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211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docx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

1.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命题?

若是命题说明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3是正数吗?

(2)x+1=0。

(3)请穿上外衣。

(4)2+1=0。

(5)任一个实数的平方都是正实数。

(6)不存在最大素数。

(7)明天我去看电影。

(8)9+5≤12。

(9)实践出真知。

(10)如果我掌握了英语、法语,那么学习其他欧洲语言就容易多了。

解:

(1)、

(2)、(3)不是命题。

(4)、(8)是假命题。

(5)、(6)、(9)、(10)是真命题。

(7)是命题,只是现在无法确定真值。

2.设P表示命题“天下雪”,Q表示命题“我将去书店”,R表示命题“我有时间”,以符号形式写出下列命题。

(1)如果天不下雪并且我有时间,那么我将去书店。

(2)我将去书店,仅当我有时间。

(3)天不下雪。

(4)天下雪,我将不去书店。

解:

(1)(┐P∧R)→Q。

(2)Q→R。

(3)┐P。

(4)P→┐Q。

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王皓球打得好,歌也唱得好。

(2)我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

(3)老张和老李都是球迷。

(4)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会好的。

(5)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6)如果a和b是偶数,那么a+b也是偶数。

(7)我们不能既游泳又跑步。

(8)我反悔,仅当太阳从西边出来。

(9)如果f(x)在点x0处可导,则f(x)在点x0处可微。

反之亦然。

(10)如果张老师和李老师都不讲这门课,那么王老师就讲这门课。

(1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ABCD的对边平行。

(12)或者你没有给我写信,或者信在途中丢失了。

解:

(1)P:

王皓球打得好,Q:

王皓歌唱得好。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

(2)P:

我看书,Q:

我听音乐。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

(3)P:

老张是球迷,Q:

老李是球迷。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

(4)P:

努力学习,Q:

成绩会好。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

(5)P:

休息好,Q:

工作好。

原命题可符号化:

Q→P。

(6)P:

a是偶数,Q:

b是偶数,R:

a+b是偶数。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R。

(7)P:

我们游泳,Q:

我们跑步。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

(8)P:

我反悔,Q:

太阳从西边出来。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

(9)P:

f(x)在点x0处可导,Q:

f(x)在点x0处可微。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

(10)P:

张老师讲这门课,Q:

李老师讲这门课,R:

王老师讲这门课。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R。

(11)P: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

原命题可符号化:

P→←Q。

(12)P:

你给我写信,Q:

信在途中丢失了。

原命题可符号化:

┐P←∣→(P∧Q)。

4.判断下列公式哪些是合式公式,哪些不是合式公式。

(1)(Q→R∧S)

(2)(P→←(R→S))

(3)((┐P→Q)→(Q→P)))

(4)(RS→F)

(5)((P→(Q→R))→((P→Q)→(P→R)))

解:

(1)、

(2)、(5)是合式公式,(3)、(4)不是合式公式。

5.否定下列命题:

(1)桂林处处山清水秀。

(2)每一个自然数都是偶数。

解:

(1)桂林并非处处山清水秀。

(2)并不是每一个自然数都是偶数。

或:

有些自然数不是偶数。

6.给出下述每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1)如果天下雨,我将不去。

(2)仅当你去我才不去。

(3)如果Δ=b2−4ac<0,则方程ax2+bx+c=0无实数解。

(4)如果我不获得奖学金,我就不能完成学业。

解:

(1)逆命题:

如果我不去,那么天下雨。

否命题:

如果天不下雨,我就去。

逆否命题:

如果我去,那么天不下雨。

(2)逆命题:

如果你去,我将不去。

否命题:

如果我去,你将不去。

逆否命题:

如果你不去,我就去。

(3)逆命题:

如果方程ax2+bx+c=0无实数解,则Δ=b2−4ac<0。

否命题:

如果Δ=b2−4ac≥0,则方程ax2+bx+c=0有实数解。

逆否命题:

如果方程ax2+bx+c=0有实数解,则Δ=b2−4ac≥0。

(4)逆命题:

如果我不能完成学业,那么我没有获得奖学金。

否命题:

如果我获得奖学金,我就能完成学业。

逆否命题:

如果我就能完成学业,那么我就获得奖学金。

7.求下列各式的真值表。

(1)P→(R∨S)

(2)(P∧R)∨(P→Q)

(3)(P∨Q)→←(Q∨P)

(4)(P∨┐Q)∧R

(5)(P→(Q→R))→((P→Q)→(P→R))

解:

(1)P→(R∨S)

P

R

S

R∨S

P→(R∨S)

1

1

1

1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0

1

0

1

1

0

0

1

1

1

0

0

0

0

1

(2)(P∧R)∨(P→Q)

P

Q

R

P∧R

P→Q

(P∧R)∨(P→Q)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0

1

1

0

1

1

0

0

0

0

0

0

1

1

0

1

1

0

1

0

0

1

1

0

0

1

0

1

1

0

0

0

0

1

1

(3)(P∨Q)→←(Q∨P)

P

Q

P∨Q

Q∨P

(P∨Q)→←(Q∨P)

1

1

1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1

(4)(P∨┐Q)∧R

P

Q

R

┐Q

P∨┐Q

(P∨┐Q)∧R

1

1

1

0

1

1

1

1

0

0

1

0

1

0

1

1

1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1

1

0

(5)(P→(Q→R))→((P→Q)→(P→R))

P

Q

R

Q→R

P→(Q→R)

P→Q

P→R

(P→Q)→(P→R)

原公式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0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1

8.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P∨┐Q→Q

(2)((P→Q)∨(R→S))→((P∨R)→(Q∨S))

解:

(1)P∨┐Q→Q

P

Q

┐Q

P∨┐Q

P∨┐Q→Q

1

1

0

1

1

1

0

1

1

0

0

1

0

0

1

0

0

1

1

0

(1)为可满足式。

(2)((P→Q)∨(R→S))→((P∨R)→(Q∨S))

P

Q

R

S

P→Q

R→S

(P→Q)∨(R→S)

P∨R

Q∨S

(P∨R)→(Q∨S)

原公式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0

1

0

0

0

0

1

0

0

1

1

0

0

1

0

1

1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0

1

0

0

1

1

1

1

0

1

0

1

1

1

1

0

1

1

1

0

1

0

0

1

1

1

0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0

1

0

1

1

0

0

0

0

0

0

1

1

1

1

0

1

1

1

0

0

0

0

1

1

1

0

0

1

1

(2)为可满足式。

9.证明下列等价式。

(1)P→(Q→P)⇔┐P→(P→┐Q)

(2)┐(P→←Q)⇔(P∨Q)∧┐(P∧Q)

(3)┐(P→Q)⇔P∧┐Q

(4)┐(P→←Q)⇔(P∧┐Q)∨(┐P∧Q)

(5)P→(Q∨R)⇔(P∧┐Q)→R

(6)(P→R)∧(Q→R)⇔(P∨Q)→R

(7)((P∧Q)→R)∧(Q→(S∨R))⇔(Q∧(S→P))→R

证明:

(1)P→(Q→P)⇔┐P∨(┐Q∨P)⇔P∨(┐P∨┐Q)⇔┐P→(P→┐Q)

(2)┐(P→←Q)⇔┐((P∧Q)∨(┐P∧┐Q))⇔┐(P∧Q)∧┐(┐P∧┐Q))⇔(P∨Q)∧┐(P∧Q)

(3)┐(P→Q)⇔┐(┐P∨Q)⇔P∧┐Q

(4)┐(P→←Q)⇔┐((P→Q)∧(Q→P))⇔┐(┐P∨Q)∨┐(┐Q∨P)⇔(P∧┐Q)∨(┐P∧Q)

(5)P→(Q∨R)⇔┐P∨(Q∨R)⇔┐(P∧┐Q)∨R⇔(P∧┐Q)→R

(6)(P→R)∧(Q→R)⇔(┐P∨R)∧(┐Q∨R)⇔(┐P∧┐Q)∨R⇔┐(P∨Q)∨R⇔(P∨Q)→R

(7)((P∧Q)→R)∧(Q→(S∨R))⇔(┐(P∧Q)∨R)∧(┐Q∨(S∨R))⇔┐Q∨(┐P∧S)∨R

⇔┐(Q∧(┐S∨P))∨R⇔┐(Q∧(S→P))∨R⇔(Q∧(S→P))→R

10.使用恒等式证明下列各式,并写出它们对偶的公式。

(1)(┐(┐P∨┐Q)∨┐(┐P∨Q))⇔P

(2)(P∨┐Q)∧(P∨Q)∧(┐P∨┐Q)⇔┐(┐P∨Q)

(3)Q∨┐((┐P∨Q)∧P)⇔T

证明:

(1)(┐(┐P∨┐Q)∨┐(┐P∨Q))⇔(P∧Q)∨(P∧┐Q)⇔P∧(Q∨┐Q)⇔P∧T⇔P

(2)(P∨┐Q)∧(P∨Q)∧(┐P∨┐Q)⇔P∨(┐Q∧Q)∧(┐P∨┐Q)⇔P∨F∧(┐P∨┐Q)⇔P∧(┐P∨┐Q)⇔(P∧┐P)∨(P∧┐Q)⇔F∨(P∧┐Q)⇔(P∧┐Q)⇔┐(┐P∨Q)

(3)Q∨┐((┐P∨Q)∧P)⇔Q∨(┐(┐P∨Q)∨┐P)⇔Q∨(P∧┐Q)∨┐P

⇔(Q∨┐P∨P)∧(Q∨┐P∨┐Q)⇔T∨T⇔T

11.试证明{∨},{→}不是全功能联结词集合。

证明:

若{∨}是最小联结词组,则┐P⇔(P∨...)

对所有命题变元指派T,则等价式左边为F,右边为T,等价式矛盾。

若{→}是最小联结词组,则┐P⇔P→(P→(P→...)...)

对所有命题变元指派T,则等价式左边为F,右边为T,等价式矛盾。

12.证明下列蕴涵式:

(1)P∧Q⇒(P→Q)

(2)P⇒(Q→P)

(3)(P→(Q→R))⇒(P→Q)→(P→R)

证明:

(1)P∧Q→(P→Q)⇔┐(P∧Q)∨(P→Q)⇔(┐P∨┐Q)∨(┐P∨Q)⇔┐P∨(┐Q∨Q)⇔T

因为P∧Q→(P→Q)为永真式,所以P∧Q⇒(P→Q)。

(2)P→(Q→P)⇔┐P∨(┐Q∨P)⇔┐Q∨(┐P∨P)⇔T

因为P→(Q→P)为永真式,所以P⇒(Q→P)。

(3)(P→(Q→R))→((P→Q)→(P→R))

⇔┐(┐P∨(┐Q∨R))∨(┐(┐P∨Q)∨(┐P∨R))

⇔(P∧(Q∧┐R))∨((P∧┐Q)∨(┐P∨R))

⇔(P∧Q∧┐R)∨((P∨┐P∨R)∧(┐Q∨┐P∨R))

⇔(P∧Q∧┐R)∨(┐P∨┐Q∨R)

⇔((P∨(┐P∨┐Q∨R))∧(Q∨(┐P∨┐Q∨R))∧(┐R∨(┐P∨┐Q∨R))⇔T

因为(P→(Q→R))→((P→Q)→(P→R))为永真式,所以(P→(Q→R))⇒(P→Q)→(P→R)。

13.对下列各公式,试仅用↑或↓表示。

(1)┐P

(2)P∧Q

(3)P∨Q

(4)P→Q

解:

(1)┐P⇔┐(P∧P)⇔P↑P

(2)P∧Q⇔(P↑Q)↑(P↑Q)

(3)P∨Q⇔┐(┐P∧┐Q)⇔(┐P↑┐Q)⇔(P↑P)↑(Q↑Q)

(4)P→Q⇔┐P∨Q⇔(P↑P)∨Q⇔((P↑P)↑(P↑P))↑(Q↑Q)

14.将下列公式化成与之等值且仅含{┐,→}中联结词的公式。

(1)(P→┐Q)∧R

(2)P→←(Q∧R)∨P

解:

(1)(P→┐Q)∧R⇔(┐P∨┐Q)∧R⇔(┐P∧R)∨(┐Q∧R)⇔┐(P∨┐R)∨┐(Q∨┐R)

⇔┐(R→P)∨┐(R→Q)⇔(R→P)→┐(R→Q)

(2)P→←(Q∧R)∨P⇔(P→((Q∧R)∨P))∧(((Q∧R)∨P)→P)⇔(┐P∨((Q∧R)∨P))∧(┐((Q∧R)∨P)∨P)⇔T∧(((┐Q∨┐R)∧┐P)∨P)⇔((┐Q∨┐R)∨P)⇔P∨(┐Q∨┐R)⇔P∨(Q→┐R)⇔┐P→(Q→┐R)

15.如果A(P,Q,R)由R↑(Q∧┐(R↓P))给出,求它的对偶A*(P,Q,R),并求出与A及A*等价且仅包含联接词“∧”,“∨”及“┐”的公式。

解:

A*(P,Q,R):

R↓(Q∨┐(R↑P))

R↑(Q∧┐(R↓P))⇔┐(R∧(Q∧(R∨P)))⇔┐R∨┐Q∨(┐R∧┐P)

R↓(Q∨┐(R↑P))⇔┐R∧┐Q∧(┐R∨┐P)

16.把P↑Q表示为只含有“↓”的等价公式。

解:

P↑Q⇔┐(P∧Q)⇔┐((P↓P)↓(Q↓Q))⇔((P↓P)↓(Q↓Q))↓((P↓P)↓(Q↓Q))

17.证明:

(1)┐(P↑Q)⇔┐P↓┐Q

(2)┐(P↓Q)⇔┐P↑┐Q

证明:

(1)┐(P↑Q)⇔┐(┐(P∧Q))⇔(P∧Q)⇔┐(┐P∨┐Q)⇔┐P↓┐Q

(2)┐(P↓Q)⇔┐(┐(P∨Q))⇔(P∨Q)⇔┐(┐P∧┐Q)⇔┐P↑┐Q

18.求公式P∧(P→Q)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

解:

P∧(P→Q)⇔P∧(┐P∨Q)合取范式

⇔(P∧┐P)∨(P∧Q)析取范式

19.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1)(┐P→Q)→(┐Q∨P)

(2)(P→(P∨Q))∨R

(3)(P→Q∧R)∧((┐P→(┐Q∧┐R))

解:

(1)真值表法

P

Q

┐P→Q

┐Q∨P

(┐P→Q)→(┐Q∨P)

1

1

1

1

1

1

0

1

1

1

0

1

1

0

0

0

0

0

1

1

主析取范式为:

(P∧Q)∨(P∧┐Q)∨(┐P∧┐Q)

主合取范式为:

P∨┐Q

公式化归法

(┐P→Q)→(┐Q∨P)⇔┐(P∨Q)∨(┐Q∨P)⇔(┐P∧┐Q)∨(┐Q∨P)

⇔(┐P∨┐Q∨P)∧(┐Q∨┐Q∨P)⇔P∨┐Q主合取范式

⇔(P∧Q)∨(P∧┐Q)∨(┐P∧┐Q)主析取范式

(2)真值表法(P→(P∨Q))∨R

P

Q

R

P∨Q

P→(P∨Q)

(P→(P∨Q))∨R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0

1

0

1

1

1

0

0

1

0

1

1

0

0

0

0

1

1

原式为永真式,其主析取范式为所有小项的析取,即:

m000∨m001∨m010∨m011∨m100∨m101∨m110∨m111

不能表示为主合取范式。

公式化归法

(P→(P∨Q))∨R⇔(┐P∨(P∨Q))∨R⇔T∨R⇔T

(3)真值表法(P→Q∧R)∧((┐P→(┐Q∧┐R))

P

Q

R

Q∧R

P→Q∧R

┐Q∧┐R

┐P→(┐Q∧┐R)

原公式

1

1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1

0

1

0

1

0

0

0

1

0

1

0

0

0

0

1

1

0

0

1

1

1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主析取范式为:

(P∧Q∧R)∨(┐P∧┐Q∧┐R)⇔m111∨m000⇔m7∨m0

主合取范式为:

M1∧M2∧M3∧M4∧M5∧M6⇔M001∧M010∧M011∧M100∧M101∧M110⇔(P∨Q∨┐R)∧(P∨┐Q∨R)∧(P∨┐Q∨┐R)∧(┐P∨Q∨R)∧(┐P∨Q∨┐R)∧(┐P∨┐Q∨R)

20.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并指出该公式的类型。

(1)(┐P∨┐Q)→(P→←┐Q)

(2)Q∧(P∨┐Q)

(3)P∨(┐P→(Q∨(┐Q→R)))

(4)(P→(Q∧R))∧(┐P→(┐Q∧┐R))

(5)P→(P∧(Q→P))

(6)(Q→P)∧(┐P∧Q)

解:

(1)

P

Q

┐P∨┐Q

P→←┐Q

(┐P∨┐Q)→(P→←┐Q)

1

1

0

0

1

1

0

1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主析取范式为:

(P∧Q)∨(P∧┐Q)∨(┐P∧Q)

主合取范式为:

P∨Q

公式为可满足式。

(2)

P

Q

P∨┐Q

Q∧(P∨┐Q)

1

1

1

1

1

0

1

0

0

1

0

0

0

0

1

0

主析取范式为:

P∧Q

主合取范式为:

(┐P∨Q)∧(P∨┐Q)∧(P∨Q)

公式为可满足式。

(3)P∨(┐P→(Q∨(┐Q→R)))⇔P∨(P∨(Q∨(Q∨R)))

⇔P∨Q∨R主合取范式

⇔M000⇔M0⇔m1∨m2∨m3∨m4∨m5∨m6∨m7主析取范式

公式为可满足式。

(4)(P→(Q∧R))∧(┐P→(┐Q∧┐R))⇔(┐P∨(Q∧R))∧(P∨(┐Q∧┐R))⇔(┐P∨Q)∧(┐P∨R)∧(P∨┐Q)∧(P∨┐R)⇔(┐P∨Q∨R)∧(┐P∨Q∨┐R)∧(┐P∨┐Q∨┐R)∧(P∨┐Q∨R)∧(P∨┐Q∨┐R)∧(P∨Q∨┐R)⇔M100∧M101∧M111∧M010∧M011∧M001⇔M4∧M5∧M7∧M2∧M3∧M1主合取范式

⇔m0∨m6⇔m000∨m110主析取范式

公式为可满足式。

(5)P→(P∧(Q→P))⇔┐P∨(P∧(┐Q∨P))⇔(┐P∨P)∧(┐P∨(┐Q∨P))⇔T

主析取范式为:

m0∨m1∨m2∨m3

公式为永真式。

(6)(Q→P)∧(┐P∧Q)⇔(┐Q∨P)∧(┐P∧Q)⇔(┐Q∧┐P∧Q)∨(P∧┐P∧Q)⇔F

主合取范式为:

M0∧M1∧M2∧M3

公式为永假式。

21.用将合式公式化为范式的方法证明下列各题中两式是等价的。

(1)(P→Q)∧(P→R),P→(Q∧R)

(2)(P→Q)→(P∧Q),(┐P→Q)∧(Q→P)

(3)P∧Q∧(┐P∨┐Q),┐P∧┐Q∧(P∨Q)

(4)P∨(P→(P∧Q)),┐P∨┐Q∨(P∧Q)

证明:

(1)(P→Q)∧(P→R)⇔(┐P∨Q)∧(┐P∨R)

P→(Q∧R)⇔┐P∨(Q∧R)⇔(┐P∨Q)∧(┐P∨R)

(2)(P→Q)→(P∧Q)⇔┐(┐P∨Q)∨(P∧Q)⇔(P∧┐Q)∨(P∧Q)⇔P∧(┐Q∨Q)⇔P

(┐P→Q)∧(Q→P)⇔(P∨Q)∧(┐Q∨P)⇔P∨(Q∧┐Q)⇔P

(3)P∧Q∧(┐P∨┐Q)⇔(P∧Q∧┐P)∨(P∧Q∧┐Q)⇔F

┐P∧┐Q∧(P∨Q)⇔(┐P∧┐Q∧P)∨(┐P∧┐Q∧Q)⇔F

(4)P∨(P→(P∧Q))⇔P∨(┐P∨(P∧Q))⇔T∨(P∧Q)⇔T

┐P∨┐Q∨(P∧Q)⇔(┐P∨┐Q∨P)∧(┐P∨┐Q∨Q)⇔T

22.用推理规则证明以下各式。

(1)┐(P∧┐Q),┐Q∨R,┐R⇒┐P

(2)A→(B∨C),(D∨E)→A,D∨E⇒B∨C

(3)B∧C,(B→←C)→(D∨E)⇒D∨E

(4)P→Q,(┐Q∨R)∧┐R,┐(┐P∧S)⇒┐S

证明:

(1)┐(P∧┐Q),┐Q∨R,┐R⇒┐P

证明:

(1)┐RP

(2)┐Q∨RP

(3)┐QT

(1)

(2)I

(4)┐(P∧┐Q)P

(5)┐P∨QT(4)E

(6)┐PT(3)(5)I

(2)A→(B∨C),(D∨E)→A,D∨E⇒B∨C

证明:

(1)D∨EP

(2)(D∨E)→AP

(3)AT

(1)

(2)I

(4)A→(B∨C)P

(5)B∨CT(3)(4)I

(3)B∧C,(B→←C)→(D∨E)⇒D∨E

证明:

(1)B∧CP

(2)B→←CT

(1)I

(3)(B→←C)→(D∨E)P

(4)D∨ET

(2)(3)I

(4)P→Q,(┐Q∨R)∧┐R,┐(┐P∧S)⇒┐S

证明:

(1)(┐Q∨R)∧┐RP

(2)┐Q∨RT

(1)I

(3)┐RT

(1)I

(4)┐QT

(2)(3)I

(5)┐(┐P∧S)P

(6)S→PT(5)E

(7)P→QP

(8)S→QT(6)(7)I

(9)┐Q→┐ST(8)E

(10)┐ST(4)(8)I

23.仅用规则P和T,推证以下公式。

(1)┐A∨B,C→┐B⇒A→┐C

(2)A→(B→C),(C∧D)→E,┐F→(D∧┐E)⇒A→(B→F)

(3)A∨B→C∧D,D∨E→F,⇒A→F

(4)A→(B∧C),┐B∨D,(E→┐F)→┐D,B→(A∧┐E)⇒B→E

(5)(A→B)∧(C→D),(B→E)∧(D→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