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500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docx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

 

【摘要】:

改革开放使中国从世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的调查研究,我们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我们有了个客观冷静的反思调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寻找现代化建设的得与失,让我们在巨大成就面前对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我们的人生目标有一个更好的定位,让我们为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关键词】: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成就

【正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方面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0多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

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

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

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

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

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年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

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

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

在农村改革方面,安徽等一些地区率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改革试验,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随后推广到全国。

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在财税体制方面,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

在流通体制方面,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

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

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了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

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相当进展,如双向选择的企业用人制度已经建立、商业用地使用权转让实现了“招、拍、挂”、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汇率弹性明显增强等。

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引人注目,资本市场尽管发展历史虽然比较短,然而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

我国股市规模、市值占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统的先进性等,都出现大幅跃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对国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减少了间接金融,降低了整个金融风险。

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

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

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

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我国还积极迎接世界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吸收国外直接投资7745亿美元,吸引外资规模连续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就是中国制造(和组装)产品大量出口,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

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发掘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了空间。

回首30年前,每个中国人也许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的国家在那一刻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今天,也许每个中国人都有理由骄傲和自豪,因为中国社会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与成就。

二、交通运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交通运输业无论从运输里程、运输量,还是从技术装备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纵横交错、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一、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

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把能源和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

通过调整体制、理顺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建立运输市场、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二、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

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456.1万公里,是1978年的3.7倍,平均每年增长4.6%。

铁路网络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公路通车里程迅猛增长,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农村公路覆盖面明显扩大。

30年来我国港口在国内外经济、贸易、科技发展的环境下,逐步发展壮大,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阶段。

国家不断加大对民航的投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管道运输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长输管道建设初具规模。

三、交通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

2007年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23亿人、旅客周转量21593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25.4亿人和1743亿人公里的8.8倍和12.4倍,年均分别增长7.8%和9.1%;完成货物运输量228亿吨、货物周转量101419亿吨公里,是1978年24.9亿吨和9829亿吨公里的9.1倍和10.3倍,年均分别增长7.9%和8.4%。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4.1亿吨,比1978年的2.8亿吨增长了近23倍,年均增长11.4%。

2007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达到1.1亿标箱,是1981年10.3万标箱的1111倍,年均增长27.4%。

我国港口吞吐量已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

四、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运力结构显著改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综合交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运输工具的数量也大幅提升。

机车车辆、客货运汽车、民用飞机、各种船舶等交通运输的客货运输设施快速发展。

五、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铁路车号自动识别及铁路运输管理系统等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公路不停车收费和联网收费、船舶交通管理、海运信息化管理等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民航票务和结算系统达到较高水平;管道运输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已得到广泛运用。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研究正在我国全面启动,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信息化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运输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备,技术和管理水平会显著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将有效衔接、运力布局进一步优化。

届时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完善的交通体系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三、卫生医疗方面的发展

一、卫生水平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是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3.0岁,与建国前的35.0岁相比,大幅提升;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由建国之初的1500/10万下降至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08年14.9‰,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与此同时,卫生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综合、连续、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二、卫生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00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268.01/10万。

我国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和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

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成效显著。

三、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到2008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18亿人。

2002年10月,中国政府出台政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进,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合人数达8.33亿,新农合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对缓解或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卫生法律的健全及改革

卫生法制化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健康权益不断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实施了《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母婴保健法》等11部有关卫生方面的法律;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7部行政法规;卫生部制定印发了《处方管理办法》等200余件部门规章;现行有效卫生标准1300多项。

初步建成了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相关产品管理和医疗保障等法律制度组成的卫生法律体系,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010年4月,中国政府制定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期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强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要求。

 

四、航天事业方面的成就

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科技事业30年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航天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中国航天的优良传统,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战略高技术的整体水平。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2008年10月底,我国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112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107次,发射了111颗卫星和7艘飞船。

我国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卫星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两人5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

2007年,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航天技术应用达到新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空间生物和育种、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航天科技应用产业,构建航天科技产业链,打造了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发展了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

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等诸多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重要贡献。

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二、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30年,也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成绩显著的30年。

回顾航天科技事业走过的道路,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有以下体会:

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从国家需要和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航天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基础。

3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实践证明,航天科技事业的每一项重大创新成就,都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取得的,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航天科技工业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航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1993年,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开始走向企业化之路。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

9年来,集团公司积极推进母子公司体制建设,实施专业重组,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和试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和创新,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适应航天市场化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航天科技事业发展。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创造了体制机制优势。

  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航天高技术产业的主动权。

航天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发展航天科技战略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术难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攻克和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动和牵引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要牢牢掌握航天科技发展主动权,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并不断实现新跨越,就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始终坚持弘扬航天精神,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航天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孕育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航天精神感召下,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需要为最高需要,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懈奋进,攻克一个又一个尖端课题,创造一个又一个成果,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实践证明,要实现航天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始终立足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大力建设航天文化。

  三、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航天科技事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发展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努力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坚定不移地承担起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维护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肩负的使命,牢记党和人民重托,按照集团公司确定的战略方向,以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为己任,努力引领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航天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新跨越,使我国航天科技这一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坚定不移地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更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加速航天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现代航天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

同时,大力发展以运营服务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使航天产品与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在使命和责任面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围绕新目标、建设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相应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产权管理、法人治理结构、选人用人、考核评价、薪酬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加快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水平高,产业发展能力强、军民融合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在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意识,不断探索和完善党组织在联合体、专业公司、上市公司和直属单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三十年风云激荡,三十年波澜壮阔;三十年社会巨变,三十年长足发展。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带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和国家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一、文学艺术日益繁荣

  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

1991年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以来,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

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电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周恩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儿童剧《红领巾》、《一二三齐步走》,杂技剧《天鹅湖》,美术作品《父亲》等,堪称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

  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

自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共有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以《中华艺术通史》等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的新水平。

  二、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三十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

  1978年,全国的博物馆只有349座。

三十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和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2131”工程等一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而且截至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087座,转播台75273座,共有1933套广播节目和2058套电视节目,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近l亿户,我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21%,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54%,基本建成了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混合覆盖的、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覆盖网。

三、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极大加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极大的加强,科学和技术不断地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