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118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 自动保存的.docx

云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完整版自动保存的

心理学

第一章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18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19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0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内省法,意识元素、意识经验。

21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心理机能。

22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

23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完型”。

24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

2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信息加工。

2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以人为本,反对行为主义。

第二章

△30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1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33改造期学习苏联心理学。

繁荣期1963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3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4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4.个案法。

第三章

43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48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可分为四种:

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50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赏识教育)。

55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

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5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一般教育效能感与班杜拉的结果预期相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效能预期相一致。

☆63教学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

△68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74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角色有:

 

第四章

81加涅(美)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8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8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85俄国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8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在操作性。

90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95布鲁纳(美)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96☆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

含的三个过程:

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价。

99奥苏伯尔(美)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11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12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学习的内容:

第五章

√13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4动机有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23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2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31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P75图表)。

32自我实现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42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45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六章

47学习迁移的分类(例子判断题):

1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负迁移(消极迁移)

48学习迁移的作用:

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

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49形式训练说:

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无条件的。

50相同要素说(反对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有条件的):

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51经验泛化说: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

☆55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时的作用。

√59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6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方法、态度等)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6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常规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可能是新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大学生的思维基本属于常规性思维;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元认知即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68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70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①适当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②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结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强度律指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组合律指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写出观察报告。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八章

77记忆的类型:

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

79瞬时记忆:

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

保持的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保持的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80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期间是人生记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81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82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

2语音听觉编码,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

3语义编码,对于人类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

4语言中介编码(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在识记无意义材料和离散语言材料时经常使用。

△83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识记的主动性越高,识记的效果就越好。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

4组块化编码。

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

6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

7识记的信心。

☆91遗忘规律: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92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

1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2干扰说,主要有两种情况: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指前面的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保持和记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3同化说当学习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4动机说。

也叫压抑理论。

遗忘是因为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93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3复习次数要适宜。

必要时可采用“过渡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九章

94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95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8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99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包括两个基本成分: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1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在性和减缩性。

4认知策略:

1.注意策略2.编码与组织策略3.精细加工策略4.复述策略5.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

11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原型定向是方向。

原型操作是实施。

原型内化是转化

 

第十章

☆16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2苛勒的顿悟模型。

3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

4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18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认清问题的关键)3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4检验假设(方法有两种:

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检验)。

√☆19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27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0发散性思维三种基本特征:

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37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联系实际或结合具体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

 

第十一章

☆39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分为:

自我认识(认知)、自我体验(情感)和自我调控(意志)。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5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完善自我。

第十二章

☆60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65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66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

水平二:

习俗水平。

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

√☆73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遵从。

遵从包含两种情况:

从众和服众。

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2认同。

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

☆74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巩固与稳定阶段

第十三章

76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77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78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较为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6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①避免争论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④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99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10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

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型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第十五章

12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第十六章

20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23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

△24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

 

教育学

第一章

2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高等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0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

提出劳动简化率的概念,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2)舒尔茨的研究。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3)丹尼森的研究。

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计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1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一)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四次教育大革命”:

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12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14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

1.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2.通过科研发展科学3.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大职能。

15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人才培养的职能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高等教育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

柏拉图公元前387年创立学园;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国桓公年间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二)19世纪德国大学首先确立了发展科学的功能

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首先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第二章

√17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9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0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成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8.8.2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9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个宗旨,两个重点)。

21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3教育目的(总的)与高等教育目的(该阶段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调节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27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马克思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第三章

两种价值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

个人本位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

社会本位观源于柏拉图。

18世纪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终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

☆34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一)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了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38,20世纪通才教育回归:

巴格莱,要素主义;赫钦斯,永恒主义;马利丹,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

☆18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特征:

首先,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