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032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docx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

泰山民间进香习俗

(根据《泰山讲坛——名家话泰山》整理)

【演讲】泰山文化是以泰山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泰山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称做“东方文物的宝库”。

数千年来,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历代帝王通过到泰山封禅告祭,宣扬其“受命于天”、“功德卓著”,从而确立了泰山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自隋唐以来,封建帝王又通过对东岳泰山的封王封帝,尊崇日隆,使泰山逐步神灵化、神圣化、国家化,东岳大帝最终被纳入到国家正祀的系统之中,成为国家奉祀的重要神灵之一。

山岳崇拜与神灵信仰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内容,这在国家正祀和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山岳崇拜致使封禅仪典制度化、神圣化,泰山封禅成为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国家政治行为;神灵信仰直接导致了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泰山神灵群体的出现,使国家与民众两个方面都可以在泰山寻求到自己的崇祀对象,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国家与民众共享泰山的先河。

【提示】叶涛博士认为,山岳崇拜,是帝王封禅泰山的起因;神灵信仰,是泰山民间进香习俗的起因。

山岳崇拜与神灵信仰并存,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国家与民众共享泰山的先河。

【演讲】但是,长期以来,在泰山文化的研究中,人们所关注的几乎全部是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封禅告祭、尊号加增,津津乐道的不外乎文人墨客对泰山的吟咏题刻。

对于泰山信仰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民众的信仰活动,历代典籍却鲜有记载,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而民众在泰山的祭拜活动,恰恰是泰山信仰中绝对不应该忽视的内容。

实际上,即使从宋代中期封禅大典开始走向终结算起,民众在泰山的进香行为也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千年的历史。

而从碧霞元君信仰兴起之后,普通民众便成为泰山信仰活动的主体,以至于到了明代中期,当时的文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惊叹:

“岱为东方,主发生之地,故祈嗣者必祷于是,而其后乃傅会为碧霞元君之神,以诳愚俗。

故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而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

岳不能自有其尊,而令它姓女主,偃然据其上,而奔走四方之人,其倒置亦甚矣。

”碧霞元君信仰在当时已经大有取代东岳大帝之势,民间的力量在泰山发展到令士大夫们认为是本末倒置的地步。

【提示】泰山民间进香习俗,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那么,这种组织形式又是怎样的呢?

【演讲】在中国历史上,民众这类带有圣山朝拜性质的朝山进香行为,主要是以香社组织的形式来实现的。

香社,或称作香会,是民众由于信仰志趣相同而自发结成的民间信仰组织。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把普通民众的信仰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个体为主的神灵祭拜行为,这类信仰行为的发生地点往往是家庭或者以家庭、村落为中心的区域;另一类则是以集体为主的带有组织化特征的神灵祭拜行为,这种组织化的神灵祭拜便形成了民间信仰组织,香社则是这种信仰组织的主要形式。

泰山香社结社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泰山神灵的崇拜。

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多神灵崇拜,因此,我们说泰山香社是以泰山神灵崇拜为主的一种民间信仰组织,这并不排斥香社成员对于其他民间神灵(甚至是宗教神灵)的崇拜。

但是,这些香社的结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以去泰山朝拜泰山神灵(前期是东岳大帝,后期为碧霞元君)为目标,泰山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其次,泰山香社以一种带有普适性的追求作为发起、组织香社的目的。

所谓“普适性追求”是指:

各个阶层的人士、各种职业的民众都能够接受的一种结社理由。

这种普适性追求也是与神灵的职司密切相关的。

对于泰山香社而言,这种理由就是泰山神灵万能的职司能给人们带来的福祉。

碧霞元君的功能在明代中期已经从单一的生育神而演变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灵,正是因为这种功能的演变,使碧霞元君可以适应更多阶层、不同性别人士的需求,使其信众大为扩展。

富贵、平安、丰收、获利、长寿、多子多孙……这些几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东西,通过结集泰山香社,通过祈求碧霞元君,人们的所有愿望泰山神灵“亦靡诚弗应”。

这样一种普适性的追求对于任何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以这种追求作为结社的起因,自然是“应者如云”。

我之所以强调泰山香社起社原因的普适性追求,是因为这也可以成为我们解释泰山香社历久不衰、扩布广泛的一个理由。

泰山香社以影响深广的泰山信仰为基础,以泰山神灵(主要是碧霞元君)的灵验为号召,以不拘一格的组织形式为纽带,形成了泰山香社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特有的魅力,也使它得以最终能够在时间上延续下来,在空间上流布出去。

再次,泰山香社的起社原因还有一种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红门宫香社碑林·光绪二十五年同心社碑》记载,同心社结社的原因是由于索姓者患病,抱病登山祈求泰山碧霞元君的帮助,结果是祈求如愿,病痛“一了如抽”,“社亦因之而立”,并且到立碑时,该社已坚持活动十余年。

《红门宫香社碑林·民国二十二年碑》所载民国十九年中原大战时,泰安城被围二十多天,因“碧霞元君之神灵默相庇护”而免于炮火,事后有信女宋善人发愿要为泰山神灵做十一袭“织绣锦袍”,共有241人参与捐款,促成其事。

这是一次临时性的香社活动,做袍是其结社活动的主要目的,感谢神灵的庇佑是其结社的动因。

民众结社进香,除了朝山拜神、进香挂袍这些带有信仰色彩的行为之外,确实也享受到了“看景逍遥”。

但是,这只是朝山进香的副产品,绝不是香社结集的原因之一。

【提示】香社是泰山民间进香习俗主要的组织形式。

泰山香社围绕着进香泰山而展开,在人神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演讲】在现存最早的晚唐至宋代泰山香社活动的资料中,其崇奉的神灵是东岳大帝或其陪祀男神,当时碧霞元君信仰还没有形成。

自宋代开始,各地兴修东岳庙,庙宇奉祀的主神是东岳大帝及其辅神,随之而起的香社也自然是以东岳大帝为奉祀主神。

这在《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记述两宋风物的著作中,均有所描述。

自明初碧霞元君信仰兴起以后,泰山香社所奉祀的主神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全部被碧霞元君所占据。

到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泰山香社繁盛时期,东岳大帝在泰山香社中几乎没有了位置,甚至出现了祭拜泰山者“只知有娘娘,不知有东岳”的现象。

《红门宫香社碑林·道光二十六年碑》云:

“昔先王神道设教……夫统古今天下之神衹莫盛于东岳,而东岳之神碧霞元君,其首也”。

在这里,碧霞元君已经成为东岳诸神之首,东岳大帝已经没有了位置。

而撰写碑文的是“邑庠生赵玉翰沐手撰文”、“后学生赵相烈沐手书丹”,碑文的撰写者所代表的观点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观点,这说明连地方乡绅和知识分子也已经认同了碧霞元君在泰山的统领地位。

这一方面说明了碧霞元君信仰力量之强大,在民众中发展之迅速,另一方面也表明,早期的东岳大帝信仰虽然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提倡,但是缺乏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很容易被碧霞元君信仰所替代。

【提示】早在五代两宋时期,泰山香社就已经存在。

明初,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使泰山香社迅速兴盛起来。

【演讲】考虑到泰山香社在流传时间上的悠久和在空间分布上的广阔,以及泰山香社在规模上的差异性,我把泰山香社分为两大类:

长期性香社和临时性香社,区域性香社和跨区域性香社。

长期性香社,是指在香社活动方面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香社组织。

这个时段,可以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上百年。

与长期性香社不同,也有一些香社,他们结社的目的往往就是为了非常明确的某一个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以后,香社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这就是临时性香社。

区域性香社组织是指其成员都是在同一个区域之内居住。

这种区域性所说的“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

区域性香社组织中,最常见的还是以村落为单位结集香社。

这当中,也常见到带有明显宗族性的香社组织。

跨区域性的香社组织在泰山香社中占的比例很小,这主要是由香社活动的特点所造成的。

民间香社本来就是一种松散的组织,香社对其成员的约束力十分有限。

如果其人员居住相对集中,则有利于组织活动;若居住分散,其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组织活动。

如《斗母宫·乾隆四十四年碑》中记述的京都顺天府南路厅文安县的香社就属于跨区域性组织,其成员来自“四府八县各里各甲”。

由于其跨区域性,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就比较完备,设有香头、锣主、驾主、蜡主和管事人等多名。

像泰安城东地区的“合山会”也属于这种跨区域性的香社组织。

【提示】在泰山香社的活动中,围绕着泰山进香而形成的一系列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这种朝山进香的仪式包含哪些内容呢?

【演讲】结合香社活动的特点,我把泰山香社的传统进香仪式分为集体进香仪式、个人祈愿仪式和日常活动仪式三类。

我首先介绍一下集体进香仪式。

泰山香社的主要目标就是到泰山朝拜,因此,全体成员集体赴泰山的进香仪式是泰山香社的核心内容。

进香仪式分为进香前的准备阶段、到达泰山的进香过程和从泰山返回后的有关仪式。

集体进香仪式第一点:

进香日期。

民间香社到泰山进香有“春香”和“秋香”的说法,其中以春香最盛。

春香,是指农历的三四月份到泰山进香。

泰山从农历三月初三王母池庙会开始,就进入了民众进香的高峰期,三月十五、三月二十八、四月十八等日子,都是进香的日子。

在四月初一至四月十八期间进香的人员最为集中。

秋香,主要是在九月九前后,王母池有庙会。

过去,泰安城民众还有九月九登虎山祭奠“眼光奶奶”的习俗。

九月九前后,进香的香客较平日增多,但比春香期间明显要少,而且香客主要集中在山前小泰山、王母池、虎山一带,上山顶的人不多。

除春香和秋香以外,春节期间(从除夕到正月初三)也是进香的高峰期。

其中,大年初一有烧头香的习俗,人们在除夕夜就上山,在碧霞祠外等候“大年初一头炉香”,以示虔诚。

据说烧了头炉香,一年内可得到泰山娘娘的保佑。

正月初三上午也是烧香的高潮。

正月初九,传为玉皇大帝诞辰,岱顶玉皇庙上香人数明显增多。

一般来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三来上香的,主要是河北沧州、衡水,河南商丘,山东鲁西北的香客居多,尤其以河北东光县、山东德州的香客为最。

春香和秋香期间,主要是鲁中、鲁西北和鲁西南、鲁南的香客,以春香为多。

泰安及其周边地区,因靠近泰山,四时都可以进香,因此没有十分集中的时间。

春香、秋香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春节期间山顶一般没有当地的香客。

另外,过去农历六月初一、腊月初一红门宫有醮会;六月六,有附近民众进香小泰山的说法;清朝初期,六月六还有上山顶烧团圆香的习俗。

康熙《泰安州志》卷四张奇逢《筑墙禁止舍身记》一文有“州境居民,每岁六月六日,老幼男妇,登顶瞻拜者,类数万计,俗名曰团圆香”。

七月十五,也是进香的高潮,这或许与该日为“鬼节”,而东岳大帝又有“治鬼”之说有关。

【提示】在泰山民间进香习俗中,进香的日期比较讲究,主要分“春香”、“秋香”。

另外,春节等特殊的日子也是进香的好时候。

【演讲】集体进香仪式第二点:

进香前的准备。

进香前主要的准备工作有发会启、约香会;举行烧信香、演社仪式;举行守夜仪式,设宴饯行;筹措资金;准备贡品祭品。

(一)发会启、约香会:

香社准备要去泰山进香,首先要印发会启以联络香客。

会启也称作“会招”、“会报”、“会贴”,主要内容包括:

(1)设会所和设驾所。

“驾”就是泰山娘娘的神像或神位,朝山之前要在社内或附近的娘娘庙里设驾致祭,有的香社在朝山时还要抬驾登顶。

(2)确定守晚、起程、上山、朝顶、回香的路程和日期。

守晚是指出发朝山的前一个晚上,人们聚集会中,准备第二天清晨一起出发。

(3)到泰山后应该做的事情。

(4)说明化缘与不化缘。

除发会启外,香社的会首选定进香日期后,还会用“捎信”(捎口信)的特有方式进行联络。

香客接到口信后,决定参加时就用同样的方式告诉会首,或直接到约定地点集合,这种方式称做“约香会”。

(二)烧信香与演社:

出发朝山之前,要举行烧信香和演社的仪式,一为祈求路途平安,二是给泰山奶奶先报个信。

所谓信香,按照香客们的解释,就是点燃信香,向泰山老奶奶发出信息,报告本香社就要启程上山进香。

有的地方,不但烧信香,还要“演社”。

演社,就是抬着泰山奶奶的圣驾,沿街烧香游行,使地方上的人们都知道香社要动身去泰山了。

(三)守夜与饯顶:

守夜是泰山周围地区的习俗。

香社进香日期确定之后,一般是清早动身,动身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多放在前一天的夜里。

这天傍晚,香客们集中在会首家中,当夜都不睡觉,称之为“守夜”。

第二天不等天亮,进香的队伍便出发了。

有的地区还有“饯顶”的习俗。

在朝山前,家里的亲戚为进香的亲人设宴饯行,因其将登泰山顶上香,故将此宴称做“饯顶”。

(四)资金的筹措:

为泰山进香筹备资金是整个香社的大事。

一般的香社,成员所缴纳的会费是进香经费的主要来源。

经理香社的会首,会将社友们的会费用于短期放贷,通过这种方式使其生利,达到积累资金的目的。

一般的香社,社内的资金由会首直接管理。

有条件的香社还设立管账的职位,专门负责财务经营方面的管理事宜。

(五)贡品与祭品:

贡品是献给所祀神灵、表达进献者虔诚心意的礼物。

祭品则是进香仪式过程中所需要的物品。

香社朝山进香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为泰山老奶奶准备贡品。

贡品的轻重一方面表达了全体香社成员的心意,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香社的门面。

香社到泰山进香最主要的贡品是为老奶奶准备的袍衣或袍布。

吃饭穿衣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

香客将自己的需求比之于神灵,因此,在给神灵献祭的贡品中,除了满足神灵精神需要的献媚性贡品外(如写有颂扬词句的各种旗、伞、匾等),吃饭穿衣类的物品最为集中。

泰山的碧霞元君,作为女性神灵,对于穿衣的需求更为迫切。

因此,民间有一年两次为老奶奶换衣裳的习俗,春季为老奶奶换单衣,秋季为老奶奶换棉衣。

有条件的,把衣服做好,没有条件的,直接用一块红布也就算表达了心意。

挂袍是针对所有神灵的献祭行为,民众在准备袍衣时便考虑到了男女神灵的差异(如男袍为蓝色、女袍为红色等)。

不只老百姓给神灵献袍,连皇帝也很重视给泰山的神灵赐袍。

泰安博物馆现存有乾隆四十二年皇帝所赐泰山神龙袍两件,其中一件身长390厘米,袖长600厘米,图案艳美,制作精细,已被列为一级文物。

另外还有旧存8件神袍,也属文物精品。

常年来泰山进香的香社,每年所献的贡品往往不同。

香社所置办的贡品,通常都要开一个礼单,也称做“文书”或“文疏”,内里详细记载所献礼品的名称和数量,有的还记载每个香客所交的财物和银钱。

礼单在敬献礼品时一并交与庙中的主持。

香社为进香叩拜仪式所准备的祭品主要有香烛纸蜡、食物酒茶等,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零散银钱、物品,以备捐舍之用。

【提示】在泰山民间进香习俗中,进香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一般有发会启、约香会,举行烧信香、演社仪式,举行守夜、饯顶仪式,筹措资金,准备贡品祭品等。

【演讲】集体进香仪式第三点:

进香朝拜礼俗。

进香朝拜礼俗主要有:

投宿安驾,到山住店,登顶拜庙,献换袍衣,下山接顶,祖庙寻根。

(一)投宿安驾:

朝山进香的队伍,如果是以香社的形式出现,一般会有自己的标志。

讲究一点的香社,都备有锣鼓队伍,随社而行。

一直到民国年间,进香的香社都打着自己的旗子,旗上绣有“朝山进香”四个大字,下写“某某乡某某香社”一行小字,另外还打出各种形式不同的旗帜。

香社的会旗制式,清代以前多为长方形红旗,清代以后多为三角形黄旗。

进香途中,每经过村庄,都要锣鼓齐鸣,燃放鞭炮,浩浩荡荡,惹人注目。

过去进香途中投宿,第一件事就是安驾。

娘娘驾有三种,一种是元君塑像,一种是元君画轴,还有一种是元君牌位。

不论哪一种,都要安置在所住房间的正中,烧香上供以后,才可以张罗其他事宜。

香客宿店吃饭,称之谓“搭伙”,即同来所有香客统一安排伙食,由香社一总结帐。

(二)到山住店:

到达泰山后,先要在香客店安顿好。

常年进香的香社,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香客店,每年来朝山都住在同一个店内,店主和会首之间也都熟悉了。

到店的第一件事仍旧是把娘娘驾供奉在房屋正中。

泰山的香客店中,一般都设有小型的泰山娘娘庙。

香客到店后除安置自带的娘娘驾外,还要到店内的娘娘庙叩拜,舍香钱,表示已向山顶上的泰山娘娘“报到”。

(三)登顶拜庙:

香客朝山一般是三更即起,赶早起程登山。

上山的情景,张岱在《岱志》中曾对明朝末年的情景有所描述:

“天未曙,山上进香人上者下者,念阿弥陀佛。

一呼百和,节以锣鼓。

灯火蝉联四十里,如星海屈注,又如隋炀帝囊萤火数斛,放之山谷间,燃山熠谷,目炫久之。

”也有的香社在夜间上山,盘道上以团队为单位,提灯行进,场面也十分壮观。

明嘉靖年间的王世贞在《游泰山记》中曾写道:

“三鼓起,启堂之北扉而望,若曳匹练者,自山址上至绝顶,又似聚萤数百斛囊中,光熠耀不定。

问之,乃以兹时士女礼元君灯,鱼贯而上者也。

其颂祝亦隐隐可听云。

香社到泰山进香,进香朝拜的主要目标是位于岱顶的碧霞元君上庙——碧霞祠,所献的贡品也都是在这里交接,这也就是许多香社碑碑文中所说的“进香于泰山圣母前”。

为了显示真诚,香客们多数都是徒步登山,甚至有一些还是一步一叩头来到山顶的。

过去,一般香客来到西神门口都要先站住,不能径直进门。

门口有一个人拿着号角,门前摆着一个装钱的小箩筐,掌号人一声号令,香客们就要向箩筐里扔钱(钱多钱少并无定数)。

此时,送香客进山的人高声说到:

“西神门上张声号,泰山娘娘早知道。

”(此俗久已不存)。

此后,通过山门,进入到元君大殿前参拜。

香社在碧霞祠集体参拜,一般是在正殿前。

会首站在队伍的前面,率领香社的善男信女上香、叩头、行礼,并将所备的礼单在神前诵读,告知神灵,也有请庙中的道士代读的。

读罢,将贡品一一拿出陈列,敬请泰山娘娘收下。

集体上香时,也有的香社,由会首带领大家唱诵经书,赞扬神灵,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崇拜之心。

集体仪式结束后,香社成员再根据各自的情况,单独向神灵许愿或还愿。

(四)献换袍衣:

作为一项集体进香仪式,清代至民国年间,还有给泰山奶奶换衣裳的习俗。

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大都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香客们要专程到泰山为老奶奶换衣服,即为她脱棉衣,换春衣。

献换袍衣是一项由多个香社共同参与的活动。

参加换衣的香客全部为女性,她们先上供,烧香,叩头,由其中德高望重的会首主持仪式。

(五)下山接顶:

明清时期,香社进香结束从山顶下来时,香客店会在红门提壶设便宴迎接,并且把酒浇在会首的足前,称为“接顶”。

当晚在店内宴以酒菜,并唱戏招待,谓之“朝山归”。

近代以来,店主只是象征性地端出酒菜,名为“道喜”,晚上看戏时把元君像挂在大厅中央,叫“请泰山娘娘看戏”。

香社朝山结束离开香客店时,店主往往会送给带队来的会首一些礼品,以便拉住主顾,下一年进香时还住本店。

(六)祖庙寻根:

东岳庙遍布天下。

来自福建一带的进香团按照南方民间信仰的传统,把他们当地的东岳庙看作是泰山岱庙的分灵庙宇,岱庙是当地东岳庙的祖庙,因此,到岱庙去也是朝山进香的重要环节。

香社在泰山进香的集体仪式除上述这些以外,还有为进香的香客施茶、请客、建醮等。

明清时期,在泰山南麓进香结束后,有条件的香社还要到泰山北麓的灵岩寺去进香建醮做法事。

在泰山立碑留名也是香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集体活动。

【提示】“进香朝拜”是泰山民间进香习俗集体进香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般分为投宿安驾,到山住店,登顶拜庙,献换袍衣,下山接顶,祖庙寻根六个步骤。

【演讲】集体进香仪式第四点:

返乡接顶。

香社从泰山进香结束返回乡里,还有“烧回香”和家里人为登山进香的亲人“接顶”的习俗,这些和临行前的“烧信香”和“饯顶”的仪式一样。

【提示】在泰山民间进香习俗中,集体进香仪式是最重要的仪式。

除此之外,还有个人祈愿仪式和日常活动仪式。

那么,个人祈愿仪式包含哪些内容呢?

【演讲】香社成员除参加集体进香仪式外,还有一些个人的祈愿活动。

对于普通香社成员来说,个人的这些祈愿行为往往比参加香社的集体活动还重要。

(一)神前许愿与还愿:

许愿是向神灵索求恩赐,因此,许愿者毕恭毕敬,上香、上供、长跪不起都是向神灵祈求的手段。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中,讲到泰山“跪香”祈愿的情形:

“岱,四月交,香侣杂沓。

又有优婆夷塞,率众男子以百十,杂跽神座下,视香柱为度,名曰‘跪香’。

”许愿得以实现,便要还愿。

民间相传,许愿不还,神灵是要怪罪的。

香客向神灵祈求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求子是泰山上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个人祈愿行为。

(二)求子:

到泰山求子,也被称做“拴娃娃”、“押子”,是泰山信仰民俗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民俗事象。

泰山求子与碧霞元君作为生育神的功能密切相关,也与泰山雄踞东方主万物发生的观念有深层的联系。

向碧霞元君求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明嘉靖十一年,皇太后遣太子太保来到泰山,为明世宗向碧霞元君求子,这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泰山求子史料。

在灵岩寺大雄宝殿的北墙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则记述明代万历年间求子还愿习俗的珍贵碑刻资料。

《万历四十三年东昌府聊城县求子还愿记事题名碑》:

“山东东昌府聊城县六里八甲人士,见在李大夫营居住,奉佛还愿,保安信女郭门李氏,同男郭一兰、男妇陈氏,因为乏嗣,今于圣母位前祈讨一子,以得,平安。

无伸可报,今发虔心,不昧前愿,施舍僧帽一百顶并鞋一百双,敬诣灵岩寺钟楼云房,散施僧众。

祈保儿男,长命百岁,永受安泰”。

这是至今所见民间泰山求子的时间最早的文字记录。

这则史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万历年间民间已有向泰山碧霞元君求子的习俗;他们求的是碧霞元君,但还愿时却来到灵岩寺施舍,这说明了灵岩寺和泰山在民间信仰上一体化的特点;另外,这则史料还告诉我们,民众的信仰是不分佛道的,他们求的是碧霞元君,还愿却在佛寺灵岩,再一次证明了民间信仰非佛非道、亦佛亦道的特征。

上述两则史料,至少说明在明朝中期,到泰山求子已经是民间非常流行的习俗。

到泰山上拴娃娃,比较有名气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山顶碧霞祠送子娘娘殿、山下王母池、登山半途中的斗母宫。

除了这三处以外,泰山上几乎凡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都兼有为求子者送子的职能。

泰山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和王母娘娘的神案上,常年摆放着很多泥娃娃。

来拴娃娃的都是婚后多年不育的妇女。

有的由婆婆陪着来,或者由妯娌、邻居大娘大婶陪同,求子者来到神案前,烧香叩头,祷告一番,然后便从神案上选取一个泥娃娃,交给主持仪式的道士。

道士取出一根红绳,拴在泥娃娃的脖子上。

红绳的一端系着一个铜钱,道士摇动红绳以钱击罄,一边口中念道:

“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

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

”之后,道士给未来的小孩起一个通俗而吉祥的乳名,嘱咐求子的妇女回家把泥娃娃放到卧室里。

求子的人将泥娃娃用红包袱包起来带走,求子仪式也就结束了。

上述仪式是就一般而言概括出的求子仪式。

2003年春节期间,我在泰山岱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

其中,2月1日至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三天,我连续在碧霞祠内进行随机采访,特意对送子娘娘殿前求子的香客进行了调查。

调查只是在这三天的上午进行。

三天里,送子娘娘殿前的人流一直不断,求子者络绎不绝。

与传统求子仪式相比,求子者只能隔着殿门口的木栅栏向殿内的送子娘娘叩拜,因此也就没法到殿内神案前挑选泥娃娃。

神案前的泥娃娃,事先已经被殿内值班的道士用红绸布和红绳包好,来求子者叩拜、交钱后,值班师傅就从神案上随便拿一个递给求子者。

当然,这些泥娃娃全部是男孩。

来求子者并不都是妇女,男女都有。

春节期间,河北东光县的香客特别集中,我随意访问了几个东光县来求子的香客。

有一位老年妇女,进碧霞祠大门以后,一步一磕头,给庙内所有的神都磕了一遍,最后来到送子娘娘殿前。

她告诉我,她有了一个外甥孙子,大胖孙子,当年不是来泰山求的,是在家里求的泰山老奶奶,如今求的全都实现了,这次专门到泰山来给老奶奶挂袍。

用她的话说,现在生活好了,什么都有了,但是,“有钱不如有人啊!

东光县龙里乡高家庄的一位还愿男子,当年是他自己一个人来求的,求后生有一男孩,已七岁了,这次来还泥娃娃。

求子得遂心愿,要来泰山还愿,把求的泥娃娃再送回来,直接交给殿内的师傅。

送泥娃娃的时候,一般要向送子娘娘殿前的功德箱里施钱,大多为一二十元,少的也是五元。

有一个看上去有五十多岁的男子,匆匆来到送子娘娘殿前,从黑色手提包里拿出用红布包的泥娃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