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594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7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111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1.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据此可知,该思想家认为

A.应以“仁爱”之心治天下B.“无为而治”是治国良策

C.商品交流不利于社会发展D.贤者对社会发展无济于事

2.“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人性有恶,隆礼重法

C.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齐鲁人约占58.44%;《汉书·儒林传》中,齐鲁人约占45.6%;《后汉书·儒林列传》中,齐鲁人约占36.36%。

导致齐鲁儒学学者比例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在各地的广泛传播B.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

C.佛道思想冲击儒学地位D.齐鲁地区经济地位的下降

4.《吕氏春秋•应同》中称,“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祥乎下民。

”《淮南子•天文》认为,“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重螟。

”这些言论突出体现了

A.王权的神秘色彩B.“君权神授”理论

C.古代的自然崇拜D.“天人感应”思想

5.朱熹曾说:

“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

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

”可见,朱熹意在说明

A.省刑罚而薄税敛B.循理性而求王道

C.正君心以申民本D.立纲纪以求稳定

6.“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谥”说明行动迹象,“号”表示功劳良好。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号者共10473人。

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7.明代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推出自然情欲论。

《明儒学案》中徐抛谓:

“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

”据此可知,他们都

A.继承程朱理学思想B.主张经世致用重实学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D.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

8.《客使图》位于唐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描绘的是唐朝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与东北少数民族使臣来朝的场景。

这一作品

A.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B.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C.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D.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9.“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按照“敬授民时”的思想,元代郭守敬等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在将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

由此可知

A.我国历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B.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

C.统治者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D.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

10.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

“红尘滚滚,奈何不了一往情深;人欲横流,唯简单笃定不乱一心。

”这种揭示“人欲,人性”的文化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

它反映出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底层百姓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C.传统儒学被彻底否定D.宽松政治环境利于文学创作

11.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著作,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人物

著作

简介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世界史地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莹

《康輶纪行》

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概况,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B.彻底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C.掀起全国救亡图存热情D.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12.著名学者葛兆光指出,从明末清初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大体都是坚持在“传统中变”。

可1895年以后,在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材料中“在传统外变”指的是

A.中体西用,自强求富B.突破器物,学习制度

C.以日为师,全盘西化D.追求民主,提倡科学

13.梁启超指出: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B.应该坚持改良道路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D.反对进行政治改革

14.下图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

画中两个懵懂的小孩敲响“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

该漫画反映出

A.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D.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

15.毛泽东曾指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促进革命高涨。

所以,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要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这表明毛泽东

A.正确分析国情确立民主革命目标B.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的道路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D.明确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

16.1956年9月7日,王蒙发表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1957年年初一些人对《解放日报》转载《我的丈夫,我的蜜月》进行批评,认为党报不适宜登这类生活化的文章。

这种现象

A.证明文艺彻底摆脱“左”的束缚B.说明“二为”方向指导文学创作

C.体现了实施“双百方针”的影响D.表明学术研究遭受到政治的干预

17.《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中提到: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搞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D.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8.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由材料可知

A.“教育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B.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确立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D.正式确定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19.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自创新神”和“腐蚀青年”两项罪行。

苏格拉底申辩称“我所做的无非是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而轻视自己的灵魂”。

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强调人的决定作用B.追求人的精神修养

C.推崇“美德即知识”D.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20.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

与此同时,德文等其它语言翻译的《圣经》也大量出现。

这些做法在当时

A.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C.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1.康德主张“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卢梭却认为“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

这表明

A.人文主义丰富多彩B.理性主义已经过时

C.开始倡导人的解放D.主权在民政治启蒙

22.蒸汽机刚出现时,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的问题,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因此到1830年,1/3的棉纺织厂还以水为动力。

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现象才有所缓解。

这表明

A.蒸汽机的效率十分低下B.科技发明未获得社会的认可

C.科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D.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23.《全球通史》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

工厂里面。

但今天,相反的趋势却在进行当中……”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B.电话和无线电技术的使用

C.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发展

24.1836年,参加宪章运动的英国工人们高举着旗帜集会,旗帜上写着:

“自由之神再一次召集大军,发抖吧,你们这些暴君!

难道你们还讪笑这是虚张声势?

到头来,你们会流血而非流泪!

”这首诗属于

A.古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最初是由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介绍过来的,他们站在“反社会主义”的立场,视工人运动为“暴乱”。

梁启超意将马克思学说中的某些思想融入其君主立宪的主张之中,孙中山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世界观宣传马克思主义。

当时的译介只是在上海的少数刊物如《万国公报》、《新民丛报》中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且停留于对某个名词、某些只言片语的肤浅涉及。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人士为代表,他们倾心俄国革命,讴歌社会主义。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中系统阐释唯物史观,窥析其内容中所蕴含的阶级斗争等理论。

除北京、上海外,广州、武汉、长沙、济南、四川等地的宣传者们以著书、演讲的方式走进工人、学生等群体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为支撑,向他们揭露资本家的罪恶手段。

——摘编自刘苗苗《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可以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他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务必”,坚持思想建党,努力保持党和国家的性质永不变色;强调端正学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等。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主观、客观、国内、国外的诸多原因,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编自徐光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下图为近代西方出现的思想、科技著作(部分)

因为人文主义哲学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

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

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

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

激因素。

——哲学史家文德尔班

解读以上图文材料,从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据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英国采用恩赐官职,官员恩赐的标准不是知识和能力,而是对恩赐者的忠诚以及私人关系。

对于人才的选拔以及官员的任用导致了此时英国政府贪污腐败盛行、行政效率低下、引起广大英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1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设一些新的专业社会管理机构和选拔一大批由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国家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英国议会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有关政府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使用、考核、培训、晋升、奖惩和分级管理的建议,主张实行以公开考试录用为基础的功绩制管理制度。

——摘编自白海琦、刘常国《近代西方政府组织人才选拔与管理机制的演变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5分)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中西人才标准的相同之处。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