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397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docx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

(总分:

62.5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

35,分数:

35.00)

1.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B.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C.平静呼气时无呼气肌参与

∙D.腹式呼吸是以腹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A.

 B.

 C.

 D. √

腹式呼吸是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D错误)。

2.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

∙A.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

∙B.肺的扩大和缩小

∙C.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A.

 B.

 C.

 D. √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产生于肺的扩张和缩小所引起的肺内压的变化。

但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扩张和缩小的能力,它的扩张和缩小是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引起的,而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又是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

可见,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3.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胸膜脏层和壁层紧贴

∙B.胸膜腔与外界封闭

∙C.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

∙D.吸气肌收缩

 A.

 B. √

 C.

 D.

4.肺内压在下列哪一时相内等于大气压

∙A.吸气中和呼气中

∙B.吸气中和呼气末

∙C.吸气末和呼气中

∙D.吸气末和呼气末

 A.

 B.

 C.

 D. √

平静呼吸时,吸气→肺容积↑、肺内压↓→空气进入肺内→至吸气末,肺内压升高到等于大气压→气流停止;呼气→肺容积↓、肺内压↑→空气流出肺部→至呼气末,肺内压降低到等于大气压→气流停止。

可见在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初、呼气中,肺内压>大气压;吸气中,肺内压<大气压。

5.在肺总通气阻力中,最重要的是

∙A.肺弹性阻力

∙B.胸廓弹性阻力

∙C.气道阻力

∙D.惯性阻力

 A. √

 B.

 C.

 D.

肺通气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占70%)和非弹性阻力(占30%,其中以气道阻力为主)。

弹性阻力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其中以肺弹性阻力最为重要,包括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和肺泡内侧面表面张力产生的回缩力。

6.根据Laplacce定律,如果大、小肺泡彼此相通,且表面张力相等,那么

∙A.小肺泡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

∙B.小肺泡内压力小,大肺泡内压力大

∙C.呼气时气体主要出自大肺泡

∙D.吸气时气体主要进入小肺泡

 A. √

 B.

 C.

 D.

根据Laplace定律,如果表面张力系数不变,则肺泡的回缩力与肺泡半径成反比,即小肺泡的回缩力大,大肺泡的回缩力小,故小肺泡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呼气时气体主要出自小肺泡,吸气时气体王要进入大肺泡。

7.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降低气道阻力,减少呼气做功

∙B.在呼气末,其密度增大

∙C.可增加肺的顺应性

∙D.可稳定肺泡容积

 A. √

 B.

 C.

 D.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A错误)。

8.衡量肺的可扩张性大小的指标是

∙A.弹性阻力

∙B.气道阻力

∙C.肺扩散容量

∙D.肺顺应性

 A.

 B.

 C.

 D. √

肺顺应性是指单位跨壁压变化(△P)所引起的容积变化(△V)。

9.当肺容量小于肺总量的67%时

∙A.胸廓以其弹性向外扩展,肺的弹性回缩力消失

∙B.胸廓以其弹性向内回缩,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

∙C.胸廓以其弹性向外扩展,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

∙D.胸廓以其弹性向内回缩,肺的弹性回缩力消失

 A.

 B.

 C. √

 D.

胸廓的弹性回缩力与其位置有关,当肺容量小于肺总量的67%时,即胸廓容积小于其自然位置时,弹性回缩力向外;而肺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其弹性回缩力总是向内,因为胸廓的生长速度比肺快,所以肺总是处于扩张状态。

10.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

∙A.潮气量

∙B.残气量

∙C.补呼气量

∙D.功能残气量

 A.

 B.

 C.

 D. √

11.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

∙A.肺活量

∙B.用力肺活量

∙C.用力呼气量

∙D.时间肺活量

 A.

 B. √

 C.

 D.

12.正常成人解剖无效腔的容积约为

∙A.100ml

∙B.125ml

∙C.150ml

∙D.200ml

 A.

 B.

 C. √

 D.

13.对肺换气而言,浅快呼吸不利于呼吸,是因为浅快呼吸时

∙A.肺通气量下降

∙B.肺血流量下降

∙C.解剖无效腔增加

∙D.解剖无效腔的存在

 A.

 B.

 C.

 D. √

①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鼻或口与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这部分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无效腔气量约为150ml。

若潮气量减少一半,而呼吸频率加快一倍,则每分通气量不变,肺泡通气量减少。

②由于有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浅快呼吸时,虽每分通气量不变,但肺泡通气量仍减少,对肺换气而言,是不利的。

14.关于气体扩散速率,下列哪项不正确

∙A.与分压差成正比

∙B.与气体扩散距离成反比

∙C.与扩散面积成正比

∙D.与气体分子量成反比

 A.

 B.

 C.

 D. √

可见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并不是与气体分子量成反比。

15.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组织液

∙B.细胞内液

∙C.毛细血管血液

∙D.动脉血液

 A.

 B. √

 C.

 D.

体内CO2产生的源头为细胞代谢,CO2的排出是顺浓度梯度,依次经过细胞内液→组织液→毛细血管血液→静脉→肺动脉→肺,所以细胞内液CO2分压最高。

16.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气体的溶解度

∙B.气体的分压差

∙C.气体的分子量

∙D.呼吸膜的通透性

 A.

 B. √

 C.

 D.

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分子量和呼吸膜的通透性会影响肺部气体的扩散速率,但不是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决定因素。

17.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指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

∙B.比值增大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C.肺栓塞时,比值增大

∙D.肺气肿患者既可发生比值增大,也可发生比值减小

 A. √

 B.

 C.

 D.

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18.下列各项中,能使通气/血流比值升高的是

∙A.肺毛细血管阻塞

∙B.肺气肿

∙C.哮喘发作

∙D.肺纤维化

 A. √

 B.

 C.

 D.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肺毛细血管阻塞时,每分钟肺血流量减少,通气/血流比值升高。

肺气肿、肺纤维化和哮喘发作时,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减少,导致通气/血流比值降低。

19.下列关于肺扩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间质性肺炎时减小

∙B.是衡量肺通气的一种指标

∙C.安静时CO2的肺扩散容量比O2的要小

∙D.是指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量

 A. √

 B.

 C.

 D.

肺扩散容量是指在单位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是衡量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能力的一种指标。

由于CO2扩散速率较O2快20倍,因此,安静时CO2的肺扩散容量要比O2的大。

间质性肺炎时,由于有效扩散面积减小、扩散距离增加,肺扩散容量降低。

20.关于O2在血液中运输的特点,哪项不正确

∙A.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不需要酶的催化,只受PO2的影响

∙B.Fe2+与O2结合后可氧化为Fe3+

∙C.1分子血红蛋白可与4分子O2结合

∙D.R型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

 A.

 B. √

 C.

 D.

由于Fe2+与O2结合后仍然是二价铁,因此该反应是氧合,而不是氧化。

B项错误,其余各项均正确。

21.氧解离曲线由正常位置向左移,可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组织代谢增加

∙B.贫血

∙C.从血液进入组织的氧量增加

∙D.储存数周的血液

 A.

 B.

 C.

 D. √

①OPCO2↑、2,3-DPG↑、T↑、pH↓使氧解离曲线右移(可增加氧的利用),PCO2↓、2,3-DPG↓、T↓、pH↑能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可减少氧的利用);②氧解离曲线左移时,血液在一定氧分压下含氧量增加,而贫血时Hb含量减少;③氧解离曲线左移时,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因而血液进入组织时释放O2减少;④组织代谢增强时,CO2、H+生成增多,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⑤储存数周的血液中糖酵解停止,2,3-DPG生成减少,可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22.氧解离曲线呈S形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有关

∙A.波尔效应

∙B.Hb与O2的结合不需要酶的催化

∙C.Hb的变构效应

∙D.Hb分子中Fe2+与Fe3+的氧化还原互变

 A.

 B.

 C. √

 D.

血红蛋白(Hb)氧解离曲线呈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有两种构型,即T型(去氧Hb、紧密型)和R型(氧合Hb、疏松型)。

当O2与Hb的Fe2+结合后,Hb分子逐步由T型转变为R型,对O2的亲和力逐步增强。

也就是说,Hb的4个亚基无论在结合O2或释放O2时,彼此间有协同效应。

即1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O2结合。

23.下列哪种情况能使静脉血PO2降低

∙A.贫血

∙B.CO中毒

∙C.剧烈运动

∙D.亚硝酸盐中毒

 A.

 B.

 C. √

 D.

贫血、CO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因为Hb含量降低、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或Hb构型改变,使血液携带O2量减少,血氧含量减少,而对PO2影响不明显;而剧烈运动时,代谢明显增强,耗氧量增加,则可导致静脉血PO2降低。

24.血液中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C.碳酸氢盐

∙D.氧合血红蛋白

 A.

 B.

 C. √

 D.

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约占CO2总运输量的5%,化学结合的占95%。

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碳酸氢盐形式占CO2总运输量的88%,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占7%。

25.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调节这一反应的主要因素是

∙A.PCO2

∙B.PO2

∙C.氧化作用

∙D.氧合作用

 A.

 B.

 C.

 D. √

调节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主要因素是氧合作用。

HbO2与CO2结合形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能力比去氧Hb的小。

在组织,HbO2解离释放出O2,部分HbO2变成去氧Hb2与CO2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在肺部,HbO2的生成增多,促使氨基甲酰血红蛋白解离,释放CO2。

26.关于肺萎陷反射,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可防止肺不张

∙B.感受器阈值低、适应慢

∙C.感受器位于气道平滑肌内

∙D.可防止过深的呼气

 A.

 B. √

 C.

 D.

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肺扩张反射感受器的阈值低、适应慢,但肺萎陷反射感受器的阈值高。

27.肺扩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是

∙A.增加肺通气量

∙B.使呼吸频率减慢

∙C.使吸气过程延长

∙D.终止吸气,转为呼气

 A.

 B.

 C.

 D. √

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肺扩张反射感受器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吸气转为呼气。

所以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加速吸气过程向呼气过程的转换,使呼吸频率加快。

28.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是

∙A.O2

∙B.CO2

∙C.H+

∙D.2,3-DPG

 A.

 B. √

 C.

 D.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它在呼吸调节中经常起作用,动脉血PCO2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以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29.关于缺氧对呼吸影响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

∙A.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B.主要通过中枢感受器发挥作用

∙C.不影响外周化学感受器

∙D.轻度缺氧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A.

 B.

 C.

 D. √

由于中枢感受器对缺氧并不敏感,因此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B、C错误)。

其感受器感受的是氧分压,而不是氧含量。

轻度缺氧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A错误),而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但严重缺氧时将导致呼吸障碍。

30.关于动脉血CO2分压升高引起的各种效应,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

∙C.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D.使氧解离曲线右移

 A.

 B.

 C. √

 D.

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动脉血CO2分压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

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长期低氧血症和CO2潴留,这种状态下刺激呼吸的主要因素是

∙A.H+浓度升高

∙B.2,3-DPG浓度升高

∙C.PaO2降低

∙D.PaCO2升高

 A.

 B.

 C. √

 D.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导致低O2和CO2潴留,长时间的CO2潴留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发生适应,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O2刺激的适应很慢。

在这种状态下,刺激呼吸的主要因素就是低O2。

32.缺O2使呼吸活动增强,主要通过刺激下列哪一部位而实现

∙A.延髓呼吸中枢

∙B.中枢化学敏感区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D.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A.

 B.

 C.

 D. √

低O2对呼吸运动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实现的。

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后,急性低O2的呼吸刺激效应完全消失。

低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的。

低O2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可以对抗其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但在严重低O2时,如果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效应不足以克服低O2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将导致呼吸障碍。

33.动脉血H+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其主要原因是

∙A.中枢感受器对H+不敏感

∙B.脑脊液偏碱性,可中和H+

∙C.H+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D.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

 A.

 B.

 C. √

 D.

H+对呼吸的调节既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也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行。

虽然中枢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外周感受器高约25倍,但由于H+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它对中枢感受器的刺激作用。

34.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

∙B.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

∙C.可促进吸气及时转入呼气

∙D.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

 A.

 B.

 C.

 D. √

在人类,出生4~5天后,肺牵张反射的敏感性显著减弱。

在成人,吸入气量增加至800ml以上时才能引起肺扩张反射。

所以在平静呼吸时,肺扩张反射一般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35.增大无效腔使实验动物的呼吸加深加快,与此调节活动无关的感受器是

∙A.肺牵张感受器

∙B.呼吸肌本体感受器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D.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A.

 B.

 C. √

 D.

增大无效腔可使肺扩张程度和肺通气阻力均增大,因而可刺激肺牵张感受器和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大无效腔也可使肺泡通气量减少,影响肺换气,因而可降低PO2,升高PCO2,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而使呼吸加深加快;但增大无效腔不能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二、B型题(总题数:

8,分数:

12.50)

∙A.肺总量

∙B.肺扩散容量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1).可用作衡量肺换气功能指标的是(分数:

0.50)

 A.

 B. √

 C.

 D.

(2).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是(分数:

0.50)

 A. √

 B.

 C.

 D.

(3).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分数:

0.50)

 A.

 B.

 C. √

 D.

(4).尽力吸气后再尽力最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是(分数:

0.50)

 A.

 B.

 C.

 D. √

∙A.呼吸

∙B.扩散

∙C.肺换气

∙D.肺通气

(分数:

1.50)

(1).机体与外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分数:

0.50)

 A. √

 B.

 C.

 D.

(2).肺泡与外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分数:

0.50)

 A.

 B.

 C.

 D. √

(3).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分数:

0.50)

 A.

 B.

 C. √

 D.

∙A.肺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肺泡无效腔气量

∙D.解剖无效腔气量

(1).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是(分数:

0.50)

 A. √

 B.

 C.

 D.

(2).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分数:

0.50)

 A.

 B. √

 C.

 D.

(3).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肺泡气量是(分数:

0.50)

 A.

 B.

 C. √

 D.

(4).从鼻腔到呼吸性细支气管这部分未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是(分数:

0.50)

 A.

 B.

 C.

 D. √

∙A.呼吸肌的舒缩运动

∙B.胸内负压的变化

∙C.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压差

∙D.肺泡气与肺泡周围血液间的气体分压差

(分数:

1.50)

(1).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分数:

0.50)

 A. √

 B.

 C.

 D.

(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分数:

0.50)

 A.

 B.

 C. √

 D.

(3).肺换气的动力是(分数:

0.50)

 A.

 B.

 C.

 D. √

①肺通气的生理过程为: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胸廓扩大和缩小→肺的舒缩→大气和肺泡间周期性压力差→通气。

所以,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大气和肺泡间周期性的压力差,原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②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其动力是两者之间的气压差。

∙A.静脉血液

∙B.动脉血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分数:

1.50)

(1).体内二氧化碳分压最高的是(分数:

0.50)

 A.

 B.

 C.

 D. √

(2).体内氧分压最高的是(分数:

0.50)

 A.

 B. √

 C.

 D.

(3).体内氧分压最低的是(分数:

0.50)

 A.

 B.

 C.

 D. √

A.HHbNHCOOHB.HbO2C.H2CO3D.

(1).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为(分数:

0.50)

 A.

 B. √

 C.

 D.

(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为(分数:

0.50)

 A.

 B.

 C.

 D. √

∙A.血pH对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影响

∙B.CO2与Hb结合促进O2的解离

∙C.O2与Hb结合后促使CO2的释放

∙D.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也妨碍Hb与O2的解离

(分数:

1.50)

(1).何尔登效应是指(分数:

0.50)

 A.

 B.

 C. √

 D.

(2).波尔效应是指(分数:

0.50)

 A. √

 B.

 C.

 D.

(3).CO中毒的机制是(分数:

0.50)

 A.

 B.

 C.

 D. √

①何尔登效应是指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则容易与CO2结合。

②波尔效应是指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表现为pH降低或CO2分压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pH升高或CO2分压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

③CO可与Hb结合,占据Hb分子中O2的结合位点;此外CO与Hb分子中的一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2的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妨碍O2的解离,所以CO中毒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又妨碍O2的解离。

∙A.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肺牵张感受器

∙D.中枢化学感受器

(分数:

1.50)

(1).低氧对呼吸兴奋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刺激(分数:

0.50)

 A. √

 B.

 C.

 D.

低氧对呼吸运动的刺激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氧分压降低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主要调节呼吸,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主要调节循环),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2).动脉血H+浓度增加引起呼吸加强的主要机制是刺激(分数:

0.50)

 A. √

 B.

 C.

 D.

H+对呼吸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外周化学感受器高,但是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虽然颈动脉体、主动脉体两者都参与呼吸和循环的调节,但是颈动脉体主要参与呼吸调节,而主动脉体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3).PCO2增高引起呼吸加强的主要机制是刺激(分数:

0.50)

 A.

 B.

 C.

 D. √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对呼吸的调节既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也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行,但中枢感受器的敏感性高于外周感受器。

三、C型题(总题数:

2,分数:

2.00)

∙A.呼吸频率的高低

∙B.生理无效腔的大小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能影响肺泡通气量的是(分数:

0.50)

 A.

 B.

 C. √

 D.

(2).能影响肺通气量的是(分数:

0.50)

 A. √

 B.

 C.

 D.

∙A.出现肺泡无效腔增大

∙B.出现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C.两者都对

∙D.两者都不对

(1).通气/血流比值减小,相当于(分数:

0.50)

 A.

 B. √

 C.

 D.

(2).通气/血流比值增大,相当于(分数:

0.50)

 A. √

 B.

 C.

 D.

四、X型题(总题数:

13,分数:

1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