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681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docx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

[摘要]新媒体环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媒介化”的语境之中,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深刻变革:

它催生了一种“信息权力”或者说“微权力”,使得话语权构建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从宏观的意识形态之争走向大学生主体的思想选择,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灌输走向大学生思想文化观念的自觉认同。

积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方式,是牢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思想生产与分配的教育实践活动,话语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权力生产与分配过程的核心命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现和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渗透力。

当下,“媒介化”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展开的基本语境,如何在媒介化生存的语境中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

 

一、媒介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语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支配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1]追求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是每个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所必然会去追求的价值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意识形态主导性的重要手段。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它是巩固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现实需要,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保持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并受环境制约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征就是处于“媒介化”的基本语境之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信息的传播经由媒介化实现了由传统“一对一、多对一”转向“所有人对所有人”复合媒体形态,由此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环境,即网络媒介技术已经像氧气一样笼罩和包裹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须臾离不开网络信息传播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现代媒介演化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介质,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平台,而且在传递和表达信息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产生话题、引领社会的讯息形态。

“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

”[2]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们交往方式的系统变革以及它对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交往所造成的全面影响,既指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由其技术特征和传播特性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指新媒体在其使用过程中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结构性影响而构成的社会境况。

新媒体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交流、向大众提供讯息的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故而,媒介化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人们由此形成了以媒介作为生产和生活中心的“媒介化生存”。

“媒介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新技术手段,更表现为信息场的生成及其全时段、全方位的覆盖。

“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场”作为一种实时状态,指当下时刻和当下场所对面前事物的直接呈现,具有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

借助于媒介场的全方位、全范围覆盖,媒介化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

符号化信息体现人的实在性,人的生存方式由过去的“信息在场”过渡到现在的“意义在场”。

人借助多元的媒介类型进行虚拟化的在场显现,体现了虚拟的现实存在性,身体不在场但能以意义在场的方式表现。

“媒介化”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语境,并由此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借助媒体的中介作用,媒体的变革必然带来文化存储和解码方式的变革,进而带来整个文化图景的发展变革。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依赖于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形式的运用、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文化环境的优化来影响人、塑造人和培养人。

“网络与以往的传播媒介的根本不同在于,以往的媒介只能硬邦邦地单向输出信息,而网络将做到随时随地地与人对话、交流。

”[3]作为新媒体的网络提供了交互式、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话语方式,具有技术、社会和文化等多维度的内容,为多元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舆论空间,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和实施的媒介化语境。

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环境下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环境因素作为教育环体,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活动。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应对“媒介化”所带来的冲击,注重新环境要素的有效整合。

应当说,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和平台层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譬如各大高校纷纷加大了对网络教学的相关投入力度,课堂教学的网络化成为教育形式的新主流。

高校加大了对精品网络课程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课程”“慕课”,更是激发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青年教师运用网络媒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

同时,高校借助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思想教育实施机构,利用校园内快速兴起的新媒体平台,融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取得较好的效果。

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否契合当前媒介化的环境变革,还需要从话语权的层面进行更为深刻、更为详尽的考量。

 

二、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命题

 

话语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强调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言语方式,“话语并非仅是斗争或控制系统的记录,亦存在为了话语及用话语而进行的斗争,因而话语乃是必须控制的力量。

”[4]话语权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出发,意指通过说话来控制方向和舆论的权利,是话语潜在的现实影响力。

福柯首次将权力引入话语范式,提出话语权问题。

葛兰西从国家角度切入话语权研究,强调统治阶级向外推行价值观的过程。

约瑟夫·奈从软实力角度强调话语权的软实力内涵,认为包含话语权在内的软实力,是比包含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更高层次的实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一个核心的命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范畴,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标尺。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是政治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目的性、价值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对思想生产过程的话语阐述,是对思想分配过程的话语实践,通过对具体实践、条件和环境的联系,决定了具体的言语行为及方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实际上,一定的话语体系和话语形式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式,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还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定位和功能,因而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程度。

话语强调的是特定社会语境中说话与受话以“文本”为媒介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所以它在规范社会结构、维系社会秩序、指导社会实践行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权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价值判断、理论观点,有资格和能力主导、指导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5]因此,必须始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权利保障、政策支持和资源占有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内容和表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它既具有话语权的一般特征,又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内涵,指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机制、力量和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权利,表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定地位,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社会结构层面的话语权最终落实到实践的主体身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体,其话语权来自自身角色的分配和定位以及权力机构的制度安排,包括引领权、批判权等;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客体,享有接受教育工作者话语传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权利,以及参与协商、论辩的权利。

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还包括由思想政治学科系统的结构介体与环体所组成的公共领域的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机制,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就运作方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机制可分为同化机制和顺应机制:

同化机制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根据预期目标及任务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话语,通过新话语的传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形成新话语的机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顺应机制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交互认同而自然形成话语权的机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机制形成中,同化、顺应过程强调话语表达的主观能动性,凸显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化机制与顺应机制的协同联动,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与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6]从学科发展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助于维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导性和权威性,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实践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助于促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有积极影响。

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有助于打破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干扰,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挑战。

 

三、变革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代重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化在时间、空间领域的拓展,新媒体环境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流变。

新媒体环境不仅为多元文化思潮提供了广泛传播的平台,营造了多元文化思潮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的“众声喧哗”的舆论空间和文化场域,同时也改变了不同主体在思想文化上的相对权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互关系。

因此,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根本的影响就发生在权力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权力空间上,它催生了一种“信息权力”或者说“微权力”,从而使得宏观领域中不同社会思潮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态势呈现出新的复杂格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争夺走向虚拟的文化符号认同,从宏观的意识形态之争走向大学生主体的思想选择,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灌输走向大学生思想文化观念的自觉认同。

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置于媒介化的语境中加以考察,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变革来加以应对。

新媒体环境扩展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向度,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和实施的新背景图式和文化场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就其影响的方位与维度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媒介化生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作为认识社会的中介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媒介化生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于“自我”和“社会”的观念,影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构建。

二是作为社会大环境的子系统,媒介化生存构建了时代背景、文化场域与信息空间交互作用的新方式,影响和变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

新媒体环境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形态,影响了不同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相对权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互关系。

“在网络社会中,表现最活跃、作用最广泛的信息权力的基础,并不在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实体,而在于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或价值信念。

以信念、意志、知识和评价这些非物质因素为基础的权力就是信息权力。

”[7]由此,思想权力作用方式的多样、作用路径的多维和作用主体的多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交流的新形态,媒介化生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尤其是教育的实际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三者聚合起来最为核心的命题,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革。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话语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来说更是围绕着话语权的意识形态争夺。

具体而言,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呈现为三个层面。

一是话语空间的虚拟化和全球化。

新媒体构建了一个由虚拟符号构建起来的虚拟话语空间,作为主体的人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话语互动,从而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话语空间,这种虚拟的话语空间与现实话语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从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显然,这种虚拟话语空间是由符号所建构的,但它并非没有现实性,恰恰相反,它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并凭借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而构建了一个称为“地球村”的崭新话语空间。

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断言,在网络社会中,“无论是社会互动、还是人际互动、甚至自我互动都开始出现了一个信息化、符号化的过程与机制:

一方面信息具有了无以伦比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信息获得了最大程度的统一性和社会性。

”[8]我们未必赞同这种所谓“话语同质化”的预言,但应当看到在这个由虚拟符号构建的无疆界的、标榜着网络民主、网络自由的话语空间中,为西方发达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借助于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势必带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对话语权的争夺。

二是话语方式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表达渠道的多样化。

就话语方式来说,新媒体彻底改变了以往依赖于文字、声音等进行话语模式,而代之以集合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这种融合式的话语方式具有更强的现实感、更强烈的冲击感、更强的动员力。

同时,新媒体变革了以往单向传播的话语交往方式,而代之以交互式的话语交往方式,每个主体在理论上都可以在新媒体空间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个体的话语被其他人听到的可能性较之以往时代大大增强,因而这被视为一种“话语赋权”,并导致一种话语表达的个性化和表达渠道的多样化。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班级为单位(如人人网)、以校园为单位(各大校园BBS)或者以所有大学生为单位和对象的话语交流平台正在构建起来,大学生在谈天说地、分享心情、关注被关注中形成了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颇为不同的话语体系,这种新的话语方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是话语风格的弥散化和流变化。

就话语风格而言,“众声喧哗”可谓新媒体环境下话语风格典型特征。

新媒体环境中话语主体具有匿名性、多元化和随机性,这种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主体声音很难以秩序、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必然是多元的;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所关注的议题具有流变性,得到人们关注的焦点议题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尽管存在着“议程设置”的可能,但没有谁可以让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话题能让人们持久关注,经久不衰;新媒体环境中新的流行语词不断创造出来,被人们广泛接受或者被人们逐步遗忘,“犀利”“给力”“正能量”“duang”等网络热词不断涌现,而简短的代名词、表情、图片和动画不仅传递了信息,而且传递了心情,甚至创造了一种网络文化;商业宣传、个人娱乐、严肃政治、悲情煽动、晒晒心情等多种元素交汇到一起,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下话语的大交织、大汇合和大流变。

因此,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刺激眼球的“话语潮流”成为新媒体环境下话语风格的典型特征。

这种弥散化、流变化和潮流化的话语风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带来了巨大变革。

概而言之,新媒体环境带来了符号化的、全球化的话语空间,交互式、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话语方式以及弥散化、流变化的话语风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与异质乃至敌对的话语争夺主导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话语的汪洋大海中被淹没,还是成为引领方向的航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积极吸纳新媒体环境下的鲜活话语形式和话语风格?

这都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塑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新环境要求新变革,媒介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构话语权,牢牢把握话语权传播的各个环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切合时代要求,要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并创设新的话语主题。

其次,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的相互关系是话语权建构的关键。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度传授模式,完备的教育体制和长期的专门训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居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处在从属位置。

因此,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担任着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的角色,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化生存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直接话语权威,削弱了话语调控力,影响了话语实效性。

媒介化生存的交互性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吸引力,提升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因此,只有充分了解话语的主体与客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表现及运行规律,才能准确设定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化生存的预期目标和任务。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推动话语交流的平等性和交互性,这是新媒体环境下话语变革的重要内容。

最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需要贴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象、选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导向、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550.

[2][美]赛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曾静平,译.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

[3]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3.

[4]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郑永廷,曹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权与主导权[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6]邱仁富.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J].学术论坛,2015,(8).

[7]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J].江淮论坛,2011,(5).

[8][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