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097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有: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五、【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课题

小数加减法

(一)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737=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

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1)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  )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3.00 =( )  0.200 =(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 )14 =(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6.45-4.29=2.16

6.456.45

+4.29-4.29

10.742.16

(2)师:

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

 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

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是要多小数点。

 

(5)计算:

1.25+0.45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

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

根据是什么?

(6)小结:

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2、P73做一做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

小数加减法

(二)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2、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和上一例题有什么不同?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

(4)百分位上怎样计算?

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

根据是什么?

(5)在小数加减法中,要想直接相加减,这两个数字得什么相同啊?

2、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

(1)独立验算,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2)小结:

 小数的加 减法的验算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的。

3、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

P74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

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2.难点:

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回顾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可以简便计算吗?

156+48+2441000—356—444

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

有什么样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出示例3

(1)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竖式:

7.45+5.8+4.69=17.94递等式:

7.45+5.8+4.69

7.45=13.25+4.69

5.8=17.94

+4.69

17.94

(2)小结:

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

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出示例3

(2)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20-6.45-8.3 20-(6.45+8.3)

=13.55-8.3=20-14.75

=5.25 =5.25

3、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运算。

3、巩固练习

1、P77做一做1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难点:

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一、复习迁移。

 

1、口算(小组开火车)。

 

6.52+0.48=  3.6+6.4=  2.54-0.54=  0.17+3.83=5.47-2.47=  4.8-1.8=

2、计算 

35+28+72 125+49+75  156-47-53   137+98+2+43  

1、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    (a+b)+c=a+(b+c)   a-b-c=a-(b+c)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3、揭示课题:

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2、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

(4.7+2.6)+7.4()4.7+(2.6+7.4)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

(板书:

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2板书课题:

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3、新知应用

出示例4:

0.6+7.91+3.4+0.09

1、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汇报:

0.6+7.91+3.4+0.090.6+7.91+3.4+0.09

=8.51+3.4+0.09=(0.6+3.4)+(7.91+0.09)

=11.91+0.09=4+8

=12=12

3、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

那种方法简便?

第二种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证明了什么?

4、小结:

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二)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

(二)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五、【教学建议】 :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教学课题

轴对称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

这些图片好看吗?

为什么好看?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板书:

轴对称图形)

2、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3、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 这幅图对称吗?

 

(2)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 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 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5) 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6) 我发现: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画对称图形。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

先画什么?

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课堂练习:

P84做一做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

平移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

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2.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1、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2、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

平移的关键:

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3、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教学

后记

 

第八单元  统计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课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1、导入

师: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

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

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

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

一起动手试一试。

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

标题;纵轴:

代表人数,单位:

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

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

你们会画吗?

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师:

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

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

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

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

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

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

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

 板书:

图例 

PPT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

复式条形统计图

3、 PPT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1) 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

(3)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 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 

(1)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2)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3)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

哪年最少?

 (4)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说明:

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6、小结

3、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教学

后记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

二、【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二、【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课题

鸡兔同笼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1、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

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

(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

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

(说明:

雉指鸡)出示: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说明:

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

(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

(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一)、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

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

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

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2、假设全是兔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

(笼子里全是兔)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