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518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docx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剖析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2013年1月12日编)

一、从修辞格的角度

1、比喻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这两句是远写。

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

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两句是近写。

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

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

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

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

“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

2、拟人(比拟)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

野步,意即郊野散步。

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

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

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

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

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

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所以说,诗的前两句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3、拟物(比拟)

武陵春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4、夸张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5、借代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6、双关

竹枝词二首作者: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一。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

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

这是很美好的环境。

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

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

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

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

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

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

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

这个人啊,可真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从诗中“郎”字可以看出诗人以一位女性的口吻来写。

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上一句写满山桃花的灿烂,下一句写一江春水的浩淼。

单从写景来说,这两句也是优美的;但是这位姑娘的心思并不在于欣赏这里的美丽景色,她不过是眼看了这些景色,有所触发罢了。

触发什么呢?

就是下面这两个比喻: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桃花是易谢的,它正象那位郎君的爱情一样;而流水是无尽的,正好比自己的无穷痛苦。

读了这两句,谁能不为它的比喻的鲜明准确而感动!

许多人都认为李煜的《虞美人》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罕有的名句,哪里知道在这之前,已经先有了“水流无限似侬愁”这样震人心弦的诗句呢!

7、顶真

马致远《汉宫秋》选段。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椒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8、设问

[双调]蟾宫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⑥,一分江东。

歌颂了曹操、孙权、诸葛亮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大展抱负的宏愿。

9、反问

题乌江亭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以辛辣的反问指出:

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

“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鉴赏

(一)、抒情方面的技巧

1、直抒胸臆

南园唐代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人问道:

“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

”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从表面上看,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3、触景生情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借古讽今(借事陈情或言志)

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

王浚(jùn)(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②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dí)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为家日(即四海为一家,指国家统一),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

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

5、托物言志(象征)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⑺,南冠客思深⑻。

不堪玄鬓影⑼,来对白头吟⑽。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⑾。

⑺西陆:

指秋天。

⑻南冠:

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⑼玄鬓:

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

一本作“不堪”。

⑽白头吟:

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⑾予心:

我的心。

[2-4]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穷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

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二)、描写方面的技巧

6、虚实相生: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

一作“湘江上”),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7、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

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

8、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衬静)

漫成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这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诗一开篇便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碧波荡漾、月影摇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次句写风灯。

诗人乘坐的小船上挂着灯笼,灯笼随着江风飘来荡去,发出朦胧而柔和的光。

这两句看似在写夜景,实际上在写一个孤独的未眠人——诗人自己。

描写了“江月”和“风灯”之后,诗人开始描写江岸之景。

在月光的照耀下,岸边的景物依稀可辨:

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栖息在沙滩上,看上去是那样安恬。

看着“沙头宿鹭”,诗人不禁赞美起夜的“静”之美来。

就在这时,忽然从船尾传来“拨剌”的一声,使凝神静思的诗人受惊。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江夜的“静”,而末句却以鱼跃之声打破了这种静谧,颇有“以动破静、愈显其静”的意味,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

“宿鹭”和“跳鱼”,这一静一动之景,相反相生,互相映衬,显得逼真而又传神,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体物之功。

9、细节描写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10、白描:

即简笔勾勒人、事、物的形、神。

相对于工笔细描或渲染。

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①山下荒。

六月禾②未秀③,官家已修苍。

①斸:

大锄,这里用作动词。

有掘的意思。

②禾:

禾苗,特指稻苗。

③秀:

谷物吐穗扬花。

爸爸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的仓库已经修好了等待征敛。

在唐末那样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

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

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

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

“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

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

”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

“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艺(衬托、对比、比兴、欲扬先抑、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是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即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

11、衬托(有正衬、反衬之分)

别滁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

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

“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

“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

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

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

12、对比

生查子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

上阕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

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那个有灯有月的夜晚遂成为了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而长留心间。

下阕叙写“今年”心情,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

“去年”见证情事的灯、月虽依旧如期来临。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

环境依旧似“去年”,但去年约见之人却杳无踪影。

空有缱绻难舍之旧情,却无相对可诉之人。

不禁泪满青衫,其情可哀。

13、象征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

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断肠,这里指令人心神摇荡、神往)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