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254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化派专注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待中西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

这在“全盘西化”论的提出者胡适先生那里得到了清楚体现。

在他看来,由于人类的内在生理构造与外在生活环境均具有类同性,因而作为“民族生活的样法”的文化就是“根本大同小异的”。

“我们拿历史眼光去观察文化,只看见各种民族都在那‘生活本来的路’上走,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

”这也就是说,各民族文化都是走的同一条路,因而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而只有“迟速”、“先后”或发展程度的差异。

这就在彻底抹煞文化之民族性的同时,完全把各民族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

  

现代新儒家则针锋相对地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在他们看来,对具体的民族文化传统而言,其变革只能以保守文化的民族本位为前提。

如果一种文化变革以丢弃文化的民族特质为前提,即使实现了所谓现代化,也只能是事实上成为外来文化的殖民地。

因此,不同于西化派主张以抛弃民族文化传统为前提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现代新儒家则明确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才能真正实现。

为此必须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以我为主地吸纳外来文化。

”立足于这样的认识,针对一些西方汉学家与中国西化派认为中国文化已“死亡”的观点,现代新儒家明确强调,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虽在“生病”,但它不仅仍然活着,而且依然有其坚韧的生命活力。

西化派的相关主张对在全球化时代更为充分地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更为清楚地显现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身不足,显然具有积极意义。

他们对中华文化传统中落后于时代的成分的猛烈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为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廓清内涵空间之效。

但其内在局限也给中国文化的现代新开展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

由于西化派是从时代性的单一维度来看待文化,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自然是:

中国文化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切不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民族性特质,并进而照搬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模式。

  现代新儒家坚持要为中国文化依然活着做见证、着力突显民族性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不仅对西化派的相关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针对性,而且对在极为困难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中国文化慧命,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但其相关认识也有一个盲点:

把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近现代文化打成两截,从而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张岱年先生提出“综合创新(造)”论时,就明确表示,既反对全盘西化,也不赞成全盘因袭中国古代文化,而是主张立足现时代的要求,“兼综东西两方之长”,“作一种创造的综合”以“创成一种新的文化”。

在其后70年的学术生涯中,张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综合创新的基本立场,并不断做出新的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化派认同各民族都是走的同一条路,因而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而只有“迟速”、“先后”或发展程度的差异。

B.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才能真正实现。

为此必须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以我为主地吸纳外来文化。

C.西化派对中华文化传统中落后于时代的成分的猛烈批判,具有为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廓清内涵空间之效。

D.70年的学术生涯里,张岱年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综合创新的基本立场,并不断做出新的探索。

2.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依据西化派的认知,各民族文化都是走的同一条路,他们是殊途同归,只是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同而已。

B.在现代新儒学看来,文化变革只能以守住文化的民族特质为前提,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才能实现。

C.西化派对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落后于时代的成分的猛烈批判,对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喜忧参半的事情。

D.现代新儒家的相关认识中存在的盲点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近现代文化被打成两截。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化派专注于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

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发展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历程,因而不存在区别。

B.现代新儒家明确强调,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其坚韧的生命活力。

所以只需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即可

C.西化派的相关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所以我们要针对西化派对中国文化否定的地方,主动革新中国文化。

D.西化派、现代新儒家的主张各有优劣,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他们的观点,采用拿来主义态度,为我所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各3分)。

蔡子英,永宁人,元至正中进士。

察罕开府河南,辟参军事,累荐至行省参政。

元亡,从扩廓走定西。

明兵克定西,扩廓军败,子英单骑走关中,亡入南山。

太祖闻其名,使人绘形求得之,传诣京师。

至江滨,亡去,变姓名,赁舂。

久之,复被获。

械过洛阳,见汤和,长揖不拜。

抑之跪,不肯。

和怒,爇火焚其须,不动。

其妻适在洛,请与相见,子英避不肯见。

至京,太祖命脱械以礼遇之,授以官,不受。

退而上书曰:

"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

臣鼎鱼漏网,假息南山。

曩者见获,复得脱亡。

七年之久,重烦有司追迹。

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臣感恩无极,非不欲自竭犬马,但名义所存,不敢辄渝初志。

自惟身本韦布,智识浅陋,过蒙主将知荐,仕至七命,跃马食肉十有五年,愧无尺寸以报国士之遇。

及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见天下士。

管子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今陛下创业垂统,正当挈持大经大法,垂示子孙臣民。

奈何欲以无礼义、寡廉耻之俘囚,厕诸维新之朝、贤士大夫之列哉!

臣日夜思维,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分宜自裁。

陛下待臣以恩礼,臣固不敢卖死立名,亦不敢偷生苟禄。

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或王蠋闭户以自缢,李芾阖门以自屠,彼非恶荣利而乐死亡,顾义之所在,虽汤镬有不得避也。

渺焉之躯,上愧古人,死有余恨,惟陛下裁察。

"

帝览其书,益重之,馆之仪曹。

忽一夜大哭不止。

人问其故,曰:

"无他,思旧君耳。

"帝知不可夺,洪武九年十二月,命有司送出塞,令从故主于和林。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B.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C.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D.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南不是指现在的河南省,在古代是指黄河以南广大地区。

B.有司是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C.文中的“辟”“授”都是古代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被贬的词语。

D.“礼义廉耻”是指有礼节、讲道义、尚廉洁、知羞耻。

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子英在元朝时,曾担任过各种职务,终官至行省参政,后跟从扩廓帖木儿逃到定西,明军攻克定西,蔡子英只好独自逃入南山。

B.蔡子英从南山到江滨、洛阳,最终被抓到京城后,曾上书太祖,认为太祖有气量,但对太祖所受的官职不肯接受,是因为关系到他的名节。

C.蔡子英认为自己的身份低微,因受到旧主的知遇和举荐,才官至高位,如果太祖执意要自己做官,那么只有以死来成就太祖的威名。

D.蔡子英到京师后,太祖授予他官职,他誓不相从,还上书给太祖,太祖看了之后更加看重他,还把他安置在礼部,后因其志不可夺,而命有司送他出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

臣鼎鱼漏网,假息南山。

(5分)

(2)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河湟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⑴河湟:

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

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

《唐书·吐蕃传》记载:

"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

⑵元载:

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

公元773年(大历八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

⑶借箸: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

"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

⑷东市:

《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提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

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

8.本诗与《使至塞上》同为边塞题材,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李商隐《锦瑟》中“,”运用典故,描绘了虚缈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无限迷惘和凄楚的心情。

⑵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中“,”两句表达了词人想要替君王完成统一大业,建功扬名的人生理想。

⑶孔子在《论语》中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同样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许地山

爱德华路的尽头已离村庄不远,那里都是富人的别墅。

路东那间聚石旧馆便是名女士吴素■(上雨+下青)的住家。

馆前的藤花从短墙蔓延在路边的乌柏和邻居的篱笆上,把便道装饰得更华丽。

 

  一个夫役拉着垃圾车来到门口,按按铃子,随即有个中年女佣捧着一畚箕的废物出来。

  夫役接过畚箕来就倒入车里,一面问:

“陵妈,为什么今天的废纸格外多?

又有人寄东西来送你姑娘吗?

” 

  “哪里?

这些纸不过是早晨来的一封信。

……”她回头看看后面,才接着说:

“我们姑娘的脾气非常奇怪。

看这封信的光景,恐怕要闹出人命来。

” 

  “怎么?

”他注视车中的废纸,用手拨了几拨,他说:

“这里头没有什么,我且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在我们姑娘的朋友中,我真没见过有一位比陈先生好的。

我以前不是说过他的事情吗?

” 

  “是,你说过他的才情、相貌和举止都不像平常人。

许是你们姑娘羡慕他,喜欢他,他不愿意?

” 

  “哪里?

你说的正相反哪。

有一天,陈先生寄一封信和一颗很大的金刚石来,她还没有看信,说把那宝贝从窗户扔出去……” 

  “那不太可惜吗?

” 

  “自然是很可惜。

那金刚石现在还沉在池底的污泥中呢!

” 

  “太可惜了!

太可惜了!

你们为何不把它淘起来?

” 

  “呆子,你说得太容易了!

那么大的池,往哪里淘去?

况且是姑娘故意扔下去的,谁敢犯她?

” 

  “那么,信里说的是什么?

” 

  “那封信,她没看就搓了,交给我拿去烧毁。

我私下把信摊起来看,可惜我认得的字不多,只能半猜半认地念。

我看见那信,教我好几天坐卧不安。

……” 

  “你且说下去。

” 

  “陈先生在信里说,金刚石是他父亲留下来给他的。

他除了这宝贝以外没有别的财产。

因为羡慕我们姑娘的缘故,愿意取出,送给她佩带。

” 

  “陈先生真呆呀!

” 

  “谁能这样说?

我只怪我们的姑娘……”她说到这里,又回头望。

那条路本是很清静,不妨站在一边长谈,所以她又往下说。

 

  “又有一次,陈先生又送一幅画来给她,画后面贴着一张条子。

说,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画儿,曾在什么会里得过什么金牌的。

因为羡慕她,所以要用自己最宝重的东西奉送。

谁知我们姑娘哼了一声,随手把画儿撕得稀烂!

” 

  “你们姑娘连金刚石都不要了,一幅画儿值得什么?

他岂不是轻看你们姑娘吗?

若是我做你们姑娘,我也要生气的。

你说陈先生聪明,他到底比我笨。

他应当拿些比金刚石更贵的东西来孝敬你们姑娘。

” 

  “不,不然,你还不……” 

  “我说,陈先生何苦要这样做?

若是要娶妻子,将那金刚石去换钱,一百个也娶得来,何必定要你们姑娘!

” 

  “陈先生始终没说要我们姑娘,他只说羡慕我们姑娘。

” 

  “那么,以后怎样呢?

” 

  “寄画儿,不过是前十几天的事。

最后来的,就是这封信了。

” 

  “哦,这封信。

”他把车里的纸捡起来,扬了一扬,翻着看,说:

“这纯是白纸,没有字呀!

” 

  “可不是。

这封信奇怪极了。

早晨来的时候,我就看见信面写着‘若是尊重我,就请费神拆开这信,否则请用火毁掉。

’我们姑娘还是不看,教我拿去毁掉。

我总是要看里头到底是什么,就把信拆开了。

我拆来拆去,全是一张张的白纸。

我不耐烦就想拿去投入火里,回头一望,又舍不得,于是一直拆下去。

到未了是他自己画的一张小照。

”她顺手伸入车里把那小照翻出来,指给夫役看。

她说:

“你看,多么俊美的男子!

” 

  “这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有什么俊美?

” 

  “你真不懂得,……你看旁边的字……” 

  “我不认得字,还是你说给我听罢。

” 

  陵妈用指头指着念:

“尊贵的女友:

我所有的都给你了,我所给你的,都被你拒绝了。

现在我只剩下这一条命,可以给你,作为我最后的礼物。

……” 

  “谁问他要命呢?

你说他聪明,他简直是一条糊涂虫!

” 

  陵妈没有回答,直往下念:

“我知道你是喜欢的。

但在我归去以前,我要送你这……” 

  “陵妈,陵妈,姑娘叫你呢。

”这声音从园里的台阶上嚷出来,把他们的喁语冲破。

陵妈把小照放入车中说:

“我得进去……” 

  “这人命的事,你得对姑娘说。

” 

  “谁敢?

她不但没教我拆开这信,且命我拿去烧毁。

若是我对她说,岂不是赶蚂蚁上身!

我嫌费身,没把它烧了。

你速速推走罢,待一会,她知道了就不方便。

”她说完,匆匆忙忙,就把疏阑的铁门关上。

 

  那夫役引着垃圾车子往别家去了。

方才那张小照被无意的风刮到地上,随着落花,任人践踏。

然而这还算是那小照的幸运。

流落在道上,也许会给往来的女士们捡去供养;就使给无知的孩子捡去,摆弄完,才把它撕破,也胜过让夫役运去,葬在垃圾冈里。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细微处写人,从“她回头看看后面”“她说到这里,又回头望”等细节,可以看出,女佣对富家姑娘的畏惧,他想帮助主人,却又无计可施。

侧面烘托出了富家姑娘高冷、不易亲近的形象。

B.陈先生把父亲留下的宝贝金刚石送给富家姑娘,这金刚石尽管能娶得回一百个姑娘,却赢不了富家姑娘的欢心。

这样写一方面写出了陈先生对爱情的真诚、专一,同时也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姑娘家财万贯,对金刚石的不屑一顾。

C.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综合运用倒叙、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方法,读来使人感觉条理清楚,波澜起伏,尤其是小说以小照被刮到地上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设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夫役一按铃子,女佣就出来倒垃圾,并告诉夫役富家姑娘早晨收到陈先生信的事,还说富家姑娘脾气奇怪,这说明女佣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E.陈先生对姑娘可谓真诚与真心,送金刚石、送获奖画作、最后送小照片,以此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但始终都没得到姑娘的回应,文章通过陈先生求爱受挫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婚恋观念的忧虑与反思,对当今青年的恋爱婚姻也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文中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的陈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富家姑娘,还是陈先生?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⑤我国从1967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⑥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⑦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⑧“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xx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⑨xx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相关链接:

①xx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

(2015年12月4日中国网“中国国情”《屠呦呦参加诺奖颁奖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

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

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2015年12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③523项目是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缘于越战的需要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合作项目。

最突出的成果代表是研究成功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

越南求助于中国。

中国领导人下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

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好搜百科)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从小立志探索中药的秘密,所以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而这一专业当时没有人选择。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从《诗经·小雅》的名句中取名,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少数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发的青蒿素不属于这一类。

D.在原有提取青蒿的方法不能保证理想的抗疟效果之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示。

E.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因此,屠呦呦获得了xx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屠呦呦研发成功青蒿素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6分)

(3)请分析文本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缘于屠呦哟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也缘于她的人格魅力。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屠呦呦人格魅力的认识。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运,许多人因急于回家或到达目的地,明知车辆超员却仍然选择乘坐,结果使得车厢里的所有乘客几乎都重足而立,东倒西歪。

B.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

但市民在怨天尤人的同时,能否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太不可理喻的行为。

C.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D.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