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684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金山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17.1

第一部分  积累应用(6分)

一、默写。

(4分)

1.

(1)书生意气,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

2. 《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语用。

(2分)

3.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

“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

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

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

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

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

‘______’。

A.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第二部分  阅读(5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

(12分)

浅论剪纸艺术的起源

徐静

①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古代诗人的诗句中记载了有关剪纸的描绘,在唐李商隐《人日即事》诗中,有“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有诗云:

“人生无家别,亲故伤老丑。

剪纸招我魂,何时一樽酒”;毛直方《悼亡》一诗中写道:

“客中自有未招魂,剪纸空教夜祭门”。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剪纸艺术在我国的古老起源,同时也能体会到剪纸艺术在古代的基本用途是(     )和(   )。

②剪纸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顶礼膜拜,其形式可追溯到最早的艺术形式――岩画。

在岩画的形象表现中,显现出和剪纸艺术惊人的相似,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剪纸起源于古老的岩画。

那么在岩画与剪纸之间起到承接的艺术形式又是什么?

③如果我们将一些考古线索按历史的发展顺序放在一起,便获得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岩画―原始陶器装饰图案―青铜器装饰图案―镂刻艺术形式―剪纸。

④在岩画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人们能够战胜凶猛野兽和生命繁衍的愿望以及神秘图腾的愿望。

从现存的岩画的题材内容来分析,最基本的一点是适应了人们的安全心理需求。

由于古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自然现象和力量强大的生物产生了种种神秘的心理活动状态,因此把危及生命安全的动物进行形象性刻画,便是这种心理活动的状态之一。

剪纸艺术在心理的表达上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把种种神秘现象都看作是天命鬼神的行为,从而予以祭祀、膜拜、占卜,祈求神灵的护佑和赐福,这种岩画形式便是原始的巫教仪式和原始的巫教文化,而剪纸艺术中剪成纸人模样用于招魂的民间风俗便是这种巫术的延续和发展。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纸钱和各种物像、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乡村仍可见到。

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原始巫教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又是剪纸起源于岩画的有力证据。

⑤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

从周代起,宗教由巫教的天命鬼神观念逐渐转向礼教的宗法伦理观念,人们开始尊重礼制,凡事都要进行典礼仪式,这种礼仪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巫仪活动,同时促进了剪纸的诞生。

早在汉唐的时期,民间的妇女就已经尝试使用剪纸作为头花,而这种装饰性的民俗还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在纸发明之前,没有真正的剪纸,而是用其他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湖南长沙黄泥圹也出土了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另外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是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而且有据可查的剪纸实物。

⑥剪纸作为我国最具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其从起源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色彩绚丽、构图喜庆、寓意祥和、传承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和标志性符号。

”民间剪纸在创作中充满了厚厚的民族意识,同时还蕴含深深的文化意味,是一种古老文明传承的标志,也是研究远古艺术的敲门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剪纸本身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

虽然许多原始功能已经渐渐失去,但剪纸图案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却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

4.根据文意,第①段中剪纸艺术在古代的基本用途是(     )和(      )(2分)

5.第⑤段列举河南、湖南、新疆三处发现的目的是                  (2分)

6.下列对文中“剪纸起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剪纸的起源岩画和剪纸之间还存在其他一些艺术形式。

B.剪纸起源岩画,证据是两者心理暗示和艺术风格相似。

C.剪纸起源之始,其招魂祭祀和装饰作用是同时出现的。

D.剪纸起源岩画,但它的前身却是比岩画晚的金箔镂刻。

7.综观全文,说出第⑥段“民间剪纸是一种古老文明传承的标志”的三点理由。

(3分)

8.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个发言提纲。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3题。

(12分)

   周海亮

(1)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

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

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

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

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2)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

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

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

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3)小铁匠没有搭话。

(4)因为这把刀?

老铁匠问他。

(5)小铁匠只好点点头。

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6)还说你是小汉奸?

老铁匠面无表情。

(7)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

夜里咱们爷俩……

(8)你觉得能逃出去吗?

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9)那也不打了!

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

大不了是一死。

(10)不打?

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

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

儿啊,开锤!

(11)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

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

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

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

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

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

老铁匠说,当然。

小野再问,如何?

老铁匠说,可试。

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

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12)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

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

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13)不能拿走?

小野愣住。

(14)不能拿走。

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15)刻字?

(16)这是规矩。

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

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17)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

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子,递给老铁匠。

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18)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19)别耍花样啊!

(20)放心!

(21)后天我来取刀!

(22)请!

(23)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

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

当然没有人说。

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

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

——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24)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

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25)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

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

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26)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

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

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

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27)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28)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

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

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29)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30)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

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31)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光泽。

(32)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

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33)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

军刀。

(34)……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

中国铁。

9.第

(1)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10.分析第(18)段老铁匠“笑笑”这一细节的心理状态。

(2分)

11.赏析第(30)段加点词“镶着”的妙处。

(2分)

12.简析小说题目“铁”的含义。

(2分)

13.评价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

120字以内。

(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

(7分)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①捐,弃。

14.本诗从体裁上看,是          诗。

(1分)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连用四个“行”字,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表现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恋情和热烈相思。

C.“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和“晚”是诗眼。

“老”指消瘦体貌和忧伤心情。

“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D.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16.对本诗最后一句“努力加餐饭”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此话是对游子说,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

另一说此话是思妇自慰,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好身体,也许将来还有相见的机会。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四、阅读《促织》节选文字,完成第17—22题。

(13分)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     )类画。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冥搜未已,一癞头蟆(    )跃去。

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

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逐而得之。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②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

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儿惧,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

“业根,死期至矣!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儿涕而去。

③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     )不知所往。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    ),不复聊赖。

日将暮,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    )。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    )尚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喜而收之。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17.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世称          。

(1分)

18.依次填入上文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宛然  默然  俨然  猝然  渺然  惙然 

B.俨然  默然  猝然  渺然  宛然  惙然

C.俨然  猝然  渺然  默然  惙然  宛然 

D.宛然  惙然  猝然  默然  渺然  俨然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遽扑之,入石穴中(     )  

(2)日将暮,取儿藁葬(     )

2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乃强起扶杖           乃赏成,献诸抚军

B.以筒水灌之,始出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

C.儿涕而去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D.成以其小,劣之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4分)

①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②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2.结合第③段画曲线的文字,赏析作者在刻画人物上的方法及效果。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

(10分)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北宋)王禹偁

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于城西北隅,雉堞②圮毁,榛莽荒秽。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③。

幽阒辽夐④,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⑤;宜投壶⑥,矢声铮铮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③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④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斡、丽谯,华则华矣。

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⑤吾闻竹工云:

“竹之为瓦,仅十稔⑦,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茸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⑥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

本文选自《小畜集》。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除夕,作者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

次年三月二十七日到达黄州任所。

①刳(kū):

剖,削。

②雉堞(dié):

城墙。

③平挹江濑(1ài):

奔流的江水尽收眼底。

濑,湍急的水。

④幽阒(qù)辽夐(xiòng):

幽静,辽阔绵远。

⑤丁丁(zhēngzhēng)然:

象声词。

⑥投壶:

古代宴会上的一种游戏,宾主依次投矢于壶,中多者为胜,胜者斟酒,败者饮酒。

⑦稔(rěn):

谷熟。

23.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叙写作者谪居竹楼的乐趣的一组是(   )(2分)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②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③夏宜急雨,有瀑布声

④宜鼓琴,琴调虚畅  ⑤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⑥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25.第④段引齐云、落星、井斡、丽谯四座历史上有名的高楼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6.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以“语文的爱恨情仇”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有感而发,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金山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应用(6分)

1. (2分)挥斥方遒  世胄蹑高位

2. (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 (2分)C

        第二部分  阅读(54分)

(一)(12分)

4.(2分)装饰美化生活    招魂祭祀

5.(2分)用三个例子有力地表明在纸发明之前,没有真正的剪纸,而是用其他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

6.(2分)C

7.(3分)

(1)剪纸传承了金箔镂刻等艺术形式的技艺、风格;

(2)剪纸传承了岩画的巫教仪式和巫教文化;(3)剪纸传承了金箔镂刻艺术的装饰作用。

8.(3分)建议合理,措施可行,富有创意。

(二)(12分)

9.(2分)用多个比喻生动写出了老铁匠父子打铁技术的娴熟和配合的默契,同时为下文老铁匠父子展开被人误解的对话以及老铁匠静心打造“中国铁”军刀而最终未被日本侵略者小野获得做了铺垫。

10.(2分)说明老铁匠表面上对小野表示恭敬,其实内心对他表示蔑视和仇恨。

11.(2分)一个“镶着”,生动刻画了只剩白色骨架的老铁匠伫立在墙里的情形,体现老铁匠至死不渝的信念和坚毅不屈的品格,让人震撼。

12.(2分)

(1)表明做军刀的材料;

(2)象征能屈能伸的坚毅品格。

13.(4分)小说赞颂了老铁匠父子默默承受被村民误解为汉奸的痛苦,为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正义骨气而精心打造一把刻有“中国铁”三字军刀的行为,批判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无耻行径。

本小说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坚持民族尊严正义骨气、敢于智慧斗争甚至无畏牺牲的人来说,都有很强的感人力量和警醒作用。

(三)(7分)

14.(1分)古体

15.(2分)B(不是“托物言志”,而是“比兴”)

16.(4分)两种说法皆有道理,关键是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自圆其说。

(四)(13分)

17.(1分)聊斋先生

18.(1分)C

19.(2分)

(1)立即,马上 

(2)用草席

20.(2分)A

21.(4分)

(1)(成名)非常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

(关键词:

“笼”、“啻”)

(2)(成名)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它)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关键词:

“裁”通才。

句式:

“覆之以掌”,介词结构后置句)

22.(3分)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成名夫妇在儿子不慎把促织弄死投井自杀的行为后,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和“东曦既驾”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刻画人物非常形象生动。

(五)(10分)

23.(2分)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在竹楼内的“六宜”乐趣(视听之美),句子整齐,充满气势,有感染力。

24.(2分)D

25.(2分)用名楼的高华衬托竹楼的雅致,表明作者不慕高华、鄙夷声色的高尚情怀。

26.(4分)本文以竹楼为中心,对竹楼内外景色展开描写,勾画出了一个幽静清隽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抒发了屡遭贬谪的愤慨。

参考译文:

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破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

(当地民房)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的价格便宜而又省工。

(黄冈城的)子城西北角上,女墙坍毁,草木丛生,荒芜污秽,(我在这里)利用它建造小竹楼二间,和月波楼相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光,平视可以观赏江波,幽静辽阔的景象,不能完全描述出来。

这里夏天宜有急雨,楼中有瀑布声;这里冬天宜有密雪,楼中有玉碎声。

这里适宜弹琴,琴的声音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妙绝;这里适宜下棋,棋子的声音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投箭的声音铮铮悦耳:

(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竹楼助成的。

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我)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竹楼中),排除世俗杂念。

(这时)除江波山色之外,只见江上风帆,沙滩飞鸟,烟笼竹树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火熄,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楼、落星楼,说高也算是很高了;井干楼、丽谯楼,说华丽也算是很华丽了。

但它们只是用来贮歌女,藏歌舞,不是文雅之士的事情,我不愿做。

我听竹匠说:

“竹制成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盖两层竹瓦,能用二十年。

”唉!

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成平元年除日,又有贬我到齐安的命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息,不知明年又会调往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么?

但我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有相同志趣,继承(我志)修整它,但愿竹楼不致朽烂。

成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评阅基准分:

28分

一类卷:

35分-40分

二类卷:

30分—34分

三类卷:

20分—29分

四类卷:

19分以下

要求:

能够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初高中皆可),有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特认识,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文面书写美观者,可以酌情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