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458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

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

人也是如此。

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

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

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

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

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

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

“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

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

“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

前者说:

“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

”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

后者说:

“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

”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

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

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

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

人统、事统、学统。

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

他解释说:

“人统,其中心是人。

中国人说:

‘学者,所以学做人也。

’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

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

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

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

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

“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

“去!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甘罗曰: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卿曰:

“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

“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

“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曰:

“知之。

”甘罗曰:

“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

“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

“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

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

甘罗说赵王曰: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曰:

“闻之。

”曰:

“闻张唐相燕欤?

”曰:

“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

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

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使张唐往相燕       相:

辅佐

B.女焉能行之           女:

C.甘罗说而行之         说:

说服

D.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

到郊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君其试臣                   其熟能讥之乎

C.应侯之用于秦也             渔樵于江渚之上

D.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信侯吕不韦让张唐去燕国,张唐不肯,甘罗主动请缨,想去说服张唐,吕不韦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不合适,但看甘罗很是自信,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

B.武安君白起有攻城野战之功劳,在秦国上下影响力非常大,而应侯范雎本想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

权势威逼之下,张唐只好同意前往燕国。

C.张唐出行日期已定,甘罗想通过文信侯从始皇那里借得五辆马车,为张唐送行,以便他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完成使命。

迫于形势,始皇还是同意甘罗出使赵国。

D.甘罗出身名门,年龄很小,但外交才能非凡,出使赵国,不但让赵国主动割让河间的五座城邑,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让秦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占有了上谷的十一座城邑,因此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5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8-9两题。

(8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

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8.诗的颈联(第三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                       ,

(2)                       。

(3)                       ,(4)                         。

(5)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

(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①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②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

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③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

我是谁?

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

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

黄帝是什么模样?

到哪里去祭奠他们?

我们千百次追问着。

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④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

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

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

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⑤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

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

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

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

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

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

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⑥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

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11.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述。

(6分)

12.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

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这句话?

(4分)

13.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

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

(6分)

14.给炎黄二帝塑像,有人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很有必要;有人认为劳民伤财,实属多余。

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腹泄 增幅 掉书袋 蜂涌而至       

B.布署 渎职 紧箍咒 披星戴月

C.筹码 贯例 莫须有 讫今为止       

D.沦落 告罄 志愿者 潸然泪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使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B.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地捉襟见肘,必须从完善法律法规、改革监管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方面人手。

C.金融危机的风声鹤唳,使得各大银行、企业债权人纷纷赶往企业收贷,资金链条越绞越紧。

D.某些地方领导把目的与手段等量齐观,为增长而增长,为稳定而稳定,结果是有增长而无发展,有GDP的不断攀升而没有民生的改善。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               ,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攻克的,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高墙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多少箭镞似的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立刻又被弹拨了过来

③却已有多少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地叫喊起来

④只见那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

⑤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这些震荡的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④①②③⑥⑤    D.⑤④③①②⑥

18.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写修改方法)(4分)

①由于人工灯光有时可以传到数十公里之外,使鸟类在迁徙期最容易受到人工光源的干扰。

②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被它们迷失方向。

③有时候鸟类撞死在大楼上,最后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星。

④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每年有近400多万只鸟因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19.仔细观赏下面漫画,请简要概述漫画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5分)

内容:

(2分)

寓意:

(3分)

20、下面是一篇“中国首届全球通手机短信文学大赛”散文类获奖作品,请你为这篇作品写几句评点的话。

(50字左右)(6分)

山里的母亲

母亲这辈子只识得三个字,那就是她的名字。

母亲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劳动。

母亲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三个孩子走出这山。

母亲这辈子唯一的欣慰,那就是她的孩子秉承了她的执著和坚韧。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逃跑。

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就不见了。

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了猎人身边。

猎人开始骂猎狗了:

“你真没用,连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

“我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伤终于回了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

“那只猎狗很凶呀!

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呀?

“它只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以赴的话就会没命了呀!

”兔子说。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和联想?

请你体会其中的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所给材料的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9分)

1.B(不是“不重视”,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2.D(一至三自然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学的功能”。

3.A(B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

C主宾倒置,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D强加因果和把未然说成已然。

4、A(相:

担任丞相。

)(3分)

5、D(D项均表顺承。

A项第一个“于”表目的,可译为“到”,第二个“于”是介词,根据上下文可译作“与”或“跟”;B项第一个“其”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还是”,第二个“其”用来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C项第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之”为句中衬字,不译)

6、C(①借得五辆马车目的不是便于张唐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②始皇不是迫于形势才同意甘罗出使赵国。

)(3分)

7、

(1)张唐对文信侯说:

“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

‘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

’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

”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与”、“之”、“有以”、“强”为四个得分点,语意通顺1分。

)(5分)

(2)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

(“赍”、“广”、“归”、“以”为四个得分点,语意通顺1分。

)(5分)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

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

张唐对文信侯说:

“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

‘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

’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

”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

“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

”文信侯说:

“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

”甘罗说:

“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

”文信侯呵叱说:

“快走开!

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

”甘罗说:

“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

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

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

”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

“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

”张卿说:

“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

”甘罗又说:

“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

”张卿说:

“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

”甘罗进而说:

“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

”张卿说:

“确实明了这一点。

”甘罗接着说:

“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

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

”张唐说:

“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

”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

“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

“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

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

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

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

甘罗劝说赵王,问道:

“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

”赵王回答说:

“听说这件事了。

”甘罗又问道:

“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

”赵王回答说:

“听说了。

”甘罗接着说:

“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

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

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

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

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

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太史公说:

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

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

须知,当着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特别时行权变谋诈之术呢!

8.(4分)

①“静”字用得十分传神。

②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扬帆远去,诗人想象友人必经之地黄牛峡,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