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815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10讲练习解析版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8讲 酶和ATP

考试说明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3.实验: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考点一 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1.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连一连)

2.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

(1)本质与作用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    

少数是    

合成原料

氨基酸

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

核糖体

主要是细胞核

来源

一般来说,    都能产生酶 

生理功能

具有    作用 

作用场所

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均可

(2)作用机理:

    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图3-8-1

①无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    ,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    。

 

②ca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ba段的含义是酶       。

 

③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    移动。

 

3.酶的特性

(1)     :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

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      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时,酶的活性减弱,但不会失活。

 

正误辨析

(1)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分子结构不变。

(  )

(2)一个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是一定的,不会发生变化。

(  )

(3)酶可降低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无机催化剂不能。

(  )

(4)酶发挥作用后就会被降解。

(  )

(5)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产生酶,但是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产生激素。

(  )

(6)在稀蛋清液中加入蛋白酶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由于蛋清液中的蛋白质被分解,因此不再发生紫色反应。

(  )

1.酶的高效性

图3-8-2

(1)由曲线可知:

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因此,酶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

2.酶的专一性

(1)物理模型

图3-8-3

①图中A表示酶,B表示被催化的底物,E、F表示B被分解后产生的物质,C、D表示不能被酶催化的物质。

②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结构。

(2)曲线模型

图3-8-4

①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底物A的反应。

②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底物A的反应。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温度和pH

图3-8-5

①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失活。

②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恢复。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图3-8-6

①由甲图可知,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②由乙图可知,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3)综合影响

图3-8-7

据图可知,不同pH条件下,酶最适温度不变;不同温度下,酶最适pH也不变。

即反应溶液pH(温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pH)。

命题角度1 考查对酶的本质及作用和特性的理解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NA聚合酶能催化转录过程

B.酶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

C.DNA聚合酶参与DNA复制及转录过程

D.酶能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

2.为使反应物A反应生成产物P,采取了用酶催化(最适温度和pH)和用无机催化剂催化两种催化方法,其能量变化过程用图3-8-8甲中两条曲线表示;图乙表示某酶促反应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图3-8-8

A.距离b可反映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比酶催化效率低的原因

B.适当升高温度,有酶催化时的Ⅱ曲线对应的距离a将减小

C.图乙中②可代表蔗糖,那么③④可代表果糖和葡萄糖

D.图乙所示过程可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题后归纳 高考常考的酶及其作用归纳

(1)DNA聚合酶:

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链。

(2)DNA连接酶:

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

(3)RNA聚合酶:

将单个的核糖核苷酸连接成链。

(4)解旋酶:

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打开DNA碱基对中的氢键。

(5)ATP水解酶:

能打开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

(6)ATP合成酶:

能催化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形成。

(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从固定的切点切开磷酸二酯键。

(8)蛋白酶:

将蛋白质的部分肽键切断,得到不同的肽链或氨基酸。

(9)纤维素酶、果胶酶:

水解纤维素、果胶,破坏植物细胞壁。

命题角度2 考查酶促反应的曲线分析

3.[2019·山西大同一中模拟]图3-8-9中甲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图3-8-9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动,d点左移

4.图3-8-10为用同一种酶进行的不同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研究的酶是蔗糖酶

B.图甲曲线是研究该酶具有高效性的结果

C.实验结果表明,该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是30℃、最适pH是7

甲        乙        丙

图3-8-10

D.pH=2与温度为20℃条件下酶活性减弱的原因不同

 

题后归纳 “四看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

图3-8-11

 

考点二 实验: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①反应原理:

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

     蓝色  无蓝色出现

②鉴定原理: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实验步骤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等量的可溶

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控制不同的

温度条件

60℃热水

(5分钟)

沸水

(5分钟)

冰块

(5分钟)

3

加入等量的新鲜

淀粉酶溶液

1mL

(5分钟)

1mL

(5分钟)

1mL

(5分钟)

4

加入等量的碘液

1滴

1滴

1滴

5

观察实验现象

不出现蓝色

(呈现碘液颜色)

蓝色

蓝色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

2H2O2

2H2O+O2。

②鉴定原理:

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速率,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2的生成速率。

(2)实验步骤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注入等量的过氧

化氢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2

注入等量的不

同pH的溶液

1mL

蒸馏水

1mL5%

的HCl

1mL5%

的NaOH

3

注入等量的3%的

H2O2溶液

2mL

2mL

2mL

4

观察实验现象

有大量气

泡产生

无气

泡产生

无气

泡产生

5

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插

入试管内液面的上方

燃烧剧烈

燃烧较弱

燃烧较弱

3.酶活性实验探究中的“三宜”“四不宜”

(1)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3)在探究酶的适宜温度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4)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宜保证酶的最适温度(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溶液的pH调至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

命题角度1 考查有关酶实验的分析

1.[2018·河北保定高三摸底]关于酶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选用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对象

C.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进行鉴定

D.在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时,温度、酸碱度、实验的次数等都是自变量

2.[2018·浙江杭州质检]下表为甲、乙两位同学用相同材料和试剂进行“探究酶的专一性”的活动过程。

甲做了1~3组,乙做了4~6组。

单位:

mL

组别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

3

3

3

2%蔗糖溶液

3

3

3

新鲜唾液

1

1

蔗糖酶溶液

1

1

蒸馏水

1

1

斐林试剂

2

2

2

2

2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同学实验的检测试剂可换成碘—碘化钾溶液

B.甲、乙同学单独做的实验都不能探究酶的专一性

C.若组4出现阳性反应,则乙同学的实验无法证明酶的专一性

D.甲、乙同学的实验组合在一起能排除更多无关变量的干扰

命题角度2 考查有关酶的实验设计

3.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在生产上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      混合,若反应液呈    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2)测定淀粉酶活性时,应选择    作为该酶作用的底物,反应液中应加入    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3)设计实验探究极端耐热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①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                       (指出两点即可)等因素。

 

②结合题目信息,简要写出探究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

 

 

题后归纳 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最适pH

(1)实验设计思路

底物t1温度或pH1下+酶,t1温度或pH1下

底物的分解量或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实验设计程序

图3-8-12

考点三 ATP的结构、产生和利用

1.ATP的结构

图3-8-13

(1)ATP的元素组成:

      。

 

(2)ATP的化学组成:

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基团。

(3)ATP的结构简式:

      。

 

(4)ATP中的能量:

主要储存在     中。

 

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1)转化基础

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重建。

 

(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比较

①ATP的合成

图3-8-14

②ATP的水解

图3-8-15

3.ATP的作用

图3-8-16

正误辨析

(1)ATP分子脱去2个磷酸基团,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RNA分子的基本单位之一。

(  )

(2)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时伴随有ATP的生成。

(  )

(3)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以不能合成ATP。

(  )

(4)从ATP获得合成RNA的原料需要破坏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

(  )

(5)真核细胞内发生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原核细胞内不发生。

(  )

(6)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  )

(7)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唯一来源。

(  )

(8)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  )

教材拓展

1.[必修1 P88]ATP由哪几个小分子组成?

 

 

2.[必修1 P90]如果把糖类和脂肪比作大额支票,ATP则相当于现金,这种比喻    (填“有”或“无”)道理,原因是  

 。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图3-8-17

(1)ATP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但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中的ATP与ADP的转化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可重复利用,但能量不可循环利用,它们不是可逆反应。

(3)ATP转化为ADP又称“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同时也消耗水。

(4)ATP不等同于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一种与能量有关的物质,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5)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细胞中ATP含量很少。

由于ADP、Pi等可重复利用,只要提供能量(光能或化学能),生物体就可不断合成ATP,满足生物体的需要。

2.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

图3-8-18

命题角度1 考查ATP的来源、结构及生理作用

1.[2018·山西五校联考]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TP水解供能,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释放能量

B.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ATP是主动运输、肌肉收缩、大脑思考的直接能源物质

2.下列关于ATP、mRNA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的元素组成不同,但都含有C、H、O、N、P、S

B.三者既能同时参与转录过程,又能同时参与翻译过程

C.AT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mRNA无高能磷酸键

D.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mRNA的单体之一,ATP去掉远离腺苷的两个磷酸基团后的剩余部分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易错提醒 辨析ATP、DNA、RNA、核苷酸中“A”的含义

物质名称

物质结构

A的含义

ATP

 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核苷酸

腺嘌呤

DN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RNA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命题角度2 ATP和ADP的转化过程及应用

3.[2018·湖南永州一模]如图3-8-19是生物界中能量“通货”——ATP的循环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3-8-19

A.图中的M指的是腺苷,N指的是核糖

B.食物为ATP“充电”指的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C.图中不同来源的ATP均可用于胞吞和胞吐

D.ATP的“充电”需要酶的催化,而“放能”不需要

4.“分子马达”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其结构会随着与ATP和ADP的交替结合而改变,从而使自身或与其结合的分子产生运动。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分子马达”

B.RNA聚合酶是沿RNA移动的“分子马达”

C.“分子马达”运动所需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

D.细胞膜上的部分载体蛋白是“分子马达”

题后归纳 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生理过程

转化场所

常见的生理过程

细胞膜

 消耗ATP:

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细胞质基质

 产生ATP:

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绿体

 产生ATP:

光反应

 消耗ATP:

暗反应和自身DNA复制、转录、翻译等

线粒体

 产生ATP:

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消耗ATP:

自身DNA复制、转录、翻译等

核糖体

 消耗ATP:

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核

 消耗ATP:

DNA复制、转录等

真题·预测

1.[2017·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2.[2016·全国卷Ⅰ]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3.[2016·全国卷Ⅱ]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

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3-8-20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图3-8-20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原因是                            。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特性有        (答出两点即可)。

 

1.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使细胞代谢高效而有序地进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可以验证酶的专一性

C.酶和ATP均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上,产物是ADP

2.多酶片中含有多种消化酶,一般由内外两层组成,在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

现有四种蛋白酶甲、乙、丙和丁,四者的活性随pH的变化如图3-8-21所示,上述四种蛋白酶中最适合分布在多酶片外层的是(  )

图3-8-21

                  

A.蛋白酶甲B.蛋白酶乙

C.蛋白酶丙D.蛋白酶丁

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4.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5.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其永久失去活性。

6.ATP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直接能源物质。

7.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1.对照原则

对照实验是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对照类型:

类型

设置对照实验

实例

空白对照

 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斐林试剂,而乙试管中不加斐林试剂

自身对照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

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可视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视为实验组

(续表)

类型

设置对照实验

实例

条件对照

 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上的

 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的设计方案:

 甲组:

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

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

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相互对照

 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

 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几个实验组所采用的就是相互对照

2.单一变量原则

(1)生物实验变量的辨析

实验中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①自变量:

人为改变的变量。

②因变量: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③无关变量:

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图3-8-22

(2)变量的控制

控制变量是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保证实验不受干扰或将干扰因素降到最低程度。

通过变量控制,尽量减小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

①操纵自变量的方法:

设法给研究对象施加干扰,造成研究对象的变化,从而使研究对象在被干扰状态中反映出某种现象和属性。

②检测因变量的方法:

因变量有时不能直接检测,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条件确定观察、测量的指标称为观察指标。

具体包括观察特异性的颜色变化、沉淀反应;观察形态结构、生理变化;测量生长发育速度;测量生化反应速度。

③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平衡控制):

排除因实验对象的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设法创造稳定的相同的条件进行对照,以抵消或排除这些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干扰;设法提供适宜条件,以排除不利环境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重复实验,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减小实验误差。

3.等量原则

实验中除“单一变量”(即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需注意等量原则,即:

(1)生物材料要相同:

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2)实验器具要相同。

(3)实验试剂要相同。

(4)处理方法要相同。

针对训练

1.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实验要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进行

B.研究蝾螈细胞核的功能实验中,将其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C.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的实验中,甲组用锡箔帽罩住尖端,乙组去掉尖端

D.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分别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

2.下列有关实验中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是自变量

B.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琼脂块的体积大小是无关变量

C.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原生质层位置的变化是无关变量

D.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3.[2018·湖北孝感一中模拟]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  )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进行“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4.[2018·宁夏石嘴山一模]如图3-8-23是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图3-8-23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C.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

D.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