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4016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doc

2007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

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崔思兢,则天朝,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

告者先诱藏宣家妾。

而云:

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投尸于洛水。

行岌按,略无状。

则天怒,令重按。

行岌奏如初。

则天曰:

“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

我令俊臣勘,汝毋悔。

”行岌曰:

“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须实状。

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

臣必以为陛下试臣耳。

”则天厉色曰:

“崔宣若实曾杀妾,反状自明矣,不获妾,如何自雪?

”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

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募匿妾者。

数日,略无所闻,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

思兢揣家中有同谋者,乃佯谓宣妻曰:

“须绢三百匹,顾刺客杀告者。

”而侵晨伏于台前。

宣家有馆客姓舒,婺州人,言行无缺,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

须臾,见其人至台赂阍人,以通于告者。

告者遂称云:

“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台中惊扰。

思兢素重馆客,不知疑。

密随之,到天津桥,料其无由至台,乃骂之曰:

“无赖险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何路自雪?

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归乡足成百年之业。

不然,则亦杀汝必矣。

”其人悔谢。

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获其妾。

宣乃得免。

(刘肃《大唐新卷•卷494》)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B.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须臾,见其人至台阁赂阍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选出全是描写“同谋者”言行的一组

①先诱藏宣家妾。

②侵晨伏于台前。

③言行无缺。

④至台赂阍人。

⑤其人悔谢。

⑥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发生在武则天时期的一件冤案:

崔宣被人陷害谋反,几遭杀身之祸。

B.御史张行岌开始处理这个案件时,找不到一点证据,最后逼着崔宣家找妾,终于为崔宣洗雪冤屈。

C.由于每次在家中暗地里商量的事情,诬告者都能很快知晓,崔思兢由此断定家里有内奸,于是将计就计,查出内奸,搜获崔宣的妾。

D.崔思兢假装不知情,像对待自家子弟那样,委派姓舒的馆客到御史台,买通看门人,向诬告者传递崔家要雇主刺客的假消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宣的妾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她被诬告者所收买,被藏起来,她能否被找出来,就成了办案的关键。

B.武则天开始相信诬告者的话,认为崔宣是谋反的,如果不是御史的坚持,崔宣早就被杀了。

C.御史张行岌是一位以事实为依据、执法严明的法官,他始终不畏淫威,并亲自明查暗访。

D.崔思兢平素非常重情义,这次崔思兢对忘恩负义的馆客说,只要他能找出崔家的妾,就送给他五百缣让他养老,否则他必遭杀身之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陛下委臣,须实状。

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就/竟然)

2.B

3.D(没有委派)

4.C(有畏惧,没有亲自明查暗访)

5.⑴有人诬告他的堂兄崔宣谋反,(皇上)交给御史张行岌察究这个案子。

⑵陛下把这个案子交给我,我就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形。

如果顺着陛下您的旨意随便族灭人家,这哪里是法官所应遵守的?

⑶崔家雇人刺杀我,请让我把这件事上报给上级。

参考译文:

崔思兢在武则天当政时,有人告他的堂兄崔宣谋反,于是武则天让御史张行岌审查这件事。

告密的人先用引诱的手段藏起了崔宣家的妾,却说崔妾将要揭发崔的阴谋,崔宣就杀了她,把尸体扔到了洛水中。

张行岌调查后,一点证据也没查出。

武则天很生气,命令重新审查。

重新审查后,张行岌上奏内容仍像上次一样。

武则天说:

“崔宣造反的表现很清楚,你宽大放纵他。

我要让来俊臣调查,你可别后悔!

”张行岌说:

“我推断事情不如俊臣,陛下委托我来办这事,我得掌握实情,如果只顺从旨意胡乱的族灭人家,哪里是执法官应信守的?

我认为陛下一定是在考试我罢了。

”武则天脸色严肃地说:

“崔宣如果确曾杀了妾,造反的情形自然就清楚了。

不把他的妾找出来,怎么洗清自己?

”张行岌害怕了,逼着崔宣家去寻找妾。

思兢于是在中桥南面北面,放了很多钱帛,悬赏广泛征求知道窝藏妾的人。

但过了好几天,一点消息也没听到。

可是他家每次偷偷商量的事,告密的人却都知道。

思兢揣测家中有同谋的人,于是假装对崔宣的妻子说:

“得用三百匹绢,雇刺客杀死告密的人。

”而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思兢就潜伏在御史府前。

崔宣家有个门客姓舒,是婺州人,平时言行没有什么缺点,一直为崔宣家效劳。

崔宣委派他办事就跟委派子弟一样放心。

不一会儿,思兢就看见姓舒的那个人贿赂看门人,以便让他通报告密的人。

告密的人于是说道:

“崔家雇人刺我,请让我把情况上报给上级。

”御史府中惊慌混乱。

思兢一向器重这个门客,没怀疑过他。

便偷偷尾随着他,到了天津桥,思兢估计他不会再到御史府去,就骂他说:

“无赖阴险的獠子!

崔家破家,一定供出你是同谋,看你有什么办法洗清自己!

如果你侥幸能找出崔家的妾,我送你五百匹缣。

回到家乡足够建成百年的基业。

不这样做,那么你也一定会被杀。

”那个人又后悔又道歉,于是带着思兢到了告密者的家里,搜出了那个妾。

崔宣才得以免罪。

十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5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綮戟①,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蔚灭。

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时人方于召信臣②,故南阳为之语曰: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天下幸甚。

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③弓也。

夫勤而不息亦怨。

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

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

臣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

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刨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

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④授爵所不辞也。

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注]①棨戟(qǐjī):

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作前导的一种仪仗。

  ②如信臣:

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③畿(gāo):

盛弓箭和铠甲的口袋。

  ④析珪:

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按爵位高低,分颁珪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  敕晓:

奉皇命晓谕。

  B.怨恨之师,难复责功   责功:

要求(他们)有功劳。

  C.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  泄用:

杂用,轮换交替调用之意。

  D.超受大恩,牧养不称  牧养:

治理教化(一方)。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C.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D.威侮二垂,陵虐中国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与长史急焚其船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在建武元年中三次升迁,被皇上委以重任。

在当时政权还不很稳定的情况下,杜诗为天下安定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B.杜诗在任南阳太守时,一方面诛暴立威,一方面发展生产,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父母官。

  C.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一是:

他理解守边将领长期在外,已有怨愤情绪,都希望能到内地郡中任职。

为朝廷计议,他愿意让出职位。

  D.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二是:

自己长期担任要职,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也有不称职的地方。

于是上疏奏自动要求降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

译文:

C.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译文:

参考答案

1.A项,敕晓:

告诫晓谕。

2.A项中“放纵”意为“不加约束,任其胡为”,B项中“节俭”意为“节约俭省”,C项中“造作”意为“制造”,这三个词的意义在现代的汉语中依然存在。

而D项中“中国”则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与今义不同。

3.A项中:

前“其”为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后“其”为代词,作小主语,“他”。

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并且”。

C项中:

前“以”为动词,“认为”:

后“以”为介词,“把”。

D项中:

前“因”为介词,“依据”:

后“因”为副词,“于是”、“就”。

4.D项,杜诗上书请求辞职所说,“牧养不称,奉职无效”,只是一个自谦的借口;而真正的原因是“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如真像D项所说,文末“帝惜其能”就显得不合情理了。

5.

(1)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

(2)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

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

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

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

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

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去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

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染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

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

拜授为成阜昙令,到任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

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

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

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

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

“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

  陛下显耀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宏伟的功业,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

只有匈奴还表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区,肆意欺凌我国百姓。

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

辛勤而无止息将会有怨言,劳累而无休止也会有不满,有怨忿的军队,难以再要求它立功。

臣观察将帅的心情,功臣的期望,都盼着不再打仗,希望以在内地郡县任职得到轮休为满足,然后再受命出征,他们才不会有怨忿的情绪。

臣下认为“出师成功在于团结而不在人多”,陛下虽然顾虑北部边境之事,也应当稍微轮换交替着调用将帅。

圣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

  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是一个掾吏属吏之才,正遇陛下创立大业。

贤良能干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我才)受到极大恩宠,(只是我)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没有功绩,长期占居官位,使得功臣心怀不满,我实在惶恐不安。

建武八年的时候,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

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

等到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

恳请陛下哀怜体谅!

  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十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①光、黄:

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

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闾里:

乡里。

④宗:

推崇,归附。

⑤方山冠:

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谪:

降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⑦使酒:

酗酒任性。

⑧前十有九年:

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怒马:

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傥:

倘或。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

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

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

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

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

参考答案:

1、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2、A(A“而”:

都是连词,表递进。

B“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C“于”:

介词,在。

\介词,比。

D“其”代词,他的。

\副词,大概,表推测。

3、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4、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5、⑴(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⑵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5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

本出孤微。

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

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

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

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

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

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对曰:

“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

州书佐黄昌妻也。

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昌惊,呼前谓曰:

“何以识黄昌邪?

”对曰:

“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

”昌乃出足示之。

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

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

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现。

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

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

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

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尚:

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归宁: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视事:

就职治事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案:

立案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因好之,遂就经学为奉贼所略,遂至于此

A.B.

(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何以识黄昌邪昌乃出足示之

C.D.

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

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④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使大姓们吓得发抖。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他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杀之。

5.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