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55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史

李斯《谏逐客书》艺术特色

论证充分,说理严格,多用铺陈排比,音节铿锵,气势奔放

富于文采,讲究辞令特点

贾谊(西汉第一个重要政论作家)

《过秦论》(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河)

1、主要内容:

上篇总论秦朝兴亡,肯定建立的功业,也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仁义不施,不明白“攻守之势异也”;中篇揭露统治者奢侈扰民,重点批评秦二世之过;下篇先说陈涉起兵时,秦兵不加防守,反而出兵东征,使子婴孤立无良辅;次说由于实行堵塞言路的高压政策,使得“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不能及时纠正朝廷过失;最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总体上否定了秦朝以霸道治国的做法,贯穿着民本意识,旨在为汉王朝提供治国的借鉴。

2、艺术特色:

(1)文风雄健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气势。

(2)对偶句错落有致,合乎语言的自然节奏

(3)对比的手法,上篇以“秦得天下之速”与“失天下之易”对比,更强调“仁义不施”比本身的实力强弱更重要。

3、评价: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阐明其治国的思想和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政论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4、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

晁错

与贾谊相比,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大,文章更为沉稳老到,议论问题更能具体深入,也更为理性实际。

重视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

枚乘

《七发》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

“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

”太子曰:

“惫!

谨谢客。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

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

故曰: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

“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

”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1、内容分析:

(1)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用七件事解释其得病之因和治疗之法,故名“七发”。

主旨在于说明享乐生活是致病之因,听取“要言妙道”是治病之法。

(2)先陈说声色、饮食、车马、游观之乐,太子厌倦;再说田猎、观涛,太子略有起色;最后解说精辟的道理,太子痊愈。

2、特色地位

(1)规模宏大、词汇丰富、描写细腻。

(2)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3)以七事劝诫的方式为多人所模仿,在文学史上形成一种号称“七体”的文体,也确立了散体赋主客问答和卒章显志的基本形态。

司马相如(字长卿,两赋合为《天子游猎赋》)

1、内容:

(1)《子虚赋》:

楚国(前1042-前223)子虚先生到齐国(前11世纪-前221),齐王盛情邀请子虚打猎,结束后问子虚感觉如何。

子虚大肆渲染楚国的田猎之盛之美。

后来向齐国乌有先生吹牛整了齐王。

乌有先生批评子虚轻慢齐王而玷污了楚国,然后又说齐国的物质之盛田猎之美实际还是超过了楚国。

(2)《上林赋》写到,听完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的对话,在座的亡是公先生(汉武帝前156-前87,前141年即位)批评二人不重精神而重物质的炫耀,然后大肆夸耀汉武帝上林苑的盛大美丽,以压倒楚国和齐国的苑囿之美,最后说汉朝天子玩腻这些物质而行仁政,让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心服口服。

2、地位:

二赋是汉赋成熟的标志,《上林赋》还被称为表现汉王朝盛世气象的第一篇鸿文

3、艺术特色:

A、散文领起,韵文铺叙,散文结尾

B、多用排比句,且长句、断句兼用

C、生僻字词较多,新异事物较多

4、评价:

内容上表现了汉代帝王的独特生活方式,有推尊天子、贬抑诸侯的倾向。

这与汉帝国的国力强盛、天子独尊的经济政治形势是一致的,具有时代的规定性。

赋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心,有讽谏之意。

但由于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渲染贵族的宫苑之华丽和陈设之繁奢,因而它反而迎合了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

艺术上它铺排、夸饰,讲究声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铺张扬厉,无个性特征。

司马迁(字子长)

1、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52万余字,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2、举例说明《史记》实录精神的表现

(1)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事件客观评价。

对秦王朝的评价;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如写陈涉不掩盖缺点,称王后设置“司过”、“中正”来监视群臣,致使诸将不亲附。

(2)对历史上明君贤臣、忠臣将领的赞颂,颂所当颂,无虚夸溢美之辞。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怀着崇敬之情歌颂了汉朝名将李广,凸显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优秀品德。

写李广善射,“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还以侧面描写匈奴敬畏其勇武和智略,称他为飞将军。

写李广不贪禄位,“为二十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写李广爱恤士卒,“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同时也采用侧面描写,在李广死后,“广军中士大夫一军皆哭”和“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3)不为王者讳,不为尊者讳。

继承古代良史的优秀传统,善恶必书。

在《秦本纪》中揭露秦武公、秦穆公用人殉葬。

在《秦始皇本纪》中揭露秦始皇不恤民力,坑杀儒生等。

同时在《蒙恬列传》中写秦朝大将蒙恬卖力推助秦始皇暴政,临死前却说是因自己修长城断了地脉才遭到天罚的。

(4)对儒学末流的讽刺、批判。

揭露一些表面上尊崇孔子的儒家学者,宣扬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趋炎附势,对统治者阿谀奉承。

《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在陈涉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之后,秦二世召集儒生问策,叔孙通却反而夸耀秦二世是明主,四方皆服,没有人会造反。

并称农民起义者都是些鼠狗之辈。

3、《史记》的艺术特色

(1)浓郁的情感色彩,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借鉴了“春秋笔法”,对笔下的历史人物有着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在立传时会把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受和理解投射到他们身上。

《李将军列传》为例

(2)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叙事详略虚实得当,并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如伏笔、侧面描写等。

(3)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4、《史记》的写人艺术(见笔记)

《李将军列传》摘要:

1、侧面烘托

(1)以他人之言辞李广的形象:

文帝“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典属国公孙昆邪“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单于“得广必生致之”。

2、李广用军的才智

(1)中贵人被匈奴射伤逃到李广处,李广确凿指出是射雕者所为,可见眼光的毒辣。

随后百骑与匈奴千骑相遇,临危不惧,下马解鞍,利用匈奴疑虑的心理来获得最终的平安。

(2)治军的才能

(3)被匈奴围攻,但能够突围成功

3、李广出神入化的技艺

(1)射杀匈奴射雕者3人,能准确无误地杀死两人、生擒一人。

(2)射箭了得,把石头当成老虎射穿,遇到战场紧急情况,度不中不发。

4、对比

(1)遇到匈奴大军时,身边百骑皆惊恐,独李广冷静

(2)程不识治军严明,但李广治军简易

(3)李蔡的声名没有李广响,但位列侯,位至三公,而广却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

 

班固(字孟坚)

1、概况:

(1)《两都赋》为汉大赋名篇

(2)所写的《咏史》是最早的由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3)《汉书》其他的作者分别是班彪、班昭和马续(《天文志》),与《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并称“前四史”。

(4)《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

2、《汉书》的思想内容

3、《汉书》的艺术成就

《苏武传》摘要:

A以对照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张胜帮助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急功近利贪生怕死。

卫律卖国求荣、不知廉耻、阴险狡诈,一直暗中在迫害苏武。

苏武则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不必要的国家间争端,同时不论匈奴以杀头威胁还是以封官赐爵为诱惑都不为所动。

B通过对苏武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其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C用自然环境来衬托苏武的形象。

将他关进大窖中,断绝事物,苏武就在下雨天,把毡毛和雪一起咀嚼吞下。

海上只能抓野鼠、摘果实以饱腹。

汉赋的发展变迁

1、西汉初期,骚体赋抒情浓郁,实际上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前者作于他出任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江时,内容是借哀悼屈原的遭遇来发泄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艺术上激昂感愤,余音浏亮;后者在感伤身世的同时表述了一种人生祸福无常,应知命不忧,艺术上采用人禽对答和大量铺排方式。

2、西汉前期是形成期,代表作是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3、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全盛期,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

4、东汉末年,是衰微期,政治日趋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因而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功帝业的冠冕堂皇的散体大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讽刺现实、述行咏物为主的抒情小赋。

代表作是蔡邕《述行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5、汉赋的类型概括:

(1)京都赋

(2)游猎赋(3)述行赋(4)述志赋(5)咏物赋:

王充《洞箫赋》

 

汉乐府诗

汉乐府分为:

1、郊庙歌辞:

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

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

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2、鼓吹曲辞:

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

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

主要是民间创作。

3、相和歌辞:

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

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4、杂曲歌辞:

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

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

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1、汉乐府的思想性

(1)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等丑恶,反映贫民的悲苦和反抗。

《东门行》就是一首表现贫民意欲反抗的诗。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体现贫寒生活,使诗中的男主人公无法忍受,不顾妻子“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舖糜。

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的苦苦相劝,毅然“拔剑东门去”,并果决地说“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人在直白的叙事中,抒发了生活重压之下的悲愤之情。

(2)抨击战争和徭役的罪恶。

《战城南》写到战士“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生的时候“禾黍不获”,暗喻食不果腹,但依旧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死的时候却是“野死不葬乌可食”,腐肉沦为乌鸦之食。

借死者诉说战争的灾难,从而反映出对战争厌恶。

(3)歌颂爱情和反映婚姻问题。

《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

(4)表现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人生情感。

《江南》着重于劳动生活。

2、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情感。

《陌上桑》

(2)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

《上山采蘼芜》

(3)形式自由多样。

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4)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上邪》

3、汉乐府诗的叙事方法

(1)善于截取生活的横断面。

《陌上桑》

(2)擅长环境气氛的营造。

(3)以叙事凸显人物形象

(4)质朴的语言形态。

汉乐府以表现下层百姓生活的痛苦针砭社会现实,其语言平实质朴,直白地告诉人们所叙之事;诗中人物的语言也相当本色。

东汉文人诗

秦嘉:

其《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从班固到秦嘉进入繁荣期。

古代十九首

一、思想性

《古诗十九首》所抒之情都是不得志的文人实际的生活感受,关乎人生离合、穷通,乃至生死物故,具有社会人生的普遍性和类型性。

基调是沉郁忧伤,没有对外在事功的追求和道德名节的信仰,反映出的是已进入衰世的东汉末年失路文人的普遍心态。

A、写游子思归。

《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

B、写爱情。

《迢迢牵牛星》

C、写热衷仕宦。

《今日良宴会》

D、写及时行乐。

《驱车上东门》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和“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全面地审视了岁月的变化和现实人生,面对死亡秉持着“圣贤莫能度”的态度,又否定了人们对虚浮荣名及服药求仙的追求,现实需要的是及时行乐。

二、艺术性

A、长于抒情,情景交融。

《迢迢牵牛星》全诗不是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感叹生命的无常,而是咏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得团聚的悲哀,夫妇隔绝的悲情寄托在神话故事的咏叹之中,形成别有韵味的抒情面貌。

B、长于比兴,言近旨远。

《冉冉孤生竹》以孤竹“结根泰山阿”起兴,再以蕙兰花“将随秋草萎”比喻年岁不饶人,抒发恐将失时之叹,最后说“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也掩不住其无可奈何的悲情。

全诗几乎全用比兴,抒写女子新婚久别期待失望的心理,情真意切,深细入微。

C、以情节写心理,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

D、语言浅近自然又精炼简约,叙写人生离别相似、生死物故之常情,短语浅貌、深重长情。

《行行重行行》兼用直叙和比兴,开头用“与君生别离”总领全篇,接着以“万里”、“道阻”申述会面之难,再以“胡马”、“越鸟”眷恋故土反衬“浮云蔽日”,游子不归之叹,最后以“努力加餐饭”的无奈祝愿,委婉尽致地抒写了生离远别之情,意象寻常但清深意远。

曹操(孟德)

一、思想性

A、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及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蒿里行》描写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联合讨伐董卓一事,真实地记录了袁绍、袁术兄弟为首的关东诸侯最初联合讨贼,最终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攻杀,使社会陷入长期割据的局面。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惨状,流露出作者深切的同情,苍凉凄楚,让人肝肠痛断。

B、抒写个人情怀,或者借歌咏历史人物抒发政治抱负,表现进取精神。

《短歌行》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开头感慨人生短暂,暗含统一天下之壮志未酬的忧思;接着引用《诗经·子衿》表达了对贤才的思念,并用《小雅·鹿鸣》表现了宴请群贤的喜悦;然后笔锋一转,借明月抒发愁思的不可断绝,引人遐想;最后以乌鹊比喻贤才,以周公自况(典故:

周公一饭三吐哺),希望群贤毕至、天下归心,基调悲凉慷慨。

C、写景诗。

《观沧海》以极简的笔调勾画出秋季大海雄壮的风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壮阔的景象。

全诗皆景语,也是情语,诗人的形象已经与大海相融合。

二、艺术性

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精神。

A、以质朴的语言写时事。

B、慷慨悲壮、抒情性强。

曹丕(子桓)

《典论·论文》

《燕歌行》名句赏析“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

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

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曹植(子建)

一、思想内容

A、对战乱中悲惨的人民生活表示同情之心,同时以“烈士”自期,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实现天下的安定一统。

《白马篇》中的游侠是个武艺超群而又充满爱国心的少年英雄,是曹植想象中寄托理想的人物。

B、反映自己的遭际和对骨肉相残的愤懑。

《七步诗》以隐晦的方式发泄出对自己处境的愤怒。

C、托思妇、弃妇以言志,也是采取一种委曲的抒情方式。

代表是《美女篇》对《陌上桑》的继承。

D、游仙诗。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将仙境描绘得绮丽、明净而逍遥。

二、诗歌艺术特色

A、善于吸收乐府诗,有具有自己的创造。

B、善用比喻且全篇为比。

例如,《野田黄雀行》以少年救雀比喻解救受难者;《美女篇》以女无所归比喻怀才不遇。

C、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例如《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阮籍(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其诗多用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嵇康(叔夜)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

《与山巨源绝交书》

 

西晋文学:

代表作家有张华、陆机、潘岳,特色是“清蘼”(缺乏骨力)和“繁缛”(辞采华丽、描写繁复、骈偶化)

太康文学“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张华《壮士篇》: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

《情诗》: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陆机《赴洛道中作》: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潘岳《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张协《杂诗》: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

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左思(太冲)

一、《三都赋》是古代都邑类大赋的顶峰,“洛阳纸贵”。

二、《咏史诗》有统一的主题,就是抒发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其中包含作者对自身遭际感慨。

侧重点分别为一是直接抨击门第观念和社会对下层人才的打压;二是借咏史来大力歌颂历史上出身下层或沉沦下僚的著名人物。

艺术上,左思的词不尚词采,饱含慷慨之气,笔力遒劲。

评价上,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寒士文学的代表,第一次用组诗的形式明确地表现这一主题,第一次将咏史与咏怀相结合,歌咏史实和主观抒情相统一。

郭璞《游仙诗》借神仙世界的美好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魏晋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其所阐释的“理”也基本限制在老庄中,主题单一。

“言不尽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和注重说理是其特点。

对山水诗的产生有影响。

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

一、思想性:

(1)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田园诗和咏史诗、咏怀诗。

(2)写守志不阿的耿介品质。

《饮酒》(第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质。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咏贫士七首》也如此。

(3)写社会的污浊和田园的可爱。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又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4)反映田园中的劳动生活。

例如《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种豆南山下)

(5)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例如《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精卫衔微木)

二、艺术性

(1)平淡自然是基本风格。

A、内容上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和其中的恬淡性情。

B、艺术上朴素的用词、白描的手法、率真的情感。

(2)精粹的语言中含有丰富的形象,所以陶诗平淡中醇厚有味,达到了苏轼所说陶诗“似癯实腴”的效果。

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3)把思想情感熔铸在田园的景物描写中,富有意境。

情、景、理的统一,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天成,不是纯客观地刻画景物,而是饱含诗人的感情和性格,在诗中说一些生活哲理。

例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

(4)但陶诗也有一些金刚怒目式的慷慨豪放的作品。

三、地位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

他还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树立了诗歌的更高标准。

(2)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一方面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呆板僵化的四言诗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他开创了五言咏怀组诗,并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名。

谢灵运(康乐公)

一、文学史上第一位扭转玄言诗风,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

A、语言富丽精工而描写有层次。

描写的层次一般是:

叙事、写景、说理,结构比较固定和单调,影响诗歌的浑然天成感。

B、以玄言佛理来掩饰思想,有刘勰所说“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机务而虚述人外”的特点。

C、多按照游览顺序,采取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多名句而少名篇。

三、名句“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六句为第一层,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是虚写、略写。

“林壑”以下六句,则实写、详写湖中晚景:

傍晚,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收拢聚合;天空中飞云流霞的余氛,正迅速向天边凝聚。

鲍照(明远)

一、诗歌思想内容

1、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政治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

《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

2、描写边塞战争生活,抒写报国的情怀,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

4、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诗歌。

二、艺术性

艺术上内容丰富深刻,感情强烈奔放,有“发唱惊挺”、“倾炫心魄”的特色。

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

谢朓(玄晖,小谢,宣城太守,永明体代表)

一、谢朓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清新流丽,较少繁词冗句和玄言成分。

其缺点是“有句无篇”。

二、与之前的山水诗的不同之处:

A、着重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景象,扩充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

B、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裁剪景物,形成了较为圆融的意境。

C、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景交融,空灵纯净。

三、名句赏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译文: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①采用对比手法。

一是色彩相对:

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相对:

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

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

前句之“余”和“散”:

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

因为江“澄”才现出“静”。

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描绘了天空的云霞散布如绮,澄静的江水宛如白练。

作者选择富有时令和环境色彩的词语来描写,形象地显示了“余霞”、“澄江”的特色。

 

《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也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玉台新咏》是梁简文帝萧纲授意徐陵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诗经》、《楚辞》之后最古的诗歌总集。

庾信(子山)

初步融合了南北朝诗风,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庾信对唐代诗人有一定的影响。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西洲曲》)

一、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

1、思想上是都市之歌、是情歌,供统治者娱乐之用。

A、渴望爱情: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B、写爱情之乐、苦、忠和恨。

2、南朝民歌艺术上的特色:

A、短小精悍,一般是五言四句。

《西洲曲》可以认为是若干小诗的联缀。

B、喜欢用双关语。

例如,丝与思,布匹与匹配。

C、语言清新自然,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

一、思想内容

1、描写北方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

2、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性格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3、反映北方频繁的战乱和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痛苦

4、爱情和婚姻生活

二、艺术特色

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西洲曲》思想与艺术特色

1、《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篇五言体诗。

内容为描写一个少女思念久别情人。

2、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