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集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556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健康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集锦.docx

《健康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集锦.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康集锦.docx

健康集锦

一、保健食品的27种功能

  关于保健食品,有一个官方的表述,就是具有特定保健品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这里的特定保健功能,指的是已经在案的27种保健功能。

因为可以声称这些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就比一般的食品有了优越性,而这优越性就必须反映在价格上。

但是保健食品必须规定是给特定人群食用,也需要标明每日的服用量。

  至于关于每日服用量的规定,应该是有关规定中对消费者最大的保健。

保健食品的价格比食品要高得多,如果毫无限制,放开了当饭吃,万一把钱都吃光了怎么办?

这不是开玩笑,经常听到有人吐槽,说家里的老人又花了几万元买了什么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也不同于药品,按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功能。

这样规定的原因,是因为保健食品没有任何疗效方面的证据。

如果能给一个东西提供疗效证据,那走的就不会是保健食品的道了,那就应该申报药品了。

  2016年之前,中国正规的保健食品走的是审批制,需要经审批才能允许注册。

当然,这审批也不是审批疗效,只是走行政流程。

2016开始,相关政策改变为备案制,一个产品只要符合有关规定就不需要审批,只需报个备案就可以销售。

这个改革非常好,既可以让有关的监管机构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药品的审批上,又能简化企业的手续,鼓励更多的产品上市。

当然,希望这结果是引入更多的产品进入保健食品良性竞争,但保不准有一放就乱的情况发生。

  有人读到这里可能有几个疑问:

为什么保健食品的功能只有27种?

这27种保健功能又都是些什么?

  这27种功能应该是一开始制定有关规定时候就被默认的。

没有规定只能有27种功能,申报新保健功能的道路其实是畅通的,只要厂家能提供证据就行。

但可想而知,27这个数字一直没增长,实在是没有什么产品能够提供任何保健功能的证据。

如果再逆向思维一下,对于那27种保健食品的功能,如果不是因为已经入册而需要重新提供有效证据,不见得他们都能通过今天的标准。

保健食品的27种功能有:

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作用、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份、改善皮肤油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了解这27种功能不包括什么却很重要,因为消费者可以因此果断排除一些用来忽悠的商品。

常见的三种不属于保健食品的功能是:

补肾壮阳(包括各种滋阴、补肾)、活血通络、益气固本。

如果看到这样的“保健食品”,消费者不但不应该购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还鼓励直接举报。

二、中老年人如何预防保健品推销陷阱

现在有很多针对于老家人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一般价格比较昂贵,但是没有很好的疗效,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骗中老年人的积蓄。

针对于中老年人的保健品推销陷阱,应该如何防范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呢?

很多保健品公司推销人员,会将印有产品宣传及到店即送礼品的宣传单发给见过的中老人,商家很明白中老年人都喜欢占小便宜,也恰恰利用了中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让中老年人一步一步的上当受骗。

经常在早上看到很多中老年人在某个保健品店面排队等待体检,这种体检都是免费提供给中老年人的,因此很多老人也很乐意参与,然后这种免费的体检并不是很正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销他们自己的产品,所以为了不让中老年人上当,儿女可以不定期的带自己父母去正规地点体检。

有的保健品公司会给老家人提供一部分免费赠药,让中老年人先尝到甜头,然后再推销自己的其它产品。

对于这种情况还是建议中老年人切记便宜莫贪。

保健品公司会不定期组织中老年人听所谓专家的健康讲座,其实这也是一种骗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保健品。

对于这种情况中老年人可以带着自己儿女一起去,让儿女帮你做甄别。

在小区,商场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是这种保健品公司销售人员专门针对于中老年人进行的抽奖活动,这种活动的中奖率也是很高的,奖品为保健品的优惠券,很多中老年人因为贪图便宜购买了该保健品导致自己上当。

很多保健品销售人员会利用中老年人无人照顾,对中老年人虚寒问暖,从而取得中老年人的信任,然后借机向中老年人推销价格昂贵的保健品,对于此类情况儿女们应该多给家中的老人打打电话,有空多回家看看,不让老家人孤独。

还有的保健品公司会利用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都将自己的产品与高科技产品挂钩,诱惑老家人上当受骗。

老家人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自作主张,多听听儿女们的建议。

三、别被忽悠了,吃保健品能提高免疫力吗?

“免疫系统的工作能力”应该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过高和过低都属于异常,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多吃这些食物可以提高免疫力”、“服用xx丸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诸如此类的话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我们经常在网络上、广告中看到这样的描述,甚至一些“养生书籍”堂而皇之地用它来当标题。

但“免疫力”是什么?

“提高免疫力”真的就是好的吗?

(一)“免疫力”是什么?

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免疫力,不就是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吗?

然而这就大错特错了,“免疫力”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

随便翻开几本《医学免疫学》教材,可以发现,在它们的名词概念索引部分,均没有列出“免疫力”这一词条。

这也就是说,在免疫学的科学体系里,不存在“免疫力”这一概念。

除此之外,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医学、生物学还是地质学、气象学,一个真正的自然科学词条,都是有其对应的英文名称和正规的教科书解释的,既然教科书上找不到“免疫力”这个词条,那我们来网络上找找看。

网络搜索显示,“免疫力”的英文为“immunity”,很不幸,在几本免疫学教材中,这个单词都是“免疫”的意思。

而词条解释呢,在网络词条“免疫力”一开始写着: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且不说这个句子里存在两次“处理细胞”的重复冗余问题,只提取主干来看——“免疫力是……的防御机制,是……的能力,是……的生理反应。

(二)免疫力到底是机制还是能力还是反应?

显而易见,教科书上不会出现如此荒谬的定义,这一定义并不科学。

说到免疫系统,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疫苗接种、白细胞吞噬病原体,很多人认为,免疫系统的功能就是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加以清除,这可就太小看免疫系统了。

(三)疫系统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

1、免疫防御: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抵御、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的防护功能,它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类型,固有免疫是与生俱来、没有特异性的,包括可以吞噬病原体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分泌的溶菌酶、抗菌肽等,适应性免疫是后天的、特异性的,可以识别病原体并加以清除,这也就是“免疫应答”过程;

2、免疫自稳:

也就是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主要通过对自身的成分耐受而不攻击,和及时清除衰老、损伤、变性的细胞这两招来“维稳”;

3、免疫监视:

是及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的突变细胞,避免肿瘤发生。

生活中常接触的疫苗,就是通过人为地将病原体的“尸体”或“碎片”送进体内,使人体产生免疫应答,获得对特定疾病的长期乃至终生的免疫。

“免疫力”可不能随便提高如果说,“免疫力”不是一个科学概念,但用在口语中,它可以代表“免疫系统的工作能力”,所以“提高免疫力”就是“提高免疫系统的工作能力”,这样可以吗?

抱歉,“免疫系统的工作能力”胡乱提高,人就该生病啦!

“免疫系统的工作能力”应该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过高和过低都属于异常,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四)免疫防御功能过低的后果大家都很清楚,人就会发生免疫缺陷病。

大名鼎鼎的艾滋病就是因为HIV病毒攻陷了一系列免疫细胞,导致免疫防御功能大大减退。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种先天和后天的免疫缺陷病。

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呢?

结果可不是“百病不侵”,而是发生“超敏反应”。

药物/食品/花粉过敏、胰岛素抗性糖尿病、重症肌无力、血清病、接触性皮炎等等都属于超敏反应。

通俗地来说,就是免疫系统太敏感了,对刺激产生了太强烈的反应,导致我们患病。

免疫自稳功能也同样不是越高越好,如果免疫系统干起这份工作来太积极太热心,就会把不该清除的健康细胞也列入清理范围,或者不能正常识别“自己人”,产生的后果便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就是免疫系统不分青红皂白地疯狂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和组织。

电线杆上的常客——“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银屑病”,就都是由于固有免疫过度激活而导致的。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许多个环节失常均可诱发自身免疫病。

事实上,人体有一系列精细、复杂、多层次的免疫调节机制,使免疫系统发挥各项功能时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和时间段内,既能有效清除该清除的,又能避免损伤该保护的。

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多吃任何蔬菜水果或其他食物,都不能“提高免疫力”。

有时候,“免疫力”还是低一些的好。

虽然靠吃什么养生食物就能“提高免疫力”纯属子虚乌有,但确实有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部分功能,这一类药物被称为“免疫抑制剂”。

不同的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特定免疫细胞活化、降低免疫分子表达或竞争免疫信号通路中的结合位点,来有针对性地抑制免疫系统的特定功能。

在许多自身免疫病的临床治疗中,免疫抑制剂正是卓有疗效的药物。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免疫抑制药是迄今临床防治移植排斥的最主要策略,极大地提高了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我们常见的治疗皮炎湿疹的软膏,很多都含有皮质激素,它也是通过抑制局部皮肤的免疫炎症反应,来缓解症状。

更特别的例子,是在一些传染病中。

对于大多数传染病来说,免疫系统功能强健的青壮年,比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健全的儿童和免疫系统功能衰退的老人更容易死里逃生,但也有少数疾病例外。

这两年最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埃博拉”,和我们最常见的病毒之一“流感”,就都具有这样的特性。

1918年~1919年,一次流感大流行,造成数千万人死亡,而两年前的埃博拉疫情,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奇怪的是,一场瘟疫横扫人间后,人们发现,死者反而以青壮年居多。

这是因为,埃博拉病毒和流感病毒,在入侵人体后,都设法抑制了免疫应答,然后大肆复制,随着大量细胞被病毒侵染后解体,细胞内的物质被释放到血液中。

免疫系统对各种物质都有相应的反应,一旦发现细胞内的物质,就说明有细胞解体,免疫系统就会赶快动员起来,赶来清除死亡崩解的细胞。

这下可糟了,因为病毒导致太多的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液,随之产生的免疫效应也就太强,引起了广泛而剧烈的生理反应,全身各处的血管和器官承受不起这么疯狂的冲击,患者最终死于自己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

青壮年的免疫系统功能完善,反应迅速,效应强,于是更容易死于这些疾病中。

四、您在补钙,补得对不对?

我需补钙吗?

补多少合适?

补什么样的钙?

经常会有人问这些问题。

的确,现在市场上补钙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报纸、电台、电视宣传补钙的媒体数不胜数。

广告消费者都会被商家的宣传弄晕:

钙量大!

含维生素D!

含胶原蛋白!

口感好!

好吸收!

……问专家到底该买哪一种,意见似乎也不统一。

先要弄清楚下面的问题:

您和家人真的需要补钙吗?

您的膳食习惯如何?

对象是孩子、年轻女性、中年男性、还是老年女性?

消化吸收能力怎么样?

(一)补钙,要看缺钙的原因和身体的状况

如果是因为膳食钙摄入不足,首先要考虑增加含钙食物供应量。

膳食中供应钙的主要来源是:

奶类(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卤水豆腐、石膏豆腐、豆腐干等);深绿色的叶菜(小油菜、小白菜、芥蓝等);芝麻酱、坚果、带骨小鱼和虾贝类等。

如果纵容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只靠补钙片来解决,结果可能是:

钙的量补够了,其他和骨骼健康相关的因素却不足。

比方说,如果钾、镁、维生素K、维生素C等都不够,骨骼的健康状态也是很难改善的。

如果膳食当中钙确实不能供应足,或者缺钙情况比较明显,就需要用钙营养品来补钙。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制定自己的补钙目标:

如果没有奶类,我国居民膳食中的钙摄入量平均在400毫克左右,而成年人推荐钙摄入量是800毫克,50岁以上和准妈妈、哺乳妈妈的推荐量都是1000毫克。

所以,请根据自己的具体膳食情况,合理补钙。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补400毫克比较合适;但如果平时饮食中奶类充足(300毫升以上)、深绿色蔬菜摄入多(500克以上),再配合其他日常饮食,是可以达到800毫克钙的摄入量,无需额外补钙。

2、别迷信“含维生素D”的广告宣传:

维生素D可以帮助钙被人体吸收,因此,市售补钙产品中几乎全部加入了维生素D。

换句话说,加入维生素D已经不是少数几种补钙品的优点,而是这类产品普遍采用的做法。

即便没有做广告宣传,也不等于产品不含有维生素D,不信的话,看看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就明白了。

3、注意产品中钙元素含量:

无论是什么产品,都不可能是纯的钙元素,而是某种钙盐,比如碳酸钙或柠檬酸钙。

要知道,1克碳酸钙中,只含有约400毫克钙元素。

绝大多数补钙品,会直接注明其中所含钙元素的量,但也可能有些产品写的是钙化合物的总量。

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如果自己看不明白,可以问问药房工作人员。

4、考虑补钙产品的性价比:

除了维生素D之外,有些补钙产品加了其他与骨骼健康相关的成分,它们有互相配合的作用,比如维生素K、维生素C、胶原蛋白等。

不过,是否值得买,要看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

比如说,如果某种产品因为加了维生素C或K而价格高涨,觉得太贵的话,可以买便宜些的钙片,然后再买一瓶复合维生素来配着吃,更为合算。

5、好口感不一定有好效果:

有些补钙产品号称加了牛奶、果汁等,口感可能好一些,但也不见得“高大上”。

比如说,果味的钙片常常用来做儿童补钙品,仔细看看配料,只不过是加了糖、柠檬酸、香精之类东西来改善口感,而糖和香精没有什么健康益处;即便是真的果汁,那么一小粒的量也不可能起到实际健康作用。

假如孩子把酸酸甜甜的钙片当糖吃,一次吃好多粒,那可真不是什么好事。

过多的钙可能引起副作用,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

注意,把钙片放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每天按量供应。

6、老人和孩子,选择便于吞咽的补钙产品:

细长的小钙片:

为了避免吞咽困难或卡在食道中,中老年人应选择每粒体积小一点的,形状比较细长的钙片。

小粒的咀嚼片:

儿童也一样,可选择小粒或咀嚼型的钙片。

幼儿吃的时候要有成年人看护,避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

粉状的补钙品:

幼儿和中老年人也可以选用粉状的补钙品,把它混在粥、汤、糊糊等液体食品中,喝进去比较安全,也很方便。

7、不要追求含钙量特别多的钙片:

最好选择100~300毫克的小量钙片,一天分两三次吃。

比如早上一次200毫克,晚上一次200毫克。

一次摄入量过多,利用率反而有可能降低。

有关补钙的相关医学综述指出,不建议一次补500毫克以上的钙。

8、服钙片和吃豆制品、奶类的时间分开:

奶类和豆制品中已经有了很多钙,而钙的总量大了,单位时间的吸收率就有可能下降。

不过,钙片很适合与水果蔬菜一起吃,因为果蔬中的维生素C有利于钙的利用。

少数涩味蔬菜中虽然有草酸,但是焯一下就能去掉大部分草酸,不会明显影响到钙的利用。

9、最好在吃饭的时候服用钙片: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消化道的影响,不容易发生服用钙片之后胃不舒服或者便秘的问题。

钙也好,维生素D和维生素K也好,它们都是营养素,而不是普通药物。

它们本来就是食物中的正常成分,所以不用像服药一样空腹吃,或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吃。

吃完饭马上服一片就可以,甚至吃饭过程中服用也没问题。

10、胃酸少的人,请选择“有机酸钙”产品:

这个建议适合萎缩性胃炎患者,或者消化不良的中老年人等。

这些人可以考虑优先选择柠檬酸钙等有机酸钙产品来替代碳酸钙,因为这类产品不需要那么多胃酸来帮助钙溶解出来变成离子。

不过,碳酸钙类产品也并非绝对不能用。

服用剂量小一点的钙片,再配些果汁、醋、维生素C片等酸性的食物一起吃,也能在胃里帮助钙离子溶解出来。

(二)最后还有三点重要的忠告

1、吃钙片并不能替代合理的饮食:

钙摄入之后能不能留下,还要看膳食中的钾、镁、钠元素的量,以及蛋白质的量。

过多的鱼肉蛋食物会增加尿钙的排出、过多的脂肪影响钙吸收、过多的盐也增加钙的排出;而吃足够的蔬果、豆类和薯类,钾镁元素供应充足,有利于钙的利用。

对男性来说,还要注意戒烟限酒,因为它们都会妨碍骨质的正常维护功能。

2、在补钙的同时,还要注意消化吸收不良的问题:

严重的钙缺乏和骨质疏松问题,往往不仅因为膳食不合理和运动不足,还可能是因为消化不良。

钙离子释放需要胃酸的帮忙,最后是在小肠里吸收的。

食欲不振,胃酸不足,消化道炎症,经常便溏腹泻等情况,都可能意味着身体吸收钙的能力下降。

3、运动是无法替代的健骨措施:

人体的生理机制是:

“用进废退”,长期坐着不动,身体对骨骼建设的投入就会减少。

所以无论男女,仅仅注意饮食,却不做那些对骨骼有轻微刺激的运动,很难让补的钙发挥作用。

负重性的运动、跳跃性的运动、以及跑步和大步走都对骨骼健康有益。

五、壮阳保健品的内幕

  当下销售最火爆的就是壮阳类“保健品”。

中国自古一直不缺各种壮阳食品和药酒的传说,尽管按有关规定应该属于违规的保健食品,但是一直有禁无止。

这些“壮阳”保健品的效果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唯一能玩的是文字游戏:

“谁用谁知道!

”如果这所谓的“壮阳”保健品真能提供改善人体功能的证据,那就可以去做药了,直接光明正大地去抢“伟哥”(西地那非)的市场。

  也有不良厂家,看到“伟哥”杠杠的壮阳效果,为了提高其“药酒”的功效,直接把伟哥成分加到酒里销售。

2014年,湖北有个生产保健酒的小酒厂就干了这样的事。

具体操作是直接网购西地那非原料,然后按每100毫升酒中加130毫克西地那非的用量,配制了1500斤酒。

用这个比例,是因为犯案人特意查找了西地那非的使用量,知道一般每次服用50毫克,所以喝上一两药酒正好。

为了验证药性和安全性,自己还先喝了自家的产品。

无论这厂家如何利用“科学知识”,如何敬业地制造保健酒,这都属于乱来。

因为查处比较快,消费者除了有人抱怨喝了之后头痛,似乎还没出其他大事。

  西地那非作用的靶点分子蛋白是一个磷酸二酯酶(PDE5),这个酶被抑制之后,血管会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这药本来是设计来治疗心脏病的,但是没想到心脏病治疗效果一般,壮阳效果却是杠杠的。

因为名号太响,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地那非也是用来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正规药物。

  2014年,西安一名女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有肺动脉高压的症状,最终不幸夭折。

其父查看医疗记录,发现有西地那非后大惊失色。

有媒体于是用《医院给婴儿用伟哥》做噱头,果然博得不少眼球。

其实,这就是媒体在打自己脸,直接暴露医学知识的匮乏。

连做保健酒的小酒厂都知道用知识武装自己,媒体也太不懂知识了。

  如果媒体有知识,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医生和患者到底知道多少这个药物在婴儿中使用的风险?

关于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美国FDA正式批准的是在成人中使用,不建议给婴幼儿使用这个药。

但是,在2014年,美国FDA特意发表了解释,说“不建议”并非等同于禁止,因为肺动脉高压本来就是一个很危险的病,如果在没有其他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医生也可使用,只是必须谨慎。

  因为西地那非对一些人有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医生开处方都需要谨慎,如果任性在保健食品里加入这成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保健品没有效果不是问题,怕的就是效果太好。

  

六、拆穿保健品的“降糖传说”

社会上有一些“巫医”,为了赚钱而违法制作假药。

还有一些厂家骗术五花八门,用画着八卦阴阳鱼的塑料壳装块磁铁和中药面,就称为能降糖的“保健器械”;用极简单的电脉冲的小电器或自吹用一个小小电器设备产生的“新发现的某种粒子”能治病;在植物叶子里偷偷掺上最便宜的降糖药,说成是“某某消渴茶”、“某某降糖茶”牟取暴力;把最便宜、最容易得到的魔芋粉装在胶囊里,说成是“某某生命动力素”;把毫无循证医学证据的东西,说成是“植物胰岛素”;还有人胡编什么“稳态医学”理论,兜售保健食品。

这些人和厂家利用患者想根除疾病、获得健康的愿望,用伪科学的骗术不择手段地欺骗患者,使患者不但花了大量冤枉钱,还耽误了治病。

怎样识别巫医假药?

骗子们常用如下几种伎俩,鼓吹他们的药如何神奇:

1、能根治糖尿病;

2、不用限制饮食;

3、能使胰岛再造、器官再造;

4、能改变染色体、改变基因;

5、可以不打胰岛素,停降糖药;

6、保健食品治病比药还灵;

7、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以鱼目混珠的伎俩欺骗群众;

8、纯中药,无毒无害;

9、弄块磁铁、电脉冲或假设什么“新发现的粒子”,谎称高科技;

10、强调是自制药、祖传秘方、御药,其实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文号;

11、只用个案报道(张三、李四如何如何)宣传疗效,没做科学实验;

12、在自制药或保健品中偷偷掺西药;

13、利用明星等外行人士做广告,利用群众“争先购买”“谈体会”,充当“托儿”。

七、保健品不能治疗高血压

  我的邻居张先生得高血压5年了,他一直担心西药副作用大,总把治愈的希望寄托在保健品上。

每次小区有讲座,他准去听,听完还买很多保健品回来。

但我明确告知罹患高血压患者,想控制好血压,不能全信保健品。

  部分患者认为服用西药治疗高血压副作用大,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而用非药物方法完全代替药物治疗。

实际上,现在许多媒体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的功效,说可以代替药物治疗,这都是错误的。

  大多数保健品如天然保健食品、饮品以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降压帽子、降压鞋垫等),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

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还会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得了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医生的合理建议,自己也要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治疗。

患者和家人需要学习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知识,澄清误区,防止上当受骗。

针对《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中,高血压防治需要记住的九大误区:

  误区一:

老人血压高点没关系

  病例:

我今年74岁了,近年来血压已接近临界值,今年更是跨界达到150/90毫米汞柱,家人都劝我看病吃药,但我觉得,老人血压高点没关系,是这样吗?

  解析:

不少人误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随之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应地越高。

这一错误认识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有些高血压也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

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

高于这个标准都应该治疗。

  误区二: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病例:

医生给我开了降压药,说至少要1个月才能让血压达标,有那种降压快效果好的药吗?

  解析:

除了高血压急症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不能求之过急,持续、平稳降压才是正确的降压原则,血压达标通常需4—12周。

  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要低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肾病等高危病人要低于130/80毫米汞柱,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病人要低于130/80毫米汞柱,但血压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

因为血压过低会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误区三:

靠输液治疗高血压

  病例:

随着天气转凉,社区医院有很多像我一样来测血压的老人。

大伙儿血压基本上都在高压140—150毫米汞柱,低压90—100毫米汞柱。

但有些老人说自己有些头晕,后颈部不适,要求输液。

  我的血压在这些老人中,相对而言算高的,但医生总是给我简单开点降压药吃,叫我过几天再来测血压。

请问,我该不该主动要求输液治疗呢?

    

  解析:

有的高血压病人想依靠输几天液降压。

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要静脉点滴降压治疗外,一般的高血压是不需要输液治疗的。

有的认为输液能活血化淤,改善循环,预防血栓。

其实短暂输液,对预防血栓是没有作用的。

  误区四:

血压高,就紧张

  病例:

被确诊为高血压后,我一直担心自己的病?

即便医生给开了药,我总是习惯性地频繁测血压,希望早点看到疗效,这样对吗?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