出4可以分成1和3,并呈现图式,让学生理解图式所表达的意思;再让学生思考根据另外两种放法又能得到什么。

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

如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

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

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6、7的分与合

春天已经到了。

我已经写完作业了。

一、教学内容:

教学6、7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6~37页)

(2)、鸟蛋凉凉的——凉凉的鸟蛋小路长长的——长长的小路二、学生已有知识:

掌握了2~5各数的分与合

三、本课知识点:

我正忙着写作业呢!

1.6的分与合(例2);

2.7的分与合(试一试);

1、音节补充声母、韵母、声调。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6、7的分与合。

雨越下越大。

天越来越黑。

(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五、解读教材:

引导学生利用在认识2~5各数的分与合时所获得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进行:

1.第36页的例2教学6的分与合,继续让学生借助分实际物体理解6的分与合外,还突出两点:

一是突出有序操作和思考的策略;二是明确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操作时的一种分法,由一种表达推想出另一种表达。

(19)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表示要(下雨)了。

知识归纳:

(1)6的分与合;

(2)有序操作,一种分法两种表达。

2.

3.高兴高高兴兴许多许许多多“试一试”教学7的分与合,一方面继续让学生体会有序操作与思考;另一方面,教材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探索空间,注意通过自主填空引导学生由7的一些分法说出另一些分法,从而使他们的思考更具推理的意味。

知识归纳:

(1)7的分与合;

(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3)有序记忆7的分与合

8~10的分与合

4、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一、教学内容:

教学8~10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9~41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

掌握了2~7各数的分与合,初步掌握有序思考

三、本课知识点:

(1)8的分与合(例3);

(2)9的分与合(想想做做第4题);

(3)10的分与合(例4)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8~10各数的分与合。

(2)在有序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思考。

五、解读教材:

较大的数分与俣比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开展有序操作活动。

1.第39页的例3教学8的分与合,

(1)让学生进行有序操作;

(2)进行有序思考,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3)启发学生推想出另外三种分法。

知识归纳:

(1)8的分与合;

(2)有条理、完整地说出8的各种分法。

2.想想做做第4题教学9的分与合,让学生仿照8的分与合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的活动自主探索9的分与合。

知识归纳:

(1)9的分与合;

(2)有条理、完整地说出9的各种分法。

3例4教学10的分与合。

教材给学生留出较大的独立探索的空间

(1)熟练地进行有序操作和有序思考,

(2)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

知识归纳:

(1)10的分与合;

(2)理解并掌握10的分与合。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