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859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docx

1992高考政治原题分析我国的国家制上

[原题分析]的国家制度(上)

(一)最佳选择题

  1、(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三百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四千多项地方性法规。

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破译思路] 该题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大制定几百个法律和数千个地方性法规为内容,考查考生关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职权的基本知识。

设立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是正确的,并进行重新组合为单项选择题。

②项观点虽正确,但题干只是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职权及立法的作用意义,而并不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原因:

一是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二是它为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故不选。

④ 项错误,因为地方人大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因此,该题答案为D。

  2、 (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1999年11月6日,作为英联邦成员之一的澳大利亚就是否实行新的国家政体进行了全民公决,投票结果是多数人赞成保持现行国家政体。

这说明:

  A、澳大利亚不能自行决定脱离英联邦

  B、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君主立宪制优于民主共和制

  C、实行什么政体受该国的历史条件、传统习惯和现实状况等因素制约

  D、民主共和制下的国家元首和君主立宪制下的国家元首没有本质区别

       [破译思路]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国体与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关系。

国家政体一般是由国体决定,但政体还受该国的历史特点、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题四个选项中,A、D两项观点明显错误,故不选,而B项具有一定干扰性,因为题干中指出“投票结果是多数人赞成保持现行国家政体”(即君主立宪制),似乎有君主立宪制优于民主共和制的错觉,不过,由于该选项的前提是“在当代”,而实际上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并无优劣之分,均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只不过是由于各国历史条件、传统习惯和现实状况等因素制约而实行不同的政体,所以B项不能选,正确答案应是C。

  3、(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家机关履行国家职能的有

  ①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朱镕基主持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②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应邀出访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③江泽民主席应邀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④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人民把上海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破译思路]该题涉及到国家机构、国家机关、国家职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方面的知识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一般由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构成。

我国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等机关。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属于国家机关,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阶级统治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

所以,属于国家机关履行国家职能的应该是:

①③④,故应选B。

人民政协不属国家机关,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访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不是履行国家职能,故该项错误。

题肢A、①②④        C、②③   不应选,    D、③④是对的,但因缺①,也不能选。

4、(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

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破译思路]该题以村民选举村委会的具体材料考查考生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

村级民主选举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故选B。

村委会并不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因此村委会的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选举与被选举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的权利,并不是选举与被选举为村委会委员的权利。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权参与 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人民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故不选A、C、D。

  5、(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一位人民代表说得对:

每个人都要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人民代表,不能只是“张张口,举举手”。

这位代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认识到人民代表应该:

  A、履行政府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B、履行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C、直接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     D、直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破译思路]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人民代表特有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宪法规定的,而不是政府赋予的,故A是错误的观点,不选。

人民代表应依法履行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故应选B。

立法权是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力,监督权是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的权力,并不是人大代表个人的权利。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但不能说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因为不同级的人大代表所行使的国家权力是不同的,故CD不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这是因为人民民主

  A、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B、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

  C、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根本观点

  D、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破译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及其建设的正确认识,是一道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A、B、D项分别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人民民主的作用上正确阐明原因,所以应选A、B、D项。

C项的观点明显不是原因,故应排除。

  2、(2000年全国高考题)为了使我国的国家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规范,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发生,1999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对于中央预算审查监督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使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制化更加完善。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

  A、监督政府的职权 B、最高决定权 C、编制中央预算的职权 D、立法权

         [破译思路]该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预算编制的审查监督为情境,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这一知识点。

我国的国家预算由政府部门制定,国务院负责拟定中央财政预算,各级地方政府负责拟定各级地方的财政预算。

全国人大 及其常委会对中央预算有审查监督的权力。

题目中讲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其中的详细规定“使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制化更加完善”,由此可看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监督政府的职权”,经过对中央预算的监督,国家预算的编制会更科学、合理、规范,所以A正确。

由题干材料还可看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 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规定,使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制化更加完善,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立法权”,对中央预算的审查和监督进行立法,故D正确。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代表全国人大行使部分职权,B的“最高决定权”说法不妥,全国人大才行使最高决定权,所以B可排除。

在我国,编制中央预算由国务院实施,所以C说法错误,排除C。

本题正确题肢为A、D。

(三)简答题:

  1、(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某市国有纺织企业面向市场,采取了限产压锭等一系列措施,部分职工下岗。

该市政府积极推进实施再就业工程,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多种实用技能培训。

一些下岗工人很快便重新上岗,而有些人留恋“铁饭碗”,又不愿从事服务业等工作,因而很难实现再就业。

  

(1)运用经济常识,指出该市纺织职工下岗的原因。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把再就业工程当作大事来抓?

  (3)从哲学上考虑,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某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破译思路]该题要求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个角度去回答问题,这是高考首次使用这种题型,形式新颖,充分体现了综合能力考查这一发展趋势。

解答第一问时,需从经济常识角度,指出下岗分流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减员增效的结果就会得分。

第二问应从再就业工程的重要性及国家职能两个角度去分析。

第三问必须认识到,影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是就业观念没有转变这一主要因素,这一问回答难度较大。

  [答案要点]

  

(1)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增强活力,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2)再就业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社会的稳定,政府必须履行职能,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工人的再就业问题。

  (3)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影响一些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转变就业观念。

  2、(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把这种制度运用于政权建设,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要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破译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和为什么要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

本题设计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问题,特别突出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威,因此,它自然也成为1995年的热点问题。

此后几年的重大改革措施,既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相应体现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中央宏观领导的重要性。

理论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和重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特征,从这一题命题内容看,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政治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答案要点]

  

(1)①在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上,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其它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2)实行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民主,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并反映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民主的正确方向,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四)辨析题:

  1、(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是由全体人民直接行使的。

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破译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有关民主问题的掌握情况,属于“辩中有辩”的连环套式辨析题,但设问层次清晰,简洁明了。

在回答此题时,应该作全面的判断,分三个层次进行回答:

一是我国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二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三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家是否由人民当家做主,而不是行使权利的方式。

  [答案要点]

  

(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由人民行使,但不是直接行使。

  

(2)我国全体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间接的,即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由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家是否由人民当家做主。

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2、(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破译思路]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题目观点作出准确的辨析,内容来源于当时的教材《政治常识》第二课第二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又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方略相结合,辨中有辨,辨中套辨。

由于答案要求远高于当时的教材,而且语言表述较高,一般考生难以圆满作答。

  要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分析“国家机关立法”;然后要对国家机关依法治国要求的内容补全;最后对全体公民实现依法治国要求的内容补全。

此题应抓住“怎样做到依法治国”这个中心,并提示出题目中“国家机关”、“全体公民”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要点]

  

(1)“国家机关立法”这一提法不准确,并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拥有并行使立法之权。

  

(2)就国家机关来说,要依法治国,不仅要确保社会生活有法可依,而且要求国家机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求国家机关自觉接受监督。

  (3)就公民来说,要实现依法治国,公民不仅要遵守法律,而且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还要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事。

 (五)论述题

今天,距香港回归祖国还有359天!

199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公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部队,经过精心准备,已组建完成。

驻香港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和空军部队组成,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

这支部队将于1997年7月1日零时正式进驻香港。

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军队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方事务。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必要时可向中央人民政府请求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

驻军人员除须遵守全国性的法律外,还须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驻军费用由中央人民政府负担。

  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公告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什么方针?

  

(2)这一方针的内容在公告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1997年前后的香港,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关注的 “热点”、“焦点”,此题巧妙地把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考查了考生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第一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政治常识教材中“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其第二问旨在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是考查对第一条“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第三条“设置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等内容的识记和理解程度。

解答此问,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答案要点]

  

(1)公告体现了我国政府制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方针。

这一方针的含义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若仅答“一国两制”而不阐述具体的内容的只给此要点的一半分)。

  

(2)国防事务管理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公告表明,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部队由中央人民政府组建,将于1997年7月1日零时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正式派驻香港;入驻部队隶属中央军委领导,驻军人员必须遵守全国性的法律,其经费由中央人民政府负担。

这些都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香港地区的国防事务管理权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我国的国家主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

  公告规定,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军队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方事务,驻军人员还必须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这表明香港是“一国两制”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按照公告的规定,在必要时,中央人民政府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请求,可派遣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这就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主权国家,香港驻军行动的决定权在中央。

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派遣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要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请求,这又体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高度的自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