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21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8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docx

清远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自贡)如图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1)1999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  )

A.  10%                                    B. 16%                                    C. 26%                                    D. 30%

(2)该国乡村人口最多时出现在(  )

A. 1961年                              

B. 1976年                              

C. 1995年                              

D. 2010年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比重。

根据图示1999年该国城市化水平约为30%,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30%。

(2)根据图示:

乡村人口数最多时出现在1995年前后,乡村人口接近90000万。

故选:

(1)D

(2)C

【点评】

(1)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解答该题要会判读地理图表。

2.某地的五个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读该地等高线与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其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据调查,在五个古聚落中丁聚落保存得最为完好,其原因是丁聚落(   )

A. 气候湿热                          

B. 地形平坦                          

C. 交通闭塞                          

D. 经济发展快

(3)来到丙地的游客在地面上借助望远镜向其它四个聚落所在的方位观察,最可能见到的是(  )

A. 甲地--海上明月              

B. 乙地--炊烟袅袅              

C. 丁地--小桥流水              

D. 戊地--激流飞瀑

【答案】

(1)A

(2)C

(3)D

【解析】【分析】

(1)图中甲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处和公路线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甲地是图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故选A。

(2)图中丁聚落位于河流支流的上游河谷之中,地形较为封闭,且只有乡道与外界沟通,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丁地的古聚落保存的最为完好,故选C。

(3)读图可知,图中的五个聚落的海拔均在0~50米之间,从丙地向甲、乙、丁地观察,视线均会被地形阻挡。

戊地与丙地之间,没有地形阻挡,可以对视,且戊地河谷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水流湍急,可能形成激流飞瀑的景观,故选D。

【点评】

(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数值较高处发生弯曲的地方为山谷,山谷是集水区域,可能有河流发育。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即由地势高的地区流向地势低的地区。

在寻找河流位置时,要首先判断出山谷的位置,结合位置来解答。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3.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

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 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 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 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

(1)C

(2)D

【解析】【分析】

(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

(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点评】

(1)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大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受海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是:

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特征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留尼汪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读下面相关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岛屿城市分布主要特点是(   )

A. 在岛上均匀分布公路      

B. 沿海、沿交通线分布      

C. 沿河、沿海分布      

D. 沿交通线、沿河分布

(2)该岛对外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   )

A. 公路运输、海洋运输                                           

B.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C. 海洋运输、航空运输                                           

D.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3)下列有关该岛发展经济的做法,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是(   )

A. 广泛种植温带水果                                              

B. 大力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业

C. 加大对西部班瑚礁景区的合理开发                      

D. 大力发展服务业

【答案】

(1)B

(2)C

(3)A

【解析】【分析】

(1)由图示信息可知,留尼汪岛上的城市分布沿海、沿交通线分布,故选B。

(2)岛屿被海洋所包围,因此该岛对外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海洋运输、航空运输,故选C。

(3)由图示及题干信息可知,留尼汪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不适宜广泛种植温带水果;留尼汪岛可加大对西部珊瑚礁景区的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业、服务业,故选A。

【点评】

(1)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

河流等,对早期城市的选址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政治、自然资源、宗教、科技和旅游等,对现代城市形成影响较显著。

(2)铁路运输能力大,成本低,受自然条件限制小,连续性强。

但建设投资大,占地多;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短途运输速度快,受地形气候条件限制小,适合短途的客运、货运;水运运量大,运输成本低,适合于运输距离长、运量大的物品。

但运输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连续性差;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合长途旅客运输和体积小、价值高的物资以及鲜活产品等货物的运输。

(3)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根据本地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

从地形条件来看,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低山丘陵地带可发展果林业,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可发展养殖业。

5.甘肃省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600万,则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

A. 33人/平方千米              

B. 60人/平方千米              

C. 600人/平方千米              

D. 300人/平方千米

【答案】B

【解析】【分析】解:

一个地方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的人口总数除以当地的面积大小,可以得出甘肃省的人口密度是由2600万人/43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是60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

B。

【点评】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

人/平方公里;人/公顷。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6.随着我国国力增强,汉语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关于汉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汉语仅在我国使用                                              

B.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C. 东南亚居民都使用汉语                                       

D.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答案】D

【解析】【分析】解:

汉语不仅在中国集中分布,在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地区都有分布;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东南亚居民很多人使用汉语,也有越南语,泰语等;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故答案为:

D

【点评】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等;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7.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名胜古迹有( )

A. 苏州古典园林、天坛         B. 九寨沟、颐和园         C. 明十三陵、明清故宫         D. 长城、杭州西湖

【答案】C

【解析】【分析】解:

以上这些世界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九寨沟位于四川省,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明清故宫和长城都位于北京。

故答案为:

C

【点评】北京著名的景点主要有:

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明十三陵、颐和园、北京海洋馆、八达岭长城、北海-景山公园、中华民族园、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动物园、北京植物园等。

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有颐和园、明清故宫、八达岭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天坛、十三陵等。

8.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土壤肥沃                           

B. 水源不足                           

C. 地形平坦                           

D. 交通便利

【答案】B

【解析】【分析】解: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为:

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9.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

A. 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 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

C. 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 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

(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 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 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 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答案】

(1)B

(2)D

【解析】【分析】

(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

(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

故选:

D。

【点评】

(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等。

 

10.(西双版纳)下列景观属于乡村聚落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BD主要是高楼大厦,人口密度大,属于城市聚落。

C为乡村聚落,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根据题意。

故选:

C

【点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11.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

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读下图,完成下列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建筑水平影响

C.四合院反映聚落主要受交通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2)从风水学上说,我国的建筑物都要求“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

关于这一说法,从地理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B.朝南阳光较充足

C.空气清新湿润

D.南面的地形比较平坦

(3)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他们在4万年和1万8千年以前通过白令海峡的“陆桥”从阿拉斯加进入了美洲大陆,据此推断,印第安人所属的人种是(   )

A.白色人种

B.混血人种

C.黑色人种

D.黄色人种

【答案】

(1)D

(2)B

(3)D

【解析】【分析】

(1)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而且降水多,比较潮湿;竹楼主要是适应于当地终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建,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

D。

(2)我国的建筑物都要求“坐北朝南”是因为朝南阳光较充足,采光好;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3)已知,亚洲东部主要是黄色人种,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亚洲东部跨过白令海峡(当时白令海峡处于冰封期)来到美洲大陆的,故印第安人所属的人种是黄色人种;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热带地区炎热多雨,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

(3)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

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人种主要是黄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北美洲、大洋洲。

 

12.(绥化)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 

A. 平遥古城                          

B. 丽江古城                          

C. 皖南古村落                          

D. 威尼斯城

【答案】D

【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和意大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搜集相关资料解答即可。

13.下图为某区域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               

B. 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

C. 该区域主要分布黄色人种                                    

D.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增强

【答案】A

【解析】【分析】由河流的流向可知,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A正确;

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B错误;

该区域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C错误;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把握相应的课本知识是答题的基础,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14.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

A. 中部和南部                       B. 中部和北部                       C. 南部和北部                       D. 东部和西部

(2)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水源和土壤         B. 气候、矿产和土壤         C. 地形、水源和矿产         D. 地形、水源和气候

(3)下列传统民居中,能反映山西省自然环境特点的是(   )

A. 冰屋                                  

B. 高架屋                                  

C. 窑洞                                  

D. 蒙古包

【答案】

(1)A

(2)D

(3)C

【解析】【分析】

(1)农耕型古村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

(2)从图中可知,农耕型古村落都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区,故影响山两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水源和气候。

(3)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山西当地的传统民居,冬暖夏凉,依山而建。

故答案为:

(1)A;

(2)D;(3)C。

【点评】

(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3)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典型民居为冬暖夏凉的窑洞。

15.图为东南亚马来群岛中的加里曼丹岛略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岛屿的地势特征是(   )

A. 中部高,四周低             

B. 中部低,四周高             

C. 北部高,南部低             

D. 东部高,西部低

(2)甲地的传统民居是(   )

A. 

     

B. 

     

C. 

     

D. 

【答案】

(1)A

(2)D

【解析】【分析】

(1)读加里曼丹岛的河流分布图,由河流流向可知,加里曼丹岛的河流都是从中部流向四周,由此可推断该岛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故选A。

(2)读加里曼丹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A是窑洞,是黄土高原传统民居,B是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C是冰屋,是北冰洋沿岸的传统民居,D是双层竹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特点,最适应该地的气候。

故选D。

故答案为:

(1)A;

(2)D。

【点评】

(1)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判断一个地区的地势可结合河流流向去综合分析。

(2)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16.星期日到教堂做礼拜是下列哪个宗教的活动(   )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基督教                                 

D. 道教

【答案】C

【解析】【分析】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是基督教堂,星期日到教堂做礼拜是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故答案为:

C。

【点评】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

但是,基督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大宗教。

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

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

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是《圣经》,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经典是《古兰经》。

17.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