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626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docx

胃肠道间质瘤大全

简要病史:

男,28,黑便半个月,伴反酸,烧心,10余天前出现乏力,出冷汗

入院查体:

体温正常,营养良好,皮肤黏膜正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浅表淋巴结

影像学表现:

1钡餐:

十二指肠降部内侧类长圆形充盈缺损,病灶边缘较清楚

2CT:

十二指肠降部内后侧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其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影,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可见斑片状强化。

十二指肠降部似为受压性改变。

3MRI:

病灶呈不均匀长T2信号,与十二指肠分界较清楚

分析思路:

从以上影像学表现来看,病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内后方,为肠外病灶,十二指肠为受压性改变,以上影像学表现结合病史--患者10余天前出现乏力,出冷汗等全身症状,比较符合淋巴结结核。

但必须与胃肠道间质瘤鉴别。

应结合相应的生化结果及PPD试验综合考虑。

诊断:

又上腹部淋巴结结核可能性大,胃肠道间质瘤列入鉴别。

病史:

男,28,黑便半个月,伴反酸,烧心,10余天前出现乏力,出冷汗

影像学表现:

1钡餐:

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充盈缺损,病灶边缘清楚,粘膜未见明显破坏

2CT:

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后方胰腺钩突区域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形态部分不规则,可见局限性结节样突起,压迫十二指肠降部,中央见坏死或囊变区域,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明显强化,动脉期强化幅度类似与腹主动脉,静脉期呈轻度退出改变。

3MRI:

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周边稍高信号,中央可见囊变坏死区,与十二指肠分界清楚,与胰腺钩突分界不清

鉴别诊断:

首先是定位问题,病灶来源于胰腺还是腹膜后

A来源于胰腺考虑1、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临床病史符合(黑便半个月,伴反酸,烧心),动脉期明显强化,只是中央坏死不知是否可以出现。

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尽管本病发生于年轻女性多见,但也可发生于男性,不符之处在于环形强化的内壁非常光整。

B来源于腹膜后,考虑1、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本例符合之处在于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幅度减低

2、淋巴结结核:

环形强化比较符合,但是强化幅度高于常见的淋巴结结核

诊断: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从发病部位分析,病变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结合CT、MR,应归于壶腹区病变。

首先考虑胰腺来源肿瘤可能。

鉴别:

1.胆道肿瘤。

2.胃肠道间质瘤。

最好能看到其他较全的CT、MR片。

病史:

男,28,黑便半个月,伴反酸,烧心,10余天前出现乏力,出冷汗.

影像表现:

1.十二指肠降上部内充盈缺损,表面凹凸不平,广基底紧贴内侧壁,邻近肠壁无明显僵硬及肠粘膜无明显破坏。

2.CT平扫示病灶跨十二指肠壁内、外生长,呈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增强后明显周边强化,密度与邻近血管相近,中心强化不明显,边缘清晰光整,胰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3.MR示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边缘清晰,在十二指肠内液体衬托下显示病灶主体位于肠壁外,部分突入十二指肠腔,病灶与胰头部紧贴,但分界清。

诊断:

定位:

病变无明显侵袭性,但跨十二指肠壁内外生长,病变靠近十二指肠乳头但无胰胆管扩张,提示病变来源于十二指肠。

定性:

临床病史提示病变有内分泌方面的改变,CT示病变富血供。

①首先考虑十二指肠的内分泌瘤,如异位的胰岛细胞瘤,胃泌素瘤等。

②间质瘤;

③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鉴别诊断:

包括壶腹部占位,十二指肠血管瘤,十二指肠癌等。

临床:

黑便及反酸烧心,提示消化道溃疡及出血。

影像学:

胰腺钩突与十二指肠间占位,十二指肠内侧外源性压迹以及胰腺实质鸟嘴样含肿块,提示肿块来源于胰腺钩突。

缺乏胰胆管扩张及消化道梗阻征象,基本除外胰腺癌、胆管细胞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可能。

CT增强显著环形强化,符合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

结合临床及富血供肿瘤位于胃泌素三角区影像学表现,可以诊断胃泌素瘤。

本病例:

胃肠钡餐:

十二指肠受压,充盈缺损。

胰腺钩突关系密切,CT增强扫描病变比周边开始明显强化,提示为富血供肿瘤。

提示:

病灶T1低信号,T2病灶中央可见囊变坏死区,与十二指肠分界清楚,与胰腺钩突分界尚清。

定位:

腹膜后肿块。

定性:

良性或低度恶性。

诊断:

1、海绵状血管瘤;2、胰岛细胞瘤;3、神经节细胞瘤。

其它如:

胆管细胞癌、胰腺癌均不考虑,它们都是乏血供肿瘤。

病史:

男,28,黑便半个月,伴反酸,烧心,10余天前出现乏力,出冷汗

影像学表现:

 钡餐表现:

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充盈缺损,病灶边缘清楚。

 CT所见:

胰腺头部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可见结节样突起,并压迫十二指肠降部,肿块中央见囊变区域,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明显强化,动脉期强化幅度类似腹主动脉,静脉期呈轻度退出改变。

 MRI:

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周边稍高信号,中央可见囊变区,与十二指肠分界清楚。

诊断:

胰腺胃泌素瘤(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依据:

临床症状黑便及反酸烧心,提示消化道溃疡及出血。

肿块强化程度提示为富血管肿瘤,病灶中间低密度区考虑为囊变。

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间质瘤:

首先无法解释临床症状,其次感觉来源于胰腺头部,部位不符。

所以不考虑。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本病年轻女性多见,且不能解释临床症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T2W2表现为低信号。

考虑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十二指肠内异位)。

理由:

1、男,28岁,临床有低血糖表现(乏力,出冷汗);

2、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黑便半个月,伴反酸,烧心);

3、边界清晰,临近肠管壁未见明显增厚或者侵犯,说明是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4、密度不均,中央有坏死,边缘明显强化,强化壁较规整。

5、临近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临近胰头未见明显异常密度或信号。

鉴别诊断:

1、腺瘤:

多密度均匀,强化往往没有此例这么明显,临床多无症状;

2、结核性肉芽肿:

可以出现强化,也可以出现液化坏死,但多伴有临近肠壁改变,也常见多节段累及,此外,临床多有结核中毒症状(消瘦、盗汗、低热);此例多不考虑;

3、肠内憩室:

可见粘膜深入,强化应与肠管壁相似,此例不符;

4、间质瘤:

多表现为向腔外生长,且强化多没有如此明显,并且临床多无症状,此例也不考虑。

5、淋巴瘤:

多累及全层肠管,局限性形成肿块不常见,强化程度也不符合。

6、血管瘤:

少见,多有反复出血病史,且出血量常较大,伴有呕血,此例暂不考虑。

7、十二指肠癌:

无明显恶性征象,临近肠管壁无受累,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肠管官腔未见明显狭窄,只是受压改变,故不考虑。

8、胰腺癌:

不考虑,胰头形态完整,未见与胰腺有明确关系,也无恶性征象。

总结食管癌术后1~3天的护理以及闭式胸腔引流的护理、饮食、并发症的护理。

尤其强调了对术后1~3天和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关键词】 食管癌 术后 护理

1 术后1~3天的护理[1]

术后1~3天应派专人护理(特护)在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患者回病房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

清醒后血压平稳应改为半卧位。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胸腔胃或肠管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应加强对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的监测。

术后24小时内必须每15~30分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稳定后根据医嘱酌情延长测定间隔时间。

准确及时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

1.3接好各种引流管并检查是否引流通畅。

食管癌术后有胃肠减压管;十二指肠营养管;闭式引流管;留置导尿管;静脉输液管。

特护人员应随时检查各管是否通畅,防止滑脱。

并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24小时出入总量。

2 闭式胸腔引流的护理

2.1维持引流通畅应注意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折曲、阻塞等。

防止管道漏气,如有漏气应及时正确处理。

如有不通,应寻找原因进行处理,切忌用盐水或空气冲管道。

如护理人员挤捏管道仍不通,应报告医生寻找原因进行处理。

2.2严防引流管脱落 如发生脱落,应立即将引流伤口堵住,报告医生,重新安置。

2.3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并记录24小时总引流量。

若术后引流量较多,血性、黏稠、色鲜红,且每小时超过200ml连续4~6小时,则提示胸内有活动性出血。

应加快输液,输血速度,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为二次开胸做好准备。

若引流不畅,可致胸内积液、积气,压迫肺组织引起肺不张而致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且胸内出血不能及时被发现而引起失血性休克。

老年人还可致心率增快,引起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

2.4对胸液性质的观察 胸液呈鲜红色,量多则有胸腔内出血的可能,若呈咖啡色或黄绿色混浊样、脓性有臭味,则证明已发生吻合口瘘。

若呈淡红色每日在1000ml时左右,则有胸导管损伤的可能。

2.5更换闭式引流液瓶后,不要接错引流玻璃管,防止液气胸发生。

3 饮食护理[2]

3.1饮食 严格控制饮食,食管缺乏浆膜层,故吻合口愈合较慢,术后应严格禁食和禁水。

禁食期间,每日由静脉补液。

安放十二指肠滴液管者,可于手术后第2日肠蠕动恢复后,经导管滴入营养液,减少输液量。

一般要禁食4~6天以上。

先进流质饮食,进食量逐渐增加。

一般术后第8~10天起进半流食。

2~3周后病人无不适可进普通饮食,但短期内仍要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防止进食过多、速度过快,避免坚硬食物、大块食物咽下,以免导致晚期吻合口瘘。

食管、胃吻合术后的病人,可能会出现进食后胸闷、气短,应告知病人与胸腔胃进食后扩张压迫肺有关,建议病人少食多餐,1~2月后此症状多可减轻。

避免餐后马上卧床睡眠。

3.2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由十二指肠营养管滴注营养液(由少至多)可以减少静脉补液量,微量元素可得到补充,食物不经吻合口,可避免对吻合口的刺激,减少或避免吻合口瘘的严重并发症。

4 并发症的护理

4.1防止肺部并发症

4.1.1术前一周戒烟,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和应用对症药物止咳化痰。

4.1.2清醒后改为半卧位,帮助病人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

如可不出痰,可作雾化吸入或鼻导管吸痰,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

4.2吻合口瘘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5~10天。

术后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治疗与护理:

4.2.1矫正低蛋白血症。

4.2.2保证胃管通畅,避免胃排空不畅增加吻合口张力。

4.2.3加强病人饮食的护理与监控。

4.3急性胃扩张 病人突然心慌、气急、胸胀满、烦躁不安。

时间稍长会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插胃管可抽出大量液气体,抽出后症状即缓解,要及时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并积极治疗休克,输血、补液,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膀胱癌术后护理

  1.同泌尿系术后一般护理。

  2.向病人说明膀胱癌治疗后的复发倾向,应做到:

(1)定期复查,可以早期发现复发,及时治疗,因复发后再次手术切除仍有治愈的可能。

在2-3年内应每3个月作一次膀胱镜检查。

(2)平时严密观察排尿情况,注意有无排尿困难、无痛性血尿的发生。

  3.如尿道改道者,护理时应注意:

(1)永久性皮肤造瘘者应保护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每天清洗消毒,外涂氧化锌油膏等。

(2)手术后改为肛门排尿化锌或鞣酸软膏;(3)直肠代膀胱术后因肛门括约肌作用,尿液可潴留在直肠内,增加了肠道对尿液电解质的吸收,可造成高氯性酸中毒,因此要定期到医院测定血液电解质,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

同时要注意泌尿系逆行感染的发生,如有突发性高热,也需及时去医院诊治。

  4.注意术后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高龄肿瘤的发病率尤其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老年病人由于全身耐受性降低,术后护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科1987~1998年间对行外科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肺癌病人的护理临床经验和特点,探讨了高龄病人术后护理的有关问题。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生物固有的老化现象,加之病人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层次以及社会地位,因而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较为复杂,性情孤僻,对一些护理措施及护理要求不理解,甚至不易接受或产生反感,甚至拒绝。

根据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要想让病人很好的配合术后护理工作,就要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在充分理解病人的基础上通过热情的态度、和善的语言及一流的护理操作技术使病人得到安慰,使老年人放心、安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

   

  2.2 持续雾化面罩加压给氧 将连有氧气导管的无水湿化瓶接高压氧气源,然后将氧气导管与盛有雾化液的雾化罐连接,打开氧气源总开关及湿化瓶氧流量开关即可。

氧流量为8~10L/min,雾化罐内加入常规雾化液。

0.9%盐水+卡那霉素0.5。

运用此法给氧,可使在充分供氧的同时湿润呼吸道,有助于排痰,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

反之,只有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有效给氧。

此法可起到供氧和湿化呼吸道,促进排痰的双重作用。

   

  2.3 呼吸道护理 本组96例病人中,87.5%的病人有现在吸烟史,8.3%的病人有既往吸烟史,因此都有不同程度的小气道痉挛,加上麻醉药的刺激又使气管和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手术创伤,胸廓活动下降都是排痰不畅的原因。

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反应力差,往往只有鼻翼扇动,而无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实际已处于呼衰阶段。

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应采取以下措施:

1)鼓励病人早期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对于不会咳嗽或怕疼不咳嗽或咳痰无效者,采取刺激咽喉部引咳法,可提高排痰效果,也可主动行支气管镜吸痰,以预防肺不张。

一旦发现肺不张,应立即行支气管镜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本组病例中,仅有2例发生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经严密治疗与护理后恢复正常呼吸功能。

2)常规做超声雾化吸入,每日4~6次,每次15~20分钟,常用雾化液为0.9%盐水200ml+卡那霉素1.0,地塞米松5mg,痰粘稠不易咳出者可加入靡蛋白酶5mg,既起到消炎、湿化、稀释痰液的作用,也起到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2.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严密心电监测3~7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5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全麻清醒后,可改为每30分钟测量一次,随着病情平稳,测量间隔时间可相对延长,准确做好特护记录。

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这是提示术后是否感染的体征指标,本组病例中有11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及时给予治疗后缓解。

   

  2.5 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开胸术后维持胸内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和早期发现某些并发症的重要途径。

因此,肺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是非常重要和不可忽视的环节。

1)为保障引流管通畅,避免被血凝块和纤维条索堵塞,要经常反复挤压。

2)全麻清醒后可将床头抬高30~45度,既利于引流顺位,同时膈肌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也利于呼吸。

3)严密观察引流液量、性质及颜色。

正常情况下引流液的量一般平均3小时不超过600ml,而且以后逐渐减少,颜色逐渐由暗红色变为淡红色,最后成为浆性渗出。

本组1例75岁男性病人,行左肺下叶切除术后,引流液量以每小时多于100ml的速度增加,颜色暗红,易凝固,严密观察没有减少的趋势。

且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搏细速,每分钟148次。

引流瓶中引流液血红蛋白测定为7.9g%,考虑到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立即推往手术室进行二次剖胸探查术,发现肺一小动脉结扎脱落。

由此不难看出严密观察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十分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