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 上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9815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 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地理 上册.docx

《初二地理 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地理 上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地理 上册.docx

初二地理上册

初二地理上册

初二地理(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界线及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名称及界线平均海拔(m)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4000m以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1000~2000m之间"三高原,三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m以下平原、丘陵

2、地势特点的优越性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3)阶梯交界处(阶梯状分布,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过渡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二、地形复杂多样

地形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有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12%)五种类型。

2、山地

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1)东西走向的山脉有三列:

北列:

天山--阴山;中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列:

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有三列:

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

长白山--武夷山;

东列: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阿尔泰山

(5)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3、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特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被称为"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最广,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形典型)

(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湿润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有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

(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黑土广布,多沼泽和冻土)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由黄河、海河、淮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物产丰富,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美誉)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

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

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不利条件:

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开发利用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

纬度的影响

(2)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除纬度因素外,冬季风带来的气候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地形的阻挡也是一个原因。

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和淮河一线分布;

(3)夏季,除青藏高原以外,我国多数地区普遍高温,7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

(4)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往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三大火炉是指重庆、武汉、南京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差异,也有东西向差异,年降水量的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布特点:

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少。

2、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

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的气候的湿润程度。

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三、季风气候显著

1、成因

季风气候显著:

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季风气候特点

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

雨热同期有利农业生产。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冬季风带来的气候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风能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4、多灾害性天气

寒潮、台风、水旱、沙尘暴等

四、气候复杂多样

1、原因

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主要气候类型

东部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青藏高原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

3、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2)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例如:

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3)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

(例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以驱寒抗风湿)

(4)不同的气候环境,可以生长不同的粮食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

(例如,青藏地区的青稞、江南地区的桑茶、吐鲁番地区的葡萄和哈密瓜)

补充--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

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有灌溉、航运、渔盐和旅游等方面的便利,还提供了水资源。

1、内流区

位于西北部,河流、湖泊少,多为内流河和内流胡(咸水湖)。

内流河水文特征: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源不丰,沿途多沙漠、戈壁,蒸发和渗漏严重,多为季节性河道,流程短。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塔里木河;青海湖(咸水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外流区

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外流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超过95%,河流、湖泊多,多为外流河和外流湖。

外流河水文特征:

以降水补给为主,水量丰沛,河流多而且长,夏季容易形成汛期,冬季普遍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结冰,自北到南,河流汛期越来越长。

外流区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其中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湖泊多为淡水湖,其中最大的是鄱阳湖。

夏季汛期的径流量占60%-80%。

二、黄河的治理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黄河流经我国的三级阶梯,以内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的孟津为界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可进行发电;黄河水的灌溉使_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使得黄土高原成为我国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之一;下游成为"地上河"。

治理的主要措施:

上游-兴建水利工程;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下游--加固河堤。

治理的根本在于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

三、长江的开发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被称为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

长江为世界第三大河,长度6300千米,以湖北的宜昌、江西的湖口为界分为上、中、下游。

长江的开发:

上游:

大力开发水能资源中游:

疏浚航道,建设港口,提高运输

下游:

防治洪水,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裁弯取直,疏通河道;退耕还湖,修建水库

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修建分洪工程

知道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及界线(季风界线)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

影响因素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地形(地势)地势西高东低,河水滚滚东流入海,成为外流河,位于外流区

气候气温夏季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水就多

冬季降低,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河水就少

降水增多,外流河水就增多,水位就上涨

减少,外流河水就减少,水位就下降

2、黄河的治理:

知道黄河的概况,流经省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约古宗列渠,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中游则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下游则多泛滥。

河段黄河的忧患治理措施

表现成因

上游(源头--河口)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有凌汛降水少,放牧过度,植被破坏,纬度高,解冻迟造林种草,合理放牧,修建水库、水电站,及时疏通河道

中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乱伐森林、滥垦草地、流经黄土高原禁止破坏森林、草地治沙

退耕还林、还草

造林种草、打坝淤地并举

修建梯田,承包治理

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防洪

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洪水泛滥,有凌汛大量泥沙入河,下游河床抬高而形成,解冻迟加固大堤,引黄淤灌,疏通河道

3、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区,注入东海。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

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入海口)

水能宝库:

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但由于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现阶段开发较少。

黄金水道:

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洪涝发生原因:

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③社会原因:

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治理措施:

①加固江防大堤;②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③修建许多水库;④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⑤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⑥禁止人产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⑦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⑧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1、自然资源: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资和能量,如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何水能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和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少一些)两大类,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要注意节约使用。

(1)可再生资源:

在短时间内可更新、再生或能循环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

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

(2)非可再生资源:

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些就少一些,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再生,如矿产资源,所以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国情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也是基本国情):

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我国资源概况:

陆地面积--世界第三:

矿产资源总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河流年径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②人均不足,资源相对短缺。

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即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从而科学地、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

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类型

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优势(有利条件)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山区地形崎岖,不宜耕作,但森林茂密,适宜发展林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降水充足,适宜种植业发展。

高原地处内陆,降水较少,草原广阔,是畜牧业基地)

三、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不合理(不利条件)

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四、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1)耕地: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旱田为主,南方水田为主。

(2)林地: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山地。

(3)草地:

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五、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减少、草场超载、草原退化、森林减少等。

(补充理解: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

2、措施:

保护与基本国策

(1)国家制定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2)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其他对策:

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积极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

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第三节水资源

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1、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提供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2、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1)海洋水占97%,不能直接饮用;

(2)淡水占2.5%,绝大部分为两级和高山的冰川及深层地下水,占淡水的98%。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3)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3、我国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2)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

(3)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

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夏季:

储水防洪

冬春:

供水抗旱

1、时间分配不均匀与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修建水库

夏季多,冬春少

2、空间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仅占20%不到。

解决措施:

跨流域调水(这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包括:

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三、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1、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2)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

(3)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

2、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1)节约用水:

包括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家庭节水。

(2)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归纳整合: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1)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2)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节水比调水还重要)

易错知识点: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中各类土地所占比重不尽合理,有些同学误认为草地所占比重过大,实际上是难利用土地比重过大。

2、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地区而误认为是西北地区。

3、南水北调粗略地认为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地区,而漏掉了西北地区。

4、误认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华北地区就不缺水了。

实际上浪费、污染水资源的现象不加以改善,华北地区仍然会出现缺水现象。

知识扩展--【南水北调工程】

西线:

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线:

长江中游的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

=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东线:

从长江下游引长江水,经京杭运河北上,在山东西部过黄河,至天津、北京。

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将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联结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水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的局面。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