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548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docx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横版可打印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一、董公景昌先生传略

董氏景昌先生,山东平度县人,现年四十六岁,始自其先祖曾以针灸医术救人,氏家道小康,十八岁在原籍设立针灸诊所,服务桑梓,不计诊费。

以氏法异于正统,取穴尤为奇验,在针灸学术上夙自另成学派。

我国现行正统针灸医术见于古今名医著作者,多循于十四脉络取穴所定穴道,为数不一,经考正者有三百六十穴,但二千余年来,我国针灸医术仍不断进步,根据历代名医经验,经穴废弃或不用有之,在经外发现或新设者有之,此中医颇具研究价值。

本人先祖所传针灸医术虽不离正统十四经脉络范围,但所设穴道部位与三百六十穴道略有不同,治法亦异,另从经验论到董事长派正经奇穴:

针灸优点:

中国针灸医术之发扬要津,我国针灸治病历2500年历史,传播欧亚各国亦达四百余年之久,今日科学昌明医术进步,中国针灸医术更为国防医界公认之物理疗法,实在以针灸医术确具备崇高的医学价值,惜以我国文字学习不易,国际针灸学者仅能就少数著作之译文,知其治病效验之大概。

至于奥妙神验则尚未能登堂入室,达到彻底了解之境界。

今后殊赖热心学者之专心传述,以期发扬国粹介绍我优秀的文化。

(一)穴道概述:

本人先祖之针灸医术设人体穴道为七百四十个比较正统经穴三百八十个穴(多),此七百四十个穴分布在左右手臂、足、腿、面、耳等处,区分为十部,即:

两手手指——一一部位

两手手掌——二二部位

两腕至肋——三三部位

两肋至臂——四四部位

两足足趾——五五部位

两足足蹠掌——六六部位

两足小腿——七七部位

两膝至股——八八部位

两耳——九九部位

左右面部——十十部位

以上十部分一~一部位最多,计740个,以本职,但实际常用者均100余穴,姑且名之为正经奇穴,但有兼治全身病效力而胸背腰腹均不设穴,而作为三棱针的主要部位,此外尚有“不定穴”与“天应穴”相类似但作用不同,凡遇病因不明,施针后收效不著时即用“不定穴”下针指挥之,使奏奇功。

(二)针法优点:

使用董氏针法具有下列优点:

1、四肢面耳各部取穴,施针治疗各病时毌需刺及胸腹、背腰之必要,避免各种危险。

2、施针用正刺、斜刺与上转、下转手法(不采取补泻手法)故无理论上之拘泥。

3、施针深度浅者二分,深者一寸五分,甚少发生晕针现象。

4、注重肤色气血之查看,施针后所取之穴是否对症。

5、奏效神速,即显反应,立除沉疴。

6、不采“捻针”或“捣针”以搯、烧、喙等手法减轻病患之痛苦。

7、医者如明查病因,看清穴道,在老练的手法下疗病则可迅速而不劳顿。

8、针法经“口传”“面授”指示穴道与诊法正确,易奏奇功,减少病患痛苦,不致偏差。

(三)诊治方法:

本诊法必须与诊断相配合,但董氏诊断方法,系先查两手或胳膊颜色,次看两脸颜色,两者合参详断,即可查出病情与症状。

然后循经取穴未有过失,其治法比较切脉与不经诊断迅行施针者,其效尤彰。

此外正统十四经理之穴道,时亦有兼备作用记穴者。

(四)配合出血法:

本针法时以三棱针出血方法配合应用,改效更大。

例某种病症几次对症取穴,未有反应者即应查明血管有无阻滞现象,此时先在有关部位施“三棱针“出血少许,再行对症取穴,病症自愈。

如头痛或小腿发炎,履治不愈者,即在有关经络之脚面放血,再行取穴,施针必愈。

中国针灸治病,时常创造奇迹,每有西医失治之症,求治针灸者即能霍然痊愈,若用本针法治病则功效更大,诚有不可思议之功力。

本人从事针灸医术卅载,采知此针法颇具优点,值兹科学发达之际,医界犹能实识我国针灸医术之效验,我针灸界岂可固步自封,秘而不宜。

本人为将得自祖先之医术,恭请中西同好,抛砖引玉,庶使国粹发扬,人群获益,尚祈求海内同道赞助与指示,而匡弗逮。

二、自序(略)

三、董氏独门掌诊(如下图1)

四、董氏精华穴临床治疗:

此董氏精华穴位,乃得自数十年之临床经验累积,特把各穴特效症状治疗法,一一列出:

重子穴:

手掌内虎口上一寸。

重仙穴:

重子穴上一寸,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主治:

肺炎、背痛特效(重子配重仙)。

五虎穴:

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共有五穴。

主治:

全身骨肿、手指及脚趾扭伤特效。

大间穴:

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左外开三分。

小间穴:

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高二分。

外间穴:

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三分、距横纹三分三。

浮间穴:

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二分、距横纹六分六。

主治:

疝气特效。

大间、小间:

主治:

膝盖痛、膝关节炎、膝酸麻木。

顺火穴:

在手掌中指,第一、二节中央。

主治:

心跳、心脏病。

凤巢穴:

手无名指外侧,第一、二节,外侧中央二穴(手背)

手解穴:

手掌小指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处。

主治:

解一切针后,酸麻痹痛。

增长二穴:

在手解穴上五分,再上一寸共二穴。

主治:

增高(儿童发育期间最适合)。

(以上如下图2)

胆穴:

中指第一节两侧中央点。

主治:

治小儿夜哭、受惊。

妇科穴:

在大指第一节外侧三分三共二穴。

主治:

一切妇科病。

灵骨穴:

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一二掌骨接合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头疼、月经不来、手臂不举。

太白穴:

灵骨穴下一寸二分,靠食指骨边。

主治:

背痛、肩痛、感冒发烧。

重魁穴:

太白下一寸。

主治:

感冒、发高烧。

珠圆穴:

小指上第二横纹外侧。

主治:

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眼睛疾病。

反后绝穴:

灵骨穴下一寸二分,靠拇指骨边。

主治:

背痛、肩痛特效。

上白穴:

手背食指与中指掌骨之间,上五分处。

主治:

手臂痛、肠胃炎、眼睛疲劳、眼睛酸痛特效。

中白穴:

手背小指与无名指、掌骨之间,上五分处。

主治:

膝盖痛、手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下白穴:

中白穴上一寸。

主治:

同中白穴。

立白穴:

上白穴上一寸。

主治:

同上白穴。

腕顺一穴:

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图1

腕顺二穴:

在腕顺一穴下一寸,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

主治:

肾虚、腰两侧痛、坐骨神经痛。

眼脸麻痹、火眼痛(左右对侧)。

腕顺二穴:

主治坐骨神经特效。

(以上如图3)

喉健穴:

曲池下三寸,外一寸。

主治:

感冒、喉头痛、喉部发炎。

其门穴:

手背腕横纹后二寸。

其正穴:

手背腕横纹后四寸,其门上二寸。

其角穴:

手背腕横纹后六寸,其正上二寸。

配孔最穴:

治疗痔疮特效。

火串穴:

手背腕横纹上三寸,两筋骨中陷中。

主治:

手下臂痛。

火陵穴:

火串穴后二寸。

主治:

胸闷及胸痛。

火山穴:

火陵穴下一寸半。

主治:

膝盖痛。

火腑海穴:

火山穴后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

主治:

膝盖冰凉、坐骨神经痛、感冒。

图2

图3

手五金穴:

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六寸五分。

手千金穴:

手五金穴上一寸半,距腕骨八寸。

主治:

坐骨神经痛、一切急性病、背痛、腰痛。

肠门穴:

在尺骨之内侧,距腕骨三寸。

主治:

十二指肠炎、胃溃疡、腹膜炎特效。

肝门穴:

肠门穴上三寸,距腕骨六寸。

主治:

肝胆病、急性肝炎、胆汁分泌不足。

心门穴:

在尺骨莺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一寸半陷中。

主治:

心脏病、呕吐、肝霍乱。

肩中穴:

去肩骨缝二寸半。

主治:

膝盖关节炎、半身不遂、神经衰弱、小儿麻痹。

云白穴:

肩中穴横向前二寸五分。

主治:

阴道炎、半身不遂、气喘、小儿麻痹。

李白穴:

云白穴下二寸。

主治:

腿下部外侧神经痛、小儿麻痹。

云白、李白:

主治阴道炎、子宫发炎、卵巢炎。

上曲穴:

肩中穴横向后二寸、下五分。

下曲穴:

上曲穴下二寸。

主治:

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特效。

人士穴:

去腕横纹四寸。

地士穴:

去腕横纹七寸,距人士穴上三寸。

天士穴:

去腕横纹十寸,距地士穴上三寸。

主治:

心脏衰弱、心律不整、配灵骨穴特效。

地士穴:

主治背痛、手掌不灵活特效。

人宗穴:

去肘窝横纹三寸。

主治:

腹胀、手肘臂肿痛难动。

地宗穴:

人宗穴上三寸,去肘窝横纹六寸。

主治:

舌强硬、心脏病、血管硬化特效。

天宗穴:

地宗穴上三寸,去肘窝横纹九寸。

主治:

妇科阴道炎、阴道痒、赤白带下特效。

疏筋穴:

手三里下一寸半,向内一寸。

主治:

手臂扭伤、腰扭伤特效。

建力穴:

在尺泽与曲池中央,下五分。

主治:

全身乏力、肝病、气喘、神经病。

中力穴:

建力穴下一寸。

主治:

心脏病、腿痛、肩背痛。

腑格二穴:

曲池下八分。

腑格三穴:

腑格二穴内八分。

腑格一穴:

腑格二穴外八分。

主治:

严重感冒特效、背部筋骨酸痛。

肺气一穴:

在肘尖直上三寸。

肺气二穴:

在肺气一穴手二寸。

主治:

气喘、气管炎、口干特效。

骨刺一穴:

在曲池上二寸。

骨刺二穴:

在曲池上四寸,骨刺一穴上二寸。

骨刺三穴:

在曲池上六寸,骨刺二穴上二寸。

主治:

脊椎骨长芽骨、脊椎骨酸痛、脊椎骨损伤。

(以上如图4、5)

火包穴:

足第之趾底,第二道横纹中央。

主治:

心脏麻痹、心绞痛特效。

上瘤穴:

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主治:

脑瘤、脑膜炎、脑积水。

花骨一穴:

在足底第一与第二蹠骨之间。

距趾骨间叉口五分,下五分又五分再八分共四穴。

主治:

肩酸骨痛、眼睛迎风流泪特效。

降压穴:

在足底正中央涌泉穴后一寸。

主治:

降血压特效。

(如上图6)

木妇穴:

在足背面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三分。

主治:

一切妇科病。

火硬穴:

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距蹠骨关节五分。

主治:

下颚张口不灵,强心。

门金穴:

在脚面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叉骨间。

主治:

胃病、盲肠炎、大肠炎、腹膜炎、子宫卵巢炎。

(如下图7)

六完穴:

止血特效。

水相穴:

在内踝骨直后,跟筋前缘陷处。

水仙穴:

水相穴直下二寸,跟筋前缘陷处。

主治:

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引起之腰痛、产后风。

火连穴:

在第一蹠骨内侧,距趾骨与蹠骨后关节一寸半。

图4

火菊穴:

在火连穴后一寸,距趾骨与蹠骨后关节二寸半。

火散穴:

在火菊穴后一寸,距趾骨与蹠骨后关节三寸半。

主治:

脑瘤、脑膜炎效果佳。

火菊穴:

主治头脑胀、颈项扭转不灵。

(以上如下图8)

正筋穴:

在足后跟筋中央,距足底三寸半。

正宗穴:

在正筋穴上二寸,距足底五寸半。

正士穴:

在正宗穴上二寸,距足底七寸半。

主治:

脊椎骨闪痛、后脑部晕或痛、脑骨胀大、脑积水、项酸痛及扭转不灵。

搏球穴:

在正宗穴上四寸半,距足底十寸。

主治:

腿转筋、背痛特效。

四花上穴:

在膝眼下三寸,珩骨外廉。

主治:

牙痛、心律不整、心脏衰弱、转筋霍乱。

四花中穴:

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半。

主治:

肺病、胸胀、肋膜炎、气喘。

四花下穴:

在四花中穴,直下五寸。

主治:

头部神经麻痹、胸腹闷、胃肠炎。

四花里穴:

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

主治:

胸部内伤放血、心脏麻痹。

四花外穴:

在四花中穴,向外一寸半。

主治:

急性肠炎、背痛、乳腺炎放血。

腑肠穴:

在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主治:

同四花下穴。

侧三星穴:

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

主治:

牙痛、颜面神经麻痹、舌下腺炎、甲状腺、胃病、脸肿。

通关穴:

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

通山穴:

在通关穴直上二寸,距膝盖横纹上七寸。

通天穴:

在通山穴直上二寸,距膝盖横纹上九寸。

主治:

头疼、心口痛、偏头痛、心脏衰弱、血压高、贫血。

(以上如下图9)

姐妹穴:

在通山穴,向内横开一寸,再上一寸。

姐妹二穴:

在姐妹一穴上二寸半。

姐妹三穴:

在姐妹二穴上二寸半。

主治:

一切妇科病、输卵管不通。

感冒一穴:

在姐妹二穴,向里横开一寸。

感冒二穴:

在姐妹三穴,向里横开一寸。

主治:

感冒、头痛、发高烧、发冷。

通肾穴:

在膝盖内侧上缘。

主治:

肾亏、肾脏炎、腰背痛、黄胆病、腰痛、糖尿病。

通胃穴:

在通肾穴上二寸。

通背穴:

在通胃穴上二寸。

主治:

同通肾穴、另通胃、通背治背痛特效。

解穴:

在膝盖骨外侧角,上一寸内关八分。

主治:

解针后一切疼痛、酥麻痹痛。

天皇穴:

在胫骨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半。

主治:

肾脏炎、膀胱炎、小便蛋白质、小便频数。

肾关穴:

在天皇穴下一寸半。

主治:

同天皇穴。

地皇穴:

在胫骨之内侧,距内骨踝骨上七寸。

主治:

四肢浮肿、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人皇穴:

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上三寸。

主治:

淋病、早泄、遗精、腰脊椎骨痛。

天皇、地皇、人皇:

三针治糖尿病、肾亏、膀胱炎、小便蛋白质、血尿、淋病、早泄。

足五金穴:

膝眼下五寸,外开二寸。

足千金穴:

在足五金穴下一寸半。

主治:

手臂痛、急性肠炎、鱼骨刺在喉管。

外三关穴:

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二分之一中央点再二分之一中央点,共三穴。

主治:

恶疮、恶瘤、阴道瘤、对腹部瘤、子宫瘤特效。

明黄穴:

在大腿内侧正中央点下一寸。

天黄穴:

在明黄穴上三寸。

其黄穴:

在明黄穴下三寸。

主治:

肝硬化、脊椎长芽骨、白血球过多。

其黄穴:

治疗白血球过多特效。

火枝穴:

在其黄穴上一寸半。

火全穴:

在其黄穴下一寸半。

火枝、火全配其黄穴主治:

胆囊引起的黄胆症及结石。

驷马上穴:

大腿上十一寸,外开五分。

驷马中穴:

大腿上九寸,外开五分。

驷马下穴:

大腿上七寸,外开五分。

主治:

皮肤炎、半身不遂、骨刺、坐骨神经痛、胸痛、横隔膜炎、背痛。

驷马一、二穴:

肺病、腰痛、胸背痛、鼻炎特效。

下泉穴:

在膝关节,外侧正中央,直上二寸半。

中泉穴:

在下泉穴上二寸。

上泉穴:

在中泉穴上二寸。

主治:

口歪、眼斜、神经跳、颜面麻痹。

七里穴:

在膝盖正中,直上七寸,外开三寸半。

中九里穴:

在膝盖正中,直上九寸,外开三寸半。

主治:

半身不遂、骨刺、偏头痛特效。

失音穴:

在膝盖内侧之中央点及下二寸处一穴,共二穴。

主治:

嗓子哑、失音、喉炎。

常黄穴:

足千金下一寸。

常其穴:

常黄穴下一寸。

主治:

急性盲肠炎、点刺放血特效。

(以上如下图10、11)

马金水穴:

在外眼角下至颧骨之下缘陷凹处。

主治:

肾结石、闪腰、岔气(呼吸时感觉痛)。

马快水穴:

在马金水穴下四分。

主治:

膀胱结石、膀胱炎、频尿。

石水穴:

在马快水穴外一寸。

(主治腹胀)。

马吉穴:

在马快水穴下八分。

主治:

胃肠胀、腹胀。

马吉穴配马金水穴:

主治肾结石特效。

鱼胺穴:

在眉毛正中上,紧贴眉毛。

主治:

眼睛睁不开。

镇静穴:

印堂上三分。

主治:

失眠。

七快穴:

在嘴巴外侧五分。

主治:

打嗝。

水通穴:

在嘴角下四分。

主治:

肾亏、腰痛、气喘、疲劳、岔气。

水金穴:

在水通穴,向里斜开五分。

主治:

配水通穴,同上。

(以上如下图12)

五、背部五脏诊断与治疗

1、诊断:

背部之诊断较其他部位略为简单,在五脏分区中,如呈现肿痛或表皮皮肤呈深或黑色者,或以手抚按,感疼痛处(若严重者即为有病,例如:

脾区有肿胀,颜色呈深黑色者,即为脾脏有病可以各分脏治疗)。

2、治疗:

(1)、心肺区有病:

①、针通天、通天配驷马穴特效。

②、针内关、外关、灵骨。

③患部按肿、酸、痛处或颜色呈深黑色处点刺放血。

(2)、肝区有病(肿胀):

①、扎明黄、天黄、其黄配肝门有效。

②、患部位有青点者,点刺出血立刻停止酸痛。

(3)、脾区有病(肿胀):

在脾经二、四、六、八寸四针配侧三里特效。

(4)、肾区有病:

①、通肾、通胃配天皇、肾关特效。

②、患部点刺放血。

③、针水金、水通、腕顺一、二次。

④、患部点刺放血,亦可针三重穴。

(脾区有病)

※以上五脏得病疗法外,尚有独创沿皮透针疗法(可参图)其效甚速。

(5)、坐骨区有病:

①、患部可直接点刺放血。

②、针中白、下白、灵骨、大白配腕顺二穴皆有特效。

(以上如下图13)

六、背部沿皮透穴(五脏疗法):

沿皮针法是由于从皮下进针3~5分深沿着皮肤保持一样平衡深度进针,下针时快速,穿过皮表皮皮肤后,沿着皮肤再慢慢进针,此针法比一般穴位较不感觉疼痛,扎针数分钟后,针孔慢慢转红、发热,效果奇佳。

1、肝区有五针(左右共十穴)主治:

肝肿大、胸挺不直、背酸、背痛。

2、脾区有三针(左右共六穴)主治:

脾肿大、背酸、背痛。

3、肾区有五针(左右共十穴)主治:

肾脏炎、肾亏、早泄、阳萎,以消炎、强肾为主。

七、董氏经络与五脏区点刺放血分别治疗及用途(如下图15)

经与经区之分别:

经:

是以毫针扎其经穴,治疗调养为主。

区:

是以点刺放血,排除黑血、瘀血,以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

五脏得病时,在它的区域范围中会呈现黑点及筋膜浮起状况,当其颜色呈深黑时,得以点刺放血方法治疗。

本董氏经穴之奥妙处,即是除穴位之外,另在同一条经上扎,都能呈现效果,如经验丰富之人,不论在任何穴位中,均得任意搭配得出神入化之境界,亦能有意想之外的效果产生,此即董氏最不易懂,也是最奥妙之处(取同经而不定穴之疗法)。

肺经主治:

鼻病、肺病、内伤、胸膜炎、腹痛、皮肤病特效。

心经主治:

心脏病、双腿无力、强心。

心区主治:

心脏衰弱、胸闷心悸、呼吸不顺。

胃区主治:

胃病及食道癌特效。

前头区主治:

头痛、头晕、低血压、前头痛特效(太阳穴)。

偏头区主治:

头痛与偏头痛特效。

肝区主治:

肝气不通及胁痛。

后头区点刺放血特效区主治:

1、后头项部、心、胃部及背部、腰部。

2、胆固醇高、中性脂肪(亦即血油)、血压高。

(如下图16)

※头痛、后脑重、项紧、项酸、心脏衰弱、胃肠胀气、胃痛、消化不良、背部酸痛、腰部酸痛。

上脾经主治:

脾肿大、背痛。

(如下图17、18)

肝经主治:

肝病、中风、骨刺、全身酸痛、肝机能不良好。

肝胆经主治:

同肝经,另黄胆病、白血球过多。

肾区、膀胱区主治:

腹部胀痛。

肾经、膀胱经主治:

肾脏炎、膀胱无力、肾亏、早泄、遗精、肾中风。

上肺经主治:

偏头痛、骨刺、皮肤病特效。

(如下图19)

下肺经主治:

牙痛、胃痛、喉痛发炎。

下脾经主治:

甲状腺肿大、肿瘤、扁桃腺发炎、耳下、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

口齿区主治:

口痛、牙痛、口烂。

肺区主治:

肺病、呼吸抽痛、胸闷、内伤。

耳区主治:

耳痛、耳朵流脓。

八、董氏临床精华运用

1、肝胆病

肝硬化:

①、针三黄、肝门、重者,肝、脾二经同时下针,效果佳。

②、肝俞,上曲点刺放血。

肝炎:

肝门、肠门、三黄穴,效果佳。

胆囊炎:

明黄、其黄配火枝穴。

黄胆:

①、同胆囊炎。

②、再针隐白,脾胃两俞。

肝经共有五腺,重症者可同时针两腺。

手裂、冻裂、脱皮:

肝经为主,以木黄及木黄上二寸加心经,针下一、二针。

(扎10~20天,效果良好)

2、心脏病及循环系统疾病

真心痛(心肌炎、心绞痛):

①、手掌中指,每上五分一穴,共有五穴(火山、河火、通火、集火、海火)。

②、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

③、针内关、外关(左右)。

④、内关下针,针尖向上与皮肤成450。

心下胀:

①、针侧三里、灵骨、心门效果佳。

②、针通关、通山配驷马,效果佳。

③、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

心跳过速(即心律不整):

①、心门、内关、外关,功效非常。

②、地宗、通关、通天,效果亦佳。

③、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或后头点刺放血特效。

④、背部五嶺穴,点刺出血亦可。

心脏麻痹(心口痛):

①、针内关、外关特效。

②、左刺内关,针尖向上与皮肤成450。

③、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

④、委中四周,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心脏扩大:

①、后头区点刺放血(或即五嶺穴)。

②、针地宗、通关、通天。

心惊悸:

针胆穴、通关、通天。

心脏血管硬化:

①、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特效。

②、背部五嶺穴及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亦良好。

3、消化系统疾病

脾肿大:

①、脾经2、4、6、8寸四针配三重穴。

②、背脾区(沿皮透穴)或点刺放血也可。

胃病(溃疡):

①、膝下心、肺、胃区点刺放血。

②、门金、侧三里、灵骨。

呕吐:

①、总枢穴点刺放血,效果奇佳。

②、针灵骨、心门效果特佳。

十二指肠溃疡:

①、膝下前头区,点刺放血。

②、外踝四周,点刺放血。

急性胃肠炎:

①、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

②、针肠门、四花中穴,四花外穴。

翻胃(胃酸过多):

①、总枢点刺放血,特效。

②、针天皇,肾关及天皇内一寸。

4、呼吸系统疾病:

肺部胀闷(肺气肿):

①、针心、肺二经、重子、重仙。

②、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出血立感舒畅。

肺炎:

①、重子、灵骨、大白特效。

②、肺区点刺放血。

支气管炎:

①、肺气二穴配灵骨特效。

②、心肺区点刺放血。

③、针水金、水通配驷马中穴。

肺结核:

①、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

②、针驷马穴配灵骨穴。

气喘:

①、针灵骨、水金、水通特效。

②、曲池、合谷、尺泽、三里效果奇佳。

③、重子、重仙、大白配马吉、马快亦可。

5、肾脏及背部脊椎疾病:

背痛:

①、承山穴配正筋、正宗特效。

②、针灵骨、反后配驷马穴亦效果佳。

③、重子、重仙配中九里,效果卓著。

④、患部地区点刺放血。

肩背痛:

①、针三黄、灵骨、反后。

②、患部及三重穴点刺放血。

脊背畸形:

①、针三黄、通天,下针有效。

②、患部点刺放血后拔罐特效。

脊椎肥大生芽(脊椎压痛):

①、患部点刺放血配针三黄穴。

②、针七里穴、中九里、中白、灵骨、大白特效。

脊椎闪痛:

①、针正筋、正宗搏球,效果大。

②、患部及后脑区,点刺放血。

腰痛(闪腰):

①、委中点刺放血,或患部点刺放血。

②、针中白、下白、灵骨、大白。

③、中九里、委中、腕顺一、二穴。

肾虚腰痛:

①、水金、水通效果良好。

②、腕顺一、二穴配中白,效果良好。

③、通肾、通胃、驷马中穴合之。

④、腰部沿皮透针,外三针同下特效。

脊椎正中腺痛:

①、患部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②、正筋、正宗、后会、双昆仑。

6、泌尿系统疾病:

肾发炎:

①、腰部沿皮透穴,配腕顺一、二穴特效。

②、通肾、通胃、通背配水通、水金更佳。

③、患部点刺放血。

肾结石:

针马金水穴、马吉穴效果甚佳。

遗精、阳萎、早泄(膀胱发炎):

①、腰部肾区沿皮透穴,特效。

②、针通肾、通胃、下三皇,效果奇好。

膀胱结石:

针马快水穴。

尿意频数:

针马快水穴、下三皇、通肾、通胃,效果佳。

淋浊:

①、通肾、通胃、下三皇,效果奇佳。

②、针水金、水通效果亦佳。

便血(小便出血):

针下三皇。

尿道痛:

①、云白、李白可配下三皇。

②、马金水穴、马快水穴。

7、各种头部疾病(并注明手针治疗头痛,特效运用)

头痛:

头痛是一种极为普遍及相当常见的疾病,各种急慢性症状由于脑部虽然有颅骨保护,往往因为外界的刺激超过限度而遭内出血或挫伤,造成意识的障碍,因而引起头晕、头痛、呕吐……诸敏感症,尤其是脑膜血管或末梢神经时,均伴有头痛。

(或感冒,也可能引起头痛不舒适)。

常见原因有:

外感头痛、内伤头痛,外感均以“风”寒为多。

内伤头痛:

均以久病之后引起气滞血瘀,而有瘀血。

或有撞伤引起。

外感针法:

①、地宗、腑格三穴、合谷、灵骨。

②、背部感冒得放血特效。

内伤头痛:

①、头区、偏头区、后脑区点刺放血。

②、背部五嶺穴放血。

③、如有肿胀受伤处可直接点刺放血。

头痛:

①、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②、背部五嶺穴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③、针灵骨、合谷也可以缓和疼痛。

偏头痛:

①、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②、针七里穴、九里穴、偏头穴,效果亦佳。

③、三重穴、四花外穴部位放血也可止痛。

后头痛:

①、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②、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甚佳。

前头痛:

①、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②、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③、针通天、火菊、前头穴效果良好。

④、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头晕:

①、血压高之头晕,在后头区点刺放血。

②、背部五嶺穴点刺放血。

③、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④、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脑神经衰弱、神智不清:

①、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

②、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③、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显著。

脑膜炎:

①、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②、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