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704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docx

春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同步教案第六单元教案

26 小石潭记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关联法。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

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

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革新变法随之失败。

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

《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有《柳河东集》。

1.课文题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

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

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永州历时10年,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了很大发展,写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

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均为这一时期所作。

1.教师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3.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

1.重要词语的解释。

水尤清冽:

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

环合,环绕合抱。

日光下澈:

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2.一词多义。

(1)以:

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

用法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

因为。

(2)为:

全石以为底:

做。

为坻,为屿:

成为。

(3)而:

潭西南而望:

连接状语与谓语,连词。

乃记之而去:

连接两个动词,连词。

隶而从者:

连接两个动词,连词。

(4)见:

下见小潭:

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

看见。

(5)可:

潭中鱼可百余头:

大约。

明灭可见:

可以。

(6)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凄清。

(7)差:

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2)下见小潭: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

(3)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心乐之:

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6)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4.重要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发现下面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清澈。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来往轻快敏捷。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水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长蛇爬行那样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坐在水潭边上,四面被竹子树木环抱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凄凉孤寂,暮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7.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8.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印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速度很快。

9.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0.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随着作者来到了小石潭边。

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小石潭是什么样的呢?

贬谪于此的作者,面对小石潭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深入课文。

1.第1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有什么作用?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的写法

3.第2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类似特写镜头的写法。

4.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澈。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澈。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逼真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5.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怡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有着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第3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7.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特征。

8.第4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这种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被迫害的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

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2.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1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

“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14.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

如第1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2自然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态写活了。

1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为何让人有低沉之感?

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被贬永州之后,他的忧愤之情更难以排遣,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

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合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写潭中游鱼。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

写作者游览感受,交代同游者。

1.描绘景物的手法。

在第1自然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2自然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

这是这篇游记当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2.善于运用比喻,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柳宗元十分善于观察各种山水的形态,抓住各种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说山水也有个性的话,他就能够抓住山水的个性把它生动地刻画出来。

如:

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在潭上,向西南面望过去,看见通到潭里来的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在游动,一段亮,一段暗。

小溪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望不到小溪的源头。

这里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再望过去,又用了一个比喻,说溪身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正因为比喻用得好,所以才能够很精练地刻画出事物的形象来。

3.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所以写得好,还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浮光掠影,只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

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写到山水中去,对山水确实有深切的观察体会,确实深有所感。

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来。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过多干预。

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了“诵读式感悟”“亮点探究式欣赏”和“独立式仿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

在这堂课中,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兴趣,尤其是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7 岳阳楼记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

2.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2.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朗读磁带、岳阳楼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

他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背景知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流放邓州(今河南邓州市)。

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1.听课文录音朗读磁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

本文骈散结合。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如: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全文结构:

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1.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委托、嘱咐)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州郡的长官)

(2)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语,荒废了的事业)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都是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5)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指心理活动)

4.重要句子的翻译。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像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6.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提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7.“谪守”与哪个词对应?

“谪守”与“迁客”对应。

8.第1自然段的叙述交代了什么内容?

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

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9.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

胜景、大观。

10.这一自然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种效果的?

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

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1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2.“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

与第1自然段哪里照应?

“前人之述备矣”是说很多著名诗人已经写过许多咏岳阳楼的名篇佳作。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

13.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

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14.第2自然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

过渡句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过渡,引出了第3、4自然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15.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字,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作者以宏大的手笔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然后作者妙笔一转,由写景开始转向抒情,作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宏伟的岳阳楼,将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

我们一起继续深入课文,感受范文正公的心情。

1.第3、4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

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第3自然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第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2.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5自然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

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6.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

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忧”,又以什么为“乐”呢?

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