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3991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

24.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对比手法。

·正确看待苦和乐。

教学重点:

·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

<1、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2、悬梁刺股(战国孙敬、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3、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4、王冕苦读……>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个在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明初著明散文家,他就是―――宋濂

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复习:

1、简介作者:

请学生以“_____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明确:

可以用诸如:

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的文体是序,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来介绍一下: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感知研讨

1、通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翻译疏通之后,谁知道这篇赠序的缘起和意图。

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找到答案?

第三段点明,同乡的年轻后生马君则来拜访我,因其善学,作者作了这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勉励他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

、、作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何以屈尊降驾,为一个区区后生写赠序?

----因为他感受到马生的求学精神,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才发出知音之调,肺腑之言,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作者--------幼时即嗜学

2、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第1段,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如何克服的?

四人组讨论:

<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或: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求教难,常遭“叱咄”;  奔走苦,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生活艰,“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1)、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其艰难可见。

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①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渴望和诚心)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袍敝衣”。

<从文中可以看出,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勤且艰”的读书正是宋濂学有所成功成名、的根本原因。

3、文章也写到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条件,看看是从从哪些方面来写同舍生条件的优越的?

在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4、本文还有哪处也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今之诸生:

有凡所应有之书/有司业博士为师/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通过这四层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

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5、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7、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像这样的“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

<孙权劝学>

8.是啊,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

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9.本文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用自身的实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作者对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见一斑。

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请联系自己或同学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最受启发的地方.

勤奋好学,乐以忘忧,对待老师毕恭毕敬,作者的这种苦乐观和尊师从师…“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

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11、古往今来勤学的人和事例多,名言警句也多,请把你最喜欢的所能记住的关于勤学方面的名言写在书上课后题处。

四、结语:

面对我们眼前如此优越的条件,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是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乐此不疲。

五、作业。

板书: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

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送东阳马生序》评课稿

谷玉红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

课前积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展迁移,效果评价。

自评如下:

1、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把握得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

2、通过学案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过程流畅。

这里有“确定目标”“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练习检测”等几种方式。

学习小组通过设计问题,解除疑惑,翻译句子。

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在这一阶段有一名学生创造性的用原文回答问题,学习面向全体,同时关注学困生。

3、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

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

还有小组学习的规律性。

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这样一篇文言文,教师还得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朗读来表现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就本课而言,读好课文的训练还应加强。

动力。

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你还能想到哪勤学苦读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