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544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一)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山西二模)《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天子听政时,让贵族官员上书谏言;派专人去街头听取平民的意见,史称“国人诽谤”;周王还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了解各地情况,作出决策。

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加强西周中央集权

B.体现了西周平民政治特点

C.破坏了西周社会等级制度

D.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以儒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朝的历史,材料“周天子听政时,让贵族官员上书谏言”“派专人去街头听取平民的意见”“周王还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了解各地情况,作出决策”凸显出了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这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故D项正确。

西周时期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项错误;平民政治是指平民为主体的政治体制,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没有破坏西周社会等级制度,C项错误。

2.(2019·四川绵阳三诊)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

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

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答案 B

解析 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其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户口数,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故选B项。

A项只符合汉初,C、D两项不能通过增加户口数实现,均排除。

3.(2019·甘肃二模)南宋陈耆卿曾说:

“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  )

A.农本商末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D.四民皆本

答案 D

解析 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反映了四民皆本的主张,故选D项。

4.(2019·安徽A10联考)明代巡抚初为朝廷临时派遣以监察地方。

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巡抚变成常设机构并统辖地方三司,其名也由“巡抚××地方”变成“××地方巡抚”。

这种变化(  )

A.保证了地方治理的效能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地方的权力结构

D.完善了中央决策机制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知,明代巡抚初为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后来变成三司之上的地方一级长官,说明在中央和三司之间多了一个巡抚层级,故选C项。

虽然巡抚统辖地方三司,有助于减轻三司相互牵制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但“保证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巡抚权力地位的变迁,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中央决策问题,B、D两项错误。

5.(2019·湖南永州二模)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上述言论(  )

A.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传统论证模式

B.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C.反映了对传统与变革冲突的迷惘

D.表明了反对学习西方的坚定立场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张之洞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的评价,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传统论证模式,故选A项。

张之洞的言论没有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张之洞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吸取教训,不是对传统与变革冲突的迷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对学习西方的态度和立场,排除D项。

6.(2019·福建福州二模)孙中山指出,凡是私人能力所及,或更宜私人经营的企业,均应由私人经营,“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凡是攸关国民生计,具有独占性质的企业,均应“由国家经营之”。

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  )

A.强调国家资本主义为主导

B.排斥利用外资振兴实业

C.注重公私合营企业的建立

D.重视个人和国家相结合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奖励、保护私人经营,但攸关国计民生的企业“由国家经营”,孙中山的这种设计重视将个人与国家相结合,故选D项。

材料体现不出哪种企业为主导,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外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私合营企业,排除C项。

7.(2019·湖北武汉5月训练)1948年,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将初稿第24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这种修改是为了(  )

A.促成战略决战B.扩大统一战线

C.转移工作重心D.实现民族平等

答案 B

解析 中共中央将初稿第24条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民群众,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故答案为B项。

这一条文的改变与促成战略决战无关,排除A项;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转移党的工作重心,排除C项;提出这一口号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众,而不是实现民族平等,排除D项。

8.(2019·湖南百万大联考)下面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  )

A.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画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幅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排除A项,选D项。

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是强调共同富裕,B项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C项错误。

9.(2019·云南昆明二模)克里斯提尼执政后的近200年间,雅典仅有过两次推翻民主制度的尝试,两次都发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沉重压力下,而且都是短命的。

材料说明雅典(  )

A.民主逐步发展到顶峰B.民主政治能够减少战争

C.战争与民主制度对立D.民主制度符合雅典国情

答案 D

解析 通过题干中“克里斯提尼执政后的近200年间,雅典仅有过两次推翻民主制度的尝试……都是短命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适应了雅典国情,保证了雅典政体的长期稳定,故选D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符合国情,并未体现民主政治能够减少战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战争与民主制度的对立关系,排除C项。

10.(2019·河南洛阳、许昌二模)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

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

这种现象(  )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B.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

C.强化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

D.有利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可知,这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才智,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故选D项。

材料强调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与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自主阅读,自主理解,不受他人观点左右,有利于自然科学的产生,但不是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强调自主阅读理解,否定了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冲击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排除C项。

11.(2019·山西太原二模)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这些现象反映了(  )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西方国家突破意识形态阻碍,与苏联发展经济和外交关系的局面,D项正确。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项错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在二战后,C项错误。

12.(2019·宁夏银川二模)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苏联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非舍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

这表明冷战期间(  )

A.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

B.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

C.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D.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可知,冷战期间,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

美苏竞争是全方面的,重点在政治,体育不是焦点,B项错误;文化只是冷战的一个方面,C项错误;材料中国际象棋比赛是表象,实质是美苏竞争,不能说明双方重视交流,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13.(2019·安徽合肥二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

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

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

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

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而广泛。

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

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13分)

答案 

(1)背景:

欧洲:

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6分,任答三点)

中国:

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6分,任答三点)

(2)不同之处:

欧洲:

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

中国:

迫于生存的压力。

(4分)

作用:

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9分)

解析 第

(1)问,欧洲的背景,依据材料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材料一“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可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交通工具革新等角度回答。

中国的背景,依据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可知列强侵略以及自然经济的解体;依据材料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可知工商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可知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问,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可知欧洲是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可知中国是迫于生存的压力。

第二小问共同作用,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生产方式、人口结构、文化交融等角度回答。

14.(2019·河南开封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以等级制为基本原则、以宗法精神为主导、以家族主义为核心,整个社会关系呈垂直结构,人与人之间实质上是依附与从属关系,社会结构呈现出权威—依附模式。

中国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最主要的是经济功能,传统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小农业与农村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支持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支持着每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

家庭还有社会政治功能、教养功能、社会联系和交往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等。

在社会控制功能中,父权家长制举足轻重,家长是家庭的主宰,而“宗族是‘家庭’的扩充,包括父系同宗的亲属”。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权威—依附模式”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论题:

权威—依附模式的形成与政治体制关系密切。

(2分)

阐述:

周代推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社会结构的权威—依附模式萌芽;秦代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等级制度及观念进一步被强化,社会结构的权威—依附模式进一步发展;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同样被打上了宗法和皇权的烙印,家长是家庭的权威,这就为社会结构的权威—依附模式奠定了基础。

(8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权威—依附模式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关系密切,往往伴随政治体制的发展而发展。

(2分)

(示例二)论题:

小农经济是权威—依附模式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

(2分)

阐述: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家庭还承担起了诸如政治、教养等功能,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而存在;在社会控制上,家长是家庭的主宰,进而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等级分明的权威—依附模式。

(8分)

综上所述,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权威—依附模式得以长期存在。

(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回答,要紧紧围绕着“权威—依附模式”进行阐述。

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考生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权威—依附模式的形成与政治体制关系密切的角度,也可以选择小农经济是权威—依附模式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的角度,调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2019·甘青宁5月联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

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

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

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

第二,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

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勋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

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

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

《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改革的影响。

(9分)

答案 

(1)主要变化:

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

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第

(1)问,从“仅仅限于局部调整”“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变革的主要成就可知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问,完成外交礼仪制度化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全面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些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16.(2019·湖南衡阳二模)[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朝鲜半岛的形势起源于二战结束和美苏对战后世界的安排。

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

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

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

1950年,国务卿艾奇逊宣布,“朝鲜半岛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

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

《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发生这些转变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6分)

答案 

(1)变化1:

战后初期,美国主张朝鲜由国际托管转变为美国单独控制朝鲜南部。

原因: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冷战逐渐展开。

变化2:

由战后初期控制朝鲜南部到1950年美国暂时放松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原因:

美国确立“先欧后亚”的战略政策,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变化3: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由暂时放松控制到介入朝鲜内战、强化与韩国结盟、敌视朝鲜。

原因:

美苏矛盾加剧和冷战进一步展开。

(9分,每层变化2分、原因1分)

(2)影响:

造成朝鲜半岛的分裂,严重影响半岛的统一和稳定;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和局部热战地区,造成东亚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中美陷入了直接军事对抗,影响了中国统一台湾大业。

(6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变化,首先我们要根据材料的节点来划分阶段,从而找出变化。

据材料“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

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得出,战后初期,美国主张朝鲜由国际托管转变为美国单独控制朝鲜南部;据材料“1950年,国务卿艾奇逊宣布,‘朝鲜半岛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得出,由战后初期控制朝鲜南部到1950年美国暂时放松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据材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

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得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由暂时放松控制到介入朝鲜内战、强化与韩国结盟、敌视朝鲜。

第二小问原因,回答时要紧扣相应的变化来思考。

据材料“美苏矛盾加剧后”并结合所学,得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冷战逐渐展开;据材料“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并结合所学,得出美国确立“先欧后亚”的战略政策,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据材料“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并结合所学,得出美苏矛盾加剧和冷战进一步展开。

(2)问,首先我们紧扣限定性关键词“东亚政治格局”,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朝鲜、中国、东亚等角度分析作答。

17.(2019·河南洛阳三模)[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奢香(1358-1396),彝族,自幼受到家庭私塾的培养教育,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贵州宣慰使陇赞·霭翠为妻。

明初,因云南尚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朱元璋制定了“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战略方针。

霭翠和奢香夫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归附明王朝。

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

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其子年幼,奢香开始代理宣慰使之职。

当贵州都督、马皇后的侄子马烨“欲尽灭诸罗,代以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时,奢香洞悉奸谋,安抚属下,明确表态“反非吾愿”。

随后,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

奢香回黔后,大力宣扬朝廷威德,组织人力修筑驿路,“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客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西南千古险阻隔塞始通”。

驿道修通后,她多次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到朱元璋的褒奖。

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明太祖谥封其为“大明顺德夫人”,并按照彝俗的风格修造奢香墓。

——摘编自李红香等

《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奢香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主要努力。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奢香夫人的历史贡献。

(7分)

答案 

(1)努力: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归附明王朝;帮助明王朝统一云南;深明大义,化解分裂危机;修建龙场九驿等交通要道;派遣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

(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

(2)贡献:

结束了云南的割据局面,促进了国家统一;避免了民族冲突,维护了民族团结;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的治理与开发;推动了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

(每点2分,任意三点7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归附明王朝”得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归附明王朝;根据“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得出帮助明王朝统一云南;根据“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得出深明大义,化解分裂危机;根据“组织人力修筑驿路……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得出修建龙场九驿等交通要道;根据“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出派遣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

(2)问,根据“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得出结束了云南的割据局面,促进了国家统一;根据“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得出避免了民族冲突,维护了民族团结;根据“先后沟通了川、滇、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