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338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docx

讲义1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

(一)

作者:

孙学峰博士时间:

2005年04月25日

一、导论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

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

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三者构成同心圆:

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

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是政治文化认同,种族、血缘、经济、关系都在下降,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感情,即忠诚于操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关注其命运的发展。

理论是对现象的有规律联系的解释(p.25)。

规律是静态的;理论是动态的,是人类主观建构的结果,处于变化之中。

因此,要发现规律,创造理论,而不是相反。

理论的基本功能:

(1)描述:

切实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

(2)解释(accountfor,说明原因和理由):

理论超越所观察的对象,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

(表现形式:

如果……那么)例子:

军备竞赛---战争;(3)预测:

理论具有概然的预测力,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而非具体事件。

经验性非经验性

评价性意识形态,或描述世界应当如何的信仰宗教,或描述超自然力的指示的信仰

非评价性科学,有关知识是反映经验世界实际运作的信念逻辑,运用计算法则的理性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较早地使用了层次分析法。

在他探讨战争原因的著作《人、国家、战争》中,华尔兹认为战争的爆发与三个层次上的因素有关,即他提出的3个著名“意象”(image),即国际关系分析层次———决策者个人因素,国家内部因素和国际体系因素。

按照第一种基本概念,战争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行为。

第二种基本概念认为,国家内部结构是导致战争原因。

如自由主义者(他们认为,同独裁国家相比,民主国家更加爱好和平)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相信,资本主义国家会煽动战争,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会带来和平)。

第三种基本概念断言,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战争的原因。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指国际社会缺乏能有效维护和平的法律和组织。

体系理论与还原理论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际政治的理论可以分为体系理论和还原理论(reductionisttheory)。

前者指体系层次的理论研究,是以体系特性作为解释依据的;后者指单位层次的理论研究,是以单位特性作为解释依据的。

要建立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只有体系层次研究才可以完成。

二、现实主义

*无政府状态:

国际体系呈无政府状态,即没有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政府。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

国际政治国内政治

体系性质无政府(anarchy),行为体之上没有统治者。

自助体系,处于自然状态,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

有序(hierarchy),有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统治者,维持秩序。

契约体系,个人自愿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统治权威(政府)。

法律效力不具有普遍强制力强制实施,违法者受到惩罚

武力实施谁都不能垄断使用武力的权力,导致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和猜疑。

政府垄断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力。

共同体观念全球共同体观念很弱,对正义和合法问题经常具有不同的认识。

大多数人把国家正义摆在国际正义前面。

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观念,并且因此产生了共有的效忠对象、正义标准和合法权威。

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即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立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其目标、行为和利益不同于任何国家内部社会力量和集团的利益。

在一个国家中,不同的社会集团会有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目标,但是国家的目标却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

只有这些整体、统一的目标才能构成国家利益,其中民族国家之生存的超越时空的国家最根本利益。

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即在某一给定环境中,国家能够确立自身利益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结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对于现实主义,国家的理性基本上属于赫伯特·西蒙所说的实质理性,即只强调行为者根据自己的目标、按照预期效用的大小排列和选择政策方案,而不必考虑行为者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根据这个假说,可以推断,在同样的环境中,面对同样的问题,国家决策者,无论是谁,都会作出基本相同的理性决策。

因此,国家的行为也会基本相同。

*安全困境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

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安全困境出现的条件:

无政府状态;国家希望生存。

缓解安全困境的条件:

国家在增强防御的时候,将进攻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清楚地区别开来,使对方得到明确的非进攻信号,安全困境就会得到缓解,国家之间就可以实现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调整博弈的支付结果,加大相互合作的收益、增加单方不合作行为的成本,加强各方对对方合作的预期期望。

国家利益

(1)利益是需要,可望可及,需要不是欲望(可望不可及);

(2)国家利益有两种概念。

对内:

与集体和个人利益相对应;对外:

与其它民族国家利益相对应。

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

(3)国家利益性质。

具有先验性(如生存和财富);等级结构,可以排序;(生存、承认、发展、主导、贡献。

);国家利益是变化的,超越国界;超道义性,最高的道德就是维护国家利益;(4)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得关系:

对外政策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原则和计划

;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检验对外政策标准。

权力

(1)权力是做事情和控制他人的能力,体现行为体相互之间的关系。

达尔将其界定为,让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即在行为体利益存在冲突的时候,权力可以使一个行为体的意愿胜过另一个行为体的意愿,尽管可能遭到抵抗。

因此,权力是零和游戏,一方所得即是另一方所失,行为体的权力基本上能够根据结果判断,谁拥有权力,谁获胜。

(2)权力的基础是实力(capability),即权力的资源基础。

基本内容:

(摩根索)地理、自然资源(粮食、原料)、工业能力、军事准备(技术、领导能力、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人口(分布、趋势)、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政府实力。

克莱因国力方程:

Pp=(C+E+M)x(S+W)确认的国力=(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X(战略意图+政治意志)(3)衡量实力的三种错误:

绝对化、永久性、单一因素(地理、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4)不同实力之间的转换性(fungibility)问题。

经济、军事实力不可互相替代;经济实力向军事实力转换需要时间,是长期的过程;军事实力无法保障经济必然发展;经济强大并非必然形成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

(5)软实力(同化权力):

使别人追求你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改变他人的偏好。

例子:

父母影响孩子的信念和偏好。

软实力来源包括:

文化(行为方式)和经济(制度模式),不一定以硬实力为基础。

霸权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

霸权国是指具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国家。

成为霸权国要具备三个条件,国家力量和影响具有压倒性优势,具有将自己的力量转化为对国际事务、其他国际行为体进行干预的愿望,具有强行推行其意志的行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

(二)

*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

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体系结构界定政治结构有三个标准:

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

国际体系不同于国内体系,其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单位——国家,是享有国家主权自主的政治单面临着相同的任务——确保生存,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

因此,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所以沃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

大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单位,因此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主要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

而权力是指国家的物质能力,即“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因此,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并提出“极”的概念来表示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例如,一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单极结构,两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两极结构,四五个大国对国际体系有着大致相同的影响的结构则称为多极结构。

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

人是自然产物,有其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

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而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利益。

国家追求利益、谋求权力是个人私欲和生存意志表现,而且权力越大利益越大。

但权力的零和性质国家追求自身利益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抑制冲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权力均衡,形成均势。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

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

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

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

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

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

(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

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

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

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

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

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

“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

‘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

’法学家们的问题是:

‘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

’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

‘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

’”

*均势理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原因有两个:

(1)权力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

(2)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不稳定。

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

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

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自身势力到达制衡目的(内部均势)。

如果自己实力不足,也可以通过结盟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

(外部均势)

汉斯·摩根索认为,均势有几个方面的缺陷:

(1)不确定的(uncertain),因为尚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测量、评估和比较权力;

(2)不真实的(unreal),因为国家领导人试图谋取优势以弥补均势的不确定性;(3)不充分的(inadequate),不能充分说明1648年到1914年的大部分年份里国家关系缓和的原因,因为该理论不相信当时欧洲的基本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道德具有约束作用。

均势维持者当均势处于崩溃边缘时,凭借强大力量,恢复均势平衡的国家。

历史上,英国在欧洲国家体系中就扮演过这一角色。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三)

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针对共同的外部威胁承诺共同参与战争,目的是增强自身军事力量,以超过对手的军事力量赢得战争,或威慑对方不敢发动战争。

北约是一个典型。

同盟是排他性组织,针对的是具体的外部威胁。

组成多边同盟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三条:

存在共同的外部威胁;内部成员互不构成威胁;同盟中的主导国家的偏好选择。

冷战思维:

冷战期间形成的一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友和以零和关系分析国际安全的观念,认为,敌对国家的实力不平衡是对国际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与自己政治制度不同的敌对国家如果强大则更危险;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是压倒敌对国家或集团的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方法是扩军和加强军事同盟或采取遏制政策削弱敌方力量。

合作安全合作安全以“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等安全观念为基础,在安全利益相互冲突的国家之间展开政治和安全对话,加强相互信任,达到相互安全的目的。

建立合作安全机制的前提条件比较简单,只要参与各方有避免对抗和冲突的政治意愿,合作安全就能够展开。

冷战期间,欧安会就是两大对立集团为谋求欧洲的缓和而建立起来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主要是亚太国家,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合作安全概念。

当代合作安全的典型是欧安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非排他性,即成员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广泛性,即包括政治、经济、人权、环保等非军事领域里的合作;非强制性,不建立强制机制。

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代表的亚太合作安全还具有亚太模式或“东盟模式”(theASEANway)的特性:

(1)合作的非正式性和灵活性,主要是非正式的对话和磋商;

(2)渐进主义,强调平等和协商一致原则。

*新安全观:

针对冷战后安全威胁变化的需要,中国提出的一种新的安全观念,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安全面临的威胁来源:

取决于国家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不是实力差距,一国是否成为威胁取决于一个国家奉行的内外政策;构成国际安全的基本条件:

共同利益、相互信任和经济发展;维护持久安全的方法:

扩大共同利益、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和加强经济合作。

安全合作的原则是不针对第三方、不干涉内政和平等协商。

集体安全是国际社会以集体力量威慑或制止任何潜在的侵略行为的安全保障机制,它的原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oneforallandallforone)。

理想的集体安全至少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非排他性,即建立在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基础之上;

(2)以集体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合法和有效的冲突管理机制;(3)内向性,即没有特定的假想敌,没有对立的敌国和敌对集团;(4)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之上。

全球性集体安全的实践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

在实践中,全球性集体安全往往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国际联盟的失败和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受的各种挫折都表明了这一点。

除了全球性集体安全,还存在许多地区层次上的集体安全。

地区层次上的集体安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该地区只有一个主导大国,第二种情况是该地区有两个以上大国。

在前一种情况下建立集体安全的前提条件是主导大国的偏好选择,如美洲国家互助条约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

在后一种情况下建立集体安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三条:

集体的力量大于任何一国;大国接受国际秩序的现状;大国拥有相似的价值体系和安全观念。

例如海湾合作委员会。

大国协调(concertofpowers)指地区内所有大国按照多边主义原则合作管理地区安全事务,主要是调节大国之间的关系,降低安全困境的影响,防止大国冲突。

大国协调的特征是排他性和非正式性,即只限于大国合作,而且不需要建立正式的制度和组织。

历史上大国协调的典型是1815年到1823年的“欧洲协调”(ConcertofEurope)。

大国协调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条:

大国之间存在最基本的共同利益,即避免相互间的冲突和战争;没有结盟行为;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个体集体

同盟合作安全

目标威慑、打赢威慑、打赢防止战争

基础外部威胁共同外部威胁自部危险

方法加强自身实力增加同盟国加强信任措施

性质综合国力军事复合领域

原则自保强制性条约自愿协商

效果绝对安全-安全窘境绝对安全-安全窘境相对安全-无窘境

威慑就是让对手相信,他为采取某种行动而付出的代价或所冒的风险会大于收益,从而阻止其采取某个行为。

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以及潜在进攻者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估等三方面的结合。

而且,威慑是所有这些因素的乘积,而不是它们的和。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是零,威慑就会失效。

*新现实主义:

(1)国际体系的特征决定着体系单位民族国家的行为,而国际体系最核心的特征是体系结构,它具有独立性,一旦形成便约束着国家的行为并决定着国家行为(冲突与合作)的结果。

这也就是说,在沃尔兹理论中,两个主要的变量是体系结构和体系单位行为。

(2)国际体系结构与国家行为之间是因果关系,其中,体系特征是原因,单位行为是结果。

由于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首要利益是生存,所以它必须学会顺应国际体系的规律,依照国际体系结构的要求而行动,顺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会生存并发展,逆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则衰退并死灭。

这样,在某一给定的国际体系结构中,国家必然根据其结构的特征制定本国的对外政策。

(3)只要国际体系结构,即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不发生质的变化,体系中成员的国际行为(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也就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例如,多极结构使欧洲诸国的合作不能实现,因为它们在安全领域里的互动只能是零和游戏,但在国际体系结构变为两极之后,由于美国对其盟国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所以它们之间的合作就成为可能。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四)

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的区别简言之可归结为两点:

首先,传统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就是要不断地谋求扩大自身的权力,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当中;结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权力虽然重要,但却只是一种手段,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其次,传统现实主义重视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单元层次上的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后果;而结构现实主义者则主要从结构层次入手,认为国际政治后果要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

两极稳定论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多极稳定论多伊奇和辛格认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

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的反对。

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霸权稳定论霸权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

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

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

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

这样一来,金德尔伯格运用现实主义的术语(行为体是国家)和半现实主义的因果联系(结果是由国家间权力的分配决定,尽管对霸权的选择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分析了一个自由主义的问题:

国际体系内对公众有益的行动由谁负责实施。

////吉尔平和克莱斯勒认为类似的方法可用于对跨国公司和贸易的分析。

国家对于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感兴趣。

但是,利益的获得可能引起相关利益分配上得与失的冲突。

他们认为,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

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

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蒂莫希·麦克昂(TimothyMckeown)提出,英国在19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

阿瑟·斯坦(ArthurStein)认为,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并不是出自霸权政策,而是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

戴维·雷克(DavidLake)和邓肯·斯奈达尔(DuncanSnidal)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

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趣和能力支持一个开放的体系。

防御性现实主义该流派认为:

(1)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并不是稀缺的,而是充足的;

(2)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通常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是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

历史上奉行扩张战略的国家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制衡而最终导致失败,作为理性的国家会从中汲取教训,计算扩张的得失损益,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说,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采取一种不计后果的扩张政策,那么其原因在于国家层次而不是国际层面。

(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当“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便同是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进攻性现实主义

(1)理解国家对外行为的原因,首先应该考察该国的相对力量和外部环境,而国家之间的内部差别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国际体系强大而直接的压力会使在体系中处境相似的国家采取相近的行动。

(2)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尤其是大国采取进攻性战略,尽可能多的获得权力,因为无政府状态下大国必须依靠自己谋求安全,(3)扩大自身的相对力量是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毕竟一个拥有力量的国家比一个没有力量的国家要更安全,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冲突和战争。

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

无政府体系中安全状态基本充足稀缺

国家目标安全上奉行满意原则,拥有的权力要能维持已有的权力位置,足够维持平衡危险对手即可,而不是权力最大化。

权力过大导致平衡联盟反而损害安全。

权力(安全)最大化,尽力获得新的权力,成为地区霸权。

(区域内唯一的大国)(水域的阻碍作用使全球霸权的目标无法实现);防止竞争国的崛起,维持临近区域至少两个大国间的平衡。

国家战略趋向防御性战略,维持现状。

平衡战略为主,安全困境导致进攻行为进攻性战略,打破现状,都是修正主义国家(成本收益合算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张),进攻是指增加领土控制。

(实际上不存在安全困境)

战争是增加额外权力的主要战略,而建立均势和推卸责任是维持均势的主要战略,无论何时,受威胁的国家更愿意采用推卸责任而不是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