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16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docx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

郎节坝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

为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乡教学常规,现对我校音乐、体育、美术学科常规管理制订以下监测制度:

音乐学科质量监测制度

一、备课

1.制订教学计划

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段教学目标,熟悉全册教材内容。

其次,了解本册教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作用,理解本册知识的脉络,明确本册教材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及非智力因素培养等要求。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学期、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完成。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乡土音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乡土音乐列入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分析

(2)本学期的教学要求(3)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4)教学进度

2.教学设计

(1)备教材。

首先要熟读课标,认真领略音乐学科作为审美教育的理念、价值、性质,明确本课时在全册教材中的位置,确定目标和内容以及该课时的重点、难点,整理规范教学语言,设计营造审美教学情境。

(2)备学生。

音乐教师备课,应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实践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题。

应充分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机会。

掌握学生的年龄、个性、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情况,设想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思考相应对策,认真考虑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与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用“普及教育”的目标治教,用“适合学生,尊重差异”的方法施教,用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的信念从教,让音乐属于每个学生。

(3)备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从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注重音乐体验,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讲解、提问、演示、讨论、律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多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

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创设新颖生动、情趣共济的教学情境,并美化自己的形象和教学语言,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美感化。

注意开放性与生成性的备课。

备课时应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及生成性,将书本知识的学习置于生活经验之中,使学习与生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的部分。

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以听为基础,唱为中心,动为手段的整体综合训练,重视审美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

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实践中掌握乐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避免机械单纯的技能训练和忽视乐感培养的倾向。

1.歌唱教学:

(1)要体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原则,要有愉悦性。

(2)教师的范唱、伴奏、动作示范要讲究声情并茂,学生的歌声、动作、行为要讲究美感。

(3)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提倡“高位置的轻柔的歌唱”,注意对生长发育期儿童嗓音的保护。

(4)随着年级的提高,适当渗透和加强二声部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二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2.器乐教学

(1)按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器乐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2)以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为主。

如:

竖笛、电子琴、口琴及口风琴等。

(3)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3.欣赏教学

(1)欣赏教学要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在听赏的基础上结合律动、表演、创作等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

(2)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3)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3—6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容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三、学业评价

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

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评价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2)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3)课程管理和课程发展:

学校领导重视音乐教育,学校艺术氛围浓厚,开足开齐音乐课、配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教学设施配套齐全、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能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地重组、整合以及进行课程的开发。

2.评价方法

(1)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表演、竞赛等方式进行。

(2)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采用定性评价和量化测评。

期末学生音乐课成绩评定,宜采用等级制,还应结合评语一并给予评定。

3.考核项目

(1)考核内容分两大块:

考试和考查平时考查:

根据学生上音乐课的态度、表现以及音乐的素质来评定等级。

(2)学期考核:

面试和笔试①面试:

采用指定曲目或自定曲目考核学生的技能。

提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学生在唱歌、器乐、舞蹈等方面充分展示自我。

②笔试:

设计听力题和知识题、实践题来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3)毕业考试:

必须做到统一命题、测评、评定。

(4)组织方式:

根据课标要求由学校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

四、教学研究音乐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科校本教研活动,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经常开展教学反思,采取撰写教学后记、案例分析等形式,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音乐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其中4节以上必须是本学科专业课;并写出1篇以上教学案例。

2.每学期要学习音乐优秀示范教案3篇以上,通过学习、研究,自己设计有创意性的教案,开一节校内公开课。

3.每学期聆听教科研理论讲座2次以上或者阅读音乐教学的专业书籍、期刊2本以上,每学期摘记教科研信息卡片或者读书笔记,内容必须与学科教学指导有关。

4.每学期必须写出教学论文或总结1篇以上,内容符合学科特点,专业性强。

 

体育学科质量监测制度

一、制订教学工作计划

以新教材为依据,面向全体,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1.掌握体育课程的目标,明确制定计划的指导思想。

2.根据气候的特点,合理安排两个学期的教材。

3.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包括学期、单元、课时)。

4.制订各学期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

二、备课

1.明确课程的目标,分析教材特点,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

2.了解学生,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做到心中有数。

3.教案的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具体性、可观察性,课的结构明确,层次分明。

4.教学内容和实施步骤,要重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5.要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

6.结合教材特点,合理运用场地、器材,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三、上课

1.教师要熟悉教案,身着运动服,运动鞋,提前5分钟到达场地。

2.课前布置场地和器材,检查上课所需设备器材是否安全。

3.正式上课: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和衣着,师生问好;

(2)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

(3)学生因病、伤,应安排好见习。

4.指导课的进行(示范、讲解、分组、练习、纠错、小结)。

(1)介绍器材名称、性能及使用,组织学生有步骤地进行锻炼,。

(2)善于正确地运用讲解、示范、纠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观察、领会、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和锻炼方法。

(3)使学生多学、多练、多思、多体会动作要领,发挥其想象与模仿能力。

(4)教师注重角色的转变,做到精讲、少讲,尽量运用激励性语言和多种手段、策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5)课练习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练习结束后要做好放松、恢复练习。

(6)在集体练习的基础上,加强个别辅导,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7)教会学生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8)课结束时,要小结、评价,布置学生课后归还器材和场地整理工作。

(9)教师要总结本课的效果及完成情况,做好课后反思,提高课的质量。

5.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四、体育课学习成绩的考核和评定

1.水平三每学期确定的考试的内容、考试办法和评分标准。

2.考核前,要合理安排复习课。

3.成绩评定内容包括体能、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4.课程学习的评定应采用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对学生考核成绩应及时进行登记,重视对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和过程进行评定,最后以等级制记录学生成绩,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评定。

五、课外活动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

课外活动的形式有:

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等。

1.课外活动实施必须在分管校长领导下,报请学校体育领导小组讨论,经校长批准,公布实施。

2.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

3.对班级体育锻炼的安排及组织形式进行指导。

4.教师尽可能带训校运动队。

5.每学年学校要召开一次运动会。

6.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

7.开展大课间操活动,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活动。

六、教学研究

1.教学研究是优化学风和教风,是教师掌握教学规律,人体机能规律、动作形成规律,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

2.以校内为主,纵横结合,针对本校体育教学,开展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学期2次,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每学期3节,并有记录,尽可能组织教师参与校外教研活动。

3.体育教师要养成写工作总结的习惯,每学年有个一教学专题,积极参与撰写论文、案例等,参加上级各类评比活动。

 

美术学科质量监测制度

一、备课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制订教学进度计划以部颁《美术课程标准》为理论和实践指南,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

通读各年级美术课本,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

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情况分析。

包括学校现况和学情分析如:

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作业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

2.目标要求。

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本学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四个学习领域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

3.教学进度。

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作业要求、教具与学具准备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课时计划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学形式多样,教具准备复杂,因此,必须提前备课。

备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涉及的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

②重点突出,难点抓准,解决得法。

③教学内容要落实本课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技能实践: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2.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

⑴根据课时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⑵教具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或制作范画、范样、步骤图等,有计算机等电化教学媒体的要充分予以利用。

教具设计要尽可能做到符合审美性、启发性、针对性、典型性和直观性的教学要求。

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或制作直观、实用、有效的教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⑶学具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前备好上课必须的练习用品。

某些学具必须统一置备的,要事先与学校进行沟通予以解决。

3.板书、板画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屏)上的以图文的形式进行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4.编写教案在思考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小学生的智能水平,把课堂教学程序及方法步骤等写成文本(即所谓的教案或教学设计)。

以便于教学的应用和调整。

一般美术教案规范格式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⑴课题:

指教学课题

⑵教材分析:

包括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学情分析、实施环境等。

⑶课业类型:

指单一课型(美术欣赏、制作表现)或综合课型。

⑷课时:

指完成本课题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数。

⑸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及本课教学的创造性目标。

⑹重点、难点:

指教学思考的要点和关键所在。

⑺教学用具:

指教师用具和学生学具。

教学用具置备注意直观、针对性强,可操作,力求创新;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合理。

范画:

具有审美性,典型性;板书:

点明课题,突出重点,精简明了;板画:

肯定、快速,直观效果好;其它辅助媒体:

有针对性,有实效。

⑻教学过程:

写出教学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安排。

能运用现代美术教学理论选择恰当的教法与学法,突出审美性、趣味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活动内容紧扼课题。

作业难度适当,安排课内完成。

⑼教学反思:

教后心得体会。

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教学反思字数不限。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材、教具等。

预备铃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室门口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各项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要做到仪表大方、态度和蔼、语言精炼、讲述清楚,坚持正面教育。

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正确掌握教材,不出现知识性错误。

要准时上下课。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习信心不足或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多媒体的班级要根据教学实际使用多媒体上课,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小学美术课型有综合课和单一课(欣赏课)两个课型,一般以综合课型为主。

(一)综合课型

1.教学目标:

⑴体现美术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明确。

⑵切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

⑶科学、具体体现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层次目标以及美术学科特有的创造性教学目标。

⑷目标的结构合理,既有反映具有质与量规定性的行为目标,又有表现内部心理过程的定性目标。

2.教学内容:

⑴正确理解教材,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

⑵重、难点掌握准确,处理得当。

⑶有点、有面、有特色。

3.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般有欣赏法、讲授法、谈话问答法、演示法、观察比较法、辅导练习法、电化教学法等。

⑴能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激发兴趣,做到科学、灵活、有效。

⑵教学结构安排完整合理,衔接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⑶科学分配时间,能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安排好各环节所需时间。

⑷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意培养学生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重视素质教育。

⑸体现学科特点。

艺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注意开展随堂欣赏。

做到即动手,又动脑。

⑹能充分利用现代电教媒体手段,教具直观典型,充分、说服力强,学具齐备,符合训练要求。

4.教学技能

⑴善于组织教学,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⑵教态自然、亲切、大方。

⑶运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明、准确、生动。

⑷掌握教学动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握教材,不出现知识性错误。

要准时上下课。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习信心不足或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多媒体的班级要根据教学实际使用多媒体上课,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小学美术课型有综合课和单一课(欣赏课)两个课型,一般以综合课型为主。

(一)综合课型

1.教学目标:

⑴体现美术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明确。

⑵切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

⑶科学、具体体现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层次目标以及美术学科特有的创造性教学目标。

⑷目标的结构合理,既有反映具有质与量规定性的行为目标,又有表现内部心理过程的定性目标。

2.教学内容:

⑴正确理解教材,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

⑵重、难点掌握准确,处理得当。

⑶有点、有面、有特色。

3.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般有欣赏法、讲授法、谈话问答法、演示法、观察比较法、辅导练习法、电化教学法等。

⑴能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激发兴趣,做到科学、灵活、有效。

⑵教学结构安排完整合理,衔接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⑶科学分配时间,能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安排好各环节所需时间。

⑷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意培养学生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重视素质教育。

⑸体现学科特点。

艺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注意开展随堂欣赏。

做到即动手,又动脑。

⑹能充分利用现代电教媒体手段,教具直观典型,充分、说服力强,学具齐备,符合训练要求。

4.教学技能

⑴善于组织教学,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⑵教态自然、亲切、大方。

⑶运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明、准确、生动。

⑷掌握教学动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2.造型表现技能:

根据小学生年龄实际和作品质量认定造型表现技能。

把美术教学要求与学生创造意识、个性表现以及画面效果作为作品质量的主要评估标准。

造型表现技能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检测成绩的两项成绩的综合评定构成。

平时作业成绩为一学期作业成绩的平均分。

期末检测成绩要在学期最后一学时开展综合性技能测试来评定。

造型表现技能成绩的组成:

平时成绩占60%,期末检测成绩占40%。

3.美术基础知识:

以期末卷面检测成绩为评价依据。

检测内容要根据教学要求出题,一般包括美术基础知识、美学常识、美术史知识、技能方法等三方面;内容重点突出,题型多样,以判断、主观分析和简易操作题为主,不出现怪题、偏题。

难度适宜,难度值一般掌握在0.75左右。

学生美术学习的质量评定采取综合评定方式。

测评成绩:

由学习态度与习惯的30%、造型表现技能的40%和美术基础知识的30%等三个部分成绩相加构成。

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参考:

可分四档序号档次分值a优秀90分以上b良好75分以上c合格60分以上d不合格60分以下五、教学研究美术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科校本教研活动,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经常开展教学反思,采取撰写教学后记、案例分析等形式,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美术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其中4节以上必须是本学科专业课;并写出1篇以上教学案例。

2.每学期参加本学科的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

3.每学期要学习音乐优秀示范教案3篇以上,通过学习、研究,自己设计有创意性的教案。

4.每学期聆听教科研理论讲座2次以上或者阅读音乐教学的专业书籍、期刊2本以上,每学期摘记教科研信息卡片或者读书笔记,内容必须与学科教学指导有关。

5.每学期必须写出教学论文或总结1篇以上,内容符合学科特点,专业性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