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058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2016年8月30日下午:

14:

30——17:

0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祝考试顺利★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

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

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

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②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的文字,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使得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铜镜制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

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

就是说,铭文表达的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仅是使用铜镜的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念,因为有很多价值观念是不同阶层的人所共享的。

换句话说,这些铭文中表达的价值观主体,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崇高的部分,也不是最低俗的部分,而是属于社会一般流行的、各阶层都接受的观念。

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③汉代铜镜的铭文,包含多种文化元素,表现为多样的形式。

比如有的铭文就有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记载,反映了这些神话在汉代生活中的影响。

又如汉代铜镜铭文多七言形式,对研究七言诗的出现有价值,故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同时,这些铭文所表现的价值观对了解汉代社会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④比如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

如“延寿万年”等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大乐贵富毋极”等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贵富的企盼。

这些是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⑤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

如铭文中有大量表达“保二亲”“宜子孙”“宜兄弟”的语句,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情况之多。

⑥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如“可以取诚”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

这些都说明铜镜铭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选自《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

青铜器时代铜镜是礼器,春秋战国时代铜镜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

B.古代铜镜的铭文指铜镜背后的文字,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的人的祝福、期盼等情感的文字,也有的表现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增加了铜镜的使用价值的意义。

C.汉代铜镜铭文是了解汉代文化的窗口,汉代铜镜上的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记载,汉代铜镜铭文的七言形式,都有助于人们了解汉代社会的价值观。

D.汉代铜镜上的铭文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内容,涉及个人立身的道德、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铜镜上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的一些吉祥话,无论是代表制镜者特殊愿望的铭文还是铜镜制作商业化后的铜镜铭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

B.汉代铜镜铭文中既有神话记载,也有人们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对道德的追求等,这使汉代铜镜铭文成为了解汉代社会流行观念的窗口。

C.汉代铜镜的铭文体现了汉代人的价值观,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是研究汉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D.汉代铜镜的铭文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对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富贵阶层对长寿、官爵和长乐等方面的追求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代的铜镜是用来佩戴和享用的,到了汉代铜镜的功能变得更广泛,主要反映制镜者与佩用者关系的特殊性。

B.铜镜铭文表达的价值观主体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崇高的,而是属于社会一般流行的、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的观念,因为很多价值观念是不同阶层的人所共享的。

C.汉代人的幸福观有着个性特点,不仅关注个人的幸福,而且关心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等,这体现出汉代人对家庭伦理的深切关怀。

D.相思镜上的铭文在汉代铜镜铭文中占的比例很大,大多属于夫妇、男女之间的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情况之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

“戎眼灿灿,如岩下电。

”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或问其故,其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

齐王冏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

博士王繇曰:

“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

”乃止。

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

檄书至,冏谓戎曰: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卿其善为我筹之。

”戎曰:

“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

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

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

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

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冏谋臣葛旟怒曰:

“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

议者可斩。

”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

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

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

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

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

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

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

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从子将婚,戎遣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

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

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

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

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

时召亲宾,欢娱永日。

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

②蹇谔:

正直感言。

蹇,通“謇”,正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B.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C.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D.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指定罪,获罪。

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牵连受罚或被诛灭的制度。

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檄书”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D.“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

他虽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

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

他身处乱世,但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却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D.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

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译文:

(2)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此诗与《登高》相比,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

,。

(2)《琵琶行》开头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感慨当年的英雄豪杰们,经过风吹雨打,现在也成了历史。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

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

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

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

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

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

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

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

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

“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

”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

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

“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

”郑波站起来说:

“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

”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

“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

”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

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

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

他对郑波说:

“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

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

“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

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

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

“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

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

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

但……我不同意!

“但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

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

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

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

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

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

“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

”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

“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

“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

“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都有心事,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冷漠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

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担心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

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

他们

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首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郑波这一形象时,突出他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郑波,有人认为是程奋。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

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6分)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不论是“悼亡说”“恋情说”还是其他说法,也不管论述得如何充分,和诗歌自身给我们的感受比起来,总是令人有________的感觉。

②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解答诗歌鉴赏题时,经常出现__________的情况,所以解答时不但要理解诗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③原来一些领导干部喜欢看上级脸色,专拣领导爱听的话说,汇报工作时________,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实情少、水分多;现在有所收敛了。

A.言不尽意辞不达意言不由衷B.言不及义含糊其辞言不由衷

C.言不及义辞不达意言人人殊D.言不尽意含糊其辞言人人殊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山东疫苗事件引爆了整个网络,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疫苗效力下降会不会产生更多毒性昵?

据我所知,这个没有证据”。

B.据韩国官方统计,去年我国赴韩做整形手术的有5.6万人。

随之而来的是整形失败的事故和纠纷越来越多,另据不完全统计,失败率的增幅每年以l0%~l5%的幅度上升。

C.鉴于朝鲜核问题的敏感性,中国与朝鲜处于敌对状态的美国将在今年4月1日核安全峰会上进行沟通,讨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政策是谈判协商还是继续制裁。

D.2016年4月4日,在第53届国际儿童书展上揭晓的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授予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生活方式绿色化”首先需要理念上的认同。

逐步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化的主流选择。

①在衣着的选择和穿用上,在一日三餐的制作和食用中,在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上,都要体现出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理念

②什么是绿色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要爱护自然和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再生利用的生活方式

③同时通过示范,让人们明白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

④其次,需要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⑤以自身主动参与和践行,带动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崇尚和践行绿色生活新方式

⑥要引导人们自觉在生活细节上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

A.②④⑥③①⑤B.④⑥③⑤②①C.②⑥⑤④①②D.④⑤③①⑥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山重水复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诗句)”的奇效。

17.观察下面漫画,借助适当的联想和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