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1546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9.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第二版)课件.pptx

,学习目标第一节最早的书籍第二节印刷术发明后对书籍的影响第三节近代书籍的艺术发展第四节现代印刷工艺对书籍设计的影响第五节数字时代的发展对书籍设计的影响,本章小结,熟悉了解中外最早的书籍形态和中外早期的印刷和现代印刷工艺对书籍设计的影响;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书籍设计的影响;提高对书籍产生和书籍设计的发展脉络的认识;继承发扬前人所创造的璀璨文化。

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我国最原始的书籍雏形是绳书最早的书籍形式应该是甲骨刻辞,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石经碑刻、铁鼎、陶书、瓦当等都在某一方面具有书的功能,我国最早具有书籍雏形的,应该是竹木的简牍。

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简,即竹片,牍,为木片。

竹片做成的书称为“简策”。

木片做成的书称为“版牍”。

简是狭长的薄片(称签),,可以编连成册;牍是宽诗厚经的版、书经、礼,(一般将一尺见方的版乐,经称为、春我秋国、古方),宜于单独使用。

离起骚源上、大九歌等。

约是竹简在先,而木简仿效之。

简和牍的区别,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竹木分量重;占地方;使用不方便;日久编绳容易折断,产生脱简和错简的现象,很难复原。

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书籍形式是卷轴装。

它比起简策要方便得多,由于它能反复舒卷,所以称为“卷”。

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卷轴装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卷、轴、褾、。

带,是卷的本身,是以纸或缣帛做成的;,是用以旋转便利舒卷的木质的轴,两端镶,以各种材料的轴头;,是保护卷子免于破裂的,俗称,首”;,是用作缚扎的,是附,品。

要查阅中间某段,必须从头打开,舒卷十分不便。

直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由于版面尺寸的限制,更没有必要延伸那么长了,因而逐渐发展成为旋风装和经折装。

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唐代后期(9世纪)产生的旋风装和经折装是从卷轴装向册装转变的过渡形式。

旋风装也称风叶或旋风叶卷子。

装帧形式是以一长条纸做底,而后把,写好的书页,按照先后顺序,将右端无字较窄的空白处,鳞次相错地粘裱在首页末尾的空白卷底上,这样就解决了卷轴装卷舒不便,检阅困难的弊端。

旋风装是双面书写,仍保留着卷子形式,而经折装是单面书写,已变化成折子形式。

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经折装,旋风装,二、外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用修剪过的芦苇笔写在尼罗河流域湿地生产的纸莎草纸上,呈卷轴形态。

羊皮卷蜡书、纸草卷和羊皮书应该是除以树叶为书的装帧形式之外的非、欧大陆比较完整的书籍形态。

埃及的纸草卷,二、外国最早的书籍形态是由罗马人发明的,一直到19世纪初还沿用着。

据载,蜡书是先用黄杨木或其他木材做成小木板,在木板中部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槽,用以盛黄色或黑色的蜡,内侧上下两角(相当于现代书的订口位置)凿有小孔,然后用绳穿过小孔把许多木板串联起来,便成一本小书。

最前与最后的两块不涂蜡,以便保护里边的蜡书不被磨坏,蜡书的最前和最后一块木板不填充蜡,功能近似今天的封面和封底,是书籍封面的最初形式了。

蜡版可以反复使用,多用于通信或记事,与我国古代的尺牍相似。

二、外国最早的书籍形态是埃及最早的书写材料。

公元前5世纪传入希腊,后又传入罗马。

纸草是生长在尼罗河两岸沼泽地上的一种芦苇,一般茎高五六尺,名为papgrus或Biblos。

质地很脆;不能折叠;阅读不方便。

二、外国最早的书籍形态,比纸草要薄而且结实得多,能够折叠,并可两面记录,采取一种册籍的形式,与今天的书很相似。

羊皮书产生后,欧洲的书的形式逐渐从卷子变成册页,一张大羊皮,可以折叠成双页,也可以像纸一样截成四开、八开、十六开装订成册,这样便出现了最古老的散页合订的书。

一张羊皮的折法决定了书籍的开本,对开是一折两页,四开是两折四页,八开是三折八页等。

像圣经一类的宗教书籍因需要当众朗读,开本通常做得很大,经典名著则略小,多为四开本。

与此同时,书籍装帧艺术也得到了发展。

书籍封面起着保护、装饰的作用,材料多用皮革,,有时配以金属的角铁、搭扣使之更加坚固。

黄金、象牙、宝石等贵重材料也常用来美化封面,并昭示着书籍所有者尊贵的社会地位。

版心向内,有文字的地方向着书背,所以不易损坏;,其他上、左、下三面如有损伤,因为版外空白,可以裁去,不致伤书;这种装法对于通过版心的整幅图画更加方便阅读。

一、中国早期的册页印刷书又称蝶装,是宋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是册页制度的最初形式。

书籍陈列时书口朝下,书根向外,与现在的竖立排列不同。

蝴蝶装,一、中国早期的册页印刷书始于南宋(12世纪),盛行于明代(15世纪)。

与蝴蝶装的方法相反,是把有字的书页正折,版心对着书口,切口向着书脊。

每一页靠书脊处不再用糨糊粘贴,而是穿孔,用纸捻订好,再在外面加上封面,连书脊包好,翻开之后,都是有字的书页,可以逐页读下去,不会间断,避免了蝴蝶装的缺点,这种装订方法已接近现在的平装书籍。

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都采用这种书籍形式。

一、中国早期的册页印刷书出现在北宋末年,直至明万历年后得以发展,到了清代线装书达到鼎盛。

线装书不用整纸镶书,而是前后分开封面和封底,不用包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打孔穿线,订成一册。

一般用四眼订法,也有用六针眼和八针眼的,讲究的还在上下角用丝织品包角,气派豪华,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线装书的结构分为:

书衣(封面)、护页、书名页、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

与现在的书籍次序大体相同,从封面到正文、行、阑、牌、界以及插图,都是一个完整的设计。

二、国外早期的册页印刷书,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思想传播的历史。

1454年,由古腾堡印制的四十二行本圣经是第一本因其每页的行数而得名的印刷书籍,堪称是活版印刷的里程碑。

四十二行本圣经中的字体都具有相同的大小和形状,模仿手抄本中使用的哥特体,是古腾堡时期的书籍。

圣经,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威廉莫里斯被人们誉为现代书籍艺术的开拓者。

1891年,他建立了“凯姆斯科特”小印刷工场。

6年内生产了52种66卷精美的书籍。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书籍由传统的手工业生产转变为出版社的机械化生产。

许多艺术家投入到了书籍艺术的革新运动中。

除了专业书籍艺术家外,还包括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作家和诗人等。

莫里斯的部分书籍设计,莫里斯在书籍设计中采用全新的字体与装饰纹样,1901年,画家、图案家和书法家奥托艾克曼设计了一种创新的印刷字体,设计家彼得贝伦斯根据莫里斯的建议,仔细描绘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字体,这种字体风格使当时杂乱无章的书籍版面得到了重新安定,并扩大到插图和封面。

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在德国,书籍艺术的革新运动是从1876年慕尼黑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比较重要的是青年风格。

呼啸平原的故事,吻,法国诗人斯特凡马拉美于1897年发表的抒情诗掷一骰子就是一个尝试的成功范例。

诗人和批评家纪尧姆阿波里涅,则把语言和图画结合在一起应用在他的诗稿下雨了中,使这种表现主义的版面设计产生了奇特的效果。

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在法国,画家的创作也在进行着书籍艺术的革新,他们从中国的书法外形和气势中汲取灵感,以抒发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对周围环境的态度。

斯特凡马拉美下雨了,达达主义的封面设计,由构成主义开始的运动与上述运动完全不同,它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共鸣,直到今天尚有影响。

构成主义的中心地在魏玛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它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创建。

1925年迁往德绍,1932年又迁往柏林,直至1933年被德国法西斯取缔。

构成主义的提倡者是俄国的李希斯基。

构成主义是一种理性和逻辑性的艺,术,讲究组合变化。

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达达主义的版面设计力图用一种全新、怪诞、抽象和符号式的东西取代传统的版面设计,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库尔特施维特尔斯、约翰哈特菲尔德和罗马尼亚的特列斯坦扎拉。

扫把主题,一、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德国人约翰契肖德发展了构成主义,形成了新客观主义,成为现代书籍艺术的里程碑。

新客观主义的基本原则是:

彻底脱离传统的版面设计,绝对地不对称,强烈的粗细对比,拒绝使用装饰纹样,优先使用无装饰线字体(相当于中国的黑体)作为重点字体。

运用块面和粗细条,清楚地突出主题。

随着书籍革新运动的开展,在莫里斯的鼓舞下,这个运动的重要杂志潘提出了现代书籍运动的原则:

要使书籍重新成为字体、版面、插图、封面和护封的统一体。

二、我国近代的书籍艺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化出现了新的高潮。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书籍艺术的倡导者。

他对于书籍艺术的关心,除了封面以外,对于版面、插图、字体、纸张和装订也都十分严格。

他对于传,统的书籍艺术有精深的研究,对于外国书籍艺术的精华也注意吸收,他亲自设计的书籍能把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融合起来,创造出现代书籍艺术的中国风格。

鲁迅先生设计的封面,闻一多设计的封面,陶元庆设计的封面,二、我国近代的书籍艺术钱君陶设计的封面,邱陵设计的封面,古元设计的封面,一、平版印刷对书籍设计的影响平版印刷是由早期石版印刷发展而来的,早期的石版印刷其版材使用磨平后的石版,后来改进为金属锌版或铝版。

由于平版印刷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艺、材料和印刷设备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使它操作更加简便、成本更低、印刷速度更快、质量更好,并适合大批量印刷生产,因此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书籍的印刷质量以及设计效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二、丝网印刷对书籍设计的影响丝网印刷,又称丝印、网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孔版印刷方式。

其印版由网框和有图文漏孔紧绷在网框上的丝网组成。

油墨通过网上的漏孔漏印到承印物上。

它既可以用手工操作,也可通过很先进的丝印设备印刷。

丝网印刷可以被广泛应用在不同材料上,如纺织物、木制品、PVC和特种纸等材质上,因此为书籍设计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的多样性,开拓了广泛的空间。

1924年,日本人发明了汉字照相排字机。

三、计算机照相植字技术对书籍设计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在计算机控制下利用阴极射线管(CRT)选字成像新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照相排版效率。

70年代后,又发明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激光照排设备,它以计算机控制的激光束在感光材料上扫描成像,且排成的文字可以在显示屏上任意删改移换,并能通过激光打印机输出普通纸校样。

计算机照相植字技术是印刷技术一次飞跃性的革命,对于提高书籍的编辑、出版和印刷的工作效率,以及书籍设计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计算机的发展对书籍设计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书籍设计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广泛地运用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来。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高速发展,使书籍设计家放弃了剪刀、尺子和胶水等工具,转向使用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电子出版物也应运而生。

二、数码新媒体对书籍设计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书籍设计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广泛地运用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来。

运用数码相机或以DV摄像对现实中的物象进行采集摄取书籍设计所需的素材,然后在计算机上截取静帧画面,或是利用扫描仪对成品进行扫描,再在计算机上加工设计,之后通过打印输出在纸张上或用于印刷。

数码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手段。

二、数码新媒体对书籍设计的影响,现在我们已经接触到许多附带光盘出版的书籍,这些光盘有很多是以多媒体互动形式编辑设计的,有音响、图像或视频影像等,这种以多媒体互动形式传播知识的方式,不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更适合于教学应用,如做演示、艺术赏析以及企业培训等领域。

这种独特的“视听书籍”以其富有魅力的媒体形式,为书籍的传统意义注入了新的诠释,同时对书籍设计的设计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研究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书籍设计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广泛地运用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来。

二、数码新媒体对书籍设计的影响,结合互联网互动、链接特点的网页设计对传统媒体的书籍版面设计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

在网上所传播的信息知识,不仅有平面图形,也有音响、影像、动画等视听要素,人们可通过网上查寻资料,阅读文献,获取各类信息知识,具有人性化、互动式、娱乐性等特点,互联网是网络时代传播信息知识不可缺少的媒体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书籍设计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广泛地运用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来。

思考与讨论,本章小结,中国历史上的书籍形式有哪些,它们的材料形态和特点是什么?

印刷术的发明对书籍艺术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数字时代的发展给书籍设计带来了哪些变革?

本章通过介绍国内外书籍早期的产生与各个发展时期的书籍形态,以及印刷业和数字时代的发展对书籍的影响,阐述了书籍形态和制作的发展沿革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