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35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

高考生物热点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

1.图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填空)

(1)兴奋的产生: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图示:

②传导形式与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分析(填空)

(1)传递过程:

(2)单向传递原因: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使该神经元的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加大,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逆转变化。

[范例·调研·方法]

【典例1】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1.点睛:

(1)针对四个互不关联的选项,可逐项分析答题。

(2)神经细胞由兴奋到静息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2.答题分析:

A项:

神经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故A项正确。

B项: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由突触前膜释放,该过程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故B项错误。

C项: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进行的,该过程需要模板、原料和ATP,故C项正确。

D项:

神经细胞由兴奋恢复为静息状态时,排出钠离子属于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故D项正确。

【典例2】 (2017·福州二模)如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图中神经元的细胞呼吸,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1.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识别突触的结构,理解兴奋的传递方向。

2.答题分析:

(1)识图:

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图甲:

结构“

”为兴奋传出(填“传出”或“传入”)部分,则刺激②处,在①③④⑤⑥可以测到电位变化,A项正确。

图乙:

b端内部有“小黑点”,代表此端可以释放神经递质,则可判断兴奋会由b端传向c端。

所以刺激b、c点,电流计指针分别偏转2、1次,C项错误。

(2)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项错误。

(3)兴奋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的释放,是消耗能量的过程,抑制细胞呼吸,减少产能,会影响兴奋的传递,D项错误。

题组冲关调研   练有所得,得有高度

1.知识性失误(判断正误)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

提示:

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与静息电位时相比,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降低。

(2)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

提示:

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并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

(3)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 )

(4)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 )

(5)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 )

(6)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 √ )

(7)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 )

提示:

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才会刺激相邻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8)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 )

提示:

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

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在大脑皮层,B错误;甲状腺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C正确;胰腺的生理活动既受神经支配,也受激素的调节,D正确。

3.(2017·江苏卷)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

由突触结构示意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为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结构①线粒体为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提供能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由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的转运,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与其对K+、Na+等离子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4.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D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解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

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

神经元受到的刺激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神经元的兴奋,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内K+外流有关,D错误。

6.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解析:

突触小泡的运输所消耗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A正确;神经元与其他体细胞一样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B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是由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C正确;突触小体产生兴奋时,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才会由突触前膜释放,D正确。

7.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解析:

K+主要维持人体细胞内液渗透压,Na+、Cl-主要维持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B错误。

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解析: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有关知识。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因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对靶细胞的代谢进行调节,故激素不能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抗体同激素一样具有特异性,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非细胞抗原;记忆细胞在首次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在二次免疫反应中起作用,故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不一定是记忆细胞;神经细胞上传导的神经冲动的本质是局部电流,故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9.(2017·北京卷)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

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易化扩散/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

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

该结果为图中的Ⅱ(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

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C、B。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

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

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

(4)图中内容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及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

(1)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膜电位变化。

(2)分析图示可知:

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通过离子通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胞内,进而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但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发生了图中的Ⅱ过程,即胞内的A受体转移到了细胞膜上。

②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但序列相反(C酶正常磷酸化胞内肽段T),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C酶磷酸化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的短肽,从而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③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为验证假设,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用HFS处理的对照实验,并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

(4)图中内容从细胞水平(神经细胞)和分子水平(蛋白质分子)揭示了学习、记忆的可能机制。

10.(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能(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胞吐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解析:

本题考查突触的相关知识。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B表示ADP和Pi,E表示ATP。

据图可知,A-C在突触间隙中,被D酶催化分解成A和C,其中,C又被突触前膜吸收回突触小体中,重新与A反应生成A-C,由此可知C能循环利用。

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A-C将无法分解,会导致受体持续受A-C刺激,从而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11.(2016·江苏卷)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g/L)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NaHCO3、NaH2PO4,其Na+/K+比与体液中细胞外液(组织液)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细胞失水。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传出神经、效应器。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

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稳态及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NaHCO3和NaH2PO4,任氏液中Na+/K+比与组织液的Na+/K+比接近。

(2)若将任氏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提高到15%,相当于细胞外液浓度增大,会造成标本细胞失水引起标本活性降低。

(3)该标本中脊髓损毁,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结构正常,仍然能发挥功能。

(4)刺激坐骨神经产生兴奋,兴奋传到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5)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会使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持续刺激突触后膜,导致肌肉痉挛;突触前膜不释放乙酰胆碱及突触后膜的阳离子通道不开放,均不能使突触后膜兴奋,导致肌肉松弛。

故题中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