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853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docx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

自然抵达与抵达自然

  刘克邦在其散文中,用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始终以“抵达”的姿态,“在美丽、神奇的故乡山水间跋涉求索”,将告别、悲喜、柔情、自信和思考组合在一起,表达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对文化的领悟。

他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抵达方式抵达自然,展现了一种阔大的精神境界和人性情怀,这是扎根于湖湘大地的自然的舞蹈,在当下“以审丑和故作晦涩为时髦的散文文风”背景下显得非常珍贵。

中国论文网/5/view-4340428.htm

  一、自然抵达

  任何艺术,如果不是遵命之作的话,往往都是艺术家自身生命的注脚,是他处世状态及其可能的证明。

刘克邦的思想,服务于他生命因时因地的需要,是从他生命深处自然生发出来的。

正如黄宗羲所谓“道本自然,人不可以智力与,才欲自然,便不自然”。

(《明儒学案·师说·陈白沙献章》)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它是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最为自由与朴素的存在方式。

自由的散文家刘克邦紧贴大地,以悠闲细腻深情的笔调,观察世界,理解生命,走着一条生命自由释放的散文之旅。

  刘克邦是一个“看见者”,一个感觉丰富的人。

他相信内心的真实和具体的世界,用心灵去细腻感受世界,和生活的现场、作家的记忆、逼真的细节建立了血肉的、紧密的联系。

妻子一碗飘逸清香溢满浓情的鱼汤的温馨回忆,夜行山路、伤疤事件中母亲对儿子痴心和博大的爱,母亲去世后自己的迷茫与无助,做牛倌时的沉重与坚定,年过半百的六娭毑抬着临产的妻子走了三华里的意志和力量,老处长的真诚朴素、对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重感情、重情义的史家桥村老百姓,与小学同学廖传禄之间的恩恩怨怨,渴望精神尊严的落寞的文哥……生活中那些具体、细小、卑微的事都能进入刘克邦的视野。

刘克邦的散文情深意长,诗意盎然,尤其是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因为它们源于亲历的生活,源于对情感的细腻体验。

  刘克邦是位虔诚的观察者和谛听者,他没有沦陷于世界的喧嚣之中,没有沉于苦难的感伤之中,而是坚守沉静的内心世界,“一只脚拍着诗的节奏,一只脚顺着大地的脉络”(彭见明语),诗意地接近自然,将充满声色、味道、光影的大自然连接起来,倾听自然微弱的声音,他和他最欣赏的当代作家迟子建一起,试图以一种水灵的笔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微妙和谐:

  古镇中,青砖灰泥垒砌的古城墙高高耸立雄伟壮观,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街道光滑平直蜿蜒曲折,精工细作龙飞凤舞的雕梁牌楼随处可见目不暇接,桐油漆就的杉木板民宅商铺古香古色鳞次栉比,还有那流传千古名扬四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芙蓉楼……(《与母亲夜行山路》)

  驶入雅安村,县道、乡道、村道、柏油路、水泥路,一条接一条,一段接一段,四通八达,连绵起伏,平坦整洁,清新亮爽,一直蜿蜒到村村户户、家家门口。

(《再进雅安村》)

  坚韧虬曲的枳木、婀娜柔情的杜鹃、刚烈艳丽的月季也毫不示弱,……对比之间,还嫌不够,一时兴起,竟抖动着身躯,肆意地吐放出一朵朵或大或小,或素或艳热烈奔放,耀眼夺目红的、黄的、白的花儿来,令人驻足观奇,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芙蓉路上的邂逅》)

  刘克邦散文中,所描绘的不管是乡村,还是现代都市,总是宁静而和谐,充满了生命的温情和水灵。

刘克邦的心灵在散文中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的活生生的世界中植根的;他不相信理念对生活的解释,也不相信惯性对生活的支配,而是在细节和亲身体验中建立人和大地、人和人、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精神之桥。

  尤为可贵的是,刘克邦写了自己的苦难记忆,写了基层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不是为了写苦难而写苦难,不是为了写困境而写困境。

刘克邦既没把乡村当作天堂,也没把乡村当作地狱;既没把现代城市当作乐土,也没把现代城市当作城堡,刘克邦热情、理解、包容甚至是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因此,在他的笔下,既写了“小镇景致迷人,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令人赞叹、陶醉与神往”,也写了荒山野岭黑灯瞎火,“偶尔不远处传来几声猫头鹰怪异的叫声,似哭,似嚎,阴森、冷飕飕的”;既有苦难时的迷茫与挣扎,又平和纯美;既有狡黠和欺诈,又有同情和温暖……刘克邦用他的思想探索和敏锐的感觉,将知识、理性、情感、智慧与审美融为一炉,站在天地之宽和宇宙之大,来思考世道与人心,由此刘克邦笔下的现实不是局部的、个别的、偶然的、表层的现实,而是有一种整体感,既“以温暖而机敏的目光梳理生命的亲历”(彭见明语),写出了一个人艰难的成长历程,解释出了被日常生活所掩蔽的生活真相,揭示出了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也读出了我们民族几十年来的苦难记忆。

  二、抵达自然

  “抵达”是个艰辛的历程,如果说在《遭受冤屈的故事》中可看到颇有气性的刘克邦还有点内心的“忿忿然”与焦虑,而到了“我沿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楼房商铺,踏着方格彩砖铺就的人行道,尽情地吸吮着路旁玉兰树上飘送的花香,上城南路,经天心阁,到南门口,顺着步行街,折入太平街,转入三王街,径直来到著名百年老店——双燕楼”中,不止是心理的惬意,而且是精神的解脱与超越,思维上畅通无阻,精神上海阔天空,价值上圆融通达,意味着身内身外的世界走向自在、自足、自由而安宁。

社会的热情,世俗的纷扰,知识的累赘,理论的迷障哗然崩解。

生命通过诉诸内心的修为和解构,获得了自由与超越。

我们从散文中看到一种温暖、宽厚、充满希望的写作,这与其说是一种文风,还不如说是一种修养和通过修养达到的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自然境界。

  温暖写作,意味着有盏大爱的心灯。

夏义生在一次谈话中问刘克邦如何面对苦难,如何书写苦难时,刘克邦认为:

“用‘苦难’一词有点过重。

相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来说,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所经历的一切算不了什么,最多也不过称其为波折、曲折或阵痛而已。

至于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则更微不足道了……我把过去的坎坷和磨难当做一次历练、一种资本,以良好的心境、宽阔的胸怀、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①言说之中洋溢着明朗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乐观的生命哲学。

刘克邦散文气质的生成,得益于其内外兼修的素养,背后有精神的大爱、宽阔的胸怀和向往美好世界的情怀。

他总是用颗善良纯朴的心呵护、守望,即使写人生历程中的冰冷和黑暗,也总是用阳光普照着,充满一种温馨的暖暖的色调。

  “在我的散文中,有一根红线串连,那就是‘爱’字,有对父母感恩的‘尊爱’,有对妻儿温馨的‘怜爱’,有对友人纯朴的‘珍爱’,有对英雄崇敬的‘热爱’,有对事业钟情的‘笃爱’,有对祖国忠诚的‘挚爱’,就是批评不良针砭时弊时,也是怀揣一个‘爱’字,带着希望、期待的心理去书写的。

”②刘克邦渴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世界由此爱意浓浓,大爱满园。

这是历经苦难的刘克邦对“爱”的领悟、理解,也是对“爱”的守望、呼唤。

而且情感沉淀的刘克邦对“爱”又“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有收有放,有抑有扬”。

这就是刘克邦散文中爱的现实:

高于生活的质感和苦痛,又平和、温润,始终有一种温暖的阳光照耀着。

  宽厚写作,意味着博爱宽容的胸怀,一种高远的境界。

刘克邦出身于书香之家,成长于苦难岁月。

“我每每触摸到头顶那块凹下去的伤疤,我记得的却不是自己当年的痛,而是母亲对儿子痴心的爱,对他人的无限宽容和大度。

”父亲的路,“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阳光灿烂,他都走得踏实,迈得坚定!

”乡村教师的母亲给了他宽厚、善良的天性,苦难的父亲给了他走路的方向、态度和姿势。

伟大的母爱和父爱赐与了他一种宽阔的胸怀:

“人嘛,要有积极的心态,宽阔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向前看,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

”③这种胸怀自然地浸润在散文中。

  正因刘克邦宽厚和温暖色调的写作,可以看到刘克邦的灵魂视野是非常健全的,他始终坚定和勇敢,也始终明白和洞彻,始终以平和公正的眼光看待人,看待历史,在宽广的理解中对美好世界充满希望,“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与温暖的永恒追求”(他凭《金秋的礼物》获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的颁奖辞),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写作。

  刘克邦以一种温暖、宽厚、充满希望的写作,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挚爱,这是他的散文获得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他的散文中还沐浴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刘克邦谈到“五四”文学对其散文创作的深刻影响,认为“五四”时期倡导一种平民化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倡“普遍”和“真挚”两种文学精神,尤其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和朱自清的《背影》,深刻影响他的文学态度、思想和精神。

刘克邦还非常推崇文学理论家泓峻所说“一个真诚而有良知的作家,一方面要通过写作活动满足自己的精神探索与自我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使自己的表达与他人的存在具有相关性,并帮助他人更好地生存,文学事业因此对他们变得加倍沉重”。

从中可以看到“感时忧国”“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对“湖湘平民”刘克邦的深刻影响。

  刘克邦散文的精神基础是感官的、自由的、温暖的、富有人间烟火的,是一种思想的言说,是一种人生的真实践行,也是一种让人心仪的人格风度。

它的自然抵达之旅还在不断延伸。

  注释:

  ①②③夏义生、刘克邦:

《记忆·情感·思想·审美——刘克邦访谈录》,《文学界(专辑版)》2003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