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429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docx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

反思计算教学,实施有效课堂

【摘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它不但注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它更注重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随着实验的深入,计算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但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也不难发现,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理念性与实效性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标、计算教学、教学情境、估算、算法多样化、热闹、有效性。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计算教学以其突出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但其枯燥的数字、繁琐的计算总让学生学得乏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如今的计算课堂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走进了计算课堂,“老师,我还有办法!

”“老师,我的办法比他好!

”一个个响亮的声音此起彼伏,算法的多样化一时间成了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有部分老师把创设情景和提倡算法多样化当作计算教学的一种时髦去追求。

本文尝试就计算教学课堂中常见的现象反思新课标下低年级的计算教学。

一、计算需要教学情境吗?

(一)案例一:

这是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创设的情境:

师:

今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日子。

老师带大家去游乐场玩,好吗?

(学生非常兴奋,多媒体出现游乐场热闹场面的主题图):

在游乐场里,4节摩天轮,每节有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2人;小火车上有4排,每排有3人……  

师:

我们来到这个游乐园,说说有什么好玩的?

生:

有好多好玩的,有碰碰车,过山车、摩天轮、小火车……

生:

我还知道了小火车是红色的,小火车是橙色的……

   学生回答活跃,都在寻找没人发现的事物抢答,气氛热烈,因学生的热情,这环节用了5分钟左右。

接着,师提要求:

看到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不难看出老师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提出:

“摩天轮上一共有多少个人?

”或“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个人?

”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旧知列出加法算式再导入课题解决新知。

想法很好,但事与愿违,学生看到这个情境提了许多与这节课不相关的问题:

“摩天轮上的比小火车上的多多少人?

”“为什么过山车不加长一点呢?

那样就可以坐多一些人了。

”……老师眼看形势不对只好说:

“我也来提几个问题。

”切入正题。

(二)剖析:

课一开始,似乎案例1很切合现在的“新课程的课堂”,热热闹闹的情景创设,气氛活跃。

不可否认,在这里,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氛围,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

但学生的意犹未尽,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学生毫无目的地发散开去。

我们知道:

“数学课应有数学课的特色,不要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情境,应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撑,激发学生生活的共鸣。

因此,适量而有效的数学情景经过精心的引导,巧妙的设计,与新知识环环相扣,突出其重要的作用,但绝不能让它成为“看图说话”,这只是花时间买热闹的无效活动罢了。

 (三)反思:

1、正确把握计算教学的情景价值取向。

我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呼唤起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情境。

通过适当的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步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乘法加法混合运算》时,教师是这样上的:

先创设去肯德基的情境,再出示几种商品单价图表,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

我要买两个鸡翅和一杯奶茶要用多少钱?

就引出算式:

7乘以2加5得多少的混合运算式题,并对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进行理解。

此情境一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用乘加混合去解决的实际的问题,体会算式实际意义;二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三是为后面的乘减混合提供实际背景,真正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不能说这不是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情境。

2、情景有时可以代替复习铺垫。

一个好的情景有时可以代替复习铺垫。

以前上计算课总是先复习旧知,再探讨新知的算法,现在觉得有时完全可以在情景中进行。

如我在教学人教实验版二年级上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

春天到了,大家都喜欢去公园旅游吗?

(喜欢)

师:

今天老师就准备和大家一起去公园玩一下?

可是想去公园的话,咱们得闯过二关。

动画课件出示“勇者闯关”:

(1)80里有( )个十;            250里有(  )个十;

     700里有(   )个百;          2700里有(  )个百;

1300是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的,

也可以说1300由(    )个百组成的。

   

 

(2)30+40=           30+40+20=

    70-30=            73-3=           73-70=     

生趣味盎然地抢答。

学生们在这个情境中,都积极自觉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闯关”解决问题。

在这里,学生不会觉得是在复习旧知,可学生却在“闯关”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把旧知识摆了出来,并十分投入地探索新知。

这样的情境不仅激起了学生积极的认知情感,而且很好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自觉地进行复习。

3、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离不开情景。

很多老师以为缺少了情景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有的课情景的设置是牵强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引出算式,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识在原有的知识上迁移、变化、综合而成的,因此计算可以有情景引入,也可以单刀直入。

比如:

退位减法,有余数的除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等完全可以在新课复习时改动一下直接引出,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而且也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关系。

二、估算有最好的方法吗?

(一)案例2:

我在上人教实验版二年级下册《加、减法的估算练习课》一课时,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

由于事先我没让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所以在教学时,我把收集矿泉水瓶情境换成了我去商场购物的情境。

呈现的信息是:

192元                         219元

我提出:

“小明妈妈想买这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

同学们估一估、算一算,好吗?

学生热烈讨论起来:

生1:

292接近300,119接近100,300+100=400(元)。

小明妈妈买这两样东西要带400元钱。

生2:

我是这样想的:

292接近290,119接近120元。

290+120=410(元),小明妈妈要带410元钱。

学生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其方案与书中呈现的方案是相同的。

我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感到非常满意。

之后,我们一起计算出准确结果:

119+292=411元。

接下来,我又提了一个问题:

“你们喜欢哪种方法?

生1:

我喜欢第一种想法,因为它把292和119都想成了与它接近的整百的数,用整百数来计算比较简便。

生2:

我喜欢第二种想法。

因为它把292和119都想成了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的数,用这些数来算,结果更接近准确数。

我心里美滋滋的。

因为就学生的精彩发言,这节课估算多样化的目的达到了。

就在我带着愉快的心情准备进入下一段的教学时,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觉得前面两种方案不好。

”听到这话我愣住了,但我想探个究竟,于是就问:

“为什么呢?

说说你的理由。

该学生说:

前面两个方案估算结果一个是400元,一个是410元,而买这两样东西准确的价钱是411元。

老师,如果照这两个估算的结果带钱去购物是买不齐的。

我去买过一些东西,如果买的东西是7元8角钱,妈妈就会让我带上10元钱,带的钱总是比买东西的钱多一些才好。

我想小明妈妈除了买这两样东西外,坐车也要花钱,因此钱只能多带不能少带。

所以,估算时就要把它们看成大一些的几百几十的数,就是把292元看成300,119看成120,300+120=420元,小明妈妈要带420元才合理。

听到这么有道理的发言,在意外的同时我由衷地说:

“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他不仅会估算,还会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考虑数学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生活的结果。

(二)剖析:

估算教学,鼓励方法多样化。

不能以书上的估算过程作为唯一标准,它只是解决问题策略之一。

二、三年级新教材的估算,不是采用唯一的“四舍五入”法,比较灵活多样,而且在估算后应该结合实际反思自己的估算过程和估算结果。

   (三)反思:

1、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创新思维。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鼓励了第三个学生的发言,于是就有了一个充满创意而合乎生活逻辑的结果。

学生具有这种想法,说明他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做到既会思考又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反思。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的中心点是:

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给学生加框框,这样教学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和乐趣。

2、重视实际运用,把握教学原则。

案例中的题目,在理论上可以有很多结果,购物可带大约400元,或大约410元,或大约420元,却只能有一个结果即带大约420元适于实际。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在估算中只有最合理的方法,而没有最好的方法。

虽然数学的问题要用理论数学的手段去解决,但是数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

所以,教学中既要肯定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更要认可学生源自于生活水平的思维方法。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还需优化吗?

(三)案例3:

在上“8、7、6加几”的教学中,计算8+5,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例如:

(1)从8往后数,再数5个是13;

(2)8+2=10,10+3=13;

(3)把8分成3和5,5+5=10,10+3=13;

(5)9+5=14,14-1=13;

……

师: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的方法非常好,做题时你认为哪种方法好、最适合你的就用哪种方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做练习。

(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最适合自己的,便埋头做了起来)

(二)剖析:

提倡算法多样法,能促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具体的问题及时调整思维方向。

尽管有一些方法显得“笨”,但毕竟让学生经历了这一个思维过程。

但现在也有一种跟时髦的做法,即对学生的各种理解、各种做法,不管方法优与劣,老师除了肯定、叫好便无所作为。

据说这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民主,充分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充分给学生自信等。

(三)反思:

1、在计算教学中应提倡算法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故此,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开放的场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表达自身独特见解的时空。

在如此的场景中组织引导学生之间的差异交流,师生在互动中达成共识。

如果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观点,那么就能真正获得师生的差异发展。

2、算法多样化之后要适当进行优化。

优化需以思维价值为前提,思维等价(即同一思维层次)的算法不需要进行优化,思维不等价(即不同思维层次)的算法则一定要进行优化,即将思维水平低的算法优化至思维水平高的算法。

如上述案例中8加几的口算,可以采用“看大数拆小数”的方法来进行凑十口算,也可以用“看小数拆大数”的方法进行凑十口算,还可以用数数或摆小棒的方法来算,显然“数数或摆小棒”与“凑十法”在思维层次上是有差异的,故我们将算法从“摆小棒”优化至“凑十法”。

而凑十法中的拆较大数、拆较小数、两五凑十属同一思维水平,我们不予优化。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多样化又何来优化,没有优化,多样化算法又失去其意义。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一个情境,点燃的不只是教师的激情;一节课,引发的不只是学生的思考。

智慧的共享、成功的体验、师生的共进,也许这就是我们追寻的理想的计算教学吧。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高效课堂论文范文》

3.《第四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