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287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2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2页
亲,该文档总共1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

1山中访友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并熟读;搜集古桥的图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

1.导语: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

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

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

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

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预习探究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自由轻声读课文。

(用笔做上记号)

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瀑布、身躯、邀请、俯身、凝望、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李汉荣老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了“山中访友”?

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三、品读体验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

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再和同学交流划出的句子。

(一)古桥

课件出示: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作者为什么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

(因为在作者的眼中老桥就如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2.老桥的“德高望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时间长,望重。

从“岁月悠悠”这个词可以理解到也许老桥站的时间不止几百年也许时间更长,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名望。

(2)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唯有你依然如旧。

(3)总结:

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几百年啊,这几百年中,桥上的人(悲欢离合),水中的鱼(由小鱼长成大鱼),空中的月(有阴晴圆缺),都不断地变化着、更新着。

只有老桥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3.自由读,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

课件出示古桥图片,思考:

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4.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

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5.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二)树林里

课件出示: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2.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3)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4)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

(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小结: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

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山中的一切

1.课件出示:

第五自然段内容。

(1)“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

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

(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

(2)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3)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播放课件,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4)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

请选择其中一位朋友,将它的回答写下来。

如: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5)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

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2.读第六、七自然段。

(1)细读,思考:

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3.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巩固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推荐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板书设计:

出门访友

山中访友拜访老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等)

告别朋友

教学反思:

 

2*山雨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次备课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

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拓展资料,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课件播放歌曲:

《春雨沙沙》。

2.交流:

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听懂了什么?

3.课件展示下雨时不同的画面。

问:

通过画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那你们喜欢下雨吗?

(多个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4.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课件)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山雨”三个时段的特点。

雨来:

雨中:

雨后: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1.自读感悟。

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在小组内互读课文,合作学习。

(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3.组织交流集体汇报。

(一)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1)看,山雨来了。

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课件出示: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

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

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画下来。

A.沙啦啦,沙啦啦……

(1)(谈感受)当你听到山雨的声音,心情怎样?

(2)这么动听的雨声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点课件)

(3)和着山雨的声音,我们分为四组接力读读吧!

(在雨声中再读一读)

B.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谈感受。

(2)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3)是的,的确是无字的歌谣。

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

此时,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4)喜欢这无字歌谣的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1)学生谈感受。

(2)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

第一个逗号一组读,第一个顿号二组加进来,第二个顿号三组加进来,后面的四组加进来一起读。

(配合读。

)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

(3)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

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

D.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1)(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2)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可以吗!

学生再读。

(3)此时,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你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同桌互相说。

(三)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赶快去读读吧!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3.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板书设计:

山雨

山雨声音(美)

雨中喜爱

雨后颜色(鲜)

教学反思:

 

3草虫的村落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抓住语言点,深入语言,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画面,去感受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想象与联想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次备课

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深入体会昆虫世界的精彩。

2.体会作者通过想象与联想来表达喜爱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小虫的世界。

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大自然的图片、摘抄卡。

教师准备:

夏日虫鸣的录音;课件;有条件的可以看美国影片《虫虫危机》。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交流:

你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

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思考: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画一画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3.“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合作交流

1.出示卡片,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静谧亲戚寒暄俏丽烘烤勤勉音韵僻静亲吻

大街小巷庞然大物熙熙攘攘

(1)小组开火车读,并纠音;

(2)重点指导“寒暄”“熙熙攘攘”“勤勉”“音韵”等义,分析“谧”“巷”的字形。

(3)理解词语。

  熙熙攘攘:

本课指村子里黑甲虫很多,非常热闹拥挤。

  意味深长:

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2.交流:

“草虫草的村落”在哪儿?

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1)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2)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3.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课件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4.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1)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理解“追随”)

(2)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3)“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

我多么得意啊!

三、品读体验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课件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

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

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

(2)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

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 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课件出示: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课件出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1)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的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2)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

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课件出示: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四、拓展延伸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4.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虫子们“我”

联想与想象

快乐、勤勉、美妙……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教学反思:

4*索溪峪的“野”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二次备课

重点、难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老师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激趣。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

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

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

想去看看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2.揭示课题:

索溪峪的“野”。

(1)课件欣赏:

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简介索溪峪:

索溪峪因索溪而得名,位于武陵源的东部,是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

这里以奇峰秀水、钟乳洞和深壑著名。

主要景点有黄龙洞、宝峰湖、十里画廊、西海、百丈峡、索溪、一线天等。

索溪峪景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区内约有2000多座独具特色的险峰。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绵亘蜿蜒()窈窕淑女()旁逸斜出()返璞归真()

2.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边读边想:

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

(2)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1.合作研读 体会索溪峪的“野”

(1)(出示课件)自读课文,讨论:

A.“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

B.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的?

C.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读。

(2)交流自读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山是野的 水是野的 动物是野的 人是野的 让学生初步知道本文的“野”是指索溪峪的美是天然的、野性的美。

(3)同桌互读各自喜欢的部分。

(4)学生以四个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读描写山、水、动物、人的段落。

2.赏析“山是野的”。

(出示课件)

(1)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

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

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

它的惊险体现在断壁悬崖有几十丈高。

山风中半边悬空的巨石摇摇晃晃,使人看了惊心。

峡谷的名称让人闻而生畏。

(2)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

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从“千峰万仞绵亘蜿蜓”体会出这里的山峰又多又高,而且连绵不断,像“十进而画廊”一样。

(3)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这里有各种各样随心所欲的美,有的直插云天,高耸云霄;有的水中突起,有的簇拥一起,各种姿态应有尽有。

(4)以索溪峪的山与桂林的山、黄山、泰山、庐山作比较。

(5)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

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

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

(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4.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

”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

”“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同学们,那惊险的山、调皮的水、顽皮的猴子、率真的人们,你们喜欢吗?

这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野性、自然、纯朴、纯真)

现在,你们明白了课题中野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吗?

(野字的真正含义是指索溪峪的那种天然、野性、纯朴的美。

(1)作者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在作者的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

(2)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学生畅谈,教师点拨学生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和索溪峪天然的自然风光两方面谈。

2.利用周末时间找一找家乡的“野”。

3.为了呼吁人们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请每小组的同学讨论并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可以自己在画板上制作。

也可以从网上下载。

板书设计:

山“野”

索溪峪的“野”水“野”“野”荡涤着我的胸怀

动物“野”

人“野”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习作部分)

编写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1.回顾前面的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2.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的兴趣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

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

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