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09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 专题三 微专题一.docx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六章专题三微专题一

微专题一 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

[专题微语]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形象异同比较鉴赏

1.(2017·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树杪:

树梢。

鉴赏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词句清丽,景象雄伟。

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诗人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

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晴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

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

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

也有道理,可备一说。

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

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

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

诗人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

“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诗人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

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

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

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

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此题属于比较鉴赏题,题干中已明确给出了比较的角度,即意象和情感。

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找出各句诗中出现的意象,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

猿鸣极哀,诗人通过猿的叫声,渲染了巫峡的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树林”。

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的凋零衰败之气,表达了内心的凄苦。

《晓行巴峡》描写三峡,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万井、二流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处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从诗歌最后一句“稍解别离情”可知,诗人还有一点淡淡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外

唐 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唐诗鉴赏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

最先透露早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

不仅立意新,而且足见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乃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

上句写远景:

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

唯“积雪”方显“山好”。

下句写近景:

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

唯“垂杨”方显“水生”。

此句与苏轼诗句“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

“生”“欲”二字用得巧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

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

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

但诗人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

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

“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两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

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

只不过《醉眠》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

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

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

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称精品。

苏诗鉴赏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他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的诗句,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的,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本联紧扣一个“乐”字。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

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

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这首诗意境优美,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唐诗的“莺边日暖如人语”和苏诗的“西崦人家应最乐”两句诗中都写到“人”,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诗写到的人是广义上的人,是比喻(比拟)的对象,诗人用比喻(比拟)、听觉等手法,表现郊外景色的美丽,抒发内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苏诗提到的“人”是特定环境中的山间农人,他们在春天忙着耕种,表现出山村生活的生机勃勃,寄托着诗人向往农人生活的情感。

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较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

对于前者,先要看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如上面第1题关于意象方面的比较,再主要是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形象作用异同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二、词语比较鉴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鉴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第二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这个“正”字,兼有“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朗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一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第三联历来脍炙人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作者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与“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作者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

作者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失”字更好。

它含有消失之意,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

它含有开阔之意,它是对实际的描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①去长沙②,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迁客:

被贬谪之人。

②去长沙:

汉代贾谊因受到权臣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③梅花:

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

李诗鉴赏 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出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

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这首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前半部分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高诗鉴赏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听笛而生乡关之思,首先展现出冰雪铺地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

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两句写的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

何处吹奏《梅花落》?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和香洒满关山。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由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关乎盛唐气象。

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

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1)两首诗都选用了__________意象,描绘出对________一事的感受。

(2)这两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梅 听笛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高诗由战士听曲而联想到故乡的梅花飘落,思乡之情浓郁;李诗因被贬而远离长安,听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诗人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寒冬时的梅花。

另外,李诗还运用用典的手法,借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高诗则运用设问,一问一答,以虚景衬实情。

5.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仙吕]后庭花

赵孟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中吕]普天乐

滕 宾

翠荷残,苍梧坠。

千山应瘦,万木皆稀。

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

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赵曲鉴赏 一群美丽纯洁的采菱女荡舟在清清的水中,唱着渔家歌谣,歌声飞入荷花丛中,惊起了一群栖息的水鸟,画面变得明快活泼起来。

但“乱云愁”却作了个陡转。

风雨欲来,而采莲女却处乱不惊,从容不迫地采下一茎绿荷叶戴在头上作雨具,返舟归家。

全曲也许寄托着处于政治风云变幻中的赵孟

的归隐之心。

滕曲鉴赏 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官场名利的批判,表现了归隐田园的志趣。

在构思上颇有佳处。

“翠荷”四句写秋景。

前两句写眼前景,翠荷凋残,苍梧坠叶;后两句,一个“应”字耐人玩味,仿佛山若有情,山亦当憔悴消瘦。

无情之物遂亦人格化,此乃移情入景之法。

这四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真切具体而至博大苍莽,层次分明;作者连用“残”“坠”“瘦”“稀”四字,写出了百卉俱腓、草木摇落的萧瑟秋景,再加以“千山”“万木”,极状空间范围之大,于是,疏木衰林、万物悲秋的肃杀之气,塞空而下。

秋本无所悲,但因作者有感于岁月迟暮,有如草木凋零,故觉秋景惨然多凄。

回首人生旅途,大半生已过,却仍然碌碌风尘,为名缰利锁所羁。

故紧接着由景物转入人事,写出了“蜗角”等三句。

“蜗角”用以表现对名利的鄙视。

然而作者身羁官场,归隐之志未遂,在识时知机、进退行藏的认识上,应该承认自己是输与陶渊明了,一个“输”字,表现了作者对隐士陶渊明的倾慕和自己未能及早归隐田园的悔恨。

“黄菊围绕”“良田数顷,黄牛一只”,作者预想归隐后田园生活的蓝图。

一想到躬耕田亩,远离风波的自由自在,便欣然神往,故结句以“归去来兮”表示其浩然归志。

此曲以景起兴,以情作结,皆统一于落叶归根这一主旨上。

中间虚实交错,景与情,古与今,人与我,眼前与未来,时空腾挪跌宕,有对比,有反思,有展望。

(1)这两首曲的前四句都写了秋景,但手法和意境特点各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曲分别用不同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何种相似的志趣?

请作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赵曲写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宁静幽美又灵动清逸的水乡秋暝图。

滕曲写景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萧瑟肃杀凄清的秋景。

(2)都表达了归隐之志。

赵曲全篇写景,描绘幽美如画的水乡,只在尾句通过描述采菱女摘荷叶戴在头上,互相呼唤归去的情景,寓情于景,间接抒情(含蓄),表达了归隐之志。

滕曲前四句写景,表达人生迟暮之感,后四句直写人事,预想归隐后的田园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倾慕陶渊明,急于归隐的志向。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

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四、内容、情感异同比较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