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633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docx

梦绕三国《三国演义》梦的解析

 

目录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1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2

引言··································································································2

一、预言梦······································2

(一)帝王梦···················································2

(二)死亡梦···················································4

二、通神梦······································7

三、无梦之梦·········································9

结语··································································································11

注释··································································································12

参考文献···························································································13

 

中文系07级01班07010005王珏指导教师:

赵志成

中文摘要:

“梦意象”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影响很大“中国小说,无一书不说梦”,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也是如此,全文中有多处描写梦的意象,这其中包含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里面,把梦也可以分成各类,有预言梦,通神梦等,它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内含,同样也有人物内心潜移默化的变化,在小说中也起到不同的作用,更有利于小说情节的衔接和顺承。

本文通过《三国演义》中的梦境为例,去了解梦境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

另外,梦的描写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政治立场倾向有些内容借助梦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小说描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关键词:

梦生死心理文化

 

Abstract:

"DreamImage"greatinfluenceofancientliteratureofourcountry,"theChinesenovel,thebookdoesnotsaynodream",oneoffourfamous"ThreeKingdoms"istrue,therearemanyfull-textdescriptionofdreamimages,whichincludeAncientChinatraditionalcultureontheinside,thedreamcanbedividedintovarioustypes,havepredictedadream,trulyinspireddreamsandsoon,theyallhavetheirownculturecontainingthesamecharactersarealsosubtlechangesinheart,inthenovelalsoplaysadifferentrole,moreconducivetoconvergenceplotofthenovelciscommitment.Inthispaper,"ThreeKingdoms"inthedream,forexample,tounderstandthedreamintheaestheticvalueofliteraryworkstoexplorethecultureofancientChinesepeople'smentalityandvalues.Inaddition,thedescriptionofadreamalsoreflectsthetendencyofsome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positionofthecontentofdreamsasexpressedthroughtheirthoughtsandfeelings,thisnoveldepictsexudesauniquecharmandcontent!

 

Keywords:

dreamLifeanddeathPsychologyCulture

 

引言:

梦作为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很特殊的现象。

我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梦意象和梦文化的影响,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梦的描写。

“梦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梦对于古人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梦的的描写,它亦是人物心理绝好的潜台词、行文启承转合处的重要枢纽。

而我们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众多的梦的描写,全文共30余处有梦的描写,而这些梦境的描写的则具有很多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心理研究价值。

小说的作者罗贯中是优秀的小说家,所以他的文化思想也应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而梦作为一个奇特的事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也颇有地位,小说中众多的梦的描写,可见罗贯中对于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神秘文化很熟悉,甚至很精通。

于是他就把梦为其所用,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而使得小说更加的具有表现力。

所以,当我们从梦的视角去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会很明显发现,这些梦意象为《三国演义》增添了一笔浓厚的光彩。

梦大家都知道,但什么是梦,现在科学认为梦是个体在睡眠过程中大脑皮层残留的一些兴奋点,是个体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梦的解释是:

“睡眠时局限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

”①中国古代的梦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预言梦”在这方面上,几乎所有的释梦只有一个目的:

如何猜破神授的梦意。

另一种则是“通神梦”通神梦是通情梦,是那些白日掩盖下所看不到的民族情结于通神梦中突露出来,生死之怨、友朋之思、故国家园之恋的民族情节纠结萦系于我们的梦魂。

一预言梦

这种梦境就其实质来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甚至某种欺骗下民的政治意味。

但是,从心理层面上讲无论是有政治意味的帝王相臣梦,还是生死吉凶梦,都无不具有十分深刻的心理真实性。

它是民族精神生活的乌托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窥探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而《三国演义》预言梦也是描写的最多的。

1帝王梦:

帝王梦和帝位关系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也诸多帝王梦的描写,它们这些梦意很清楚:

体现君王的欲望,倡言君权神授。

如三十四回甘夫人夜梦“仰吞北斗”而受孕,生西蜀后主刘禅;一百一十三回吴主孙琳即位之前“夜梦乘龙上天”等等。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建安十二年,冬十月,权母吴太夫人病危,召周瑜、张昭二人至,谓曰:

我本吴人,幼亡父母,与弟吴景徒居越中。

后嫁与孙氏,生四子。

长子策生时,吾梦月入怀;后生次子权,又梦日入怀。

卜者云:

梦日月入怀者,其子大贵。

”②这里吴国太的意思很明显,说自己的孩子孙策和孙权有大富大贵之相。

同时也是希望臣子们甘心辅佐孙权。

帝王梦不仅奇特,而且是挖空心思,试想吴国太的运气就那么好,生两个儿子都是奇特梦出现?

另一个对于孙权与日有关的梦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写到:

“操伏几而卧,忽闻潮声汹涌,如万马奔之状。

操急视之,见大江中推出一轮红日,光华射目;仰望天上,又有两轮红日对照。

忽见江心那轮红日,直飞起来,坠于寨前山中,其声如雷。

猛然惊觉,原来在帐中做了一梦。

帐前军报道午时,曹操教备马。

引五十余骑,经奔山寨,到梦中所见落日山边。

正看之间,勿见一簇人马,当先一人,金盔金甲。

操视之,乃孙权也。

”“孙权非等闲之辈,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

”③在中国古代,时代的交替都需要自己的主子,人民总盼望着有真命天子的君主降世。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传说天帝往往通过梦把真命天子降世或王朝更替的信息预示给天下的臣民。

所以统治统治者利用其来使自己的愿望达成,所以在梦中总是出现典型的的梦象来彰显帝王之志。

“上天”、“太阳”、“月亮”、“星精”、“龙”等是其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梦象象征。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已远不是帝王的象征,还是我们民族和文化的象征。

④而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帝王梦的描写还具有深刻的意义。

例如前面提到的,曹操梦日,“江中红日”则是与自己对阵的孙权,“又有两轮红日”则代表着魏蜀两国。

这就预示着后来的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曹操自己也认为孙权非等闲之辈。

这也清楚的表现了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无功而返,而且实力受到削弱。

东吴在江东,蜀汉在西蜀都有险可拒,都在稳固的发展相互抑制,最后三国国君各自称王。

这个梦象的描写表面上的体现孙权帝王之相,也预示了三家的格局,为三国鼎立的形式做铺垫。

这一情节在构筑小说艺术世界中体现了多重作用和功能,它本是对曹操做梦人物过程的叙述,却在梦中将视角转到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上去。

作者描写的这些帝王梦使读者获得了表层的审美,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仅对三家帝王梦的描写,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层面上看,小说的情节线索其实就是由三家各自情节构成,包括三个独立政权的建立阶段,形成的过程,都在小说中的艺术世界中得到了具体的艺术展现。

而独立政权的建立也体现着小说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走向,寻绎历史演进规律的叙述意图是一致的。

另外,曹操在临终时小说第七十八回:

“忽一夜梦见三马同槽而食”作品中贾诩解梦为吉梦,曹操也就“不以为疑”然后这样的描写已经暗示了司马氏即将大权在握,以晋代魏。

读者读到这里也能对后事的发展有一个判断,这些都是作者在描写上艺术表现方面巧妙的一笔,如果浅尝辄止地停留在帝王梦外在表层的显意上,我们只能得出迷信,骗民众的片面结,这样便把它深邃的原始意义丢掉了。

既然小说中线索描写都是魏,论蜀,吴三国的建立,发展和覆亡的过程,那么同样对于帝王梦而言,也是三条线索也交错扭结的,三家基本都有帝王梦的出现,构成了小说整体艺术世界的支撑骨架,这既和史传记述中的历史演进保持这一致性,又和自然界周期性的季节变化相互呼应,尤为重要的是,这三条线索使小说能够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历史的行程的整体风貌,使其整体结构容易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事件,并使这些事件的场面叙述完整形象,壮阔恢弘,呈现出这一历史阶段中时代风云波澜壮阔、奔涌翻腾的鲜明画卷。

2死亡梦:

人既然有生,便不会没有死,万事必然是有始有终。

梦既然可以预言生的预兆,当然也可以显示死的迹象。

死亡梦的特点在于它的诡谲神秘,或许出于恐惧死亡的复杂心理,也可能因为天机的不可泄露,死亡梦大多写的隐晦曲折,梦象迷离,梦境恍惚,需要甚至是煞费苦心的占解。

死亡的梦相多重多样,但是也有含义较稳定的死亡象征,它们可以与生命的消亡直接联系起来,如躯体残害梦。

像小说一百零四回魏延梦头上忽生二角,一百一十九回钟会梦大蛇咬等,都是作者在写人物将要遭遇杀身之祸所出现的梦象。

在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关羽之死的的梦象描写最为精彩和出色。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

“且说关公是日祭了“帅”字大旗,假寐于帐中。

忽见一猪,其大如牛,浑身黑色,奔入帐中,径咬云长之足。

云长大怒,急拔剑斩之,声如裂帛。

霎然惊觉,乃是一梦。

便觉左足阴阴疼痛,心中大疑。

这个梦的描写也预示着关羽之后的战争节节败退,最后败走麦城,遭遇了杀身之祸。

关羽应该说是小说中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他侠义肝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经历千难万险追随刘备,是忠义的化身,但是关羽自傲是他的致命特点,不愿与老将同为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为伍。

在战争的关键时期又用人不当,对下属刻薄,造成傅士仁和糜芳叛变,自己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杀。

而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个梦,当关羽梦到这个噩梦之后却“心中大疑”,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不愿意与老将黄忠为伍,也是出于他自傲的特点,他不愿意服老,不正视自己同样也走上了英雄的末路,就这样外表上的不服输和内心潜意识对于老之将近和死亡的恐惧交错抗争,在他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他的梦中表现了出来。

虽然平时无比的自信和高傲,不并有对周围人“吾大丈夫年近六十,即死何憾”言语掩盖了他内心的焦虑,但是“心中大疑”还是表现出了他内心里的恐惧。

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样的。

荣格也看到了这一点。

他说道:

“毫无疑问,梦是内心躁动以及情节惯性和躁动一起发生作用的结果……..”

而我们从小说情节上看,刘备和诸葛亮的对于战术的指挥失误还有关羽自身性格上的缺点,失败是必然的。

而作者又采取了梦境的手法,使得整个事情有个预知性,让对于读者读到此处时,对于关羽的死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适应性了。

之前对于关羽的各种封赏,也铺垫出关羽的死而无憾、功成名就,这样的描写丰富多彩,对于读者来说尤其是喜爱关羽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补偿和安慰。

作者对于死亡梦的描写,展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小说中还有一些生死梦不是发生在本人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与该人关系较近的人的身上。

小说第五十八回马超梦见马腾遇害有这样一段描写:

“(马腾遇害后)却说马超在西凉州,夜感一梦:

梦见身卧雪地,群虎来咬。

惊惧而觉,心中疑惑,聚帐下将佐,告说梦中之事。

帐下一人应声曰:

“此梦乃不祥之兆也。

”众视其人,乃帐前心腹校尉,姓庞,名德,字令明。

超问:

“令明所见若何?

”德曰:

“雪地遇虎,梦兆殊恶。

莫非老将军在许昌有事否?

”言未毕,一人踉跄而入,哭拜于地曰:

“叔父与弟皆死矣!

”超视之,乃马岱也。

马超此梦见在雪地,则表示着深处寒境,而群虎来咬则反映了为强人所害,同样究其心理,马超也是为父亲去许昌刺杀曹操而日夜担心造成在梦中的表露。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梦是庞统之死。

当庞统想与刘备分兵去小路时,刘备却有“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

此行莫非不佳。

”之语。

庞统不以为然,结果在落凤坡被益州大将军张任射杀。

诸葛亮和庞统被刘备视为左膀右臂,此梦内涵不言而喻,这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还有一种生死梦是反梦。

其中,梦吉得凶的梦,小说第九回,董卓梦见一龙罩在身上,原本是帝王大吉之兆,结果却被吕布所杀。

董卓作恶多端,即便有吉梦也摆脱不了杀身之祸。

与此正好相反,梦凶得吉的则是甘夫人梦刘备陷于土坑之内,小说第二十五回:

“一日,关公在府,忽报:

“内院二夫人哭倒于地,不知为何,请将军速入。

”关公乃整衣跪于内门外,问二嫂为何悲泣。

甘夫人曰:

“我夜梦皇叔身陷于土坑之内,觉来与糜夫人论之,想在九泉之下矣!

是以相哭。

”关公曰:

“梦寐之事,不可凭信,此是嫂嫂想念之故。

请勿忧愁。

而我们现在看故事发生的背景,刘备兵败丢徐州,逃到冀州袁绍处。

而与关羽、张飞走散。

关羽无奈之下保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奔了曹操。

而此梦正发生在袁绍、曹操官渡之战。

曹操得知刘备在袁绍营中,于是采用程昱之计,接连让关羽斩杀袁绍两位大将颜良、文丑。

这让袁绍极为不满,刘备处于险境之中,但是刘备后来设计终于化险为夷,最后与张飞关羽相会。

从人物心理层面上,这个梦的产生是人物的心绪情节,长期的担心状态下的心结之梦。

而在对于小说方面上,因为受到正统思想的影响,所以作者的意识也一定要体现正统思想,《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始终贯穿,就是这样的一个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刘备却受到作者的寄予了极大的感情,看成明贤之君。

小说中不仅写他的忠厚仁义,而在每次逃亡的过程中都能化险为夷,逢凶化吉。

这样看来,甘夫人的梦正是作者有意刻画出的情节,来体现刘备的正统帝位。

这一点在小说中的其他梦的体现也是非常的明显。

对于刘备集团,关羽的死作者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梦去描写,力求给人们的心理安慰。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诸葛亮的死,相信也不是作者和读者愿意看到的,但是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小说第一百零五回写到后主刘禅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而且还留下锦囊妙计除掉魏延,切除后患。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作者做了这样的描写,无疑体现诸葛亮的伟大。

高山是诸葛亮是君主的依靠,高山倒下也就意味着蜀国将亡。

作者通过梦描写的很含蓄,附和了当时人的心理,显得很世俗化了。

而在之后,在小说的一百一十六回,在魏国将领钟会的梦中,诸葛亮在定军山显灵,告诫钟会不要滥杀无辜。

钟会也听其言,梦醒后上书“保民安国”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精神,同样也附和了当时世人的心理。

而小说当中对于蜀汉政权大量用梦来描写人物的悲剧,其实也是暗示了蜀汉事业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反观曹操,小说中被冠以奸臣的名号,就连梦几乎也都是不利于曹操的。

例如小说第二十三回:

时值元宵,吉平辞去,(董)承留住,二人共饮。

饮至更余,承觉困倦,就和衣而睡。

忽报王子服等四人至,承出接入。

服曰:

“大事谐矣!

”承曰:

“愿闻其说。

”服曰:

“刘表结连袁绍,起兵五十万,共分十路杀来。

马腾结连韩遂,起西凉军七十二万,从北杀来。

曹操尽起许昌兵马,分头迎敌,城中空虚。

若聚五家僮仆,可得千余人。

乘今夜府中大宴,庆赏元宵,将府围住,突入杀之。

不可失此机会!

”承大喜,即唤家奴各人收拾兵器,自己披挂绰枪上马,约会都在内门前相会,同时进兵。

夜至二鼓,众兵皆到。

董承手提宝剑,徒步直入,见操设宴后堂,大叫:

“操贼休走!

”一剑剁去,随手而倒。

霎时觉来,乃南柯一梦,口中犹骂“操贼”不止.”

董承这段梦诛曹操描写的可谓是精彩生动,小说中曹操被认为是“奸雄”而正统的是刘备,所以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曹操可谓的是内外兼忧,外面有反叛他的军阀,内也有以董承为代表的士族对他的痛恨。

可以说小说中对于这段的描写,罗贯中借董承之梦,无情的抨击了曹操,表现出了作者所想看到的形象,同时又加深了作品的倾向性。

另外,“三马同草”之梦有这样的倾向,即便曹操有了君主之实,也会有人和他去争夺政权,他一手建立的曹魏政权早晚也有被晋取代的那一天。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整部小说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就连梦中也是如此。

把刘备写得更为可爱,曹操写得更为可憎,是情理中的事,它充分变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洞察历史的艺术匠心。

二通神梦

人鬼通梦:

鬼魂的观念深入国民的心理。

有史以来,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依然存留在世上。

人不断的死去,鬼神也就与日剧增。

“四分之一是活人,三分之一是死鬼,其余都是精灵鬼怪”。

这话说起来有点骇人听闻,但是仔细想来还是有道理的。

中国是个鬼神的国度,中国没有宗教,他们信奉的不是神,而是人的亡灵。

中国人实在是与鬼魂亡灵混杂相处,甚至达到人鬼难分的程度。

所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

在关羽死后的小说的第七十七回,留守麦城的王甫做了这样一个梦:

“梦见主公浑身血污,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

”而在成都,同时刘备也做了一个相似的梦:

“忽一日,玄德自觉浑身肉颤,行坐不安;至夜,不能宁睡,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就室中起一阵冷风,灯灭复明,抬头见一人立于灯下。

玄德问曰:

‘汝何人,黄夜至吾内室?

”其人不答。

玄德疑怪,自起视之,乃是关公,于灯影下往来躲避。

玄德曰:

“贤弟别来无恙!

夜深至此,必有大故。

吾与沃情同骨肉,因何回避?

”关公泣告曰:

‘愿兄起兵,以雪弟恨’言讫,冷风骤起,关公不见。

玄德忽然惊觉,乃是一梦,时正三鼓。

这两个人的梦都是关羽死后化为所谓的鬼魂进入了王、刘两人的梦境,这也成了古人对于生死离别的寄托,是在生死之际,发自人们内心的离别之情。

这种梦写得哀婉动人、情真意切,令人黯然神伤。

在小说中把这种悲情用梦的描写表达出来,写出了凄惨和悲痛。

另外,《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描写注重整一性,体现着古代审美意识所要求的“高贵的单纯”。

关羽后期的刚而自矜发展到被俘身亡。

而这种性格的特征却与关羽主要性格特征重“义”相互矛盾,从类型化典型的角度看,与完美高大的形象相妨碍,这样的矛盾擦出了性格的火花。

所以罗贯中也是要尽力的补救,一者就是写关羽的刚,以死反抗,拒绝投降,二者就像上面提到的梦,关羽显圣,要求旁人为他复仇。

这样的描写不惜用有些迷信的情节,描绘神圣的光圈。

目的就在于消除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之间的矛盾。

三无梦之梦

这里面包括假梦和诈梦。

它是造梦者有意而为之达到其目的的梦。

所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梦,但是在小说中它又是有自己的位置。

像曹操“借梦杀人”就一方面表现了曹操的奸诈和狡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一段心路历程。

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曹操也假借七星刀去刺杀董卓也没成功,逃跑期间又误杀吕伯奢一家,那段子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曹操难以忘却,当他拥有当时和董卓一样的位子的时候,当然会想到以前的事。

所以在第七十二回写道: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

‘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

‘何人杀吾近侍?

’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小说他的“梦中杀人”是一种震慑,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于刺杀的恐惧,作者也通过这样的情节再次体现曹操的“奸”。

从小说艺术情境的构成特点可以看出,小说叙述人物的侧重点不是人物的外在形貌特征,而是能够体现出人物生命力的内在心理活动,或是凸显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神情气韵;在其叙述方式上,主要不是以作者介入叙述,或是由作者设定的叙述者直接说明性叙述,而是以人物自身的话语和行为方式对其内在心理活动的折射来完成的,这种叙述方式,更多地保留了讲史艺术的特征,能够使人物自身的形象化特征更为鲜明。

另一个把无梦之梦表现的很好的当属周瑜了,曹操想用蒋干劝降周瑜,而周瑜借与蒋干同床共塌的机会,利用“梦话”使蒋干相信了周瑜的所谓的军事机密,立功心切的蒋干把事情禀报了曹操,就这样周瑜利用梦离间了蔡瑁、张允和曹操,造成了曹操没有了正规的水军统领。

也为后来的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蒋干中计其实就是梦对古人是有威慑力的,对古人的强大影响力,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人们是相信所梦到的事物,所以当有人认识到了梦的价值的时候。

在作品中像曹操、周瑜就会加以利用。

而这种无梦之梦是作者刻意制造出来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罗贯中是如何匠心独运经营企图把他的笔下的人物描绘得更生动,更真实,更令人信服。

仅仅在“梦”上的添加,也正表现了罗贯中的艺术才能,他不惜违背历史上的某些事实,但他笔下的人物都比历史上的人物更为真实、更为性格化,更为生动感人。

历史小说要求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的统一,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黑格尔曾说:

“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权利。

”梦的描写大多数都是虚构的情节,史学观点批评《三国演义》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但也正说到了它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说出了虚构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任何文艺创作都不能离开艺术的虚构,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的集中、概括和典型化,就谈不到艺术的真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构就是艺术的生命。

罗贯中在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上,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个比较成功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三国演义》只所以具有这样强烈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同他的艺术虚构的本领分不开的。

所以,有人说,凡是作者虚构的内容,往往是艺术描写最成功的地方。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小说的时候,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有些感性色彩的,玄虚的梦象描写,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应了世俗尊刘贬曹的思想。

小说当中的梦意象从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