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78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docx

奥数四年级行程问题之欧阳术创编

第三部分行程问题

时间:

2021.02.02

创作:

欧阳术

第一讲行程基础

【专题知识点概述】

行程问题是一类常见的重要应用题,在历次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

行程问题包括:

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火车过桥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环形行程问题等等。

行程问题思维灵活性大,辐射面广,但根本在于距离、速度和时间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即:

距离

速度

时间,时间

距离

速度,速度

距离

时间。

在这三个量中,已知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掌握这三个数量关系式,是解决行程问题的关键。

在解答行程问题时,经常采取画图分析的方法,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题意,从而解决问题。

一、行程基本量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行程应用题,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t)、速度(v)和路程(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速度×时间=路程可简记为:

s=vt

(2)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

t=s÷v

(3)路程÷时间=速度可简记为:

v=s÷t

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

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总时间

总路程

平均速度;

总路程

平均速度

总时间。

【重点难点解析】

1.行程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平均速度的概念

3.注意观察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

【竞赛考点挖掘】

1.注意观察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

【习题精讲】

【例1】(难度等级※)

邮递员早晨7时出发送一份邮件到对面山里,从邮局开始要走12千米上坡路,8千米下坡路。

他上坡时每小时走4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5千米,到达目的地停留1小时以后,又从原路返回,邮递员什么时候可以回到邮局?

【分析与解】

法一:

先求出去的时间,再求出返回的时间,最后转化为时刻。

①邮递员到达对面山里需时间:

12÷4+8÷5=4.6(小时);②邮递员返回到邮局共用时间:

8÷4+12÷5+1+4.6=2+2.4+1+4.6=l0(小时)③邮递员回到邮局时的时刻是:

7+10-12=5(时).邮递员是下午5时回到邮局的。

法二:

从整体上考虑,邮递员走了(12+8)千米的上坡路,走了(12+8)千米的下坡路,所以共用时间为:

(12+8)÷4+(12+8)÷5+1=10(小时),邮递员是下午7+10-12=5(时)回到邮局的。

【例2】(难度等级※)

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

下午3点,一辆马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每小时走10千米;晚上9点,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为了使汽车不比马车晚到达乙地,汽车每小时最少要行驶多少千米?

.

【分析与解】

马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00÷10=10小时,在汽车出发时,马车已经走了9-3=6(小时)。

依题意,汽车必须在10-6=4小时内到达乙地,其每小时最少要行驶100÷4=25(千米).

【例3】(难度等级※※)

小明每天早晨6:

50从家出发,7:

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

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

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

问:

小明家到学校多远?

(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

【分析与解】

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钟。

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30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

总路程就是=100×30=3000米。

【例4】(难度等级※)

韩雪的家距离学校480米,原计划7点40从家出发8点可到校,现在还是按原时间离开家,不过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那么韩雪几点就可到校?

【分析与解】

原来韩雪到校所用的时间为20分钟,速度为:

480÷20=24(米/分),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即现在的速度为24+16=40(米/分),那么现在上学所用的时间为:

480÷40=12(分钟),7点40分从家出发,12分钟后,即7点52分可到学校.

【例5】(难度等级※※)

王师傅驾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交货.如果他往返都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正好可以按时返回甲地.可是,当到达乙地时,他发现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只有每小时50千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他应以多大的速度往回开?

【分析与解】

假设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300,那么按时的往返一次需时间300÷60×2=10(小时),现在从甲到乙花费了时间300÷50=6(小时),所以从乙地返回到甲地时所需的时间只能是10-6=4(小时).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他应以300÷4=7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开.

【例6】(难度等级※※)

刘老师骑电动车从学校到韩丁家家访,以10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点到;以1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点到.如果希望中午12点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

【分析与解】

这道题没有出发时间,没有学校到韩丁家的距离,也就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路程,似乎无法求速度.这就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求出时间和路程.

假设有A,B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到韩丁家,A每小时行10千米,下午1点到;B每小时行15千米,上午11点到.B到韩丁家时,A距韩丁家还有10×2=20(千米),这20千米是B从学校到韩丁家这段时间B比A多行的路程.因为B比A每小时多行15-10=5(千米),所以B从学校到韩丁家所用的时间是

20÷(15-10)=4(时).由此知,A,B是上午7点出发的,学校离韩丁家的距离是15×4=60(千米).刘老师要想中午12点到,即想(12-7=)5时行60千米,刘老师骑车的速度应为

60÷(12-7)=12(千米/时).

【例7】(难度等级※※※)

小红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小红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2倍,如果上山用了3时50分,那么下山用了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

上山用了3时50分,即60×3+50=230(分),由230÷(30+10)=5……30,得到上山休息了5次,走了230-10×5=180(分).因为下山的速度是上山的2倍,所以下山走了180÷2=90(分).由90÷30=3知,下山途中休息了2次,所以下山共用90+5×2=100(分)=1时40分.

【例8】(难度等级※※※)

老王开汽车从A到B为平地(见右图),车速是30千米/时;从B到C为上山路,车速是22.5千米/时;从C到D为下山路,车速是36千米/时.已知下山路是上山路的2倍,从A到D全程为72千米,老王开车从A到D共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

设上山路为x千米,下山路为2x千米,则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x+2x)÷(x÷22.5+2x÷36)=30(千米/时),正好是平地的速度,所以行AD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30千米/时,与平地路程的长短无关.因此共需要72÷30=2.4(时).

【例9】(难度等级※※※)

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

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

想求汽车的平均速度=汽车行驶的全程÷总时间,在这道题目中如果我们知道汽车行驶的全程,进而就能求出总时间,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此我们不妨采用“特殊值”法,这是奥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在很多题目中都有应用。

①把甲、乙两地的距离视为1千米,总时间为:

1÷72+1÷48,平均速度=2÷(1÷72+1÷48)=57.6千米/时。

②我们发现①中的取值在计算过程中不太方便,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计算的数呢?

在此我们可以把甲、乙两地的距离视为[72,48]=144千米,这样计算时间时就好计算一些,平均速度=144×2÷(144÷72+144÷48)=57.6千米/时。

【例10】(难度等级※※)

如图,从A到B是12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8千米平路,从C到D是4千米上坡路.小张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问小张从A到D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与解】

从A到B的时间为:

12÷6=2(小时),从B到C的时间为:

8÷4=2(小时),从C到D的时间为:

4÷2=2(小时),从A到D的总时间为:

2+2+2=6(小时),总路程为:

12+8+4=24(千米),那么从A到D的平均速度为:

24÷6=4(千米/时).

【例11】(难度等级※※)

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

某人骑自行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

米/秒、

米/秒和

米/秒,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

假设上坡、走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24米,那么总时间为:

24÷4+24÷6+24÷8=13(秒),过桥的平均速度为(米/秒).

【例12】(难度等级※※※)

汽车往返于A,B两地,去时速度为40千米/时,要想来回的平均速度为48千米/时,回来时的速度应为多少?

【分析与解】

假设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480÷2=240千米,那么总时间=480÷48=10(小时),回来时的速度=240÷(10-240÷40)=60(千米/时).

【例13】(难度等级※※※)

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骑电动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11米/秒、22米/秒和33米/秒,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

假设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66米,那么总时间=66÷11+66÷22+66÷33=6+3+2=11(秒),过桥的平均速度=66×3÷11=18(米/秒)

【例14】(难度等级※※※)

一只蚂蚁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由A点开始爬行一周.在三条边上它每分钟分别爬行50cm,20cm,40cm(如右图).它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

假设每条边长为200厘米,则总时间=200÷50+200÷20+200÷40=4+10+5=19(分钟),爬行一周的平均速度=200×3÷19=

(厘米/分钟).

【例15】(难度等级※※※)

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7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70)÷2=75米,走完全程的时间是6000/75=80分钟,走前一半路程速度一定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80-37.5=42.5分钟.

第二讲相遇与追及

【专题知识点概述】

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来研究行程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这一讲就是通过例题加深对行程问题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养成画图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在行程问题中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运动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一、相遇

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甲和乙一起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

一般地,相遇问题的关系式为: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即

二、追及

有两个人同时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路程,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路程之差(追及路程).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的时间(追及时间)内:

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时间.

一般地,追击问题有这样的数量关系: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即

【重点难点解析】

1.直线上的相遇与追及

2.环线上的相遇与追及

【竞赛考点挖掘】

1.多人多次相遇与追及

【习题精讲】

【例1】(难度等级※)

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6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

3.5小时两车相遇。

甲、乙两个城市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

(46+48)×3.5=94×3.5=329(千米).

【例2】(难度等级※)

两地间的路程有255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

甲、乙两车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

255÷(45+40)=255÷85=3(小时)。

45×3=135(千米)。

40×3=120(千米)。

【例3】(难度等级※※)

两地相距3300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分钟行82米,乙每分钟行83米,已经行了15分钟,还要行多少分钟两人可以相遇?

【分析与解】

[3300-(82+83)×15]÷(82+83)

=[3300-165×15]÷165

=[3300-2475]÷165

=825÷165

=5(分钟)

【例4】(难度等级※)

甲、乙二人都要从北京去天津,甲行驶10千米后乙才开始出发,甲每小时行驶15千米,乙每小时行驶10千米,问:

乙经过多长时间能追上甲?

【分析与解】

出发时甲、乙二人相距10千米,以后两人的距离每小时都缩短15-10=5(千米),即两人的速度的差(简称速度差),所以10千米里有几个5千米就是几小时能追上.

10÷(15-10)=10÷5=2(小时).

【例5】(难度等级※※)

]南辕与北辙两位先生对于自己的目的地s城的方向各执一词,于是两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驾车同时分别往南和往北驶去,二人的速度分别为50千米/时,60千米/时,那么北辙先生出发5小时他们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

两人虽然不是相对而行,但是仍合力完成了路程,(50+60)×5=550(千米).

【例6】(难度等级※※)

军事演习中,“我”海军英雄舰追击“敌”军舰,追到A岛时,“敌”舰已在10分钟前逃离,“敌”舰每分钟行驶1000米,“我”海军英雄舰每分钟行驶1470米,在距离“敌”舰600米处可开炮射击,问“我”海军英雄舰从A岛出发经过多少分钟可射击敌舰?

【分析与解】

“我”舰追到A岛时,“敌”舰已逃离10分钟了,因此,在A岛时,“我”舰与“敌”舰的距离为10000米(=1000×10).又因为“我”舰在距离“敌”舰600米处即可开炮射击,即“我”舰只要追上“敌”舰9400(=10000米-600米)即可开炮射击.所以,在这个问题中,不妨把9400当作路程差,根据公式求得追及时间.即(1000×10-600)÷(1470-1000)=(10000-600)÷470=9400÷470=20(分钟),所以,经过20分钟可开炮射击“敌”舰.

【例7】(难度等级※※※)

小红和小蓝练习跑步,若小红让小蓝先跑20米,则小红跑5秒钟就可追上小蓝;若小红让小蓝先跑4秒钟,则小红跑6秒钟就能追上小蓝.小红、小蓝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

小红让小蓝先跑20米,则20米就是小红、小蓝二人的路程差,小红跑5秒钟追上小蓝,5秒就是追及时间,据此可求出他们的速度差为20÷5=4(米/秒);若小红让小蓝先跑4秒,则小红6秒可追上小蓝,在这个过程中,追及时间为6秒,根据上一个条件,由追及差和追及时间可求出在这个过程中的路程差,这个路程差即是小蓝4秒钟所行的路程,路程差就等于4×6=24(米),也即小蓝在4秒内跑了24米,所以可求出小蓝的速度,也可求出小红的速度.综合列式计算如下:

小蓝的速度为:

20÷5×6÷4=6(米/秒),小红的速度为:

6+4=10(米/秒)

【例8】(难度等级※※※)

小明步行上学,每分钟行70米.离家12分钟后,爸爸发现小明的文具盒忘在家中,爸爸带着文具盒,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分钟280米的速度去追小明.问爸爸出发几分钟后追上小明?

【分析与解】

爸爸要追及的路程:

70×12=840(米),爸爸与小明的速度差:

280-70=210(米/分),爸爸追及的时间:

840÷210=4(分钟).

【例9】(难度等级※※※)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

【分析与解】

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8-4=4(千米).而爸爸骑的距离是4+8=12(千米).

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4+12=16(千米).

少骑行24-16=8(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8÷8=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

8+8+16=32.所以这时是8点32分。

【例10】(难度等级※※)

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3时,甲车到达B地。

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与解】

相遇后甲行驶了40×3=120千米,即相遇前乙行驶了120千米,说明甲乙二人的相遇时间是120÷60=2小时,则两地相距(40+60)×2=200千米.

【例11】(难度等级※※)

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小红每分钟走52米,小强每分钟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处相遇。

若小红提前4分钟出发,但速度不变,小强每分钟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

小红和小强的家相距多远?

【分析与解】

因为小红的速度不变,相遇地点不变,所以小红两次走的时间相同,推知小强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走4分。

由(70×4)÷(90-70)=14(分),推知小强第二次走了14分,第一次走了18分,两人的家相距(52+70)×18=2196(米).

【例12】(难度等级※※※)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4小时后两车相遇,然后各自继续行驶3小时,此时甲车距B地10千米,乙车距A地80千米.问:

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还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A地?

【分析与解】

由4时两车相遇知,4时两车共行A,B间的一个单程.相遇后又行3时,剩下的路程之和10+80=90(千米)应是两车共行4-3=1(时)的路程.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10+80)÷(4-3)×4=360(千米)。

因为7时甲车比乙车共多行80-10=70(千米),所以甲车每时比乙车多行70÷7=10(千米),又因为两车每时共行90千米,所以每时甲车行50千米,乙车行40千米.行一个单程,乙车比甲车多用360÷40-360÷50=9-7.2=1.8(时)=1时48分.

【例13】(难度等级※※※)

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果两人同向而行,甲26分钟赶上乙;如果两人相向而行,6分钟可相遇,又已知乙每分钟行50米,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与解】

若设甲、乙二人相遇地点为C,甲追及乙的地点为D,则由题意可知甲从A到C用6分钟.而从A到D则用26分钟,因此,甲走C到D之间的路程时,所用时间应为:

(26-6)=20(分)。

同时,由上图可知,C、D间的路程等于BC加BD.即等于乙在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与在2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之和,为50×(26+6)=1600(米).所以,甲的速度为1600÷20=80(米/分),由此可求出A、B间的距离。

50×(26+6)÷(26-6)=50×32÷20=80(米/分)

(80+50)×6=130×6=780(米)

【例14】(难度等级※※※)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分析与解】

画一张示意图(可让学生先判断相遇点在中点哪一侧,为什么?

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2千米

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2÷(5-4)=2(小时).

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4)×2=18(千米).

【例15】(难度等级※※※)

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9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在离B地25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

【分析与解】

画线段示意图(实线表示甲车行进的路线,虚线表示乙车行进的路线):

可以发现第一次相遇意味着两车行了一个A、B两地间距离,第二次相遇意味着两车共行了三个A、B两地间的距离.当甲、乙两车共行了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行了95千米,当它们共行三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就行了3个95千米,即95×3=285(千米),而这285千米比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多25千米,可得:

95×3-25=285-25=260(千米).

第三讲行程之流水行船

【专题知识点概述】

通常我们所接触的行程问题可以称作为“参考系速度为0”的行程问题,例如当我们研究甲乙两人在一段公路上行走相遇时,这里的参考系便是公路,而公路本身是没有速度的,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人本身的速度即可。

但是在流水行船问题中,我们的参考系将不再是速度为0的参考系,因为水本身也是在流动的,所以这里我们必须考虑水流速度对船只速度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其中

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为水流的速度)

由上可得: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二、流水行船中的相遇与追及

(1)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它们单位时间靠拢的路程等于甲、乙两船速度和.

这是因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

这就是说,两船在水中的相遇问题与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

(2)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也只与路程差和船速有关,与水速无关.

这是因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

也有:

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

这说明水中追及问题与在静水中追及问题一样.由上述讨论知,解流水行船问题,更多地是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相遇和追及问题来解答

【重点难点解析】

1掌握流水行船的基本概念

2掌握流水行船中的相遇与追及

【竞赛考点挖掘】

1流水行船中的相遇与追及

【习题精讲】

【例1】(难度等级※)

一艘轮船在两个港口间航行,水速为每小时6千米,顺水下行需要4小时,返回上行需要7小时.求:

这两个港口之间的距离?

【分析与解】

(船速+6)×4=(船速-6)×7,可得船速=22,两港之间的距离为:

(22+6)×4=112千米.

【例2】(难度等级※)

两个码头相距352千米,一船顺流而下,行完全程需要11小时.逆流而上,行完全程需要16小时,求这条河水流速度。

【分析与解】

(352÷11-352÷16)÷2=5(千米/小时).

【例3】(难度等级※)

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