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267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授课时间:

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

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教学主体:

一、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

鲜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于大兴安岭附近。

大约在西汉时期鲜卑拓跋部形成部落联盟。

魏晋之际,迁移到了鄂尔多斯草原,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号称有骑兵四十多万。

315年,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拓跋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他们进入今山西省长城之内的五县之地,拓跋部的首领被封为代王。

此后,拓跋部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又制法律,代初具国家规模。

376年,前秦苻坚发幽、冀、并三州兵30万,灭代。

383年,淝水一役,苻坚被东晋战败。

前秦政权土崩瓦解。

386年正月,拓跋珪被推立为代王。

不久,拓跋珪放弃原来西晋的封号,改称魏王,都盛乐,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又称拓跋魏、元魏、后魏。

拓跋珪对外进击强敌,逐渐将北魏的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

398年,把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

399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

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合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拓跋焘统治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搜罗各个割据政权中有才识的汉族士人为己所用。

说明: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正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

同时,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

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2.阶级矛盾尖锐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①形成:

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②影响:

统一初期,利于巩固统治;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和徭役征发;

(2)经济上赋税制度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

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

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3.人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4.外族的威胁——北方柔然的进攻

概括:

在当时内忧(阶矛、民矛激化,政、经危机)外患(北方柔然进攻)、统治不稳(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巩固统治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进行改革缓和社会矛盾还是发动战争以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甚或缓和民族矛盾,不管怎样的道路,需要统治者来抉择!

统治者因素在改革道路的抉择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1.冯太后:

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

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人才培养)

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奠基作用)

2.孝文帝:

孝文帝即位:

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②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主观条件)

概括:

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

冯太后与孝文帝,构成了改革的有效推动力!

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特点: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主观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

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5)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①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而巩固统治;③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唐安史之乱后瓦解)

注意:

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历史影响深远。

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

(1)目的: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

①组织:

五里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

直属州郡。

②职能:

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我们知道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的官员都没有俸禄。

比如你在一个地方为官,那么你的收入怎么办?

就是你在哪儿收赋税,你自己可以留一部分;另外就是通过打仗掠夺很多东西,然后赏赐。

所以它就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

一个是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贪污成风;还有一个就是鲜卑人特爱打仗,一打仗他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

(2)内容: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484年,实行俸禄制。

诏书说: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

地方官吏的任期,按政绩的好坏来决定,三年一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赋役负担减轻,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二)中后期——特点:

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1)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有利吸收汉制,推进改革

经济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地理

偏居塞上,气候恶劣,交通不便,难以经略中原。

交通便利,便于控制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2)策略:

以“南伐”为名:

①原因:

迁都遭到鲜卑族贵族反对;②实施:

493年,“南伐”为名,准备迁都;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3)作用: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

孝文帝“易服装”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

(2)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

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他在诏令中说:

“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

”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

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

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3)提倡与汉族通婚:

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他带头纳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4)改说汉语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六月,正式发布诏令: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5)改行汉制

孝文帝还宣布:

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

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概括: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

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汉制)

三、改革的影响

1.改革的影响: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表现:

①农业:

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②手工业:

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③商业:

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2.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②与冯太后和孝文帝卓越的胆略和远见分不开,他们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

③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④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3.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改革的具体要求:

措施、权力、个人等等;(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课堂小结:

课中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课中思考题

1、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

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提示:

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

解析与探究提示:

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自我测评答案: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5)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2、主要内容有:

(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

(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3、影响:

(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人民版必修3

第一部分: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领导。

新中国科研的起步,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党和政府的领导在振兴科技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列举,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来之不易,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国科技事业而努力学习和探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应长期坚持。

【教学流程】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梦想能够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投影:

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万户的飞天梦、鸟人大赛。

现在,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了。

投影: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

“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

“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阅读·思考】1、新中国成立时的科技状况如何?

当时振兴科技的措施有哪些?

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有何重大意义?

2、文革时期,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文革后,党和政府提出哪些发展科技的措施?

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有何重大意义?

投影:

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⒈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

⒉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投影:

猜一猜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是谁?

答:

钱学森。

1、起步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科技水平低。

  投影:

猜一猜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他是谁?

  答:

邓稼先。

  投影:

原子反应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

  播放视频:

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投影: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问:

根据材料,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

  答:

……

(板书)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投影:

有人提出:

中国热爱和平,而研究核武器这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

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不会那么穷。

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

  答:

……

  投影: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

  2、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方针:

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3、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措施

1)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成立中国科学院(1949)

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1956)

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

2)党和政府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吸引海外华人的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办法,迅速建立一支科技队伍。

3)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

播放视频: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投影:

凯文·卡特《饥饿的女孩》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xx年8日发表的《xx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曾几何时,国际上有人质疑:

中国到底能不能养活十几亿人口?

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

能!

因为——

  投影:

猜一猜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他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

  他是谁?

  答:

袁隆平。

  投影: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xx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投影:

xx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问:

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

答:

……

4、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

⑴表现

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

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

⑵地位:

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革使科技受挫

⑵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⑶系列科技体制政策的出台及实施

2、提出:

1988·9邓小平

3、认识

⑴反映当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⑵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影响:

使“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使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深入。

投影:

猜一猜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他是谁?

  答:

杨利伟。

播放视频: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投影:

xx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投影:

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⒈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科技和竞争力的国家;

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投影: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

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

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投影:

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原因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⑵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