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326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组题人:

柳小玲

审核人:

董艳蓉赵正秀曹立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图6中两幅不同版本《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插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

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了绘画的风格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国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的误解到穿对了衣服,说明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

2.西班牙王室支持实现下图中的B航行,其主观目的是()

A.证明地圆学说B.形成世界市场

C.寻找黄金,作为资本D.传播宗教,掠夺金银

【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的主观目的是掠夺金银,传播宗教,D正确。

A、B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中“作为资本”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D项。

3.“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①全球史观②革命史观③文明史观④社会史观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B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史观的理解能力。

提取信息“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判断体现①③⑤。

4.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

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C.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D.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尼德兰革命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把1500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5.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危机”B.“价格革命”C.“商业革命”D.“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使得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成为意大利衰落的外部因素,故A项正确。

依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社会的分化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意大利没有参与“商业战争”;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故B,C,D项错误。

6.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重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能力。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当时商品贸易全球化中,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来中国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国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所以才出现上述现象,故选D。

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1519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船队共5艘船,280名船员,总计费用830多万马拉维迪斯(当时西班牙货币单位)。

庞大的费用私人难以募集,而西班牙王室投资占75%。

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A.西班牙商品经济发达B.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

C.社会经济发展使欧洲王室财富大增

D.追求贵金属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答案】B题干中的信息反映的是,麦哲伦船队航行需要庞大的费用,而远洋航行所需要的这一切,私人根本无法募集。

由此可知,官方支持是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条件。

故选B。

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8.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

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明清时期”这一时间限制词,移民从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说明中游和下游山地的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并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明清时期促使山地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则是外来农作物,如玉米,甘薯等的引入,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9.马克思在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时指出:

“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

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价格革命,ABD三项都是价格革命的影响;C项与商业革命有关。

故选C项。

10.“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

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

”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题考查的是,欧洲殖民掠夺,黑奴贸易,加快资本原始积累。

根据材料表述,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欧洲殖民掠夺所产生的客观影响,表述最全面、最准确的就是,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世界联系更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故B符合题意;A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及准确;非洲人被“卖”到了欧洲,而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两项的表述与此无关;综上,正确答案选B。

11.下图是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这一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状况表明()

A.英国的资本输出额度被美国超过B.以英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大量欧洲资本涌入英国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遍及世界各地,这主要是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由时间19世纪晚期和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可判断B项符合史实。

A项从图中不能说明,C项属于第二次工业对世界的影响、D项不符合史实。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贸易示意图只能表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2.19世纪40年代英国最终征服印度,马克思感慨说:

“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要好些。

”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D.英国征服印度是好的

【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可知英国的侵略会给印度带去一定的好处,反映出殖民扩张的双重性,故B项正确。

13.马克思说:

“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这段话涉及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和社会分化

B.工业革命为“冒险的远征”提供了物质力量

C.开放、扩张的资本主义经济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D.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的话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项。

14.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各国殖民者到达美洲,并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因此,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不选;D说法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故不选。

故本题选B。

15.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

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驰

【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大量中国货物通过世界贸易流入欧洲,可见,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商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出现为中欧货物交易创造了可能。

所以答案选B。

16.“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关于此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欧洲的经济落后导致其贪财成性

B.反映了欧洲人屠杀非洲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C.反映了非洲人对《圣经》的高度认可,不在乎象牙的经济价值

D.反映了欧洲人侵略非洲的双重目的

【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殖民掠夺,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所以欧洲人的侵略是双重目的的,故本题选D项。

ABC与材料主旨不符。

17.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A.英国的伦敦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D.意大利的威尼斯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项。

18.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

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

材料中“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的现象()

A.实现了土地私有B.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C.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D.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处理“传统的农业关系”指的是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的牧场和农场,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为资本主义工业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劳动力,是促进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故选D。

其它选项不合题意,故排除。

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材料的主旨,即在强调“欧洲殖民掠夺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剧了美洲的贫困”。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项错误,应该是欧洲和美洲;C项不符合史实与题意;D项“英国人”,明显错误。

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

20.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7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掌握世界殖民霸权的国家是荷兰,即“海上马车夫”地位取得。

据此,可知:

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BCD三项的表述,均不符合题干“17世纪上半叶”时间段史实,排除。

本题正确答案选A。

21.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可以看出是市场的扩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它成为工业革命产生及扩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故选A。

22.前两次工业革命浪潮,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设备不同B.建筑材料不同C.主要动力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成为当时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的发明,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故选C项。

23.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从材料的时间“19世纪中期”可知,这时候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汽船、火车都是工业革命的成就。

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所以答案选C。

24.下面的统计图表应该是英国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对哪两种能源或资源的年消费量比较示意图()

①石油②钢铁③煤炭④电力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时间“1845年”可知,这是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新的能源或资源是煤炭和钢铁,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故选B。

25.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和中国经济状况。

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工业化的进行。

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故不选A;中国所占份额减少是因为西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故不选B;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故不选C。

所以答案选D。

26.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因为……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A.工人运动的兴起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

C.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由材料“18世纪起......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等关键信息可知,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

所以答案选C。

工人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排除A;B、D与并不能体现出,排除。

27.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实

推论

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

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化程度提高。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表格“1”看出由于英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的减少,可以说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材料表格“2”反映的是德国的统一,依据所学知道,统一前的德国的四分五裂的状况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推动德国的工业化;“3”阐述的是近代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象,但是工厂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工业化。

不是负面产物;“4”反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了发展,企业的竞争加剧,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推动了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随着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只有3个正确。

28.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上表主要表明()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答案】B

【解析】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从1500年到1820年英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这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D项表述错误。

本题选B。

29.“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1900个,占工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

”从材料中可获取的信息有()

①企业生产规模大②资本集中③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④国民贫富差距缩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D材料体现的是美国1904年大企业数量较少,但是拥有工人的数量和创造产值的数量均较高,这明显是垄断组织的特征,所以D正确;但是这种垄断组织之下,国民贫富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故排除④。

30.“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

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

”(千枝松:

《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农业专业化”判断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判断B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判断C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涉及的是工业革命对拉美的消极影响,D是积极影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项。

31.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

B.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

C.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

D.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

【答案】B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据题干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作动力,把飞机升上天空,在蓝天中翱翔的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得以实现,1901年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还未出现,故选B项。

3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话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这一材料表明

A.电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C.电力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之间联系更加方便

D.通讯技术是电力应用的标志性成就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电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强了洲际联系”“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这些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所以答案选A。

33.下表列举的各强国是按照它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1860年

1870年

1900年

1970年

大不列颠

大不列颠

美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苏联

美国

法国

大不列颠

日本

德国

德国

法国

德国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B.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赶超英法

C.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与美国关系密切

D.全球化使二战后美苏两大市场联系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时间跨度较大,所涉及到知识点较多,具有一定难度。

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与灵活运用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

ABC三项均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干图表信息,正确。

D项“美苏两大市场联系逐渐加强”,图表信息无从体现,也不符合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时期史实,不正确。

本题答案选D。

34.“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