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634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灸治疗学 复习要点归纳.docx

针灸治疗学复习要点归纳

1.⑴疏通经络

⑵扶正祛邪

⑶调和阴阳

2.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3.⑴虚则补之

⑵陷下则灸之

⑶实则泻之

⑷宛陈则除之

⑸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4.⑴局部选穴:

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

⑵邻近选穴:

舌强不语取风府、哑门。

⑶远端选穴:

面瘫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等。

⑷辨证选穴:

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

⑸随症选穴:

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5.㈠按部配穴

(1)局部配穴:

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2)上下配穴法: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3)前后配穴法:

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4)左右配穴法:

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5)三部配穴法:

眼病取睛明、风池、光明。

㈡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

肺病咳嗽取中府、列缺、尺泽、太渊相配。

(2)表里经配穴:

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

(3)同名经配穴法:

牙痛以合谷、内庭相配。

(4)子母经配穴法:

虚劳咳嗽取肺俞配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交会经配穴法:

妇科病取关元、中极配三阴交。

6.⑴俞穴应用:

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

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

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

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

同时,“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⑵募穴应用:

募穴位于胸腹部,与相应脏腑的位置接近。

如果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常常会以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穴上表现出来。

募穴的治疗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

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

⑶俞募配穴法:

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

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

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节阴阳作用。

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对治疗阴证、阳证俱见的脏腑病证疗效颇著。

7.人之一身,本以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大组织结构而成。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为用。

其中脏与腑互为表里,一阴一阳,共同主持机体的各种活动;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凝;筋为脉之使,筋动则脉急,筋静则脉缓;骨为髓所养,髓充则骨实,髓虚则骨软。

由此可见,八会组织的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凡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也都可取其相聚会的腧穴进行治疗。

8.

处方:

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

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

曲池天井尺泽合谷外关

  腕部:

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

夹脊身柱腰阳关

  髀部:

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

秩边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

犊鼻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

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加减:

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9.

处方:

委中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加减:

寒湿腰痛加腰阳关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命门益肾壮腰。

10.

处方:

足太阳经型:

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经型:

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足临泣

加减:

有腰骶部疼痛者,加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疏调腰部经络之气;与天气变化有关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温经止痛;气滞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化淤止痛。

11.

处方: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下肢:

髀关伏兔足三里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加减:

肺热津伤加大椎、尺泽、肺俞、二间清肺润燥;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中极利湿清热;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补益脾胃;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补益肝肾;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12.

  

(1)中经络

处方:

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加减: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化痰熄风;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滋阴潜阳;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2)中脏腑

处方:

水沟百会内关

加减: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呼吸衰竭加气舍,益宗气而调呼吸。

13.

治则:

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

以局部取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14.

处方: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加减: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证者,加列缺疏散风寒;风热证者,加曲池、尺泽疏风清热;气血瘀滞者,加内关、三阴交活血化瘀。

15.

处方:

阳明头痛:

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经鱼腰、丝竹空合谷内庭阿是穴

少阳头痛:

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阿是穴

太阳头痛:

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阿是穴

厥阴头痛:

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阿是穴

偏正头痛:

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阿是穴

全头痛:

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风池合谷外关阿是穴

加减:

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血不足针补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

16.

处方: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绝骨

加减:

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潜阳;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除湿化痰;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补益气血,调理脾胃;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肾,培元固本。

17.

处方:

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加减:

肝火亢盛加风池、行间平肝泻火;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滋阴潜阳;痰湿壅盛加丰隆、足三里健脾化痰;气虚血瘀加血海、膈俞益气活血;阴阳两虚加关元、肾俞调补阴阳;头晕头重加百会、太阳清利头目;心悸怔忡加内关、神门宁心安神。

18.

处方:

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加减:

心阳不振加膻中、厥阴俞振奋心阳;中气不足加中脘,胃俞补中益气;心肾阳虚加内关、太溪温补心肾;阳气虚脱加神阙、关元大炷施灸以回阳固脱;头晕头痛加印堂、太阳健脑止晕;失眠健忘加四神聪安神益智;四肢不温加灸大椎、命门温经通阳;危急情况下可加内关、素髎穴回阳升压。

19.

处方:

气海血海膈俞悬钟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加减:

头晕加百会补脑止晕;心悸加内关宁心定悸;纳差加中脘健胃增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加劳宫清热除烦;两颧潮红加太溪益肾滋阴;遗精阳痿加关元固肾培元;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加灸关元、三阴交、隐白理脾调经。

20.

处方:

气海大椎脾俞肾俞膏肓足三里

加减:

脾气虚弱加中脘、胃俞补胃健脾;脾肾阳虚加灸关元、命门温肾固本.

21.

处方:

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

加减:

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心虚胆怯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阴虚火旺加劳宫、太溪滋阴降火;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水气凌心加水分、阴陵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22.

处方:

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加减:

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心虚胆怯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23.

处方:

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

加减:

肝肾阴虚加肝俞、三阴交补益肝肾;气血虚弱加气海、膈俞益气养血;痰浊中阻加丰隆、中脘化痰通络;瘀血阻络加血海、委中以活血化瘀。

24.

处方:

脾俞丰隆心俞神门

  加减:

痰气郁结加肝俞、太冲调气解郁;气虚痰结加足三里、中脘益气健脾;心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养心,益气安神;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

25.

  处方:

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

加减:

痰火扰神加中脘、神门清心豁痰;火盛伤阴加神门、大钟、三阴交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血海、膈俞活血化瘀,通窍醒神。

26.

处方:

水沟长强鸠尾筋缩丰隆阳陵泉

加减:

痰火扰神加行间、合谷豁痰开窍,清泻肝火;风痰闭窍加本神、风池、太冲平肝熄风,豁痰开窍;瘀阻脑络加百会、太阳、膈俞活血通络,醒神止搐;血虚风动加血海、三阴交益气养血,熄风止搐;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补益心脾,熄风止搐;肝肾阴虚及肝俞、肾俞、太溪补益肝肾,潜阳安神;病在夜间发作加照海,白昼发作加申脉通调阴阳;眩晕加合谷、百会祛风通窍。

27.

处方:

神门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

加减:

肝气郁结加行间、肝俞疏肝理气解郁;气郁化火加行间、内庭、支沟清泻肝火,解郁和胃;忧郁伤神加通里、足三里、三阴交、膻中养心安神,宽胸解郁;心脾两虚加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阴虚火旺加三阴交、太溪、肾俞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梅核气加天突、列缺、照海清利咽喉;失明加太阳、四白、光明开窍复明;失听加耳门、听宫开窍助听;失语加廉泉、风池通利舌窍;肢体瘫痪加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疏经通络;意识障碍加水沟、百会醒神开窍。

28.

处方:

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

加减:

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补益肝肾;气血虚弱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痰浊中阻加丰隆、中脘、阴陵泉化痰通络。

震颤甚者大椎、僵直甚加灸大包、期门除颤止僵。

29.

  处方:

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

  加减;风寒证加风门、支正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尺泽疏散风热;暑湿证加中脘、足三里和中化湿;邪盛体虚加肺俞、足三里扶正祛邪;鼻塞流涕加迎香宣肺通窍;头痛加印堂、太阳祛风止痛;咽喉肿痛加少商清热利咽。

30.

处方: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加减;风寒束肺加风门、合谷祛风宣肺;风热犯肺加大椎、曲池、尺泽祛风清热;燥热伤肺加太溪、照海润燥止咳;痰湿阻肺加足三里、丰隆化痰止咳;肝火灼肺加行间、鱼际泻肝清肺;肺肾阴虚加肾俞、膏肓、太溪滋阴降火;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培补脾肾;胸痛加膻中通利肺气;胁痛加阳陵泉疏利少阳;咽喉干痒加太溪滋阴利咽;痰中带血加孔最清肺止血;盗汗加阴郄滋阴敛汗;面肢浮肿、小便不利加阴陵泉、三阴交健脾利湿。

31.

处方: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加减:

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疏风宣肺;痰热壅肺加大椎、曲池、太白清化痰热;肺脾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培土生金;肺肾阴虚加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心肾阳虚加心俞、肾俞、气海、关元、内关补益心气,振奋元阳;潮热盗汗加阴郄、复溜滋阴敛汗。

32.

  处方:

大椎 中渚间使 后溪

  加减:

温疟加曲池、外关清泄邪热;寒疟加至阳、期门助阳驱邪;久疟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补中健脾;疟母加痞根、章门、太冲软坚散结;呕吐甚加内关、公孙和胃止呕;高热加十宣、委中泻热驱邪;腹痛、腹泻加天枢、气海、足三里行气止泻;神昏谵语加人中、中冲、劳宫、涌泉醒脑开窍;烦热盗汗加太溪、复溜滋阴清热;倦怠自汗加关元、气海培元固摄;唇甲色白加膈俞、脾俞、三阴交健脾生血。

33.

处方:

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加减:

寒邪犯胃加神阙、梁丘散寒止痛;饮食停滞加梁门、建里消食导滞;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瘀血停滞加膈俞、阿是穴化瘀止痛;脾胃虚寒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胃阴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阴交滋阴养胃。

34.

处方:

中脘 气海百会胃俞脾俞足三里 

加减:

痞满、恶心者,加公孙、内关和降胃气;嗳气、喜叹息者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

35.

处方:

中脘 胃俞内关足三里 

加减:

外邪犯胃加外关、大椎解表散邪;饮食停滞加梁门、天枢消食止呕;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痰饮内停加丰隆、公孙化痰消饮;脾胃虚弱加脾俞、公孙健脾益胃;胃阴不足者加脾俞、三阴交滋胃养阴。

36.

处方:

膈俞内关中脘足三里天突膻中

加减:

胃寒积滞、胃火冲逆、胃阴不足等胃气上逆者加胃俞和胃止呃;脾胃阳虚者加脾俞、胃俞温补脾胃;肝气郁滞者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37.

处方:

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

加减:

饮食停滞加里内庭消食导滞;气机郁滞加太冲疏肝理气;寒邪内阻加公孙温中散寒;脾阳不振加脾俞健脾温中。

38.

处方:

天枢神阙上巨虚大肠俞三阴交

  加减:

寒湿困脾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气郁滞加期门、太冲以疏肝理气;脾气亏虚者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者加百会升阳举陷;肾阳亏虚者加肾俞、关元温肾固本。

39.

处方:

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加减:

寒湿痢加关元、三阴交温寒化湿;湿热痢加曲池、内庭清利湿热;疫毒痢加大椎、十宣泻火解毒;噤口痢加内关、中脘、止呕进食;休息痢加脾俞、神阙、足三里调理脾肾;久痢脱肛加百会益气固脱。

40.

处方:

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加减:

热秘加合谷、曲池清腑泻热;气秘加中脘、太冲疏调气机;冷秘加神阙、关元通阳散寒;虚秘加脾俞、气海益气通便。

41.

  处方:

期门阳陵泉支沟足三里

  加减:

肝气郁结加行间、太冲疏肝理气;瘀血阻络加膈俞、阿是穴化瘀止痛;湿热蕴结加中脘、三阴交清热利湿;肝阴不足加肝俞、肾俞补益肝肾;胆道蛔虫加迎香透四白。

42.

  处方:

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

  加减:

阳黄加内庭、太冲以疏利肝胆,清热利湿;阴黄加脾俞、中脘、足三里以健脾化湿;热甚者加大椎清热;呕恶者加内关止呕;便秘或泄泻者加天枢调理肠腑;黄疸甚者加腕骨退黄。

43.

处方: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阴陵泉

加减:

热淋加行间泻热止痛;石淋加秩边透水道、委阳通淋排石;气淋加肝俞、太冲疏肝理气;血淋加血海、膈俞凉血止血;膏淋加气海、足三里分清泌浊;劳淋加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补益脾肾,益气通淋。

44.

处方: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阴陵泉

  加减:

湿热下注加阳陵泉、行间清利湿热;肝郁气滞加太冲、支沟疏理气机;瘀浊阻塞加血海、膈俞化瘀散结;肾气亏虚加关元、肾俞、太溪补肾利尿。

45.

处方:

中极  肾俞  膀胱俞  三阴交

加减:

肾气不固加关元、命门固化下元;脾肺气虚加肺俞、太渊、脾俞、足三里补益肺脾;湿热下注加阴陵泉、行间清利湿热;下焦瘀滞加次髎、血海、太冲活血行滞。

46.

处方:

水分  水道  三焦俞 委阳  阴陵泉

加减:

阳水加肺俞、列缺、合谷疏风宣肺,通调水道;阴水见脾虚者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健脾渗湿利水;见肾虚者,加肾俞、关元、足三里助阳化气行水。

47.

处方:

会阴关元肾俞  次髎 三阴交

加减:

肾虚不固加志室、太溪补肾固精;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养心健脾;阴虚火旺加太溪、神门滋阴降火安神;湿热下注加膀胱俞、阴陵泉清利湿热。

48.

处方:

关元  中极  肾俞  三阴交

加减:

命门火衰加志室、命门温肾助阳;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惊恐伤肾加命门、百会、神门交通心肾、安神定志;湿热下注加阴陵泉透阳陵泉、曲骨清利湿热。

49.

处方:

关元  三阴交肾俞精宫

加减:

肾虚不固加命门、太溪补肾壮阳;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补益心脾;阴虚火旺加太溪、照海养阴清热;肝经湿热加阴陵泉、行间清热利湿。

肝郁气滞加太冲、行间理气解郁。

50.

处方:

胃管下俞肺俞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加减:

上消加太渊、少府泻心火以助清肺热;中消加中脘、内庭清降胃中虚火;下消加太冲、照海滋肝肾之阴;阴阳两虚加阴谷、气海、命门补肾阴肾阳;心悸加内关、心俞清心泻火;不寐加神门、百会宁心安神;便秘加天枢、支沟、照海润肠通便;视物模糊加太冲、光明清肝明目;肌肤瘙痒加风市、血海、蠡沟凉血润燥;手足麻木加八邪、八风通经活络。

51.

处方:

天突膻中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瘿肿局部

加减:

气滞痰凝加太冲、内关疏肝行气化痰;阴虚火旺加太溪、复溜、阴郄滋阴降火;气阴两虚加关元、照海益气养血;声音嘶哑加扶突、廉泉滋阴利咽。

52.

处方:

中脘天枢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上巨虚阴陵泉丰隆

加减:

胃肠腑热加合谷清泄胃肠;脾胃虚弱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利湿;真元不足加肾俞、关元益肾培元;少气懒言加太白、气海补中益气;心悸加神门、心俞宁心安神;胸闷加膻中、内关宽胸理气;嗜睡加照海、申脉燮理阴阳。

53.

处方:

水沟中冲 合谷 太冲

加减:

外感时邪加外关、风池解表退热;痰热内蕴加中脘、丰隆导滞化痰;暴受惊恐加印堂、神门宁心镇惊;高热加大椎、曲池泻热镇惊;头痛加印堂、太阳疏风止痛;牙关紧闭加下关、颊车止痉开窍。

54.

处方:

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

加减:

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补中益气;脾胃不和加内关、公孙和胃建脾;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内庭养阴清热;肝旺脾虚加太冲、太白泻肝健脾。

55.

处方:

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

加减:

疳气加章门、胃俞健运脾胃;疳积加天枢、三阴交消积导滞;干疳加肝俞、膈俞调养气血;虫积者加百虫窝驱虫消积。

56.

处方: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加减;肾气不足加关元、肾俞以补肾培元;肺脾气虚加肺俞、脾俞、足三里补肺脾之气,以增收涩固脱之力;下焦湿热加曲骨、阴陵泉清利湿热、调理膀胱。

57.

处方:

大椎身柱风府四神聪悬钟阳陵泉

加减:

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补养肝肾;脾胃虚弱加中脘、脾俞、足三里健运脾胃;上下肢瘫痪分别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风市、委中、承山、丰隆等疏通肢体经气。

58.

处方:

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太冲四神聪

加减:

肾虚肝亢加肾俞、行间补肾填精、平降肝阳;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益养心脾。

59.

处方:

神门百会太冲膻中三阴交

加减:

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脾俞培补后天之本;肝肾阴虚加太溪、肝俞补肝肾、益精血,养血柔肝;痰浊上扰加脾俞、丰隆祛湿化痰;气滞血瘀加合谷、膈俞行气活血。

头痛、眩晕加印堂、太阳调神止痛;乳房胀痛加内关、期门行气止痛;情志异常、烦躁易怒加水沟、神庭安神定志。

60.

处方:

关元血海三阴交

加减:

气虚加足三里、脾俞以健脾胃益气血;血虚加膈俞以益生血之源;肾虚加肾俞、太溪调补肾气,以益封藏;气郁加太冲、期门疏肝解郁;血热加行间、地机清泻血分之热;血寒加灸归来、命门温通胞脉,活血通经。

61.

处方:

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加减:

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温经止痛;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

62.

处方:

天枢关元合谷三阴交肾俞

加减:

肝肾亏虚加肝俞、太溪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脾俞、足三里健脾养胃以化生气血;气滞血瘀加太冲、期门、膈俞行气活血、化瘀通经;寒湿凝滞加命门、大椎温经散寒、祛湿行滞。

63.

处方:

关元三阴交血海膈俞

加减:

血热内扰加行间、期门清泄血中之热;气滞血淤加合谷、太冲理气化瘀,使血有所归;肾阳亏虚加灸气海、命门培本固元;气血不足加灸隐白、脾俞、足三里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64.

处方:

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

加减:

湿热下注加中极、次髎清利下焦湿热;脾虚湿困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湿;肾阴亏损、肾阳不足者,加肾俞、太溪、命门补肾培元、调节阴阳。

65.

处方:

蠡沟太冲中极三阴交

加减:

肝经湿热加行间、曲骨,清湿热、止带浊、疗阴痒;肝肾阴虚加曲泉、太溪、照海,养阴清热、调带止痒。

66.

处方:

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加减:

脾胃虚弱加灸脾俞、胃俞,以助中阳,健脾止呕;肝胃不和加期门、太冲,舒肝理气,平降冲逆;痰饮阻滞加三阴交、丰隆,健脾利湿,化饮降浊;眩晕者加百会、风池,清醒头目;神倦嗜卧者加灸百会、气海,益气养血;厌食者灸中脘、天枢,针里内庭,疏导肠胃,开胃进食;少寐、多梦、心悸者,加心俞、神门,宁心安神。

67.

处方:

至阴太溪三阴交

加减:

肾虚寒凝加灸气海、肾俞,益肾暖胞以助胎气;脾虚湿滞加阴陵泉、丰隆,健脾化浊以导湿滞;肝气郁结加太冲、期门,疏肝解郁,理气行滞。

68.

处方:

膻中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

加减:

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补益气血,助力降胎;气滞血瘀者加太冲,理气行滞,化力催产;神疲心悸者,灸气海,针内关,益气宁心;腹痛剧烈灸气冲,针地机,通络止痛。

69.

处方:

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加减:

气虚失摄加足三里,健脾益气,摄血生血;血热内扰加中极,平补平泻法,疏泄湿热,兼清虚热;气血瘀滞加地机、膈俞,理气活血化瘀,使瘀血散尽,血自归经;小腹空坠者加灸百会,以升阳举陷;腹痛拒按者加灸归来,以温通胞脉,化瘀止痛。

70.

处方:

膻中乳根少泽

加减:

气血亏虚加气海、血海、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补益气血,化生乳汁;

71.

处方:

百会气海关元维道三阴交

加减:

脾气虚加归来、足三里,健脾益气,举陷固胞;肾气虚加太溪、肾俞,补益肾气,升提胞宫;湿热下注加中极、阴陵泉、蠡沟,清热利湿,兼固胞脉。

72.

处方:

关元大赫三阴交次髎秩边

加减:

肾虚胞寒加灸肾俞、神阙,补益肾阳,暖宫散寒;冲任血虚加气海、血海,益气养血,充实胞脉;气滞血瘀加太冲、膈俞,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痰湿阻滞加丰隆,阴陵泉,化痰通络,利湿导滞。

73.

处方:

肾俞太溪关元百会三阴交

加减:

心肾不交、心火内扰加心俞、神门、内关,清虚火,养心神;肝肾阴虚、肝阳亢盛加风池、太冲、涌泉,疏肝理气,育阴潜阳;脾肾阳虚加灸气海、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温补肾阳。

74.

处方:

身柱灵台合谷委中

加减:

火毒炽盛加曲池、大椎、曲泽以泻火解毒;火毒人营加病变所属经脉之郄穴刺络出血以泻营血之火毒、凉血活血消肿。

唇疔加隐白、商阳、内庭;托盘疗加内关、郄门、阴郄;手指蛇头疔加二间等。

用经脉首尾配穴法,如发于食指商阳穴处的取对侧的迎香穴;红丝疔应在红丝的尽处依次点刺出血。

疔疮走黄者加刺水沟、十二井穴、百会、内关以醒神开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