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734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同步检测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五)

模块综合检测(B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不是无根之木,而是流动的历史,这种流动性,往往来自“现代”对“古代”的重新定义与重新解释。

从15世纪到19世纪,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正是通过不断返回自己的古典文化传统,通过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调整经济政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最终使得自己不断开出新意、发展壮大。

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现代性压力,各大古老文明都面临痛苦的现代化转型的任务,不仅仅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伦理和价值层面的挑战:

各大古老文明如何面对自身的传统?

当代,视西方文化为普世文明而力图切割自身传统的激进主义与视西方文化为欲望膨胀之祸而力图返回自身传统的原教旨主义,似乎都不愿意承认,传统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动和话语重新诠释传统。

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经典文献:

“四书”“五经”、历代史书。

文明传承的基本方法是经史互释,经无史而不彰显,史无经则散乱。

历代士人精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命题出发,重新解释经典、重新解释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遇到过必须重新解释传统、重新解读经典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降,佛教思想大为盛行,使得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极大挑战。

在思想文化领域,佛教思想对士人精英的影响广泛。

虽然不时有儒家学者排佛之论,如唐时韩愈《谏迎佛骨表》以纲常伦理、夷夏之防来否定佛学,但只能从较为浅层的现实效果来批评,无法从理论深度加以驳斥,因此,无法收拾被佛法吸引的人心。

唐代藩镇割据之后,中原秩序再度分崩离析,武人政治暴烈,文脉散落民间,重建政治秩序意味着不仅要抑制军权,也需要复兴儒家思想来收拾人心。

宋时,平民士人担纲起复兴文脉之责。

他们已经认识到,佛教内含着深刻的形而上学思考,而儒家思想偏于世俗,较为朴素,正是不足所在。

宋儒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吸收佛家思想中的思辨因素,将朴素“三纲五常”予以形而上学的论证,如此,才能真正说服精英、教育精英。

而儒家经典中,“五经”史论较多,难以进行形而上学论述,而“四书”讲心性,则可以进行思辨发挥。

由此,朱熹历时二十余年重注“四书”,使得儒家重新夺回思想领导权。

这场斗争,如果从韩愈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方获成功。

重新解释传统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重新解释中,也体现在制度设计上。

明中叶以后,商业贸易勃兴,中美洲白银通过贸易不断向中国流动,白银资本发达,土地兼并加快,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嘉靖十五年(1536),大学士夏言上书请求开放民间祭祖,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惯例。

“礼”向老百姓开放,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了围绕祠堂,建立大家族的经济共同体,用祠田等来维持共同体,抵御商品经济冲击和流民化的趋势。

依靠宗族的力量办学校、修路、兴建小型水利、供养鳏寡孤独。

事实上,这是推动以宗族为中心的地方共同体建设,也可称之为明代的“社会建设”。

中国的历史实践表明,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活学活用。

要做到活学活用,就得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将传统看作解决问题的资源和经验,使传统活在解释中,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回应和接续传承之中。

(节选自《文化纵横》)

1.联系上下文,下列对第一段“这种流动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源于不断地返回传统,借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调整经济政策、重整政治秩序。

B.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历代的经典文献,传承的基本方法是经史互释,经无史而不彰显,史无经则散乱。

C.生活中的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言行重新诠释着传统,只是当代的激进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似乎不愿承认而已。

D.历代的士人精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命题出发,重新去解释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是“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接着以具体历史事实为例剖析论证,指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途径。

B.第一、二段先对比中西文化,进而点明了文化的流动性特征,指出当代各大文明古国在文化传承认识上的误区。

C.第三段有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上文引述提纲挈领的概括,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对中国文明传承的具体剖述。

D.第四、五段以中国历史发展沿革为例,分别从经典的重新解释和制度设计两个角度,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文章论点。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壮大给各大古老文明带来了来自政治和经济、伦理和价值等层面的严峻挑战。

B.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唐代开始走向衰落,宋代则是儒家重新夺回了思想领导权。

C.明中叶以后,依靠宗族力量建立的经济共同体在各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这是明代“社会建设”的成功范例。

D.传统文化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和经验,它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得到重新定义与解释,才能保持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避宣宗讳,以字行。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历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

天启元年,疏请幸学不先白政府。

执政者不悦,令以原官还局,遂请告归。

寻起少詹事。

六年,魏忠贤以基命为杨涟同门生,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起吏部左侍郎。

明年十月,京师戒严,基命请召还旧辅孙承宗,省一切浮议,仿嘉靖朝故事,增设枢臣,帝并可之。

庶吉士金声荐僧申甫为将。

帝令基命阅其所部兵,极言不可用,后果一战而败。

袁崇焕、祖大寿入卫,帝召见平台,执崇焕属吏,大寿在旁股慄。

基命独叩头请慎重者再,帝曰:

“慎重即因循,何益?

”基命复叩头曰:

“敌在城下,非他时比。

”帝终不省。

大寿至军,即拥众东溃,帝忧之甚。

基命曰:

“令崇焕作手札招之,当归命也。

”时兵事孔棘,基命数建白,皆允行。

及解严,召对文华殿。

帝言法纪废弛,宜力振刷。

基命曰:

“治道去太甚,譬理乱丝,当觅其绪,骤纷更益扰乱。

”帝曰:

“慢则纠之以猛,何谓纷更?

”其后温体仁益导帝以操切,天下遂大乱。

三年二月,工部主事李逢申劾基命欲脱袁崇焕罪,故乞慎重。

基命求罢,帝为贬逢申一秩。

、李标相继去,基命遂为首辅。

以恢复永平叙功,并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

至六月,温体仁、吴宗达入,延儒、体仁最为帝所眷,比而倾基命,基命遂不安其位矣。

方崇焕之议罪也,基命病足不入直。

锦衣张道濬以委卸劾之,卒三疏自引去。

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

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

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

“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

”自辰至酉未起。

帝意解,得遣戍。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八年卒于家。

赠少保,谥文穆。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文中“避宣宗讳”是封建社会的“国讳”,即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成基命与宣宗的名字有重字,故要避讳。

B.少詹事,秦汉置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唐设太子詹事、少詹事,总东宫内外庶务。

C.酉,指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十二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五点到七点;十二属相之一,猴。

D.手札,亦作“手剳”,犹手书,指亲笔信。

“令崇焕作手札招之”中的“手札”就是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基命为官之路比较坎坷。

天启六年,因成基命是杨涟的同门师兄弟,他被魏忠贤罢职;崇祯三年,周延儒、温体仁结党排挤他,加上张道濬弹劾他,成基命最终辞官。

B.成基命认为僧人申甫没有能力做大将,结果申甫一战而败。

在处理袁崇焕的事情上,成基命认为要慎重,皇帝不听,结果祖大寿率军逃跑。

C.成基命曾深得皇帝的信任。

工部主事李逢申弹劾成基命,结果皇上把李逢申降官一级。

D.成基命宽厚仁慈,顾全大体。

为了营救李长春、杜齐芳,成基命长时间跪在会极门;即便弹劾过自己的李逢申受到朝廷处罚时,成基命使皇上减轻了对他的惩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启元年,疏请幸学不先白政府。

执政者不悦,令以原官还局,遂请告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曰:

“慢则纠之以猛,何谓纷更?

”其后温体仁益导帝以操切,天下遂大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注]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行子:

出行的人。

8.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 并序》中,作者运用拟声词描写大弦发出的乐音像急雨,小弦发出的乐音似私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菊 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

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

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

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

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

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

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

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

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

“非正宗绿荷!

”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

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

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

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

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

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

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

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

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

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

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

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

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

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

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两段由一般菊花写到不同凡响的“绿荷”,突出了“绿荷”的珍贵,而后由菊点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B.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痴如醉,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C.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D.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的目的是想得到“绿荷”,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概述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名贵菊花“绿荷”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1949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

“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

第二天的晚上。

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

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

此外,没有了。

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

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

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当时,杨绛、钱钟书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可谓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着自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

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

她说: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关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

“壶台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及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

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

如今她所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

杨绛的服饰朴素无华,毫无珠光宝气。

她心系科教兴国,毅然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赠给“好读书”的学子。

这一慷慨之举,值得世人敬仰和效仿。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这是杨绛以丰富人生历练的经验,来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因而全书充浸着人性的美感。

《走到人生边上》可以看作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

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

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

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

唯其如此,尤为可亲。

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选自《名人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1949年,正在静夜攻读的钱钟书夫妇面对不速之客黄裳,在非常高兴的同时,也想尽快结束谈话,以便继续夜读。

B.杨绛把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形象地表达出她独特的读书感受:

读书,不受时间限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C.在杨绛看来,书中别有天地,书中也有人物,书的世界没有阻隔,书的内容包罗万象:

读书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

D.杨绛不仅自己读书,而且鼓励他人读书;不仅读别人写的书,而且写书来给别人读,如2007年夏推出《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E.本文通过记述杨绛先生爱读书、苦读书的事迹,具体展现其书香世界,刻画出一个酷爱读书、淡泊名利的学者形象。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

为什么这么说?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黄裳和传主杨绛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你获得了哪些有关读书、人生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由于这次展销会上展出的多是一些大家熟悉的新锐作家的新作品,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所以开幕式刚一结束,热情的人们便似过江之鲫,纷纷涌向各个展台。

②将“谣言并非止于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