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802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docx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二

肝胆外科疾病诊疗指南

第二章胆道疾病

第一节先天性胆道疾病

先天性胆道闭锁

一、定义

先天性胆道闭锁(congenitalbiliaryatresia)是胆道先天性发育障碍所致的胆道梗阻,是新生儿长时间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变可累及整个胆道或仅为部分胆管,其中以肝外胆道闭锁多见。

发病男女比例约为1:

1.5。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出生后1~2周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深,出现陶土样便、浓茶样尿。

一般情况逐渐恶化,3~4月后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发育迟缓等。

2)体征:

黄疸,肝、脾肿大。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持续升高并维持高水平,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凝血功能障碍。

2)影像学检查

(1)B超示肝外胆管和胆囊发育不良或缺如。

(2)磁共振胰胆管成(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的情况。

(3)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graphy,PTC)和/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可了解肝内胆管结构,为手术方法提供依据。

3.鉴别诊断需与新生儿胆汁浓缩相鉴别,后者常见于新生儿肝炎、溶血病、药物和严重脱水等引起胆汁浓缩、排出不畅而致暂时性黄疸。

一般经1~2个月利胆或激素治疗后黄疸逐渐减轻至消退。

三、分型

1.肝内型少见。

2.肝外型Kasai分类法分为三个基本型:

Ⅰ型胆总管闭锁

ⅠA胆总管下端闭锁。

ⅠB胆总管高位闭锁。

Ⅱ型肝管闭锁

ⅡA胆囊至十二指肠间的胆管开放,而肝管完全缺损或呈纤维条索状。

ⅡB肝外胆管完全闭锁。

ⅡC肝管闭锁,胆总管缺如。

Ⅲ型肝门部肝管闭锁

ⅢA肝管扩张型。

ⅢB微细肝管型。

ⅢC胆湖状肝管型。

ⅢD索状肝管型。

ⅢE块状结缔组织肝管型。

ⅢF肝管缺如型。

四、治疗

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最佳手术时机是出生后2月。

手术方式:

1.胆道重建

1)尚有部分肝外胆道通畅,胆囊大小正常者,可用胆囊或肝外胆管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

2)肝外肝管完全闭锁,肝内仍有胆管腔者可采用Kasai肝门空肠吻合术。

2.肝移植术肝内外胆道完全闭锁和Kasai术后无效者应行肝移植手术。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一、定义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cysticdilatationofbileduct)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先天性胆道畸形,好发于胆总管,曾称之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choledochuscyst),可导致胆管梗阻、胆道感染、结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和囊肿穿孔,甚至恶变。

好发于女性,约80%在儿童期发病。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三联征。

1)症状:

上腹痛最为常见。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寒战、发热、呕吐,腹部胀满感、灰白色便等症状。

2)体征:

黄疸和上腹部囊性包块。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肝功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影像学检查

(1)B超显示胆管扩张呈梭状或囊状。

(2)MRCP、ERCP、PTC可明确诊断囊肿形态、大小、数目及部位。

(3)CT可清晰显示囊肿外形。

3.鉴别诊断须与肝包虫、多囊肝、肾积水、胰腺囊肿、肠系膜囊肿、十二指肠憩室、双胆囊等鉴别。

三、分型

根据扩张部位、范围和形态分为五型:

Ⅰ型囊性扩张,可累及肝总管、胆总管,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正常,最常见。

Ⅱ型憩室样扩张。

Ⅲ型胆总管开口部囊性脱垂。

Ⅳ型肝内、外胆管扩张。

Ⅴ型肝内胆管扩张(Caroli病)。

四、治疗

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

1.囊肿外引流术仅作为急救术式,适于囊肿破裂、严重感染及梗阻后影响肝功能,或由于其它原因暂不宜行复杂手术时施行,待改善后需择期二次手术。

2.囊肿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应尽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囊肿。

3.肝移植术适用于肝胆管扩张病变累及全肝或已并发严重肝硬化者。

4.对发生恶变者按肿瘤治疗原则处理。

附:

Caroli病

一、定义

Caroli病是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的先天性疾病,表现为肝内胆管呈节段性囊状或柱状扩张,对胆石病、胆管炎和肝脓肿有明显的易患趋势,常可并发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hepaticfibrosis)和髓质海绵肾(medullaryspongekidney)。

Caroli病无典型临床表现,但癌变率高,可视为癌前病变。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2.硬化性胆管炎表现为进行性胆管炎性闭塞,ERCP、MRCP可见胆树呈不规则的狭窄和多处扩张,肝内胆管分支减少和串珠样改变,胆管僵硬。

3.多囊肝。

二、分型

Caroli病可分为2型:

Ⅰ型:

单纯型,多伴有肝内胆管结石,表现为反复胆道感染。

Ⅱ型:

汇管区周围硬化型,以肝、脾肿大及门脉高压,以及上消化道出血为特点。

三、治疗

如病变局限,可行病变肝段(叶)切除术。

病变累及全肝或已并发肝硬化,可考虑施行肝移植手术,单纯引流手术对患者帮助不大。

胰胆管汇合异常

一、定义

胰胆管汇合异常(anomalousjunctionofpancreaticobiliaryductalsystem)是由于胆总管和腹侧胰先天性发育异常,胆胰管连接部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形成一较长的共同通道,使乳头括约肌的调控作用受到影响,造成胆汁和胰液互相返流,从而产生相关的一些胆道和胰腺疾病。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变异,与胰腺炎、胆总管扩张症、胆管癌、胆石症等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常有胰腺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管癌、胆石症等相关病史。

2)症状及体征与引起的相应疾病有关。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胆汁中淀粉酶升高,大于1000U。

2)影像学检查

(1)B超、CT仅能提供一些间接征象。

(2)MRCP、ERCP能清晰显示共同通道长度,结构以及是否合并胆管扩张。

3.诊断标准

1)胆管与胰管于十二指肠壁外合流。

2)共同通道>15mm。

3)胆汁中淀粉酶升高,大于1000U。

三、分型

Ⅰ型:

B-P型,胆胰管合流异常,即胆总管汇入胰管。

Ⅱ型:

P-B型,胰胆管合流异常,即胰管汇入胆总管。

Ⅲ型:

复杂型,有开放的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或伴有复杂的管道网。

四、治疗

一般不需立即手术,若并发胆囊炎、胆道穿孔、慢性胰腺炎、胆总管囊肿形成、胆道癌变或胆道结石形成等,则按照相关疾病治疗。

第二节胆石病

胆石病(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胆石的部位及是否造成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因素。

胆道结石据其化学成分主要分为三大类:

胆固醇类结石、胆色素类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而胆色素类结石又可以分为棕色胆色素性结石和黑色素性结石。

胆囊结石

一、定义

胆囊结石(cholecystolithiasis)在我国胆石病中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可表现为无症状型、伴发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三种类型,(后两类型的诊治参阅“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多数无症状,常在体检时经B超发现。

2)体征:

多数无阳性体征。

2.辅助检查B超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三、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立即行胆囊切除。

下列情况宜采用手术治疗:

1.胆囊结石逐渐增大至2cm以上者。

2.胆囊结石多发且直径小于0.5cm,部分小颗粒结石易滑入胆总管,引起胆管炎或胰腺炎;

3.胆囊壁钙化或胆囊壁明显增厚。

4.伴发胆管炎或胰腺炎,或转为症状性胆囊结石且症状明显者。

5.结石充满胆囊,胆囊已无功能。

6.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及心肺功能障碍患者,发生并发症被迫施行急诊手术时,危险性远较择期手术大。

Mirizzi综合征

一、定义

Mirizzi综合征(Mirizzisyndrome)是指因结石位于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嵌顿外压肝总管引起黄疸的一种疾病。

本病具有四个特征:

1)胆囊管与胆总管平行;2)胆囊管及胆囊颈部嵌顿结石;3)肝总管阻塞;4)反复出现胆管炎、急性胆囊炎。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缺乏特异性,通常与胆总管结石的症状相似。

2)体征:

多数无阳性体征,发作期表现同急性胆囊炎,部分患者可有黄疸。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SGOT、AKP、GGT可升高。

2)影像学检查

(1)B超或CT显示胆囊颈部有结石影,胆囊以上的肝总管扩张而胆囊管水平以下胆总管正常,B超见扩张的胆囊管、胆总管及门静脉呈“三管征”。

(2)ERCP、MRCP能显示Mirizzi综合征胆道的形态,对胆道狭窄诊断的敏感性达93%~100%。

3.鉴别诊断须与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等鉴别。

三、分型

Mcsherry法:

Ⅰ型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胆囊颈,外压肝总管而引起黄疸。

Ⅱ型结石部分或全部破溃入肝总管形成胆囊肝总管瘘。

Cseades法:

Ⅰ型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压迫胆总管。

Ⅱ型胆囊胆管瘘,瘘口<1/3胆总管周径。

Ⅲ型胆囊胆管瘘,1/3<瘘口<2/3胆总管周径。

Ⅳ型胆囊胆管瘘完全破坏了胆总管壁。

Nagakawa法:

Ⅰ型胆囊颈胆囊管嵌顿结石引起肝总管狭窄。

Ⅱ型胆囊管胆囊颈嵌顿结石形成胆囊肝总管瘘。

Ⅲ型由于三管合流处结石引起肝总管狭窄。

Ⅳ型胆囊管胆囊颈无结石嵌顿,而由胆囊炎引起肝总管狭窄。

四、治疗

1.治疗原则切除病变胆囊、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防止胆管的损伤、修复胆管缺损、通畅胆道引流。

2.手术方式

1)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大部切除术:

适用于Ⅰ型病例。

2)胆囊切除、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

适用于Ⅱ型与Ш型。

将胆囊切除大部分或部分切除后,保留胆囊颈部,避免损伤胆管,用胆囊残端修补缺损的胆管,在修补的远端常规放置T管,并用短臂支撑。

3)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

适用于胆管缺损较大无法修补或胆管狭窄者。

胆总管结石

一、定义

胆总管结石(choledocholithiasis)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但随着结石增多、增大和胆总管扩张、结石堆积或上下移动,常累及肝总管。

据其来源,在胆总管内生成的结石和肝内胆管内生成后下降至胆总管的结石,称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囊内生成后排至胆总管的结石,称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二、诊断

(一)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1.临床表现

1)症状取决于结石是否阻塞胆管及阻塞程度,是否继发胆管感染,感染的程度及范围。

典型症状是:

腹痛、寒颤高热和黄疸,即Charcot三联征(Charcot’striad)。

2)体征急性发作时,巩膜黄染,腹式呼吸受限,右上腹及剑突下不同程度压痛,反跳痛伴腹肌抵抗,有时可触及肿大有压痛的胆囊,缓解期体检可无阳性体征。

2.辅助检查

1)联单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时可有血白细胞升高,血清胆红素、GGT、AKP升高。

2)影像学检查。

B超、MRCP、ERCP可显示结石的大小、数量、部位、是否造成胆管梗阻和梗阻的部位及程度。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围手术期护肝治疗,纠正凝血障碍,抗感染。

术前可采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percuteneoustranshepaticbiliarydrainage,PTBD)/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nasobiliarydraige,ENBD)减黄,控制感染。

2)肝内胆管无结石者,可行内镜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及取石术。

2.手术治疗

1)有下列情况者宜行胆总管切开探查:

绝对指征:

(1)胆总管中触及结石或其他异物。

(2)黄疸合并胆管炎。

(3)术前胆管造影显示胆总管异物影。

(4)术中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

(5)穿刺呈脓性胆汁。

相对指征:

(1)黄疸史或胰腺炎史。

(2)胆总管扩张直径〉1.5cm。

(3)胆囊内结石细小,估计可通过胆囊管。

2)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结石清除后需放置T管引流。

术中应将病变的胆囊一并切除,肝下间隙宜放置引流管。

3)单纯的结石嵌顿于壶腹部,可经胆道镜碎石后取净结石。

胆总管下端狭窄或结石嵌顿于壶腹部,其他手段难以取出者,可行十二指肠切开Oddi括约肌成形术,并将结石清除。

4)胆总管复发结石,尤其是明确伴有肝内胆管结石者,结石清除后可考虑行胆肠内引流术。

(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1.临床表现

1)病史有胆囊结石史或胆囊切除术史。

2)症状和体征表现同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2.辅助检查同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胆囊已切除者,首选EST。

2.手术治疗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同时应将胆囊切除;或行EST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

肝胆管结石

一、定义

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指肝管汇合部以上原发性胆管结石,多为胆色素性结石,以左外叶和右后叶最为多见。

肝胆管结石成因与胆道感染、梗阻、寄生虫病、胆汁淤滞、代谢因素及胆道先天性异常等有关。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

多有反复发作胆道感染、梗阻、寄生虫病等病史。

2)症状:

多同时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或Reynolds五联征。

单纯肝内胆管结石可有以下症状:

(1)发作时寒战、高热而疼痛不明显;

(2)结石限于半肝内者不伴黄疸或一过性轻度黄疸。

3)体征:

肝区叩痛明显,肝脏呈不对称肿大。

伴肝外胆管结石者,急性发作期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多伴有肝功异常。

急性发作期可有白细胞升高。

2)影像学检查

(1)B超首选,应与肝内钙化点等鉴别。

(2)ERCP、MRCP可显示结石的大小、数量、部位及是否合并有胆管狭窄。

(3)CT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3.鉴别诊断单纯胆管结石未合并感染或其它合并症者,应注意与肝炎、胃病等鉴别。

三、治疗

周围型肝内胆管结石,无明显临床症状,不需手术处理。

手术治疗原则:

取净结石、解除狭窄、去除病灶、通畅引流。

手术方式:

1)高位胆管切开取石(术中用胆道镜取石或Fogarty导管取石)、Y形管引流术(未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不必探查胆总管)。

2)胆肠吻合术。

可建立皮下盲襻,利于日后检查和治疗。

3)肝内结石局限于肝叶或肝段内,特别是伴有肝萎缩的,宜将病肝切除。

4)经皮经肝胆管镜取石。

5)全肝内胆管充满结石,无法取净,伴有肝功能损害且危及生命者,可施行肝移植术。

胆管残留结石

一、定义

胆管残留结石(residalcholedocholithiasis)是因胆石病施行手术治疗时,未能取净胆管内结石所致。

多在术后经T管造影发现,或术后出现症状后行检查证实。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

既往有胆石病手术史。

2)症状:

胆管残留结石引起胆管梗阻或胆管炎症时,可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或Reynolds五联征。

3)体征:

右上腹压痛、黄疸等体征,也可以无明显阳性体征。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可出现血白细胞升高、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

(1)B超可发现残留结石的数目、大小、部位及胆管扩张情况。

(2)T管造影是术后残留结石最简单的诊断方法。

(3)MRCP、ERCP或PTC,可以明确诊断。

3)其他检查经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可试用溶石疗法(仅限于胆固醇结石)或排石疗法。

2)胆道镜取石:

术后40天以上用纤维胆道镜经T(U)管窦道取石。

2.手术治疗

1)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适于肝外胆管结石。

2)再手术治疗内镜取石失败者。

第三节胆道感染

急性胆囊炎

一、定义

急性胆囊炎(acutecholecystitis)是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和(或)细菌性炎症,多数合并有胆囊结石,称结石性胆囊炎,女性多于男性。

5%的病人未合并胆囊结石,称非结石性胆囊炎。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

多在饱餐、进油腻食物后发作,既往可有胆囊结石病史。

2)症状:

(1)腹痛:

突发性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

(2)发热:

常轻度发热,如出现寒战、高热预示胆囊坏疽、穿孔。

(3)其他:

多数病人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约有10%~25%病人有轻度黄疸。

3)体征:

右上腹可有程度、范围不同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阳性。

部分病人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胆囊。

当炎性渗出较多或胆囊穿孔时,全腹可有压痛和反跳痛。

肝区或背部有叩击痛。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可有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2)影像学检查

(1)B超为首选检查方法,胆囊胀大、胆囊壁增厚、胆汁透声差,密度不均匀,可发现结石强光团伴声影,胆囊周围可有渗液。

(2)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X线:

少数产气杆菌感染者或胆囊肠道内瘘形成时在腹部x线平片上可见胆囊壁和胆囊腔内有气体存在。

3.鉴别诊断

1)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十二指肠周围炎:

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具有典型的周期性,予以抑酸治疗有效。

2)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起病急,疼痛剧烈,呈刀割样;有典型的腹膜炎体征;腹部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3)急性胰腺炎:

详见第三章第一节。

4)肠梗阻:

具有典型的腹痛、腹胀、停止排气、呕吐四联征,腹部平片可见典型改变。

5)肝癌自发破裂出血。

三、分型

1.按是否合并结石分

1)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2)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2.按病理改变分

1)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3)坏疽性胆囊炎。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禁食、解痉镇痛、抗生素应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及全身支持治疗。

2.手术治疗

1)急性胆囊炎诊断明确者原则上宜手术治疗。

急诊手术指征:

(1)胆囊肿大,张力较高,压痛明显,有坏疽、穿孔可能者。

(2)胆囊已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者。

(3)既往有反复发作史。

(4)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或合并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者。

2)手术方式

(1)胆囊切除术。

合并黄疸者行胆总管探查术,不能决断时,最好行术中胆道造影确定是否行胆总管探查。

(2)胆囊造瘘术适于胆囊周围水肿粘连严重、解剖不清或病人全身情况较差,难以耐受胆囊切除术者。

3~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

一、定义

慢性胆囊炎(chroniccholecystitis)常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多伴有胆囊结石,少数病人系胆囊管或胆囊先天性异常所致。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

可有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病史。

2)症状:

常有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及右上腹、肩背部隐痛。

3)体征:

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多无明显异常改变。

2)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肿大积水或胆囊萎缩及胆囊结石。

B超检查也能提示胆囊收缩功能,对诊断与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有帮助。

(2)CT可显示胆囊大小,壁的厚度,形态学改变,可与早期胆囊癌鉴别。

3.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抑酸治疗有效。

2)慢性胃炎:

多有常年病史,抑酸治疗有效,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3)胆囊癌:

详见相关章节。

4)原发性肝癌:

详见相关章节。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症状不明显者可暂时非手术治疗,但须定期B超随访。

可用利胆、助消化药物等。

2.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一、定义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obstructivesuppurativecholangitis,AOSC),亦称急性重症型胆管炎(acutecholangitisofseveretype,ACST)。

多继发于胆管结石、肿瘤、蛔虫或Oddi括约肌炎性水肿、痉挛引起的胆道阻塞。

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

常有胆管结石、肿瘤、蛔虫病史。

2)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进程快,多呈典型的Charcot三联症,约半数病人很快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及昏迷等神志改变。

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脉率增快,败血症和休克,即Reynolds五联征。

右上腹有压痛和肌紧张,肝区叩痛阳性,有时可扪及肿大肝脏和胆囊。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和左移,可出现中毒颗粒。

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值升高。

(2)有明显酸中毒表现。

血培养常有细菌生长。

2)影像学检查:

B超最为实用,必要时行MRCP、ERCP或CT检查。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疾病早期,在严密观察下可试行非手术治疗,包括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解痉镇痛,如病情加重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2)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naso-biliarydrainage,ENBD)可有效胆道减压,避免急诊手术。

2.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紧急手术、解除胆管梗阻、通畅引流。

手术力求简单有效,通常采用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一、定义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gitis,PSC)是一种特发性淤胆性疾病,以肝内外胆管渐进性、慢性非细菌性炎症的纤维狭窄、闭塞和严重的梗阻性黄疸为特征,可逐渐发展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功衰竭而死亡。

该病有较高的恶变率。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肠源性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

男性多见,发病年龄为30~50岁,常伴有溃疡性结肠炎(40%~60%)、胰腺炎(12%~25%)、糖尿病(5%~10%),少见的有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Riedelthyroiditis)、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或腹膜后纤维化等。

2)症状:

主要表现为黄疸,呈进行性缓慢发展过程,—般无上腹绞痛史,仅有上腹饱胀不适感,有明显皮肤瘙痒,急性胆管炎可反复发作。

后期可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表现。

3)体征:

早期可无明显体征,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肝脾肿大、腹水。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AKP和GGT增高,血胆汁酸增多,血清转氨酶仅有轻度升高,血免疫球蛋白则高于正常,抗核抗体和平滑肌抗体阳性,尿铜增高。

2)影像学检查:

ERCP和MRCP常可显示胆管普遍性或阶段性狭窄,或节段性多处狭窄,呈铅笔芯状、串珠状狭窄或枯枝样改变,病变多发,而胆管粘膜表面光滑。

3.鉴别诊断须与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型胆管癌相鉴别。

三、分型

Thompson按其部位分为四型:

Ⅰ型胆总管远端硬化性胆管炎。

Ⅱ型继发于急性坏死性胆管炎的硬化性胆管炎。

Ⅲ型慢性弥漫性硬化性胆管炎。

Ⅳ型合并有肠道炎性疾病的慢性弥漫性硬化性胆管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