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269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docx

许自呈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

许自呈:

奇迹课程正文讲解一一第29章1、2、3节

许自呈老师带领的奇迹课程正文班,我的上课笔记:

第29章第1、2、3节:

壹、设计SOP的流程:

上次老师讲解「操练宽恕的四步骤」,现在介绍SOP设计流程的准则,英文缩写为「MECE」,全文就是「mutuallyexclusive,collectivelyexhaustive」。

「mutually...exclusive」,就是每个步骤不重复(不交集)。

「collectively(集合)exhaustive(全面)」,就是所有步骤合起来会形成完整的过程,如同老师画的一个圆圈(见照片的图解一),没有遗漏,全面性的。

贰、心灵学习之目的:

心灵学习,必须先确定目的(what),然后再找方法(how)(宽恕四步骤)。

奇迹课程的学员练习手册第257至259课,就是在谈修行之目的。

第257课:

「愿我记得自己的人生目标。

」。

第258课:

「愿我记得,我的目标只是上主。

」。

第259课:

「愿我记得,罪不存在。

」。

老师最近出版新书「奇迹之旅(通往平安的26堂课)」,前几章也有写到心灵学习之目的。

参、英雄的旅程:

一、神话学家整理以前的各种样板神话,对于神话所描述英雄的旅程,归纳并画出一张简图,在网络以「hero's journey」或「英雄的旅程」就可以找到这张图。

英雄的外在旅程,是反映或象征内在心灵的转变。

譬如中国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各个角色是分别象征心识的不同区块,在旅程中学习超越自己的弱点,唐僧因判断力弱而经常看不出美女是妖精所变幻的,孙悟空则具有很强的分析力,猪八戒则易受到「特殊之爱」的诱惑,妖魔其实是心魔投射出来的。

希腊神话「尤里希斯」如何回家的故事,也是很精采。

老师的个人教学网站,在「学习资源」目录的「动画短片」里面,有一部四分钟的短片,在介绍「英雄的旅程」归纳图,同学可以上去看这部短片。

二、老师借着网络所找到的这张「英雄的旅程」图,来说明奇迹课程的灵修过程:

(见照片的图解二)1、英雄遇见召唤(calling):

神话故事多呈现公主遭到恶龙抓走,英雄受召唤要去解决这个大问题。

奇迹课程要求的理想更高,说是你的内在灵性对你发出召唤,要求你二件事,「放下小我」及「拯救世界」。

「拯救世界」,参见学员练习手册第186课「世界的救恩操之在我」,基于「一体心灵」,由于你的心灵选择与神分裂,导致你与弟兄因此全部掉入幻相世界受苦,所以召唤你「拯救世界」。

2、超越抗拒:

英雄听见灵性的召唤时,因面临生死交关问题(价值观及生活会遭到很深的改变),故生起恐惧,产生很大的抗拒,与神有推托拉的过程。

如果超越抗拒,接受召唤后,就进入门坎。

3、遇见「超自然援助(导师)」:

英雄进入门坎后,若凭自己一人力量,是无法完成屠龙任务,所以要向圣灵求助。

奇迹课程说你不是孤独一人走在这条路,一直有圣灵陪伴你同行。

但是我们经常不听圣灵的指导,因为小我的特质是「自行其是」(凭己决定)。

若一意孤行,必定失败。

所以,奇迹课程要我们放下小我的评判,听从圣灵的指导帮助。

4、遇见「考验与诱惑」:

考验,代表「特殊之恨」。

诱惑,代表「特殊之爱」。

神话里面会出现各种妖魔,例如西游记有牛魔王、红孩儿、白骨精、蜘蛛精。

英雄打完各种妖魔后,会提升自己的战斗经验值,能力变强,就是「宽恕的愿心」会变强。

5、面临「死亡与重生」的深渊:

英雄最后会面临最大考验,如果通过这关「深渊」才能成为英雄,就是「小我的死亡」,也等于是「灵性的重生」。

一般形容这关是「灵魂的暗夜」,因为「自我」(小我的核心)即将死去,如此才能得到「灵性的重生」。

禅宗形容开悟是「大死一番」,就是「小我」的大死,另一面就是「灵性的重生」。

老师曾经有二次这种经验,但仍感觉内在还有很多待清理,仍必须继续往前进。

6、达到救赎(atonement):

救赎(atonement),这个英文字里面有「one」一体性的意思,这是基督教用语,原义是指「终止与神的分裂」,可见基督教是有摸到灵性的边,但是后来宗教组织的发展才变质。

台湾已经历宗教组织的发展阶段,目前已有不少人开始转变思想,不想再搞宗教组织,只想要纯粹的心灵学习,目前已走到「后宗教时期」。

我听说中国大陆目前学习奇迹课程是搞会员组织且收费很贵,他们仍处在宗教发展的阶段。

7、回返世界或回归(断轮回):

英雄操练宽恕并获得救赎后,回返到「真实的世界」,眼光会转变,会为世界带来救赎解药。

奇迹课程的目标最终则是断轮回。

三、奇迹课程第27章第8节「梦中英雄」则是反义词,不是上述的英雄。

奇迹课程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英雄,圣灵召唤我们来拯救世界,我与弟兄是互为「人间救主」。

奇迹课程的「人间救主」,是不同于神话故事的「英雄」:

1、神话故事的英雄:

要「拿得起」(去屠龙),并且强调「个体特殊性」(鹤立鸡群的突出形象)。

2、奇迹课程的人间救主:

要「放得下」(宽恕化解),并且强调「特殊性的下降」。

老子道德经所讲的圣人,接近奇迹课程的「人间救主」。

老子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英雄不是打天下争输赢,而是谦退放下。

老子又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肆、找回灵性学习的初衷,进而穿越抗拒:

一、学习奇迹课程必会遭遇内在抗拒,要找到当初学习的初衷(感动)是什么,这个内在动力会帮助我们穿越抗拒。

台湾修行人多属于佛教徒,强调「心如止水」的心灵状态。

老师则认为,修行若要进步,对于目标要有「passion热情」,或说「enthusiasm」,就是对目标或任务有奉献热情,内在的动力会推动自己去学习,不论外境如何,都能很投入去做。

所以可以回想自己当初学习奇迹课程的初衷是什么,保持这样的热情动力。

老师于中学时就对灵性有兴趣,后来就读台大医学系三年级时,虽然功课很重,但仍去辅修哲学系,因为内心有二个推动力,其一是「助人」,其二是「对真理的近乎执着」。

老师在大学时感到世界问题很多,升起想要帮助世界的愿心,当时想要多了解生态及社会议题,也参加社团「好医师先修营队」到台东协助偏乡,看见台东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后,计划以后定居台东并在当地行医。

后来发现台东原住民虽因嗜酒而寿命短(全台湾平均寿命最短),但是他们生活开朗快乐,反而都市有很多植物人插管维生十几年,经常肺炎进住医院加护病房,如此生命实在无意义,也发现到台北都市人最不快乐。

后来老师接触奇迹课程后,改变想法,认为给世界的最大帮助是「在一体心灵内的宽恕」,这是救赎的不二法门。

因此老师决定留在都市教奇迹课程,但也同时选择一般奇迹老师不愿去的宜兰罗东教课程,目前当地有宜兰南方澳、三星乡、冬山乡的各地同学来学习。

老师因为找到做事的理由,所以会开心的去做。

老师对真理的近乎执着,是看见宗教或灵修团体很多在搞「表相」(形式)的自我欺骗,而不是在修习「内涵」,因此提出「形式与内涵的区辨」,欲割除「表相(形式)」,老师出版的新书有说这个主题。

老师修这门宽恕的单一法门,生活很省钱,去年捐出台币十五万元给慈善机构,其实,外在捐多少不是重点,而是要化解「小我」自私吝于给出的那部分。

二、老师最近发现有一本书「六个问题竟能说服各种人」(先觉出版社),下次会利用这本书的方法,解说如何穿越内在抗拒。

这本书名有些商业化而易引起误导,实际上这本书对于每个人都很实用,它在谈沟通说服方法的练习,可以应用于工作或亲子沟通。

譬如父母对小孩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如何如何」,往往会引起小孩升起抗拒心,小孩反而不肯去做。

因为你的动机是想要「控制影响」别人,这样就已经先失败。

应该要给对方「自主权」,不要控制对方。

这本书说,困难点在于「放手」,但是,奇迹课程的宽恕方法是可以解决这个放手的困难。

伍、同学提问:

一、同学问:

上次研读第30章第8节第3段第7句「不论你求什么,你都会得到,但绝不是来自上主,因祂对有限之物一无所知」。

后二句说这不是来自上主,故应该是指幻相世间之物,那么前二句为何又说所求都会得到,因世间所求之物经常求不到!

老师答:

后二句是说「上主不会给你所求的有限之物」。

前二句「你求什么都会得到」则是指「无形的灵性」。

前二句与后二句意义不同,应该切开读,此处文句表达不完美。

这段第5句说得较清楚「天堂不会答复这种祈祷的,它也不可能赐下奇迹来治愈你所嫌弃的表相」。

上主对于你所求的幻相世界是一无所知,上主是要治愈「内涵」(心灵之疾病),不是治疗表相。

你自以为的需求(需求金钱,或希望女友回心转意),都不是圣灵认为你的真实需求。

新约圣经说,你问求必给你,你敲门必开门。

但这不是说神会给你所求的幻相。

前二句的英文「Whatyouaskisgivenyou.」,文法是现在式,代表永恒状态,新译版中文是正确的。

但是,旧译中文「你所求的,已赐给你」是完成式,翻译是不正确。

颂祷里面说到「只要尽全力求天国,其余一切自然都会赐给你」,不是说你学习奇迹课程就会赚钱。

老师画出一张图,问你要选择礼物或包装纸,如果你追求礼物则连同包装纸送给你,如果你要求包装纸则不送礼物。

圣灵会在幻相世间为你作所需的安排,但非如你所想的那样需求。

因为小我想要更多,会投射匮乏,故认为圣灵没有赐给你,你应该移开小我所投射的匮乏感。

二、同学问:

有一个人对很多同事诈欺后,竟宣称自己改信基督故无罪,耶稣已为他担罪。

这样行为是否属于合理化犯行?

老师答:

新约圣经说「神的恩典,是让你白白得着。

」,这是指「无条件的爱」。

却有人拿此教义误解为信基督就可以做坏事。

这个犯诈欺的人,会自圆其说、合理化自己的犯行,表示他内在某部分是已经定自己的罪,他的罪咎感很深。

虽然不是真有罪,但是他在合理化时,代表他有很深的罪咎感,他的合理化说词只是强化内心的罪咎感,不是真的平安,他只是把罪咎感压抑在潜意识,他没有真实的宽恕。

陆、研读正文第29章第1节:

@标题「弥合间隙」:

间隙(gap),是指心灵选择与神分裂。

@第1段「上主无时无刻,无所不在,故你无须畏惧。

对圆满无缺的上主来说,“间隙”是匪夷所思的。

那微不足道的间隙完全无法在祂永恒圣爱中作祟。

否则,就表示祂的爱中能容纳得下一丁点的恨,祂的温柔有时会转为攻击,祂永恒的耐心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刻。

只要你在弟兄与你之间看到一点间隙,表示你相信上述的观点。

那么,你还可能信任他吗?

他的爱必然别有用心,因此,小心为妙,别让他太靠近,和他的爱保持一点间隙,为你自己保留一条退路。

」:

这里是从「形而上」层面,说到「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他的爱必然别有用心,因此,小心为妙,别让他太靠近,和他的爱保持一点间隙,为你自己保留一条退路』:

人心普遍均畏惧神,甚至演变为焦虑。

基督教有本名著「天路历程」(作者:

约翰班扬JohnBunyan),就长期为对神的恐惧瘫痪。

因为基督徒虽努力严守戒律,但仍不知自己是否符合神的旨意,不知神是否喜欢自己。

圣经说到,神命令人类应该听话,否则神会惩罚人类。

如同前面那本书「六个问题竟能说服各种人」所说,被命令就会生起抗拒心态,会故意唱反调,所以从亚当开始,人类一直反抗神,后来神以洪水惩罚人类,只有诺亚一家人搭方舟活命而繁衍后代,但是到了摩西领导的那群人又开始堕落反抗神,人类就是这样反复反抗神的旨意。

为何人类心灵会投射出如此的基督教义?

纵使不是基督徒,也会对神有恐惧,东方人一般说是对上天或命运的恐惧。

@第2段「你对上主的恐惧在此表露无遗。

对心怀恐惧的人而言,爱显得阴险无比,因为恐惧与憎恨一向形影不离。

没有一个怀恨在心的人不害怕爱,他必也同样害怕上主。

他对爱的真谛一无所知。

他害怕爱,却“爱”恨人,难怪他认为爱是可怕的,恨才算是真爱。

凡是珍惜那小小间隙且视之为救恩与希望的人,必已混淆了恨与爱。

」:

『恐惧与憎恨一向形影不离』:

是指形而上的层面。

攻击上主,因此引起恐惧。

『没有一个怀恨在心的人不害怕爱,他必也同样害怕上主。

』:

因为对上主攻击,故害怕上主。

心灵选择与神分裂,就是憎恨神,也就是攻击神,这是在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觉察。

『他害怕爱,却“爱”恨人,难怪他认为爱是可怕的,恨才算是真爱。

』:

就是下一句说的『混淆了恨与爱』,把爱当作恨,把恨当作爱。

因为要回到神的爱时,小我会害怕失去自我,所以会起憎恨。

小我思想体系有各种颠倒混淆,包括「爱与恨、形式与内涵、生命与死亡、痛苦与快乐、奴役与自由」的颠倒混淆,所以要练习觉察,加以区辨。

@第3段「上主恐惧症!

这是你迈向平安必须克服的最大障碍,它依旧在你心中作祟。

其余的障碍你都已跨越了,只有这个障碍还在那儿徘徊,使你迈向光明的道路显得阴森可怕而且危机四伏。

你早已判定弟兄是你的仇敌。

有些朋友还值得交往一下,只要符合你个人的利益,友谊便能维系一时。

但最好还是与他保持一点距离,以免他翻脸不认人。

他若前进一步,你就后退一步;你若靠近一点,他便立刻缩回。

你们下意识地形成某种默契,谨慎地建立一种友谊,小心翼翼地为这友谊的范围及程度设限。

你和弟兄都接受了这一协议,双方谨守“各活各的”分裂条款。

丝毫不容违犯,否则就是毁约。

」:

这段在讲人际关系。

心灵想追求与神的合一,但是,小我恐惧「与神合一」而会在合一中失去「自我」,小我因此会阻止你与神的真正合一,就找替代品「特殊之爱」给你「形式合一」,其内涵仍是分裂。

因此,你想找人谈恋爱「形式合一」,但又害怕失去「个体性(自我)」,就会与对方保持距离及隐私,若一方献殷勤,另一方会退缩,夫妻亦常是同床异梦,彼此在「特殊之爱」里仍有罪咎感与恐惧。

新时代思想虽追求合一,但同时又要保持自我,所以就会有些矛盾。

@第4段「你与弟兄的间隙并不是指两具身体之间的空隙。

那只代表你们心灵分裂的表像而已。

那个间隙象征一种承诺:

你们想会面时才聚在一起,但随时可以分手,直到双方决定再度相聚为止。

到时,你们的身体好似又有了联结,故身体成了你们交会的标志。

但你与他随时准备分道扬镳。

基于分开的“权利”,你同意与他时而相聚,时而分开,各过各的日子,以免为爱“牺牲”太多。

身体就这样拯救了你,帮你免除了全面的牺牲,给你一些时空来重建个别的你;你确实相信与弟兄会晤之时,你的自我难免受到压抑。

」:

最后一句的二个字『压抑』,请更正为『压缩』,这里英文「diminish」是「缩小」的意思。

更正文字后,再读一次,会感觉不一样。

这段是接续前段述说人际关系,这段最后一句『你确实相信与弟兄会晤之时,你的自我难免受到压缩』则说出前述人际关系的原因。

纵使夫妻或情人,仍要随时保持可分裂性,避免「自我」遭到压缩。

『基于分开的“权利”,你同意与他时而相聚,时而分开,各过各的日子,以免为爱“牺牲”太多』:

『为爱牺牲太多』,就是害怕为「合一」而牺牲「自我」。

所以情人会因为害怕靠得太近而分手。

『身体就这样拯救了你,帮你免除了全面的牺牲,给你一些时空来重建个别的你』:

这句是反话,因为从小我的观点来看,当心灵认同自己是一具身体时,就可以维持自己与神及弟兄的分裂状态。

@第9段「只要你能撤除那个间隙,上述的真相便会现前,永恒的平安也随之来到。

此言不虚。

你若不再畏惧上主,岂会听信谗言?

弃祂而去?

那间隙里的小小玩意怎能牵绊你片刻,使你宁可放弃爱?

若非你害怕自己找到上主的同时可能失落自我,否则你怎会任由身体拒绝天堂的召请?

你可能在找到自我之际又失落自我吗?

」:

『那间隙里的小小玩意怎能牵绊你片刻』:

小小玩意,是指「特殊之爱」(或说「偶像」)。

『你可能在找到自我之际又失落自我吗?

』:

这句的「自我」是指「自性」。

小我认为寻获神的爱后就会牺牲自我,实际上,放掉自我后,是寻获灵性。

自我喜欢掌控,会用罪咎勾住对方,如果操练宽恕放下时,会感觉难受而有失落感,因为这样会放走对方,但是,当你以为正要失落时,就在那预期失落处,你会寻获灵性的平安、爱、丰足。

奇迹课程的文字,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与「形而下的层面」来来回回的述说。

因为「形而下的世间」是潜意识的投射。

柒、研读正文第29章第2节:

@、标题「贵宾莅临」:

贵宾guest,从这节文义判断,是指「基督」。

基督,是无形无相,不同于圣灵是可以显化形相。

基督,自性,灵性,圣子奥体Sonship,圣子,上主之子,意思可以说都是一样的。

但是不要去援引比附佛性,因为在对比时难以完全相称,除非在佛法及奇迹课程均修到最高境界才能知道,抽象境界必须体验才知道,而无法用语言描述讨论。

正文第7章也提到很多抽象境界,那必须是放下身体后才知道的境界。

@第1段「你一旦看清了自己原是自由的,怎会不感到如释重负?

你为何会不拥戴这一真理,反而将它视为大敌?

这条康庄大道标示得如此清楚,绝无误导之虞,为何对你却显得如此崎岖、障碍重重,令你感到举步维艰?

只因你把它视为地狱之路,它在你眼中绝不是那条无需牺牲或损失就能在天堂与上主内寻回自己的康庄大道。

除非你明白自己无需放弃什么,也不会失落什么,否则,你对自己所选的路难免不时心生悔意。

如此,你就看不见这个选择带给你的种种利益了。

所幸即使你看不见,那些利益仍在那儿。

它们的肇因已起了作用;因既出现,果必相随。

」:

『如此,你就看不见这个选择带给你的种种利益了。

所幸即使你看不见,那些利益仍在那儿。

它们的肇因已起了作用;因既出现,果必相随』:

「利益」与「果」是指疗愈。

「肇因」与「因」是指上主,就是接纳上主、放弃分裂。

『除非你明白自己无需放弃什么,也不会失落什么,否则,你对自己所选的路难免不时心生悔意』:

就是前面说的「为爱(合一)而牺牲自我」,这是我们最深的恐惧,故一再重复说它。

@第2段「一旦接纳了疗愈之因,你就疗愈了。

疗愈之后的你,便具备了疗愈他人的能力。

奇迹不是一件无缘无故从天而降的突发事件。

它本身也不是“因”。

但只要它的“因”出现,奇迹必定会发生。

如今,它的起因已经出现了,虽然你尚未认出它来。

它的果也必在眼前,虽然你还未看见。

现在就试着往内看吧!

你不会看到任何令你懊悔的理由,你只会看到令你欢欣鼓舞之因,因为和平已然在望了。

」:

此处的「疗愈之因」同前,是指接纳上主、放弃分裂。

@第5段「你目前还看不出自己因为接受了祂的礼物而拥有了极大地施予潜能。

但是,已进入你内的那位贵宾,正等着你自己来到这片邀请祂前来的圣地。

唯有在此,祂才可能找到祂的居所,而身为祂居所的你,也仅能在此与祂相遇。

唯有在此,你才接收得到祂的平安喜乐之礼,以及祂的临在所带来的一切幸福。

这些礼物必然与祂同在,而且祂是为你而来的。

你目前还看不见自己的贵宾,但你看得见祂带来的礼物。

只要看到了礼物,你便不能不相信祂正与你同在。

若非祂的“临在”带给你的恩典和爱,你怎么可能完成此刻所做的事?

」:

『圣地』、『唯有在此』,都是指「心灵」。

『身为祂居所的你』(Hishost),host是主人的意思,是指你以主人身份欢迎贵宾「基督」进入心灵圣地。

此处「祂」指基督。

@第6段「这是生命之主对你的承诺:

祂的圣子必然充满生命,一切生命皆在祂内,此外别无生命可言。

至于你自己赋予“生命”之物,并非真的活过,它只象征着“你想活在生命之外,活在死亡之中,把死亡当作生命,把生命当作死亡”的那个愿望。

混乱随此无明相继而生,整个世界都建在无明之上,这是它唯一的存在基础。

这个基础乍看之下变化万千,其实它一成不变。

它的内涵就是无明。

稳定,对于内心充满迷惑的人毫无意义,变化无常才是他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运作法则。

」:

这段在说「生命与死亡的混淆」,就是第2句特别括出的部分『你想活在生命之外,活在死亡之中,把死亡当作生命,把生命当作死亡』。

我们把「身体的生命」(实际是死亡),当成「真正的生命」。

我们又把「合一的生命」(真正的生命),当成「死亡(小我的死去)」,因为得到合一的真正生命时,小我会死亡。

正文第27章第3节会再度讲到这个混淆。

第3句『混乱随此无明相继而生』,请把「混乱」更正为「混淆」。

第2句『你自己赋予“生命”之物,并非真的活过』,是指身体。

@第7段「身体不会变化。

它不过代表另一个充满变化的大梦而已。

改变的目的是为了把你推向一个与先前大不相同的境地。

永恒不朽之境是不会改变的,因天堂对变化一无所知。

一到了人间,变化便具有双重目的,因它可以教人全然相反的事。

不同的教诲影射出不同的导师。

由外表看来,身体会随着时间、疾病或健康,以及所有左右它的因素而变化万千。

其实,这不过显示出心灵对身体的目的所抱持的信念始终未变而已。

」:

『身体不会变化。

它不过代表另一个充满变化的大梦而已』:

身体本身是幻相且无驱动力,故不会变化,身体是因心灵的推动才有变化。

心灵把死亡投射在身体上,因此让身体不断的无常变化。

这里的『大梦』,不是仅指「幻相世界」,尚包括整个心灵,亦即潜意识作出分裂梦的过程。

第5句『双重目的』,是说小我有双重目的,第7句是第一重目的,第8句是第二重目的。

第7句『由外表看来,身体会随着时间、疾病或健康,以及所有左右它的因素而变化万千』,从外表看身体,会有无常的一直转变。

第8句『这不过显示出心灵对身体的目的所抱持的信念始终未变而已』,从内涵看则是不变的,因为内心是相信同一个小我的思想体系。

@第8段「疾病只是想把身体变成它所不是之物的指令而已。

它本身的虚无是它不可能生病的最有力证明。

你命令它活出超越虚无的生命,等于为它种下了疾病之根。

因这无异于要求上主贬低自己的圆满真相。

如此一来,你又会有何下场?

因你其实在要求自己作出牺牲。

你等于告诉上主,祂的一部分已不再属于祂了。

祂必须牺牲你的自我,而后你会因着祂的牺牲而壮大,祂却因为失去你而削弱。

你把自己从上主那儿夺来之物供为神明,保护你安然与上主脱离关系。

」:

『你命令它活出超越虚无的生命,等于为它种下了疾病之根』:

你命令它(身体)活出超越虚无的生命,就是把身体弄假成真。

就是第1句『把身体变成它所不是之物』。

『你等于告诉上主,祂的一部分已不再属于祂了』:

你选择分裂时,等于是告诉上主,祂的一部分(你)已不再属于祂了。

『祂必须牺牲你的自我,而后你会因着祂的牺牲而壮大,祂却因为失去你而削弱』:

「祂」(上主)牺牲你而削弱,你选择与上主分裂而获得「自我」与「特殊之爱」,小我因此感到壮大。

『你把自己从上主那儿夺来之物供为神明』:

你把自己从上主那儿夺来的「自我」与「特殊之爱」供为神明。

@第10段「你把身体当成与上主为敌之“物”,你想用卑微、有限及绝望来取代上主的生命。

当你把身体看成所爱或所恨的对象时,你等于是在庆祝上主的挫败。

如果上主是一切的一切,那么,凡是不在祂内之物必然不可能存在;上主的圆满证明了身体的虚无。

你的人间救主永远不死,他也不住在那为死亡而建的神庙里。

他住在上主内,正是这一因素使他成了你的救主。

他身体的虚无本质能够帮你的身体由疾病及死亡中释放出来。

因你所有的一切,不会多于或少于他所有的一切。

」:

『你的人间救主永远不死,他也不住在那为死亡而建的神庙里』:

你的人间救主(弟兄),不是住在为死亡而建的神庙(身体)。

捌、研读正文第29章第3节:

@第1段「不要因为你的人间救主自认是一具身体而定他的罪。

因他的真相远远超乎他的梦境之上。

但他必须学会认出自己是别人的救主,才可能忆起自己的真相。

他必须拯救那些愿被拯救的人。

拯救你,他才有幸福的可能。

唯有给人救恩的,才堪称为救主。

如此他就懂了,救恩必在他内,他才给得出去。

除非他亲自给出,否则不会知道自己拥有,因给予证明了拥有。

他若有自己愈强大而上主便愈弱小的念头,就绝不可能了解这一真相。

除非他已拥有,否则怎么给得出去?

愈给愈多的布施,岂会带来损失?

」:

这段重点在讲「给出与接受」,就是指第6句「给出救恩」,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体心灵之内,认出灵性」,这样等于是把灵性还给弟兄,因为我与弟兄都是在「一体心灵」之内,「给弟兄」等于是「给自己」。

『因他的真相远远超乎他的梦境之上』,英文reality,此处依文义译为「实相」较妥,这上次上课已解释过。

SarahHuang整理,许自呈修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