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433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docx

浙江省学考选考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卷(2019.01)

本试题卷共8页,四部分,24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清楚。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历史剧创作者不下功夫研读历史,而是拼凑一些离奇故事当噱(xuè)头,把严肃的历史变成哄堂一笑的戏说和调笑煽(shān)情、博人眼球的趣闻。

B.又是岁始,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周围的空气似(sì)在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伸出庸懒(lǎn)的双手,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

C.中蒙界河哈拉哈行走在火山岩中,时而钻入岩壳之下;时而因堰塞(sāi)而成湖泊;时而穿破坚硬的玄武岩,形成跌宕(dànɡ)的激流,像是亢奋的青年。

D.如何一日速成,仿佛成为年轻人成长的“紧箍(ɡū)咒”,这般不切实际的进取,其实已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所谓的速成也成为海市蜃(shèn)楼般的幻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当下我们个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我认为,就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

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都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

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最好让它保持“某种天性”。

学传统文化,就要学其精神。

比如,做人要讲“敬”和“诚”。

【甲】敬,就是要有敬畏心,对自己尊敬、对他人尊敬;诚,就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心、诚信。

我觉得,哪怕一本书都没有读过,但如果做到了这两个字,你仍然是一个大写的“人”。

【乙】人人都能这样做,社会风气就会变好——这是很简单易行的道理。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要经过历史的淘汰。

而且,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要轰轰烈烈,而要不绝如缕。

轰轰烈烈,就会鱼龙混杂。

【丙】我们的文化传统,最好是在“日用而不觉”的情况下薪火相传,如古人所言: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2.上面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播    B.当然    C.鱼龙混杂   D.薪火相传

3.上面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思想革命与技法创新,形成了“新派武侠”风格,其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

B.随着城市的深入发展,一些走在前列的城市逐渐意识到以文化为根基的品牌建设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发展规划上逐渐着墨于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

C.下地干活,父亲实诚又好逞强,不惜力气不耍刁,刨地,起垄,下种,锄草,在他极有力道的大手下,土地温柔和顺,像揉匀醒好的面团,他的劳作如行云流水一般。

D.任何时候的取名,都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虽然说名字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然而大道至简,看似仅二三字的姓名,其所蕴含的学问,却是深浅高低,各有乾坤天地。

5.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字。

(3分)

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①。

历史就是有过那么回事,你要是说它证明了什么,那是你从其中得到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那是你自己思想的产物。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就曾教导人们:

权力引导人腐败,权力本身是腐败人的。

但是,这是②,历史本身并没有这个东西。

这样,我们所说的历史,实际上往往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这个是历史的事实。

还有就是指③。

这些东西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也是学历史的人的任务。

6.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6分)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

试问,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

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

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①▲

②▲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材料一

知识付费就是为获取特定知识而支付费用,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它不同于以往为获取知识而付费的方式:

与网络服务紧密相连,有别于线下为参加培训的缴费;是特定人群为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技能、经验等而实施的消费行为,有别于线上为娱乐消遣的付费;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知识产品的消费行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图书。

知识付费是新生事物,但实际上只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

知识共享有过两次升级。

第一次由1.0版到2.0版。

1.0版为静态(以百科为代表的静态知识,无互动),2.0版为动态(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动态知识,有互动)。

第二次为2.0版到3.0版,表现为进入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

在知识冗余与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这样的“知识”更接近于学界所称的“用户制造内容”。

用户生产内容不再免费共享,而是创造价值了。

在信息冗余与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知识付费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崭新渠道。

(来源:

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

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

有改动)材料二

知识付费典型平台发展状况

平台

知乎

分答(在行一点)

得到

喜马拉雅

产品定位

平台内嵌付

费问答功能

付费语音

问答平台

付费订阅产品

音频分享平台

用户规模

(10月)

974.98万

52.04万

215.24万

2554.41万

内容生产

平台孵化的

名人入驻

平台孵化的名人入驻+网红推广

团队自制+

自媒体入驻

联合出品+

主播入驻

服务形式

付费提问,每个语音回答公开,收入由问、答者平分

同“知乎”

知识新闻免费,精品付费订阅

免费基础上,推付费精品专区

付费机制

文字提问,答者设定金额+付费转载

60秒付费提问,答者定价+付费偷听

付费订阅,如《李翔商业内参》,198元/年

付费订阅,如《好好说话》,198元/年

付费数量

20个热门分类,累计600余位优秀答主

最受欢迎答主TOP

100,累计答题7万个

付费精选、电子书、音频及系列,15位大咖入驻专栏订阅

16个付费精品分类,累计大咖850位

付费规模

(畅销案例)

李开复的关注者达90万,18个公开问答,收入超万元

王思聪收听者超12万,32个公开问答,收入达25万

专栏《罗辑思维》付费用户8万,营收超1592万元

音频课程《好好说话》付费用户10万,营收超1980万元

(来源:

王传珍《知识付费奇点与未来》,2017年1-2期《互联网经济》。

有改动)

材料三

去年大学毕业后,姜女士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

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和考试相关的付费学习平台,姜女士购买过不同平台的公务员备考网课。

“我认为这个钱是需要投入的。

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方便,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学习,如果错过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另一方面,网课比一两万元高价的备考面授班,便宜多了。

”姜女士说。

大部分付费课程背后,有一个诸如教室一样的社区,报名后就可以在里面交流,也有老师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就像上学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

像姜女士一样愿意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付费知识省去了东寻西找的时间。

市民林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平常会付费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以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付费是以学习为主,如果你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提问或者去看答案,这本身就不存在知识一说。

”林先生身边也有不少人爱看《月薪3000和月薪3万元的区别》《毕业一年如何赚到20万》一类文章,他说:

“如果说你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提升自己能力、开阔眼界,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来源:

2018年4月25日《宁波日报》。

有改动)

材料四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

据“企鹅智酷”对1736名网友进行的在线调查,有过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网民满意度为38%。

对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的内在驱动力是投入较低的时间成本,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但不少人的体验是由知识短缺造成的焦虑并不能彻底消除。

同时,一部分消费者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在知识付费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

据统计,他们“对短视频的耐心已经下降到57秒”。

在知识付费兴盛之前,消费者就有为娱乐付费的做法。

由为娱乐付费到为知识付费是一种进步:

知识进一步体现出其无可否定的价值;知识产品及其价值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尊重,知识付费体现的是对知识产品及其价值的社会认可。

但在知识付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局部性的变味:

娱乐化程度日趋严重,猎奇之势愈发明显。

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一些知识付费的平台及其经营者,常常将知识产品的原作者及其对知识产品享有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置之脑后,或者超越了道德底线,甚至超越了法律底线。

(来源:

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

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

有改动)

7.下列对材料中“知识付费”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经济模式,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

B.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的知识产品以及服务的消费行为。

C.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新渠道,其中的知识系用户创造并具有价值。

D.是用户进入付费平台进行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形式,体现了无可否定的知识价值。

8.下列关于知识付费能够盛行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移动互联的功能拓展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为知识付费铺就道路。

B.在我国知识付费虽然刚刚起步,但是现实的市场不小,潜在的市场更大。

C.消费者投入较低的时间、精力成本,就能够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

D.一些消费者急于消除求知过程中的焦虑,其需求通过知识付费得以满足。

9.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

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应对危机的建设性意见。

(4分)

(二)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0~13题。

(20分)

鱼拓画

张炜

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磨文字的作家变成了画家。

他展示一幅幅作品,令我无比惊讶:

都画了鱼,大鱼小鱼,那么逼真而古朴,看上去有些异样,与以前看过的绘画完全不同。

我见过各种各样鱼的水墨画,还从未看到这样的风格。

我向他讨了一幅。

我选中一条一尺多长的黑色大鱼,说:

“这好像是一条比目鱼。

”他说:

“是的,一条比目鱼。

”他指点着墙上的画,依次告诉:

“赤鳞鱼、鲷鱼、鲳鱼……这是一条红鲷,多大的红鲷啊,四斤二两!

”最后一句让我吃惊:

他显然在说一条真实的鱼。

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主动解释道:

“我忘了告诉你,这不是一般的画,这是‘鱼拓画’。

“什么是‘鱼拓画’?

“就是给鱼做拓片,像拓碑一样,把宣纸放在上面……”

这令我更加惊奇。

我马上想到的是要等活蹦乱跳的鱼死去,等它僵硬时,然后再涂墨,按上宣纸。

鱼毕竟不是石头和木头,这事儿从头到尾做下来肯定麻烦。

不过到底有多麻烦,我怎么也想不清楚。

只觉得这种办法高明而巧妙,他能够想得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

我知道他喜欢出海钓鱼,是海猎能手也是烹鱼高手。

大概就是这种海上生涯给了他灵感,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画家。

我尽力发挥想象,说:

“如果没有猜错,你肯定要把逮到的大鱼搁置一会儿,等它不动了才开始动手。

这大约需要多次实践,积累经验,比如墨色浓淡、宣纸按上去轻拍重拍、怎么把握力道等,会有许多技巧。

宣纸揭下来还需要动动画笔,最后才能题字落款,成为一幅作品。

我像一位内行,这样说时,其实内心里已经在琢磨怎样亲手做一幅“鱼拓画”了。

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

我说着,极力隐藏自己要当一位艺术家的跃跃欲试、野心和冲动。

谁知朋友马上摇摇头:

“死鱼不能拓画。

“用活鱼?

这怎么行?

”我的声音变大了。

“让鱼安静一会儿,但不能让它死去。

安静的鱼和死去的鱼是不一样的,死鱼,拓出的画也是死的,那就没什么价值了。

听上去既有道理,又过于玄妙。

我甚至认为他有点太较真或太讲究了,换了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做。

因为显而易见的道理:

只有死去的鱼才会有木石一样的标本作用,那时操作起来才得心应手。

我微笑不语,看着他。

“我让鱼安静下来,让它睡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里抓紧完成。

“怎么让它睡着?

“一点酒吧。

我明白了,它醉眠后,他开始往它身上小心翼翼地涂墨。

怎样涂?

如预料之中,他语焉不详。

大致是按照丰富的经验施墨,而且在宣纸和鱼结合一体的时候,拍按之间,需要高度的技巧。

鱼鳞、鱼鳍,特别是鱼的眼睛,都要传神地表达出来。

他一再强调“眼睛”。

这使我想到:

鱼是有神气的,鱼是有神采的,鱼是有心情的。

是的,我不得不确认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一切高妙的艺术都是精神的再现、个性的表现。

而对于一条海中生灵而言,最能传递这一切的当然只能是眼睛。

它要注视,它的悲哀或怜悯都要从目光中流露。

它从自己的那个方位投向人间的神情,即便在这样的瞬间也不会泯灭。

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揣测和把握当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一切艺术即心灵劳作的关键所在。

他告诉我,一张好的鱼拓画可以把鱼和鱼之间的不同表现出来,也可以将同一种鱼的不同时刻表达出来。

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

我长时间沉默。

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

这样一些关系纠缠在艺术创造之中,从来没有例外。

离开了这样的领悟,所谓的艺术就会变得木讷。

而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

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

一条大鱼留下自己生前的刻记。

它带着水族的秘密来到面前,那一刻刚刚沉睡。

它曾经活生生地、惊讶地看着这个新的世界,看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大睁双眼……

关于鱼和海的故事,朋友可以讲上一整天。

那是一些烂漫的故事,惊险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大多是鱼。

他的这些经历铸就了与水族的深刻情感,也催生了手中的艺术。

后来这幅艺术品挂在了我的室内。

它看上去和一般的水墨画大为不同:

既是一种拓制,又是活的生命的印迹。

我端详的时候,总觉得它的一双眼睛在注视我,充满了悲悯。

它真的就在那里了。

它是一个悲剧。

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

它讲述了大海:

波涛万里,压低的铅云,还有其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10期,有改动)

10.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

(1)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

(2)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

11.关于鱼拓画,“我”的画家朋友为何“一再强调‘眼睛’”?

(4分)

1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感受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3.文章最后一段说“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辨志张尔岐(清)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

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亦异。

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

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

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

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

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

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

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之人、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

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馀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

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

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①,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

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

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

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

习为之耳!

习之不同,志为之耳!

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言志之不可不定也。

故志在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

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

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

孟子曰: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③之徒也。

欲知舜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

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

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蹠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蹠,而已莫可致力矣。

岂蹠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

所志者殊耳。

呜呼!

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

“士何事?

曰,尚志。

”《学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张子曰:

“未官者使正其志。

”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释】①膜:

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概置:

一概放置不管。

②瞀乱:

昏乱。

③蹠:

盗蹠,柳下惠之弟。

1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燕者北其辕北:

向北。

B.朝授之读,暮课之义授:

教授。

C.徇耳目之娱徇:

追求,谋求。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孳孳:

努力不懈。

1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初不知其何以异也怀其璧,从径道亡

B.行能表乎一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所志者殊耳当其欣于所遇

D.士何事?

曰,尚志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生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

B.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蹠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蹠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其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而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分)

(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

(4分)

(2)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9~20题。

(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19.上面两首写除夜的诗都有点题的诗句,依次是▲,▲。

(2分)

20.简要分析上面两首诗表达思乡之情的不同方法。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6分)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孔子之去齐,接淅①而行;去鲁,曰:

“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注释】①接淅:

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21.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

(1分)

22.结合上面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80字左右。

(5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6分,只选3小题)

(1)子曰:

“志士仁人,▲,▲。

”(《论语》)

(2)▲,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3)臣之辛苦,▲,▲,实所共鉴。

(李密《陈情表》)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

(《楚辞·渔父》)

(5)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

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

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

清流:

①清澈的水流;②比喻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或健康的风气。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要抄袭、套作。

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9.01)

选择题(26分,第3题2分,其余每题3分)

题号

1

2

3

4

7

8

14

15

16

答案

D

C

B

A

B

C

A

C

B

1.D(A.噱xué;B.庸懒—慵懒;C.塞sè)

2.C(应为“泥沙俱下”)    

3.B(“——”改为“,”)

4.A(B.“文化内涵”和“打造”搭配不当;C.结构混乱;D.“乾坤”“天地”,重复累赘)

5.①但历史本身并不会主动证明②历史学家从历史里得出的教训③我们从历史里得出的结论(判断)(3分)

6.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2分)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

(1分)

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也很多;(2分)例子不胜枚举属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1分)(共6分,反驳内容包含事实依据和理论根据)

7.B(A.应为“互联网经济模式”;C.“知识”不一定为用户所创造;D.用户为知识付费才“体现了无可否定的知识价值”,而非知识付费这种共享形式)

8.C(“就能够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与现实情况不符)

9.①经营者应提升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妥善处理知识产权问题。

②经营者应保证内容的“知识性”。

③消费者要以正常心态对待知识产品及相关信息。

④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知识付费的健康发展。

(4分)

10.

(1)①借用“印刷”一词,表现鱼拓画制作的简单易行。

②与后文所写鱼拓画是一种“创造”形成对比,反衬了画作的唯一和艺术价值。

(2分)

(2)连用两个“凝固”强调了鱼拓画的艺术生命。

前者突出艺术的个性,后者强调艺术品的生动与永恒。

(2分)

11.①眼睛最能传递鱼的神气、神情、个性。

②眼睛最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

(4分)

12.①引领读者认识鱼拓画及其意义。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贯连全文,使文章主旨逐步明晰。

③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形成对比,衬托画家的艺术修养。

(6分)

13.①作品是用活鱼制作的。

②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