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08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9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符广勇动物实习.docx

符广勇动物实习

毕节学院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院系:

生态工程学院

年级:

2012级

专业:

生物科学

姓名:

符广勇

学号:

28111201016

指导老师:

胡思玉、葛传龙、王延斌

 

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班级:

生物科学2012级姓名符广勇学号:

28111201016成绩:

第一部分实习时间及实习基地概况

1、实习时间:

2014年5月17日-5月23日(共计7天)

2、实习基地:

贵州省大方县油沙河

油杉河源于九龙山北麓,属赤水河水系。

整个油沙河大峡谷流域面积约为41平方公里。

大方境内以油杉河、后河为主要河流,湾流沟涧单数10条之多。

一般都在海拔1400米以上,最高点是后河天门峰,海拔1810米;最低点是三岔河河口,海拔800米,其相对高度达350米~1000米之间。

形成峻岩峭壁,深壑幽谷,山高水低,大起大落的雄伟气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峰丛中切槽谷地形。

油杉河所处的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其交通之艰难,不亚于剑门蜀道。

正是由于这种艰险,遏制了油杉河与外界的联系,但与此同时,也遏制了油杉河森林植被的破坏速度,使一部分原始森林和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得以保存,全境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

在油杉河流域,到处林木葱茏,绿荫如盖,松竹繁茂,古木扶疏,藤萝攀附,芳草如茵,古、大、稀植物比比皆是。

第二部分实习目的

野外教学实习是继《普通动物学》理论课教学任务完成以后,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的目的有:

1、通过对实习地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的观察,充实课堂教育的内容;

2、学习动物学野外观察标本采集、制作及分类鉴定方法;

3、学习各种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算及调查报告的编写方法。

通过实习,要使学生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掌握动物重要目及科的鉴别等一整套技术;熟悉动物野外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部分实习路线

1、

油杉河景区道路图

2、

油杉河景区图

3、2014年5月18日:

古银杏风情园——古柏树(早上观鸟)

古银杏风情园——仙宇屯

2014年5月19日:

古银杏风情园——雨冲河

2014年5月20日:

古银杏风情园——红旗村——小康村

2014年5月21日:

古银杏风情园——雨冲河源头

2014年5月22日:

古银杏风情园附近

第四部分实习内容

一、无脊椎动物

指导老师:

胡思玉、葛传龙、王延斌

1、昆虫的野外观察、采集、标本制作及分类鉴定。

2、蛛形纲、多足纲、甲壳纲等动物的野外观察、采集、标本制作及分类鉴定。

二、脊椎动物

指导老师:

胡思玉、葛传龙、王延斌

1、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野外观察、采集、标本制作及分类鉴定。

2、鸟类的形态及生活习性观察。

3、小型兽类如松鼠、刺猬等的观察。

第五部分实习工具及方法

一、无脊椎动物

1、采集工具及方法

捕网、采集袋、毒瓶、大离心管(代替指形管)、大镊子及三角纸包等。

网捕法、灯光诱集法等。

2、昆虫标本的制作工具及方法

展翅板、昆虫针、大头针、小镊子、透明薄膜纸、整姿台、三级台等。

展翅法、针插法等。

3、昆虫标本的分类鉴定工具书及方法

《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中国蝶类志》、《中国蝴蝶野外识别手册》、《中国观赏蝴蝶手册》、《昆虫博物馆》、《中国两栖动物图鉴》、《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瓢虫原色图谱》、《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等。

根据昆虫标本的形态特征利用分类检索表和形态对比进行标本鉴定。

二、脊椎动物

1、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标本的采集及制作方法

利用空网等捕捉工具进行直接捕捉或食诱捕捉。

将采集到的标本先用乙醚处死,再行体内注射8~10%的甲醛溶液或75%的乙醇溶液进行定型,最后浸泡在相应的保存液中。

2、鸟类的观察方法

利用望远镜远或近距离静态观察。

以照相机抓拍,老师讲解,记录及查对参考书籍的方式进行。

第六部分实习结果

一、无脊椎动物

1、多足纲的动物种类:

巨马陆、马陆、蜈蚣、蚰蜒等。

(至少写1种,并简要描述其特征)

少棘巨蜈蚣:

(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

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长1.5毫米~34毫米之间。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对步足和1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对步足。

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对、45对,最多的达到191对。

马陆(Spirobolusbungii)

身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分。

躯干部能区分出短的胸部前4节和长的腹部。

体长圆而稍扁,由25~100多体节组成。

长约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

头部有触角1对,大颚1对,小颚1对。

眼为聚眼。

躯干近20节,第1节与头部愈合,第2~4节各有1对步足和1对气孔,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足和2对气孔。

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各有臭腺孔1对。

从发生看,成倍的步足和气孔,是由于2个体节愈合的结果。

昼伏夜出,多栖息潮湿耕地、或枯枝落叶堆、瓦砾、石堆下,行动缓慢,常成群游行。

生殖孔1对,在第2对足基部

2、蛛形纲的动物种类:

长腿盲蛛等。

(至少写1种,并简要描述其特征)

长腿盲蛛:

(Leiobunumspecies)

其体长一般少于5毫米,但足距可达10厘米以上。

大部分盲蛛目动物的步脚细长;头胸部和腹部间无明显的分隔;不吐丝。

植食性种类步脚细节,上颌及触须无明显特化;肉食性则步脚粗短,上颌及触须特化成钳状之捕食构造。

食性可分为植食性与肉食性两种。

大腹园蛛(Araneusventricosus):

体色与斑纹多变异,一般黑或黑褐色。

背甲扁平,前端宽,中窝横向,颈沟明显。

胸板中央有一“T”形黄斑,周缘呈黑褐色轮纹。

腹部背面前端有肩突,心脏斑黄褐色,其两侧各有2个黑色筋点,呈梯形排列。

腹背后部直至体末端有一棕黑色叶斑,边缘有黑色波纹,叶斑两侧为黄褐色。

腹部腹面中央褐色,两侧各有一黑色条斑。

纺器黑褐色。

外雌器垂体呈黑色,弯曲部柔软,黄白色,有环纹,末部褐色,坚硬,边缘卷起。

白蜘蛛(TetranychusurticaeKoch):

椭圆形,体背有刚毛26根,排成6横排。

生长季节为白色、黄白色,体背两侧各具1块黑色长斑,取食后呈浓绿、褐绿色;当密度大,或种群迁移前体色变为橙黄色。

在生长季节绝无红色个体出现。

滞育型体呈淡红色,体侧无斑。

3、昆虫纲的动物种类:

形态特征

鳞翅目

凤蝶科

翠蓝斑凤蝶Chilasaparadoxa

翠蓝斑凤蝶成虫形态:

翅展100—120mm。

体紫黑色,胸背有蓝紫斑点。

翅黑褐色,前翅端半部具紫色光泽;外缘区有1列白色斑,泛紫色光泽;中室端部有1个紫色白斑。

后翅基部少部分黑褐色,其余大部分深褐色或棕褐色;亚外缘区有1列白斑点,但不十分明显;外缘直,细波状。

鳞翅目

祝蛾科

铜翅瘤祝蛾Torodoraaenoptera

铜翅瘤祝蛾:

翅展20mm。

触角黄白色,下唇须浅灰褐色。

头部黄白色。

胸部暗褐色。

前翅暗褐色,闪金属铜光泽。

无典型的斑纹。

后翅灰褐色,缘毛灰色。

鳞翅目

祝蛾科

兔尾祝蛾Urolagunaheosa

兔尾祝蛾:

翅展17—18mm。

触角土黄色,末端褐色。

下唇须土黄色。

头部闪蓝紫金色光泽。

胸部灰褐色,边缘具土黄色鳞片。

前翅灰褐色,花纹土黄色:

翅基半部前缘处有一个横置的“丫”字形纵斑纹,其下方有一条较短的纵纹。

后翅灰褐色,前缘黄白色。

鳞翅目

舟蛾科

窦舟蛾

Zarangapannosa

窦舟蛾:

体长22—30mm;身体背面暗褐色,后胸毛端黄色。

前翅暗褐掺有少量黄白色,基部具1枚黄白点;后翅雄蛾灰白色近透明,翅脉和后缘暗褐色,雌蛾暗褐色,中央较灰白,两性臀角均具2黄白色短纹。

鳞翅目

舟蛾科

昏舟蛾Betashachiasenescens

昏舟蛾:

头灰色,额带淡黄褐色;下唇须暗红褐色;触角淡黄褐色。

胸部背面灰色。

前翅暗灰褐色,所有横线黑褐色锯齿形;后翅暗褐带赭色,缘毛同前翅。

雌蛾全体底色较雄蛾明亮,外线清晰可见。

直翅目

蝗总科

突颜蝗

Eotmethis

nasutus

突颜蝗雄性特征:

体中型。

头短于前胸背板,具粗糙小颗粒。

头部背面较宽,表面低凹,侧缘隆线明显。

复眼较小,近圆形。

触角较长,20节,到达前胸背板后缘。

后翅略长于前翅。

尾须长柱形。

体色黄褐或红褐色。

直翅目

蝗总科

金澜沧蝗Mekongiellakingdoni

金澜沧蝗雄性特征:

体型中等,体表具细小刻点。

头大而短,较短于前胸背板。

头顶较长,其在复眼前端的宽度为长的1.8倍以下,前端中央具细纵沟。

触角丝状,其长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

复眼卵圆形,单眼较小,很不明显。

尾须锥形。

直翅目

蝗总科

云南负蝗Atractomorphayunnanensis

云南负蝗雄性特征:

体近似纺锤形,较粗短,体长为体宽的5倍,头顶短而较尖,其长度等于或短于复眼的最长直径,有时略长于最长直径;复眼长卵形,其最长直径约为其宽的1.6倍,眼后一列颗粒少而较大,且突出,排列整齐;触须较短,16节,到达上唇端部。

体色草绿色,后翅基部玫瑰色。

等翅目

木白蚁科

小新白蚁Neotermeshumilis

小新白蚁:

兵蚁;头部棕黄色;上颚暗褐色,基部红棕色;上唇色较暗;前唇基淡黄色;触角黄棕色。

体小型。

头宽短、近长方形,两侧边近平行,头后缘宽圆。

眼卵圆形,半透明。

触角已破损仅余10节,触角窝突发达。

上颚较细长。

足细长。

等翅目

白蚁科

始兴土白蚁Odontotermesshixingensis

始兴土白蚁:

兵蚁;头黄褐色,上颚黑褐色,胸、腹部及足淡黄色。

头部毛被稀疏。

头背面观卵圆形,头最宽处位于中后段;上唇舌状;触角17节,第3节最短。

鞘翅目

象甲科

象甲虫

Curculionidae;weevils

体深灰色或土黄色,长4.5-4.7毫米,头黑色,触角肘状,棕褐色,头宽喙短,喙宽略大于长,头部背面两复眼之间凹陷,前胸背板棕灰色,鞘翅卵圆形,长约是宽的两倍,有纵列刻点,有纵沟10条和散生褐斑。

足腿节无齿,爪合生。

鞘翅目

叶甲总科

叶甲

Colasposomadauricum

体黑色,身体一般卵圆形或长形,头部外露,前口式或下口式。

触角多为丝状,一般11节。

成虫膜翅一般盖及腹部,后翅发达,有一定的飞行能力。

鞘翅目

金龟科

鳃角金龟

Scarabaeidae

chafer

体厚实,红褐色,鞘翅闪亮。

夜出吃叶和花,有时为害严重。

幼虫称白蛴螬,生活在土中。

幼虫食植物根,经3年化蛹,八、九月份成为成虫,再进入土中越冬。

翌春出来食叶,寿命不到一年。

天敌是蜣蝇,其幼虫食六月鳃角金龟。

六月鳃角金龟的幼虫是优良的鱼饵。

鞘翅目

花天牛科

松厚花天牛Pachytalamed

松厚花天牛雄性特征:

体长16mm,体宽6mm。

鞘翅赭红色,无斑纹,刻点粗深不规则,愈合成蠕形小沟,侧缘显著向后收狭,端缘微凹。

膜翅目

蜜蜂科

金翅木蜂Xylocopaauripennis

金翅木蜂雌性特征:

体长24—25mm;黑色。

上颚2齿;唇基密被刻点,中央较稀;中胸背板中部光滑无刻点,边缘密被刻点;腹部背板刻点稀,大而不均匀。

翅紫褐色;前翅基部闪蓝绿色光泽,端部有强的金黄色光泽。

体毛黑色

膜翅目

蚁科

小家蚁Monomoriumpharaonisl

一般体小(0.5mm-3cm),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

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

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

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

有翅或无翅。

前足的距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

蜻蜓目

蜻蜓科

黑纹伟蜓

Anaxnigrofasciatus

一般体型较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

眼大而突出,大约占脸部1/3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

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

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

幼虫在水中发育,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

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

革翅目

蠼螋

蠼螋

Labidurajaponica

体长5-50毫米。

体狭长,略扁平。

头宽扁,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

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

体表革质,有光泽。

有翅或无翅。

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尾须呈铗状。

无产卵器。

半翅目

蝎蝽科

单色螳蝽

Ranatraunicolor

体形多变,一般较细。

头小,隐于前胸中。

触角3节,喙3节。

前胸长,呈颈状。

前足长而弯曲,适于捕捉。

腹末呼吸管细长。

尾长。

半翅目

田鳖科

大田鳖

Kirkaldyia deyrollei(Vuillefroy)

田鳖,它身体扁阔,椭圆形,灰褐色,喙短而强,腿大,前足强壮,体长45~65毫米。

 此虫头较小,三角形。

触角小,前胸大。

前翅革质,发达,呈镰刀状。

后翅膜质,色淡黄。

跗节短,有一钩爪。

中后肢胫节及跗节具长毛,足端有2个长爪

螽斯亚目

蝼蛄科

蝼蛄

GryllotalpaorientalisBurmeister

蝼蛄,大型、土栖。

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

本科昆虫通称蝼蛄。

俗名拉拉蛄、土狗

2、脊椎动物

1、鱼类动物的种类:

黑斑条鳅(Triplophysastrauchii):

口较宽。

唇厚,上唇有皱褶,下唇具乳头状突起和深皱褶。

须长。

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

体无鳞,侧线完全。

鳔后室发达。

2、两栖动物的种类:

中国林蛙、黑斑蛙、中华大蟾蜍等。

(至少写1种,并简要描述其特征)

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

中华大蟾蜍形如蛙,体粗壮,体长10cm以上,雄性较小,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园形瘰疣。

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

舌分叉,可随时翻出嘴外,自如地把食物卷入口中。

舌面含有大量粘液。

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

眼大而突出,对活动着的物体较敏感,对静止的物体迟钝。

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1个。

躯体粗而宽。

在繁殖季节,雄蟾蜍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斑纹;雌蟾背面斑纹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

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无蹼,步行缓慢。

雄蟾前肢内侧3指(趾)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华西雨蛙(Hylaannectans):

体形小,雄蛙体长34-38毫米,雌蛙39-43毫米。

吻宽圆而高,吻棱明显。

颊部垂直;鼓膜圆。

舌较圆厚,后端微有缺刻。

犁骨齿两小团。

指端有吸盘和马蹄形横沟;趾端形态同指。

背面皮肤光滑,腹面遍布扁平疣。

生活时背面绿色,头侧有紫灰及金黄条纹。

股前后方及跗庶内侧具黑色斑点,1-5枚不等。

腹面乳白色。

峨眉林蛙(Ranaomeimontis):

雄蛙体长短于雌蛙。

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幢孔横椭圆形,鼓膜约为眼径的2/3,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或鼻间距;上额、有齿。

体背面光滑,雄性背部无疣或有小疣,雌蛙常有少数圆疣;背侧褶细窄而平直,在颞部不弯曲,从眼后直达腾部,四肢背、腹及体腹面皮肤光滑;雌性一般有外即槽,雄性的不显。

后肢长,无股后腺,胫跗关节前伸达鼻孔前面,左右眼部相重叠;指、趾端圆而无沟;趾间膜发达,各趾间为全腰,缺刻甚浅。

背面颜色变异颇犬,多为绿黄色、深黄色或褐灰色,有的个体在体背面有黑色斑点或在肩部上方有"八"形黑斑;颞部有三角形褐黑斑;四肢背面一般有褐色横纹;腹面白色或乳黄色。

雄性第一指婚垫甚发达,基部者明显分为2团,具有粗刺;无声囊;背腹侧均有雄性线。

斑腿树蛙(Rhacophorusleucomystax):

体扁平;头长宽相等或长大于宽;口阔,吻略尖圆,吻棱明显;鼻孔近于吻端,眼大,凸出。

眼径与吻等长,眼间距大子鼻间距:

鼓膜显著。

皮肤平滑,背面有极细微的痣;腹面满布颗粒状扁平疣,颞褶平直而较长,达肩后方。

体色变异甚大,常随栖息的环境而异,一般背面为浅棕色,上面有黑色或黑棕色斑纹,成纵条状、"X"形或黑点状;四肢背面有黑色或暗绿色横纹,或成斑点状;肛门附近及腿后方有黄、紫、棕及乳白色交织成的网状斑纹。

腹面乳白色。

前肢长,指端均有吸盘及横沟,指间无蹼,指侧均有缘膜,关节下瘤发达。

后肢细长,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足短于胫;趾吸盘小于指吸盘,趾间有蹼。

棘指角蟾(Megophrysspinata):

体肥短。

头扁平、头长略小于头宽。

颊部垂直。

吻棱显著。

鼓膜为卵圆形,舌梨形后端具缺刻。

内鼻孔内侧有"V"形犁骨棱,无齿、末端亦不膨大。

体背满布细痣。

头侧和上颌缘的痣粒有黑刺;头背部后方有“V”形肤棱,起自眼碱后方。

体侧及股后有分散疣粒;胸侧及股后各有一对浅色圆形腺体。

腹面皮肤光滑。

背面棕褐色,有黑色斑纹。

两眼间有一空心倒三角形斑,向后至肩脾部有一黑色"V"形斑;背中部斑纹周围有浅色纹;四肢上黑色横纹隐约可见;体躯腹面有对称云斑。

棘腹蛙(Ranidaeboulengeri):

体大而肥壮,雄蛙稍大。

皮肤较粗糙,背面有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趾间全蹼。

雄性前肢特别粗壮,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

成体背面多为土棕色或浅酱色。

上下颌有显著的深棕色或黑色纵纹。

两眼间常有一黑横纹。

背部有不规则的黑斑。

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

咽喉部棕色花斑较多。

瞳孔菱形,深酱色。

红点齿蟾(Oreolalaxrhodostigmatus):

雄蟾胸部有1对刺团,繁殖季节后多脱落。

股部多有股腺。

瞳孔纵置舌后端有缺刻。

上颌有齿。

背面皮肤多粗糙。

成体以陆栖为主,多生活在树木丛生的山溪附近。

齿蟾白天常隐蔽在溪边朽木下、有苔藓腐叶的泥洞或石隙间。

夜出活动,多爬行,行动缓慢。

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

蝌蚪底栖在溪流水荡石下,以水藻等为食。

经1~2年完成变态。

红点齿蟾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附近,可在离洞口数十米深的黑暗环境中生活。

蝌蚪全长可达120毫米,在洞内长期无光条件下生活,皮肤颜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眼小。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

皮肤粗糙,头背、体躯及尾部有各种大小不一的疣粒。

体侧延至尾前段各有一系列略呈方形密集的瘰疣,连续隆起成纵行。

腹面较光滑,细皱纹间有小疣粒。

头背部及体腹部深黑褐色,吻及上下唇缘色较浅;颈后土黄色,背脊部及体两侧沿瘰疣部位有三条土黄色宽纵纹,在尾基部会合,整个尾部土黄色;体侧腋至胯部或多或少有土黄色斑纹;指趾端的背腹面生活时为桔红色。

织金瘰螈(Paramesotritonzhijinensis):

成体背面灰褐色,在沿两侧棱有两纵列不连续小弱黄斑分布,在近尾端消失;腹面具有较大的不连续橘红斑分布;在耳后接近口角处具有微红色眼后斑。

皮肤较粗糙,头体背面及体侧布满大小不等的疣粒,上唇缘及颌部的皮肤较光滑,枕部的“v”形隆起较弱,其后角与背正中的脊棱相连,向后延伸至尾部。

体侧及腹面有四纵列较明显的腺体。

四肢细弱,指、趾彼此重叠,两侧无膜,基部无蹼,末端较尖。

指4、趾5,无内外掌突。

3、爬行动物的种类:

玉斑锦蛇(Elaphemandarinus):

全长1m左右,尾长约为全长的五分之一。

背面紫

或灰褐色,正背有一行18~31+6~11个约等距排列的黑色大菱斑,菱斑中心黄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长短不一,交互排列的黑斑。

头背黄色,有典型的黑色倒"V"字型套叠斑纹。

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

(1)+3

(2);上唇鳞7,2-2-3式,或8,3-2-3或2-2-4式;下唇鳞9,前4枚切前颔片。

背鳞23-23-19行,平滑;腹鳞181~238;肛鳞二分;尾下鳞53~75对。

4、鸟的种类:

种的形态特征描述

雀形目

鸦科

喜鹊Picapica

喜鹊:

雄性成鸟:

头、颈、背和尾上覆羽辉黑色,后头及后颈稍沾紫,背部稍沾蓝绿色;肩羽纯白色;腰灰色和白色相杂状。

翅黑色,初级飞羽内翈具大形白斑,外翈及羽端黑色沾蓝绿光泽;次级飞羽黑色具深蓝色光泽。

尾羽黑色,具深绿色光泽、末端具紫红色和深蓝绿色宽带。

颏、喉和胸黑色,喉部羽有时具白色轴纹;上腹和胁纯白色;下腹和覆腿羽污黑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白色。

雀形目

鸦科

红嘴蓝鹊Urocissaerythrorhyncha

红嘴蓝鹊:

红嘴蓝鹊是一种体态美丽的笼鸟,雌雄羽色相似。

前额、头顶至后颈、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全为黑色,顶至后颈各羽具白色、蓝白色或紫灰色羽端,且从头顶往后此端斑越来越扩大,形成一个从头顶至后颈,有时甚至到上背中央的大型块斑。

背、肩、腰紫蓝灰色或灰蓝沾褐,尾上覆羽淡紫蓝色或淡蓝灰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

尾长、呈凸状。

中央尾羽蓝灰色具白色端斑,其余尾羽紫蓝色或蓝灰色、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

两翅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基部紫蓝色,末端白色,次级飞羽内外翈均具白色端斑,外翈羽缘紫蓝色。

下体喉、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有时沾蓝或沾黄色。

虹膜桔红色,嘴和脚红色。

雀形目

鸦科

大嘴乌鸦Corvusmacrorhynchos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是雀形目鸟类中体型最大的几个物种之一,成年的大嘴乌鸦体长可达50厘米左右。

雌雄相似。

全身羽毛黑色,除头顶、枕、后颈和颈侧光泽较弱外,其他包括背、肩、腰、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在内的上体均具紫蓝色金属光泽。

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尾羽具暗蓝绿色光泽。

下体乌黑色或黑褐色。

喉部羽毛呈披针形,具有强烈的绿蓝色或暗蓝色金属光泽。

其余下体黑色具紫蓝色或蓝绿色光泽,但明显较上体弱。

喙粗且厚,上喙前缘与前额几成直角。

额头特别突出,在栖息状态下,这一点是辨识本物种的重要依据。

大嘴乌鸦与小嘴乌鸦的区别在喙粗厚且尾圆,头顶更显拱圆形。

雀形目

文鸟科

山麻雀Passerrutilans

山麻雀:

雄鸟上体从额、头顶、后颈一直到背和腰概为栗红色,上背内翈具黑色条纹,背、腰外翈具窄的土黄色羽缘和羽端。

尾上覆羽黄褐色,尾暗褐色或褐色亦具土黄色羽缘,中央尾羽边缘稍红。

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棕白色,翅上小覆羽栗红色,中覆羽黑栗色,每片羽毛中央有一楔状栗色斑,两侧黑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黑栗色具宽阔的栗红色至栗黄色羽缘,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

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色,具宽阔的栗黄色羽缘,初级飞羽外翈基部有二道棕白色横斑。

眼先和眼后黑色,颊、耳羽、头侧白色或淡灰白色。

颏和喉部中央黑色,喉侧、颈侧和下体灰白色有时微沾黄色,覆腿羽栗色。

腋羽灰白色沾黄。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或沙褐色,上背满杂以棕褐与黑色斑纹,腰栗红色,眼先和贯眼纹褐色,一直向后延伸至颈侧。

眉纹皮黄白色或土黄色、长而宽阔。

颊、头侧、颏、喉皮黄色或皮黄白色,下体淡灰棕色,腹部中央白色,两翅和尾颜色同雄鸟。

虹膜红栗褐色或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黄褐色。

雀形目

文鸟科

家麻雀Passerdomesticus

家麻雀:

中等体型(15厘米)的麻雀。

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

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

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

上背两侧具皮黄色纵纹,胸侧具近黑色纵纹。

亚种partini及bactrianus的脸颊及下体较白,体型比指名亚种小。

亚种partini胸部黑色较多。

雀形目

山雀科

大山雀Parusmajor

大山雀:

大山雀雄鸟前额、眼先、头顶、枕和后颈上部辉蓝黑色,眼以下整个脸颊、耳羽和颈侧白色,呈一近似三角形的白斑。

后颈上部黑色沿白斑向左右颈侧延伸,形成一条黑带,与颏、喉和前胸之黑色相连。

上背和两肩黄绿色,在上背黄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