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684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docx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初稿

 

贵州电网公司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

施工设计(含初步设计方案)内容深度规定

(修订稿)

 

贵州电网公司

2011年1月贵阳

前言

为规范贵州电网公司10千伏配电网工程施工设计(含初步设计方案)工作的内容和深度,满足项目在实施中有近期实用、远近同筹、合理、经济、可行的原则,提高电网项目建设投资效益,为工程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基础,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由贵州电网公司电网建设管理中心提出、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规定由下列人员编审:

批准:

审定:

审核:

主要起草人:

 

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贵州电网系统内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项目的施工设计(含初步设计方案)工作。

1.1.1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项目:

包括中、低压的变、配电装置及中、低压线路的配网主体及附属设施(含附件)工程。

配电网中压:

10kV;配电网低压:

1.27kV及以下。

1.1.2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工程:

包括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和电力电缆线路,及其在线路中的户外式柱上配电变压器和台变、柱上分断开关(含跌落式熔断器)、柱上式电容无功补偿器、柱上式计量装置及柱上配电变压器控制保护装置。

1.1.3 10千伏及以下变、配电站:

指10千伏开关站(环网柜)、变电站(箱变)及其配套的户内式电容无功补偿、通讯及二次保护(综合自动化)装置。

1.1.4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项目的设计含土建、结构、电气三大部分的设计。

 

1.2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工程立项依据:

1.2.1 应以各级审定的电网规划为依据,必须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

1.2.2 项目符合投资来源的规定,符合现行的投资对象项目,经各级确立的建设项目。

1.2.3 具有费省效宏、各级确认公众利益的项目。

设计文件应遵守国家及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规范和审批办法的规定。

1.3施工设计(含初步设计方案)工作。

必须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执行有关专业的设计规程和规定,本着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合理、投资项目规范可行的原则,推进技术进步,控制工程造价。

1.4内容深度的基本要求

1.4.1设计文件齐全,数据真实,文字简明扼要、叙述问题清楚,图纸清晰、准确。

1.4.2中压配电网建设原则

1.4.2.1中压配电网接线选择:

表2.9中压配电网安全准则及网络结线方式

a)B、C类供电区主要采用“2-1”单环网接线(N≤3)、N分段N联络接线(N≤3)、双环网接线;

c)D类供电区主要采用“2-1”单环网接线(N≤3),多分段单联络接线;

d)E、F类供电区主要采用多分段单联络接线、树式接线。

1.4.2.2中压配电网组网目标:

a)对“2-1”单环网接线方式,环网回路最大电流不宜超过250A,环网回路分段一般3~4段为宜,每段变压器装接容量不宜大于3000kVA;

b)对两分段两联络接线方式,环网回路最大电流不宜超过335A,每段变压器装接容量不宜大于4000kVA;

c)对三分段三联络接线方式,环网回路最大电流不宜超过375A,每段变压器装接容量不宜大于3000kVA;

1.4.2.310kV线路长度:

a)B类:

线路4km,电缆4km;

b)C类:

线路6km,电缆6km;

c)D类:

线路6km,电缆6km;

d)E类:

线路10km;

e)F类:

线路15km.

1.4.2.4绿色电网建设

1.5内容深度的一般规定

1.5.1施工设计(含初步设计方案)文件装订内容和编排顺序:

1)说明书包括设计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和图纸;

2)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3)工程建设规模汇总表

4)概算书;

5)工程有关专题报告和必要的佐证资料。

1.5.2施工设计(含初步设计方案)内容深度应达到下列要求

1)设计方案的优化比较、认证和确定;

2)站址、线路路径及其有关书面协议;

3)对各条线路或设备供电的负荷调查分析、核实、预测、调整或纠正可靠性阶段的负荷调查分析的结果。

4)对设计项目所在区域配电网整体布局规划在可行性阶段中的方案进行优化和确定(含电源点接入、供电方案、线路路径)。

特别是站址和线路路径应认真地分析评价和优化,施工措施应全面综合考虑达到生态环保型的绿色方案。

a先后不封堵通道、留有发展余地,综合性评价、尽可能地节约国家的全面性资料。

b不能造成水土流失、不能破坏生态环保,应积极地远瞻地建设绿色电网。

c本期方案长期思维,一次建设多次使用,局部建设全面享受。

应杜绝:

短命型、单一型、重复型、浪费型的“四型”建设项目。

5)对必要的主要设备及材料的选型应进行计算。

含电能(电压)质量,安全载流量(含热稳定、动稳定校验),机械强度(应力)应符合相关规程规范、导则的要求,安装的条件和参数给定。

设备材料选型应采用先进、实用、经济、合理产品。

6)本阶段包括设计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和图纸;

7)主要设备及材料规格型号(设备参数)、数量清册。

1.5.3施工(含初步)设计阶段图纸包括:

1.5.3.1 10kV线路部分必需具备图表:

1)10kV供电方案平面单接线图:

以项目所在的10kV主、次、支线路的单接线图来反应供电方案。

其中:

10kV主(干)线中各节点“T”或“π”接的线路或分段控制保护设备或变、配电站(变台)布点情况。

标明各节点的杆榙编号、线路长度、导线规格型号、变电容量(标明各变负载率Kf的%值)与台数和配电设备的型号规格,采用图例中的线型和图案标明新建与改造(或拆迁)的性质。

该图是设计电气计算的主要依据。

2)线路路径(走廊)图:

标明比较方案、推荐方案,长度及导线,起止地点及重要的交叉跨越情况。

10KV线路采用蓝色0.6~0.8宽线形绘制,虚线表示本期建设部分,实线表示已建设部分;规划。

3)选择导线的应力特性表(或图)、安装弧垂表(或图)。

4)绝缘子金具组装图

5)接地装置图

6)拉线组装一览图

7)杆型一览图。

标明使用条件及相关参数。

8)杆型材料明细一览图(表):

反应各基杆塔使用的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

反应各基杆塔的地质情况,使用的拉线装置配置的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

基础底盘的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

标明电杆配筋情况或强度等级。

9)线路平断面图:

反应线路转角度数、交叉穿、跨越情况、杆号、杆型、杆高,路径概况。

10)基础一览图

11)杆塔组装图、线路设备装配图,各图中应有安装的材料配置表和材料设备的型号数量表。

12)铁附件加工图。

13)电杆和混凝土制品的加工图。

14)对需单环网供电或N-1以上双回线路供电的主干线必需增加相序配合图。

15)对特殊交叉穿、跨越的线路,必需增加特殊交叉穿、跨越图,并附单独的交叉穿、跨越协议。

1.5.3.2 低压线路部分必需具备图表:

1)低压供电方案平面布置图(或称:

低压平面布置图):

以项目所在的变电台区以主、次、支线路的单接线图来反应供电方案。

其中:

注明配变台区的安装地点和10KV线路的杆号、配变容量,配置台数;

配变出线的低压主(干)线、次、支线的平面布置,在低压主(干)线中各“T”接节点处的线路控制、保护(含防雷、过流等)设备布点情况。

标明各条线路的杆号、杆型杆高、各档线路长度、导线规格型号、供电制式(三相四线制、二相三线制、一相二线制)、相数和相别(A、B、C、N或A、B、C、N、E)。

在各杆标明用电户数、动力(或生产和提水)用电类别、台数、容量、电压、相数。

各下户线的导线选择、相数、长度。

低压主(干)线分支节点的杆号傍标明该“T”接次、支线的总容量、总户数,便于平衡度计算和调整。

如果低压配电网是以居民生活为主的台区,可以采用总户数/3的平均值来估算负荷平衡程度。

低压平面布置图应标明东(或西)、南(或)方位(向)

⑺该图是设计电气计算和审批的主要技术依据。

低压线路采用黑色0.3以下宽线形绘制。

2)选择导线的应力特性表(或图)、安装弧垂表(或图)。

3)绝缘子金具组装图

4)接地装置图

5)拉线组装一览图

6)杆型一览图。

标明使用条件及相关参数。

7)杆型材料明细一览图(表):

反应各基杆塔使用的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

反应各基杆塔的地质情况,使用的拉线装置配置的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

基础底盘的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

标明电杆配筋情况或强度等级。

8)基础一览图

9)杆塔组装图、线路设备装配图,各图中应有安装的材料配置表和材料设备的型号数量表。

10)铁附件加工图。

11)电杆和混凝土制品的加工图。

12)对需单环网供电或N-1以上双回线路供电的主干线必需增加相序配合图。

13)对特殊交叉穿、跨越的线路,必需增加特殊交叉穿、跨越图,并附单独的交叉穿、跨越协议。

1.5.3.3  变、配电部分及电缆图纸

1)县级电网规划现状系统地理接线图,实施年后次年度的电网系统地理接线图,2015年电网系统地理接线图。

2)实施项目的各电压的电气主接线图。

3)短路电流计算图。

4)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5)征地红线图或土建总平面图。

6)各部位(或单元)的断面图。

7)设备选型一览图(表)

8)低压二次方框接线图

9)二次继电保护配置图

10)二次远动化范围图

11)二次接线原理图

12)二次总平面布置图

13)二次电缆接线安装图、端子接线图。

1.5.3.4要求:

1)审查版采用A3幅面CAD制图;线路杆号、杆型采用换行排列。

字号大小控制在A4、A3均能清楚识别和正常阅读为准。

2)收口版采用PTF图文格式。

图幅大小以A3为主,较长的路径图和加长图幅采用分幅形式编号出版。

1.5.4施工设计(含初步设计方案)说明书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第1章 总述;

1.1设计依据

1.1.1任务依据

1.1.2技术依据

1.2工程地点及区位和规模

1.3设计范围及建设时间

1.4工程总投资和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章:

系统方案

2.1区域自然概况

2.2设计项目所在的区位和电网的布局现状。

采用采用简单叙述和图表说明的方法。

见系统地理接线图和方案平面布置图的现状部分。

2.3负荷及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含供电人口、户数、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现状与发展)概况。

对各条线路或设备供电的负荷调查分析、核实、预测、调整补充完善可行性阶段的负荷调查分析的结果。

采用简单叙述和列表说明的方法。

2.4项目建设必要性:

采用简单叙述和列表说明的方法。

2.5 10kV供电方案的优化、比较、确认:

2.5.1对可研阶段的方案进行优化分析确定。

明确电源点、线路终点、供电回路数、导线型号选择、保护与控制的方式等作认真地列出主要指标比较。

2.5.2电气计算

导线选择应以按长期允许安全载流量、电压损失进行计算确定,经济电流密度验算选择;必要时可进行综合电能损失(或功率损失)计算与投资效益分析进行验算比较确定。

保护与控制设备应能满足动、热稳定和遮断容量的要求。

2.6低压配电网的布局方案:

2.6.1配变安装原则:

a)供电半径:

负荷矩在经济供电半径范围,变台尽量确定在负荷中心。

留有今后便于负荷转移和分解台区的网架结构。

b)配变容量与台数:

配变容量(KVA)=负荷容量(KW)/功率因数0.9/负载率(0.4~0.7)

配变台数(台)=配变容量(KVA)/单台容量(KVA)

配变台数确定方案:

一般农村居民生活为主的配变宜采用1台单独运行;如果白天农付业加工负荷比重较大(占总负荷的50%~60%)的宜采用2台并联运行,如果白天农付业加工占总负荷70%以上的宜采用2~3台并联运行。

2.6.2变台定位、容量与台数的确定,配变台区主接线;出线制式与回路数、负荷平衡度在低压平面布置图(或低压平面方案布置图)标明以便审查。

2.6.3进户线和一户一表安装,应按现行的相关规范要求,采用0.5S级电子式电能计量电能表,配电开关应采用有防雷、触电保安电流保护功能装置或分体式保护功能的装置。

2.6.4低压重复接地布置:

除配变采用:

“三点一式”的防雷接地形式配置(变压器的高、低压侧安装高、低压避雷器,其避雷器接地端柱引线与外壳接地端柱三点连为一点后入地);还应在三相四线制线路末端或较长220V线路后端适当选点设置重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应满足规程要求。

2.7开关站或配电站概述(包括开关站或配电站的电气、进出线规划、电气设备选用型号、数量及技术参数),应能满足遮断容量的要求,有计算值与规程值的比较结论。

2.8无功补偿、线路开关等设备概述(包括电气设备选用型号、数量及技术参数),应以变(配)电站(或开关站)出口计量值与线路中、末端的实测值进行计算(或按潮流计算)分析后,确定安装地点与补偿容量;对项目的电阻、电容、电感负荷性质作认真地调查实测统计分析,并适当裕度。

无功补偿装置宜安装变压器低压侧,采用集中与分散补偿、就地平衡的补偿原则。

2.9 10kV电缆使用原则:

⑴在市区繁华地段、市区主干道、高层建筑群区及城市规划和市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地区;

⑵在架空线路有严重腐蚀性的地区;

⑶通道狭窄,架空线路走廊无法解决的地区;

⑷对供电可靠性有特殊要求,需使用电缆线路供电的重要用户

⑸电网运行安全需要的地区。

⑹架空与入地电缆选型和安装,应经过电气计算,严格按规程规范进行选择、敷设。

2.10过渡方案的简要描述

第三章 路径方案

3.1变电站或开关站的出线间隔布置图和本期布置的简要描述。

路径走向(或走廊)见附图

3.2路径方案的选择比较

3.3推荐路径方案的描述

3.3.1本工程建设路径情况:

起止点,线路经过的乡镇、村寨、地点、重要的跨越情况,与军事、古遗物、电信电讯、易燃易爆物、化工或腐蚀等场地之间的距离的描述;明确是否符合规范规程要求。

3.3.2工程的地形、地质、跨越、余物拆除、树木砍伐、工地运输和一次运输等进行定性定量的列表描述

第四章 气象及污秽条件

4.1气象条件

4.1.1风速

4.1.2冰区

4.1.3各子项目或不同线路地段的高程

4.1.4各子项目或不同线路地段气象区等级的划分

4.1.5不同气象条件的组合

4.2污秽条件

4.2.1各子项目或不同线路地段的污秽源的描述

4.2.2各子项目或不同线路地段的污秽区划分

第五章 机电部分

5.1导线选择及防振措施

5.1.1导线型号选择及参数

要求:

根据气象条件并确定导线安全系数后计算附导线机械特性和安装弧垂特性表(图)

见附图

5.1.2防振措施及计算和参数以及安装参数给定

见附图

5.2绝缘配合及绝缘子金具组合

5.2.1导线相间距离的计算和确定

5.2.2内外过电压参数的确定

5.2.3绝缘子金具的选型与组合

见附图

5.3防雷与接地

5.3.1线路与进户线防雷

5.3.2设备防雷

5.3.3绝缘导线和电缆防雷

见附图

5.3.4接地形式

1)线路防雷接地

2)设备防雷接地

3)电缆接地

4)低压线路重复接地

见附图

5.4设备和导线的对地距离、导线交叉跨越

5.1线路设备的对地距离

5.2导线的对地距离

5.3导线交叉跨越

对特殊的交叉跨越应作平、断面布置图进行描述和取得相关单项协议

见附图

5.5线路设备的选择和参数确定

5.5.1容量、电压、电流额定值,接线形式或组别 

5.5.2设备的通流容量

长期允许安全载流量、遮断电流。

5.5.3设备的额定电压和最高电压

附安装图或装置图

第六章 杆型与基础

6.1杆型选择

6.1.1杆型选择原则

6.1.2杆型确定

1)杆型选择与计算

2)应列杆型明细一览表和杆型汇总表

3)杆型组装图(含材料配置表)

4)10KV线路平断面一览图、低压平面布置图或低压供电方案平面布置图。

6.2材料选择与加工

6.2.1材料选择的原则

6.2.2材料选择规格型号、材质要求

6.2.3材料和部件加工-----见附图

6.2.4零、部件组装-----见附图

※必要的电气和结构计算校验

6.3杆塔基础

6.3.1基础配置情况----见附图

6.3.2基础形式的选择

必要时进行应力(结构)验算

6.3.3基础加工(卡、拉、盘三盘)

6.4商品砼制品的加工制作---见附图

第七章 线路大跨越的设计

7.1线路大跨越产生原因

7.2线路大跨越的设计条件和电气、结构验算

7.3导线选择与防振措施

7.4大跨越的杆型结构与选择

7.5大跨越的基础形式选择与处理参数的确定

第八章 电缆的选择与敷设

8.1电缆的选择

8.2电缆敷设

8.3入地电缆的土建设计

8.4电缆的参数确定与选型验算

第九章 电气设备或变电站(开关站)的设计

9.1建设必要性概述

9.2接入系统方案(含合理的布局规划论证)

9.3电气计算

9.5布置形式的确定

9.6防雷与拉地

9.7设备选择和参数要求

9.8土建部分 

第十章通讯

10.1对外的通讯条件(是否干扰与影响)及处理措施

10.2本工程的通讯设计

10.2.1通讯设计的必要性

10.2.1通讯形式

10.2.3通讯通道

10.2.4通讯设备的选择布置设计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及保护

11.1环境影响的类别与程度

11.2环境影响的措施

11.3环境保护的措施自评价

第十二章 投资效益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