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917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docx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3分)

(1)答: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分)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诗中写了那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分)

                                  

(3)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2分)

                               

(4)“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5)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2分)

(5)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2、诗歌首句中的“暗”满”字有何妙处?

2、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                      的思想感情。

3、答: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

4、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答: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分)  

1答:

“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3答: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答: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5答:

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请分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如:

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2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3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4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5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

两个“笼”字用得形象准确,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2、如何理解“隔江”二字?

答: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答:

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4、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荒淫无度的生活的不满、愤怒和鞭挞,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5、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6、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7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情景。

(2分)

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沙岸,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

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

请说明理由。

1.“空”比“错”恰切。

“错”字只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请简要说明。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

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

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

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

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3.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3.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4.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

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6分)

5.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

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1分),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1分),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2分)。

6.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5分)

6.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1分)。

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

“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

三四两句,集中作答: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2分)!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2分)

(一)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落灯花。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季节)江南特有的景色。

(2分)

2.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2分)

                                    

(一)1_对偶,_夏季。

2:

诗歌中“闲”“落”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久等友人而友人不至的寂寞心情。

3、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答: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4、“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

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5、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6.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分)

                                      17.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3分)

                                       

6.【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解答这类试题,必须熟悉诗歌的主要内容,并且作出详尽的分析。

首先前三句中描写的景物:

雨、青草、池塘、蛙,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答案】(1分)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意对即可)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的赏析。

“闲”是没事做,因为客人未到,可知等的焦急的心理,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或是无聊或是烦躁或是不安。

【答案】(3分)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2分,意对即可)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一)登幽州台歌(5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这首古诗选自《           》,作者是唐代的            。

(2分)

9.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8.《陈子昂集》  陈子昂

9.D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画面。

(2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参考答案

1、古人:

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5、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8.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9.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1分)

8.情感:

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9.“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②     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

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1、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②A

20.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分)

21.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2分)

22.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2分)

答案:

20.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1分)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1分)

21.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1分)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1分)

22.“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同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答案:

A(“自近而远”应是“自远而近”)

10.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

(1分)

答:

                                    

                                      

答题示例:

“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

用词精准,言简义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意近即可)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1.D(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例。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8.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别有所指,如“浮云”比喻          等;“最高层”比喻        。

(2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8.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皇帝身边的最高决策层 

9.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征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7、“自”:

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

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换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

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12.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分)

12.(2分)优美的自然景色(1分);淳朴的乡村民俗(1分)

13.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分)

13.(2分)“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1分),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1分)。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6、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分)

答:

                                     5、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6、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1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 l 分)

1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 2 分)

13 、( 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14、( 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眷泥更护花。

20.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分)

答:

            

21.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分)

答:

           

20. 示例: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符合诗意即可。

2分)

21.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意思对即可。

2分)

5.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3分)

6.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3分)

5.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