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722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

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

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闽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

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

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

”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

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诧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

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

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只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只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

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

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

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

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

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

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斩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

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

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

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

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

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

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变得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还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那是盐池!

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

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②《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尔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

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延水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泪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撮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

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2.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答案】1.A2.

(1)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

(2)西北的雪也有大朵的柳絮,但更多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质感。

(3)西北的雪还有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3.

(1)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

(2))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3)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还要仔细体味,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的特质。

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是要亲身去实践和感受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散文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通读文本,理解大意,再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错误,作者通过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突出河流的壮阔雄浑;同时巧用古代名句营造意境等,叙述明晰且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与“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相矛盾。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主要通过对散文中的形象的分析来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思想价值,同时把握文章创造的某种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情感与倾向。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通读文本,找出文中具体形象,结合文本内容和散文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题干为“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作者将江南的雪与西北的雪进行对比,只要对这段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

“‘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概括出江南的雪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撒盐”时居多,点明西北的雪厚重、实在;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因雪变得砥平而坚实可以得出最后一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通读文本,概括大意,然后根据题干结合重要语句分析概括出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倾向等,最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类和比较,整合语言。

本题围绕如何真正了解“西北高原”进行探究,定位到6至8三段描写西北高原的文字,对其信息加以筛选整合与归纳,整体得出要有宏观的把握和身临其境的体察。

第6段“只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只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还不够“概括””可概括出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7、8两段从这两面进行论述,在空中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还要仔细体味,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的特质。

想要连接西北高原,是要亲身去实践和感受的。

【点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更多的是通过对散文中的形象的分析来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思想价值,同时把握文章创造的某种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情感与倾向。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主旨、写作意图或目的、作者的情感倾向等。

作品内涵往往可以通过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意蕴丰富句体现出来。

所以,“赏析作品的内涵”往往和体会句子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结合起来考查,即考查作品语句运用的目的意图、语句运用的好处、语句体现出的情感、语句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

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

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

“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

”尧俞曰:

“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

”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

嘉祐末,为监察御史。

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

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

尧俞言:

“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

尧俞奏曰:

“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

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

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

“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

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

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

”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

熙宁三年,至京师。

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

“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

”尧俞曰:

“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

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

”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

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

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

六年,卒,年六十八。

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

“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

方倚以相,遽至是乎!

”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

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

兖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

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

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

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

“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

【答案】4.B5.C6.D

7.

(1)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且使她的家臣回归(公主身边),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

(2)王安石向来和他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本题中,“岁用不足”,意为经费开支不足,构成主谓结构,“岁用不足”要断句,排除选项CD;连词“然”表转折,前面须断开;排除选项A。

故选B。

句子翻译:

如今经费开支不足,确实不能忽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错误。

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开始启用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先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再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不准确,文中说的是傅尧俞只是告诉王安石世人对于新法的看法。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同时注意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恃”,倚仗,依靠;“薄”,轻视;“为……笑”,被动结构,被……耻笑。

(2)中,“素”,向来;“方”,正要;“俟”,等待;“处”,安置。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傅尧俞,字钦之,本是郓州须城人,后迁徙到孟州济源。

十岁就能写文章,等到考中进士,还不到二十岁。

石介每次拜访他,傅尧俞都在家中读书,石介说:

“你年纪轻轻就科举得中,却不知游玩以相娱乐,为什么呢?

”傅尧俞说:

“我生性不喜欢喧闹嘈杂,并没有其它原因。

”石介大为叹息,认为他是个奇才。

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

宋仁宗嘉祜末年,任监察御史。

衮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

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

傅尧俞说:

“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它的女儿呢?

当时国家缺乏用度,谈论财政的人争相向皇上献上使国家富强的办法。

傅尧俞上奏说:

“如今经费开支不足,确实不能忽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

否则,只想着改革弊政,即使施行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聚敛天下财富为自己所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

英宗即位后,傅尧俞转任殿中侍御史,又升任为起居舍人。

英宗同皇太后同时处理政事,后来英宗生病,(政事由皇太后一人处理)英宗的病痊愈以后,傅尧俞上书太后,请她将权力交还给英宗。

过了许久,傅尧俞听说内侍任守忠向太后进谗言,傅尧俞上疏太后说:

“宫外议论纷纷,传言您和皇上之间有隔阂。

我认为最能取信于人的事,莫过于将天下交给别人,也莫过于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公心。

何况皇上凭借着英明睿智的天资,通晓古今,怎能将天下授予他人呢?

”如果您能够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那么母慈子孝的美名就会一并传扬了。

于是皇太后还政英宗,并且驱逐了进谗言的任守忠。

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

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宰相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

”傅尧俞对他说:

“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

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

”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

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

宋哲宗即位,提拔傅尧俞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

元祐四年,任命他为中侍郎。

元祐六年,傅尧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哲宗和太皇太后驾临哭悼,太皇太后对辅佐的大臣说:

“傅侍郎清廉正直的气节,始终如一,真是金玉君子啊。

我刚想任其为宰相,他却突然去世了。

”朝廷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献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

同“哪”。

②渺然:

广阔辽远

样子。

8.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8.D9.

(1)诗歌前两联在景情关系的层面,采用了借乐景写乐情的手法,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3)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等,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错误。

从材料来看,并不能判断诗歌用典,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B项,“以咏物为题材”错误。

本诗属于写景诗。

C项,“对仗工整”错误。

颔联、颈联对仗并不工整。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景物特点和景物变换特点;诗歌写景抒情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等;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林木茂盛,花儿盛开,云朵落日交相辉映,以乐景写乐情;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悦心情。

【点睛】诗歌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包括: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和即事抒怀(寓情于事)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和氓嬉戏玩耍的情景,与“青梅竹马”一词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为明月,表达了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的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两句。

(5)我们经常说:

只要尽力了,就不遗憾。

《游褒禅山记》中揭示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总角之宴

(2).言笑晏晏(3).亦余心之所善兮(4).虽九死其犹未悔(5).明明如月(6).何时可掇(7).诵明月之诗(8).歌窈窕之章(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10).可以无悔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宴、晏晏、掇、窈窕之章、至。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

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2分)

(一)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倔(juè)强蓊(wěng)郁安土重(chóng)迁否泰(pǐ)

B.羞涩(sè)霎时(shà)参差(cēn)愀然(qiǎo)

C.公姥(mú)便言(pián)踯躅(zhíchú)愆期(qiān)

D.伶俜(pīn)修禊(xì)畏葸(xǐ)子衿(jīn)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A项,“倔强”的“倔”应读jué,“安土重迁”的“重”应读zhòng;C项,“姥”读mǔ,“躅”读zhú;D项,“俜”读pīnɡ。

故选B。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复习时将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12.下列各组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躬自悼矣壬戍之秋匪夷所思糜有朝矣

B.总角之宴周公吐哺踟蹰不前其文漫灭

C.放浪形骸终南捷径即见复关义愤填赝

D.游目骋怀激流勇退无与士眈安之若素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

考生应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下列各组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字义字、音辨析字形正误,根据语境关照形旁判断是个很好的方法,平时积累也应该多借助偏旁识字法。

A项,“壬戍之秋“应为“壬戌之秋”,“糜有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