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0751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docx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

初中现代汉语语法

一、词性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六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六类: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六类。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实词。

例如: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

可分指人和指物、指时间、指处所(地点)等四类。

如:

 指人的:

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白、白居易。

 指物的:

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

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去年。

 表处所(地点)的:

、、马来西亚、、凯旋门、、亚洲。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

如"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

分两种:

 第一:

单纯的:

上、下、前、后、左、右、中、东、南、西、北、、外。

 第二:

合成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后边、南面、里头、外头、中间。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

1、表示一般动作行为:

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2、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现动词):

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3、表示心理活动:

爱、恨、怕、想、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怕、担心、讨厌、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4、表示判断(判断动词):

是、有

5、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愿动词):

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应当、应该、配、值得、得(dei)、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6、表示趋向(趋向动词):

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开来、开去、起、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

AA如:

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

ABAB如: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2、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第一: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第二: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

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

(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

(对)

       光有在吗?

(错)光在吗?

/光在不在?

(对)

       老师有教过你吗?

(错)老师教过你吗?

/老师曾经教过你吗?

(对)

       有受伤吗?

(错)受伤没有?

(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

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

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例:

1、表性质的:

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2、表形状的:

长、短、大、小、粗、细、平坦、整齐、笔直、血淋淋、骨碌碌。

3、表状态的:

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4、表数量的:

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5、表颜色的:

黑、白、黄、红、苍白、绿油油、红彤彤、碧绿、黑不溜秋等等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

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

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不能在其词前面加“很”:

例如“雪白”、“血红”。

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例如

单音节:

 AA式如:

高——高高(的)大——大大(的)红——红红(的)慢——慢慢(的)

双音节:

AABB式如:

老实——老老实实整齐——整整齐齐清楚——清清楚楚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如:

马虎——马里马虎胡涂——胡里胡涂慌——慌里慌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

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

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

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

“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的数目和次序的词。

如:

半、一、二、十、百、千、万、亿、零。

1、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

2、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

第一、第二、第三”等等。

3、分数:

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

格式是“几分之几”。

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等。

4、倍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

如“一倍、十倍、百倍”等。

5、概数:

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

①、两个相邻的数词连用。

连用的一般为系数词,通常数目小的在前,数目大的在后。

“两、三”连用时有两种方式,“两三”或“三两”,但后者一般只限于“三两天”。

“九”和“十”不能连用表示概数。

不连续的系数词也可以连用,表示概数的有“三五”。

②、数词后加上表示概数的词语。

主要有“来、多、把、左右、前后、上下”等。

“来、把、成、上”比“左右、上下、以上、以下、近、约”更口语化。

(五)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六)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

1、人称代词:

你我他它咱们大家自己2、指示代词:

这那这儿那边各每

3、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怎么哪里几

4、物主代词:

我(我们)的、他(她)的、你的、它的

二、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六类      

(七)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围、时间等的词。

1、表程度的:

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2、表围的:

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3、表时间频率的:

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4、表肯定否定的:

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5、表语气的:

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副词语法特点:

1、[1]、副词通常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又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

[2]、副词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又如:

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

说了又说吃得下就吃说清楚再走下大雨也去

(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

(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

(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

“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

如不能说“他来了没?

”“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

”“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

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

例如:

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

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又如:

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

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

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

分别比较下边两组词:

白布白跑一趟 ;老朋友老说不完;怪事怪好看;净水身上净是泥。

(八)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例如:

1、表时间:

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2、表处所、方向的:

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3、表方式、方法的:

按、按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

4、表原因、目的的:

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5、表对象、关联的:

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6、表比较的:

比、和、同、与、跟

7、表排除的:

除了、除非

介词语法特点: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1. 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

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例如: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

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

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

(介词)②他在家里。

(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

(介词)

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

(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③他给了我一本书。

(动词)它们的区别:

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

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 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

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九)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

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连词语法特点: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另外注意: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

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

(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

(介词)

③([和他]去)的人都回来了。

(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

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

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

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

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

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十)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1、结构助词:

的(底)、地、得、所

2、时态助词(动态助词):

着、了、过、来着,

3、比况助词:

似的

4、语气助词:

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十一)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

1、作独立语:

(1)砰,砰,我正在擦枪的时候,响起了敲门声。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P379)..

(2)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

(3)有时抬起头,“噗——”吐一个烟圈儿。

那神态仿佛告诉别人:

“嘿,等吧,等到晌午吧!

我才。

(4)叭!

叭!

两声清脆得近乎尖厉的枪响,压倒风啸海吼。

(1992.1《人民文学.故乡.恋曲》)..

2、相当于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单音节+重叠音缀的:

哗啦啦、扑楞楞、淅沥沥、仆剌剌

(1)她是这么小巧的一个女娃娃,蹬手蹬脚地哇啊哇啊哭起来。

(池莉《太阳出世》)....

(2)汪所长很高兴。

捧着茶咕噜咕噜喝了一气,抹着嘴,就谈之。

(池莉小说集《太阳出世》)....

3、相当于形容词,修饰名词,作定语:

(1)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高尔基《海燕》)...

(2)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

?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朱自清....《绿》)

4、相当于形容词,描写、述名词或代词,作谓语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北朝民歌《木兰诗》)...

(2)这辆车笨拙得像头老牛,老远就开始哼哼叽叽。

(池莉《太阳出世》)....

5、相当于名词,接受述、描写,作主语

(1)丁丁冬冬是你欢愉的歌吗?

(雪雪1989.12《诗刊·梅雨季》....

6、相当于动词,支配名词或代词,作谓语

(1)她把老人送出了大门,瑟瑟缩缩在门洞里。

(池莉《太阳出世》)....

(2)伤员有时哼哼两声。

(犁《白洋淀纪事》)..

7、相当于名词,接受动词支配,作宾语

(1)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老舍....《骆驼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

8、相当于形容词或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

(1)村长散披着黑羊皮,也是跑得呼哧呼哧。

(池莉《太阳出世》)...

(十二)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

我猜着了。

②唉呀!

这么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来了。

④喂!

现在开会了。

⑤嗯!

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

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

例如: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

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

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

例如“ō,我懂”。

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

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

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

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

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

“只听见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

这属活用。

二、同义词

一、什么叫同义词?

词语意义基本相同,在语言中常常可以换用的词语叫同义词。

二、同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

1.词义方面有细微差别表现为:

(1)词义围的大小有差别。

例如:

①人不管办什么事情,都要严肃认真。

(围最大)②这一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已经了解清楚了。

(围较小)③一定要有岗位责任制,出了事故要批评,要追究责任。

(围最小)

(2)词义的轻重有差别。

例如:

①终于选育出符合要求的新优良品种。

(词义较轻)②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是可歌可泣的。

(词义较重)③青蛙有一双机能优异的大眼睛。

(词义最重)

(3)词义侧重的方面有差别。

例如:

①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侧重在强壮有力)②一个健壮的少年跳出来迎接客人。

(侧重在结实强壮)③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

(侧重在勇武敏捷)

(4)词义的个体与集体有差别。

例如:

①一个人,连自己国家的地图都画不清楚,是一种耻辱。

(表示个体或普遍概念)②近几年,本市外来人口急遽增加。

(表示集合概念)

2.用法方面有各种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对象不同。

例如:

①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纪律。

(多用于组织、纪律)②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却摹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

(多用于机械仪器有结构之物)③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

(多用于思考研究)

(2)搭配关系不同。

例如:

①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常与奔波等搭配)②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常与身体等搭配)③它应为广大工农劳苦民众服务。

(常与辛苦功劳等搭配)

(3)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例如:

①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动词,作谓语)②退却,是防御的继续;追击,则是进攻的继续。

(用为名词,作宾语)③小船继续向前划去。

(用为副词,作状语)④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副词,作状语,可重叠使用)⑤一字排开的帐篷,连续了三里路。

(动词,可作谓语、状语)⑥她做了许多短短的不连续的梦。

(作定语,或组成“连续性”)

3.色彩风格方面有不同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

(1)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

①他们都是一些有伟想的人。

(褒义词)②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

(中性词)③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

(多用于贬义)

(2)语体风格不同。

例如:

①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侧重于口语一般场合)②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

(侧重于书面语庄重场合)③天刚刚黎明,他就起身走了。

(文学用语)④情报送到了,战斗大概在明天拂晓时进行。

(军事用语)

同义词的上述诸方面的差别,经常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分开讲只是为了解说时清晰、方便,在实际运用中应全面综合地去辨析。

三、反义词

反义词:

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

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反义词的作用:

1、正反对照,突出矛盾。

利用反义词把两件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对照,矛盾对立的现象可以表现得更鲜明。

2、正反连用,含义隽永。

3、正反对举,以概其全。

有的时候,反义词连用,表示正反对举,含有“举此两端以概其全”的意思,使叙述简练、明确。

四、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褒义词:

带有褒扬、尊敬、喜爱等感情色彩的词语。

如“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等。

贬义词:

带有贬斥、憎恶等感情色彩的词语。

如“毒辣”、“折磨”、“愚蠢”等。

中性词:

汉语量的词是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种词称为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

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

使用词语,特别是使用同义词,不仅要弄清词的意义,对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还要分清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用,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收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义,用贬义词表示的是褒义。

例如:

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上例的“顽固”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是坚定不移的意思。

因此加上引号。

五、词义和语境

语境对确定词义起着重要作用,语境不同,词义就有所区别。

如《孔乙己》一文中,“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个“踱”字,活画出“长衫主顾”悠闲自在、洋洋自得的神态;而在《进中举》一文中,进借钱赶考回来,卖鸡换米,“一步一踱”的“踱”字则写出了进饥饿难耐、步履蹒跚、有气无力的神情。

所以,根据特定的语境来推断词义,才能准确理解。

   语境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多义

   汉语中的词往往多义。

正因为如此,如果离开语境,孤立地看待词语,理解将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

因为词虽然有多个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它的意义则是单一而确定的。

例如下面加点的词:

①“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从上面到底部的距离短)“花的颜色就有深有浅。

”(颜色淡)②“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

”(对事物反复体会)“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用牙齿磨碎食物)③“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特指颜色浓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