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4086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doc

2010年南安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分析

依据南教初[2010]19号文的通知要求,我市于2011年1月18日对全市小学上学期语文(一至六年级)、数学(一至六年级)、科学(四年级)、英语(三、五年级)等四个学科统一组织期末学业目标检测。

本次检测,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市直小学自行组织考试及评卷工作。

汇总各单位送交的质量分析材料,现就六年级语文检测的相关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试卷评析

从各单位的质量分析材料看,大家认为本次试卷命题能够体现新课程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能紧扣第十一册教材的训练点,关注语言积累,关注语文实践,重视对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考查。

试题难易适当,处处体现了出题者的独具匠心。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题型多样,突出教材的训练要点。

试卷注意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本学期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内容涵盖了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本册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和训练点。

2、贴近生活,让语文向生活延伸。

试题立足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境中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六题中的第2小题:

新年到了,小明年自制了三张精美的贺卡。

请你根据不同的赠送对象,替小明分别在贺卡上写一句合适的祝福语。

在“阅读理解”这部分中,“请举一个例子说明,在你不快乐的时候,你想用什么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

”试题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此外,在习作方面,请以“经一事,长一智”为题,写你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试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能说真话、吐真情。

3、注重积累,让课内向课外延伸。

小学阶段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语言,是语文课标提出的要求。

本次试题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考查。

如第四题的“注意词语中带点的字,照样子,写词语”和第十题的填写古诗句与课外阅读过的童话故事,目的就是考查学生课内外语言积累的情况。

二、答卷分析

(一)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从全市5个教学片区抽样15个单位6122名考生(占全市六年级考生总数的50.75%)进行统计,平均得分为83.29(2009年平均分为81.02),及格率为97.30%(2009年及格率为94.67%),优秀率为58.79%(2009年优秀率为55.15%)。

从统计数据看,我市2010年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总体上有所提升。

(二)各题得分情况分析

选取市区一所市直小学、城乡结合部三个乡镇中心小学和山区一个乡镇中心小学为样本,抽查考生500人统计,试卷各部分得分情况如下:

题次

题目

应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第一题

选择正确读音

4

3.42

85.50%

第二题

看拼音写字、词

8

7.49

93.63%

第三题

选择恰当的字义解释

4

3.47

86.75%

第四题

仿写不同类型的词语

4

3.49

87.25%

第五题

根据语境中的词语写出反义词

3

2.63

87.67%

第六题

按要求写句子

7

6.26

89.43%

第七题

加标点

2

1.62

81.00%

第八题

修改一段话

4

2.99

74.75%

第九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

9.14

91.40%

第十题

填写童话内容及古诗名句

4

2.98

74.50%

第十一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

14.24

71.20%

第十二题

习作

30

24.97

83.23%

从以上各题的统计数据看,得分率较高的是第二题“看拼音写字、词”(93.63%)和第九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1.40%),得分率较低的是第八题“修改一段话”(74.75%)、第十题“填写童话内容和古诗名句”(74.50%)和第十一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71.20%)。

其他试题的得分率大都在85%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材要求学习的生字词和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学生都掌握得比较好,说明老师们平时教学对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

“选择恰当的字义解释”“仿写不同类型的词语”“根据语境中的词语写出反义词”“仿填喻体前置的比喻句”“选填名言名句”等一些本学期要求进行的词句训练,也抓得比较扎实。

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市小学生的语感能力、课外阅读状况和独立阅读能力总体上不容乐观。

(三)具体答题情况分析

1、积累与运用(第一至第十题)

(1)汉字(第一、二、三题)。

试题主要检测学生对本册要求掌握的字音(会认字读音、读准课文字音)、字形(会写字)的掌握情况,以及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从答题情况看,多数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较为牢固,对于词义的理解较为到位。

个别同学在选择“垛”和“赞”字出现较多的错误,对“UO”和“OU”、平舌音与翘舌音分辨不清;错别字的现象也有存在,出现多一横或少一点的问题,如“谨”“慎”“誊”“拽”等字出现的错误较多。

(2)词语(第四、五题)。

这两道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词语积累的程度,以及联系语境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四题照样子写词语,其中“ABAC”式、“AABC”式和“冷嘲热讽、天昏地暗”类型的词语完成得较好,“大江南北”“举国上下”类型的词语,部分学生因词汇贫乏无法写出同类型的词语。

第五题,大部分同学都完成得不错,如“分离”的反义词,学生的答案较丰富,有“统一、团聚、团圆”等。

“惊慌失措”的反义词,少数同学由于平时词汇量不多,没有完成好,也有个别学生由于粗心,写成近义词。

(3)句子(第六至八题)。

这些题型都是本学期语文百花园的训练内容,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

其中,第六题的第2题不少学生能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写出比较恰当的祝福语,如,祝爷爷“长命百岁,安享天伦之乐”,祝叔叔“财源滚滚,事业兴隆”,祝老师“青春常在,桃李满天下”。

出现较多错误的是仿填喻体前置的比喻句,在“_______般的月光”一题中,大部分同学填写不当。

第八题综合性改错,虽然错误的地方较明显,但这一部分得分率也不高,说明多数学生的语感不好。

(4)课文内容(第九题)。

这部分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包括古诗、文言文、白话文等)的背诵理解情况。

总体看来,学生这部分完成得不错。

(5)课外阅读(第十题)。

这一题主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内容有童话和古诗名句。

从答题情况看,不少同学因审题不认真,把课外的童话阅读写成了课内的童话内容。

在古诗句填写中,大部分学生只写了第一句诗句。

2、阅读理解(第十一题)

选取市区一所市直小学、一个乡镇中心小学为样本,抽查考生200人统计,这一题各考项得分情况如下:

题次

考项

应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第1题

提取信息

3

2.78

92.67%

第2题

词义理解

4

2.43

60.75%

第3题

内容探究

2

1.51

75.50%

第4题

作品感受

3

2.56

85.33%

第5题

表达顺序

2

0.86

43.00%

第6题

要点概括

4

3.57

89.25%

第7题

文意把握

2

1.88

94.00%

从统计数据看,“词义理解”和“表达顺序”得分率最低。

从答题情况看,存在错误较多的是对“使然”一词的解释,大部分学生未能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但也有一些语感好的同学能仔细揣摩短文内容,作出正确的解释,如“因某种原因而取得成功”、“使得其果,文中指性格使汪涵成功”、“使之成为这样”等。

按“讲事例”、“说启示”分段错误率很高,不少学生把短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划入“说启示”的部分。

3、习作(第十二题)

本次习作,要求写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题目《经一事,长一智》点明了本次作文的内容和中心。

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习作内容较为丰富、真实,多数学生能将自己经历过的烦恼,体验过的快乐,感受过的委屈,得到过的教训等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娓娓道来,并且能够做到篇末点题,写出自己长了什么“智”。

但也有一些学生审题不够细心,事情的经过未能体现出“长一智”;少数学生未能把握内容重点,细节描写欠具体;个别学生作文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很多,标点运用不规范。

三、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的第一条要求,也是小学阶段朗读课文的总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课文三个层次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没有真正落实好“正确朗读”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急于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训练,尤其要重视指导学生把课文的每个字读准确,要针对闽南方言区的语音问题(如翘舌音、撮口音、前后鼻音、轻声、儿化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自身也应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普通话水平。

2、突出方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老的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

教师的教学要立足文本,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揣摩表达顺序,整体把握文意”等读书方法,培养“边读边想、读中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

3、引导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词汇贫乏,语言积累不多,始终是我市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们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千方百计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丰富语言储备。

要通过对阅读成果的各种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指导理性表达,提高习作质量。

在习作中,课标提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

但“自由表达”不是“随便表达”。

这次作文,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表意”意识,所写的事情未能体现出“长一智”的写作意图。

因此,今后的习作教学,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明确自己表述的意思,避免写作中出现“脚踩香蕉皮”(想到哪写到哪)的问题,逐渐提高习作表达的理性意识。

(小学教研室刘小坤执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