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0483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docx

分布式控制系统考试

 

第一章

1.第一次作业

2.分布式控制的组成,每部分的功能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控制站(完成过系统的运算处理控制,是DCS的核心部分,系统主要的控制由他完成)、操作站(完成人机界面功能、供操作员操作监视)、工程师站(对DCS进行应用组态和编程用于离线组态、在线修改和操作系统开发)、通讯系统(包括系统网络和现场总线)、高层管理网络。

3.分布式控制的主要特点:

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4.分布式控制的体系结构

现场仪表和执行机构层、装置控制层、工厂监控与管理层、企业经营管理层

5.为什么采用递阶控制结构

子系统之间需要相互交换信息,因此需要一个协调者负责此工作。

他对子系统的控制按照一定的优先从属关系来实现,形成金字塔式的结构,同一级的个决策子系统课同时对下级施加作用,同时又受上级干预。

子系统可通过上级相互交换信息。

6.OSI模型

共7层,自上而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原则:

①每一层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功能,②每层的通信协议都应该以国际标准化的眼光来

看,③所选的层边界应尽量将通过接口的信息流减至最低,④层次的数目不要多的使结构大而不当、也不要少的让不同功能合并在同一阶层中。

7、开放系统的基本特征

可移植性、可操作性、可适宜性、可得到性。

 

第二章

1.数字/模拟PID结构图

 

模拟

 

数字

2.

比例调节的功能/缺陷

优点:

反应快、缺点:

不能完全消除静差。

3.

积分器/微分器的作用

积分器:

积分器的输出值大小取决于对误差的累积结果,

虽然误差不变,但积分器的输

出还在增加,直至使误差e=0。

积分器的加入相当于能自动调节控制常量

u0,消除静差,使

系统趋于稳定。

微分器:

减小超调,克服振荡,提高稳定性,改善系统动态特性。

4.数字PID调节器的优点/原理图

优点:

①技术成熟,结构灵活,不仅可以用常规的PID调节,还可以根据系统的要求,

采用各种PID的变种,如PI、PD控制、不完全微分控制、积分分离式PID控制、带死区的

PID控制、变速积分PID控制、比例PID控制等;②易被人们熟悉和掌握;③不需要求出

数学模型;④控制效果好。

原理:

根据输入的偏差信号,按比例、积分、微分的函数关系进行计算,其运算结果用于输出控制。

 

5.位置式/增量式的PID控制算法位置式算法:

t

k

de(t)

ek

ek1

TS

k

TD

e(t)dt

TS

ej

uk

KP[ek

ej

(ekek1)]u0

dt

TS

T

T

o

j

0

j0

S

I

增量式算法:

Ts

k

TD(ek

uk

KP[ek

ej

ek1)]u0

TI

j

0

Ts

u

K

[e

T

k

1

T

e

)]u

s

e

D(e

k1

P

k1

TI

j

k1k2

0

uk

uk

uk1

j

0

Ts

T

T

2ek1

ek2)]

KP[ek

ek1

sek

D(ek

TI

Ts

Kp

e(k)

KIe(k)

KDe(k)

2e(k

1)e(k

2)

增量式控制算法提供执行机构的增量△

uk,只需要保持现时以前

3个时刻的偏差值即可。

6.为什么采用位置式、增量式的

PID控制算法

位置算法只能直接用到数字式控制阀,对其它控制阀(须用

D/A

转为模拟量→保持电

路,把输出信号保持到下一个采样周期的输出信号)

增量算法只能通过步进电机等累积机

构化为模拟量。

与位置型

PID算法相对应的是增量式

PID算法,增量式算法适用于自身带

有积分记忆元件的执行器,

此类执行器的特点是:

执行器的动作终点位置与之前每次输入信

号的累加值相关,每次执行器所输入的控制信号所决定的是本次执行器动作终点位置相对于上一次动作终点位置的改变量,此类执行器比较典型的有步进电机和步进电机驱动阀门。

7.积分饱和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由于负载突变等原因,引起误差的阶跃,若根据PID算法公式计算出的控制量u

超出了控制范围,例如,u>umax,那么实际上控制变量u就只能取上界值umax,而不是计算值,此时系统变量Y输出值虽在不断上升,但由于控制量受到限制,其增长要比没有受

限制时慢,误差e将比正常情况下持续更长的时间保持在正值,而使公式中的积分项有较大

的累积值,当过程变量输出值Y超出给定值后,开始出现负差,但由于积分项的累积值很

大,还要经过一段时间t后,控制变量u才脱离饱和区,这样就使系统出现明显的超调,这种饱和作用是由积分项引起的,故称为积分饱和。

8.积分分离的方法

①一种办法是只在UI与UP同方向时,才把积分引入;而在UI与UP反方向相反时,把

UI切除,这在计算机上是很容易办到的。

②是只在小于某一界限(例如|e|<ε为某一常数)时,即被控变量相当接近设定值时,

才把UI引入,而在其余情况下(|e|>)ε,把UI切除

 

10.选择性控制系统,锅炉蒸汽系统图(PPT85页书上有详细)

 

11.前馈控制及特点:

所谓前馈控制,实质上是一种按扰动进行调节的开环控制系统。

特点:

当扰动产生后,被控变量还未显示出变化以前,根据扰动作用大小进行调节,以补偿

 

扰动作用对被控变量的影响。

12.解耦控制:

一个生产装置往往要设置多个回路来稳定各个被控变量,回路之间可能相互关联、相互耦合,相互影响,构成多输入多输出的相关系统。

13.串联解耦控制的原理(PPT128)

 

14.时滞补偿控制在三个通道上对控制品质的影响(课上讲的重点)

15.史密斯补偿控制的补偿方案

16.推断控制结构图(重点)系统程序

用途:

推断控制是利用数学模型,由可测信息将不可测的输出变量或不可测扰动推算出来实现反馈控制。

特点:

第三章

1.PLC的用途和特点

用途:

顺序控制、运动控制、闭环过程控制、数据处理、通信和网络。

特点:

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控制系统结构简单、通用性强、应用灵活;编程方便、

易于使用;功能完善、扩展能力强;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方便;维修方便、维修工作量小;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实现机电一体化。

2.PLC的结构形式

整体式结构、组合式结构

3.PLC的工作原理

PLC工作工程实际上周而复始地执行读输入、执行程序、处理通信请求、执行CPU自

诊断和写输出地扫描过程。

①读输入扫描过程②执行程序③与网络通讯的扫描过程④自诊断扫描过程⑤写输出扫描

4.PLC的组成

5.PLC的硬件/软件结构(PPT15页图)

硬件:

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包括系统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

电源,扩展接口,通讯接口,智能I/O接口,智能单元,其他部件。

软件:

系统软件(系统

管理程序、用户指令解释程序、标准程序模块及系统调用程序)、用户程序(它是PLC

用者针对具体控制对象编制的应用程序。

)。

广义上的PLC程序构成:

用户程序、数据块、参数块。

 

的使

6.系统程序(PPT117页)

7.PLC的编程语言

三种语言:

梯形图、指令表、顺序功能流程图。

8.I/O设备单元

 

I/O设备单元保证CPU与现场设备相互联系的通道,可实现电平转换、电气隔离、串/

并转换、A/D与D/A转换。

9.开关量输出单元

10.梯形图的设计和编程规则

Ladder编程规则①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每个继电器线圈为一个逻辑行,即一层阶梯。

每一个逻辑行起于左母线,然后是触点的连接,最后终止于继电器线圈或右母线。

②一般情

况下,在梯形图中某个编号继电器线圈只能出现一次,而继电器触点(常开/常闭)可重复

出现。

③在一个逻辑行上,串联触点多的支路应放在上方,如果将串联触点多的支路放在下

方,则语句增多,程序变长④在每一个逻辑行上,并联触点多的支路应放在左边。

如果将并

联触点多的电路放在右边,则语句增多,程序变长。

⑤不允许一个触点上有双向“电流”通过

⑥多个逻辑行都具有相同条件时,为了节省语句数量,常将这些逻辑行合并。

⑦设计梯形图

时,输入继电器的触点状态全部按相应的输入设备为常开状态进行设计更为合适,不易出错。

因此,也建议尽可能用输入设备的常开触点与PLC输入端连接。

11.典型的梯形图启跑停

①起动保持和停止电路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③延时接通/断开电路④定时范围的扩

展⑤闪烁电路⑥报警电路

12.延时接通/断开

 

T37、T38为通电型延时继电器,分辨率为100ms,PT为设定值,其延时时间为:

分辨

率*设定值。

所以T37延时时间=90*100=9sT38延时时间=60*100=6s。

当输入端为1时,

开始计数,到延时时间,输出为高电平。

13.典型电路

 

第四章

1.CPU程序的块结构

 

操作系统

DB

DB

循环

FC

FB

SFC

定时

OB

组织块

过程

FB

FC

SFB

故障

图例:

最大嵌套深度:

OB--组织块

S7-300:

8

FB--功能块

16(CPU318)

FC--功能

FB

S7-400:

24

SFB--系统功能块

2至4个附加级给故障OB

SFC--系统功能

FB带背景数据块

2.程序循环执行

 

3.数据存储有哪几种类型

数据以用户程序变量的形式存储,且具有唯一性。

数据可以存储在输入过程映像存储器

(PII)、输出过程映像存储器(PIQ)、位存储器(M)、局部数据堆栈(L堆栈)及数据块

(DB)中。

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类型、复杂数据类型或参数类型。

根据访问方式的不同,这些数据可以在全局符号表或共享数据块中声明,称为全局变量;也可以在OB、FC和FB的变量声明表中声明,称为局部变量。

当块被执行时,变量将固定

地存储在过程映像区(PII或PIQ)、位存储器区

(M)、数据块(DB)或局部堆栈(L)中。

4.数据块分类

(1)共享数据块又称全局数据块。

用于存储全局数据,所有逻辑块(OB、FC、FB)

都可以访问共享数据块存储的信。

(2)背景数据块用作“私有存储器区”,即用作功能块(FB)的“存储器”。

FB的参

数和静态变量安排在它的背景数据块中。

背景数据块不是由用户编辑的,而是由编辑器生成的。

 

(3)用户定义数据块(DBofType)是以UDT为模板所生成的数据块。

创建用户定义数据块(DBofType)之前,必须先创建一个用户定义数据类型,如UDT1,并在LAD/STL/FBD

S7程序编辑器内定义。

5.寄存器

CPU有两个数据块寄存器:

DB和DI寄存器。

这样,可以同时打开两个数据块。

6.结构化/如何定义

所谓结构化程序,就是处理复杂自动化控制任务的过程中,为了使任务更易于控制,常把过程要求类似或相关的功能进行分类,分割为可用于几个任务的通用解决方案的小任务,

这些小任务以相应的程序段表示,称为块(FC或FB)。

OB1通过调用这些程序块来完成整个自动化控制任务。

结构化程序的特点是每个块(FC或FB)在OB1中可能会被多次调用,以完成具有相

同过程工艺要求的不同控制对象。

这种结构可简化程序设计过程、减小代码长度、提高编程

效率,比较适合于较复杂自动化控制任务的设计。

7.编程

 

第五章

1.

最小拍控制

2.

定义(最小拍控制)

要求闭环系统对于某种特定的输入下在最少个采样周期内达到无静差的稳态,

且其闭环

脉冲传递函数式

其中,N是可能情况下的最小正整数,即闭环脉冲响应

φ(z)在N个周期后变为0。

3.零阶保持器的作用

零阶保持器的作用是保持离散信号各采样时刻的值不变直到下一个采样时刻止,从而形

成由高度为各采样时刻值的矩形波组成的脉动序列,如上图再将各矩形波顶边的中点用一条

光滑的曲线连接成上图中绿色虚线此绿色虚线就能较准确地复现由红色虚线表示的原连续信号,且采样周期越小,复现精度越高。

4.Z变换的作用(计算题)

5.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

C(z)

输出脉冲序列的

Z变换

G(z)

输入脉冲序列的

Z变换

R(z)

6.φ(z)、D(z)公式PPT56

(z)

C(z)

D(z)G(z)

R(z)

1D(z)G(z)

 

(z)

1

e(z)

D(z)

D(z)

e(z)

G(z)1(z)

G(z)

7.典型信号输入的响应

(1)单位阶跃输入信号

 

(2)单位斜坡输入信号

 

(3)单位抛物线输入信号

 

8.PPT59-60图

同上题

9.PPT63页:

响应的特点/差别在哪儿

 

10.最小拍控制器的适应性特点(结论)PPT66

★最少拍控制器的适应性特点:

对应同阶输入可以实现最小拍跟踪。

对于低阶输入,稳态误差为0,但动态特性较差,有100%超调,且不能最小拍跟踪。

对于高阶输入动态响应慢、且有稳态误差。

★结论:

一种典型的最少拍φ(z)只适用于该类型的输入。

11.D(z)如何求,PPT67

 

12.零阶保持器的处理方法PPT70

采样周期足够小时,可忽略保持器

 

双线性变换法

 

13.PPT72页,求响应D(z)

 

14.纹波系统的设计要点

最少拍快速有纹波系统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D(z)是在物理上可实现的有理多项式

(2)Φe(z)应把G(z)的不稳定极点作为自己的零点。

 

(4)Φ(z)应包含G(z)中z-1的因子,其方次相同。

14.最小拍控制系统的局限性

(1)系统的适应性差

(2)对参数变化过于灵敏

(3)控制作用易超过限定范围

(4)在采样点之间存在纹波

15.为什么存在纹波

16.纹波产生的原因PPT93

 

第八章

1.DCS操作方式

①仪表盘的操作方式,指过程控制站的操作在仪表盘上进行,它通常包括盘装的单回路、多回路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模拟仪表和简易型操作终端的操作。

主要用于采用单回路控制器、可编辑逻辑控制器等模拟仪表盘的场合。

②CRT操作方式,它通过生产过程的集中监视和操作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介入,通过操作站的CRT、触摸屏幕、鼠标或球标、键盘等设备或者语音等输入设备对生产过程的操作以及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维护等操纵。

2.组态的内容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组态包括系统组态、画面组态和控制组态。

系统组态完成组成系统的

 

各设备间的连接。

画面组态完成操作站的各种画面、画面间连接。

控制组态完成各控制器、

过程控制装置的控制结构连接、参数设置等。

趋势显示、历史数据压缩、数据报表打印及画面拷贝等组态常作为画面组态或控制组态的一部分来完成。

3.CRT的操作方式

CRT操作方式指通过操作站的CRT、触摸屏幕、鼠标或球标、键盘等设备或者语音等输入设备对生产过程的操作以及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维护等操纵。

4.人机接口的要求

在CRT操作方式中的人机接口装置主要是操作站及其外部设备。

对它们的要求主要有环境要求、输入特性和图形特性的要求。

(1)环境要求。

控温洁净;供电稳定;与互联设备近距离通信。

(2)输入特性。

输入设备逐渐由键盘向鼠标、机械式向光电式和屏蔽式的转变。

(3)图形特性。

要求不断提高色彩、分辨率、内存级和数据存储能力。

5.组态操作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组态操作包括分散过程控制装置和操作站的组态,可延伸到现场智能

变送器、一体化安装的带控制器的执行机构的组态和上位管理机的组态。

组态操作包括系统组态、控制组态、画面组态和操作组态等。

系统组态操作是根据已有

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确定各设备的可寻址的标志位、各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部分硬件接线)、所包含的软件环境以及相应操作系统。

6.系统组态

系统组态包括硬件组态和软件组态。

硬件组态工作是对各设备规定唯一的标志号。

它可以通过跨界片、开关的位置分配来完

 

成。

各设备之间的硬件接线以及插件板的安装都是硬件组态工作,它们通常是由制造厂商完成。

 

软件组态工作包括对有关设备送入相应的操作系统和软件、间的连接关系和安装位置等。

 

用软件的方式描述各设备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